Workflow
南北船合并
icon
搜索文档
新造船价格指数维持高位,南北船合并步入收官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9-16 07:26
行业新签订单与价格表现 - 2025年8月船舶行业新签订单422万载重吨 同比下滑77.5% 环比下滑57.9% [1][2] - 2025年1-8月累计新签订单6692万载重吨 同比下滑52.8% 但投资总额高于过去10年平均水平27.2% [1][2] - 分船型新签订单表现:散货船/油轮/气体运输船同比大幅下滑67.4%/67.5%/74.8% 集装箱船同比微增0.3% [2] - 2025年8月末新造船价格指数186.3 同比下滑1.6% 较年初下降1.6% 环比7月下降0.2% [2] - 分船型价格指数:散货船168.7/油轮212.5/集装箱船116.4/气体运输船200.7 较年初降幅2.5%-4.7% 环比波动在-0.2%至+0.3% [2] 全球船舶市场供需格局 - 全球船厂在手订单3.97亿载重吨 同比增长11.7% 手持订单覆盖率达4.5年 产能供不应求 [3] - 中国船厂在手订单2.71亿载重吨 占全球份额68.3% 保持领先地位 [3] - 2025年1-8月中/日/韩船厂新签订单同比变化:中国-61.2%/日本-57.0%/韩国-6.6% 中国份额约63.2% 同比下滑13.7个百分点 [3] - 头部船厂订单排至2028年后 供给约束支撑船价维持高位 [2] - 船舶环保转型和寿命更新需求确定 美国船舶法案影响消退后订单增速有望修复 [2] 中国造船产业竞争力 - 中国造船产业链具备资金、技术和人力密集型优势 产业链完整度、原材料成本和汇率优势难以超越 [3] - 301调查和船舶法案对中国全球市场地位影响有限 市场份额有望稳定在50%以上 [3] - 南北船合并收官 中国船舶成为全球最大上市造船企业 行业竞争格局优化协同效应增强 [4][5] 中国船舶公司经营表现 - 2025上半年中国船舶实现营收403亿元 同比增长12% 归母净利润29亿元 同比增长109% [5] - 截至2025年6月末民船在手订单2649万载重吨/2335亿元 同比增长12%/17% [5] - 公司高毛利订单持续兑现 后续增长动能充足 [4][5]
中国船舶今起复牌,中国重工终止上市申请获受理 | 快讯
华夏时报· 2025-08-19 11:51
公司股价表现 - 公司股票于8月19日复牌后高开6.44% 盘中最高报39.98元/股涨3.84% 收盘报38.38元/股跌0.31% [2] - 停牌前收盘价为38.50元/股 近4个月股价涨幅超30% [2] - 当前市值达1717亿元 [4] 吸收合并交易细节 - 通过发行A股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成交金额1151.5亿元 [2][3] - 中国船舶换股价37.84元/股 中国重工换股价5.05元/股 换股比例1:0.1335 [3] - 合并后中国重工终止上市 中国船舶承继其全部资产及负债 [2] - 异议股东收购请求权有效申报数为零 [3] 财务业绩表现 - 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8-31亿元 同比增长98.25%-119.49% [4] - 扣非净利润26.35-29.35亿元 同比增长119.89%-144.93% [4] 行业订单与产能 - 手持民船订单322艘 合计2461万载重吨 [4] - 产能排期已至2029年 [4] - 南北船合并有望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4]
千亿资产重组,今起复牌!这一化工品持续涨价,稀缺概念股出炉
证券时报· 2025-08-19 00:28
中国船舶复牌及业绩 - 公司股票于2025年8月19日复牌 拟通过发行A股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中国船舶为吸收合并方 中国重工为被吸收合并方 [1] - 公司市值超1700亿元 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8亿元至31亿元 同比增长98.25%至119.49% 扣非净利润26.35亿元至29.35亿元 同比增长119.89%至144.93% [1] - 业绩增长主因包括生产效率提升 船舶行业态势良好 手持订单结构优化 民品船舶价格同比提升 联营企业业绩改善 [1] - 截至2025年5月 手持民船订单322艘/2461万载重吨 产能排期至2029年 行业需求有望释放 合并带来协同效应 [1] TDI价格变动及产能 - TDI基准价16066.67元/吨(8月18日) 下半年累计上涨40.94% 2025年价格区间10400-16766.67元/吨 最大涨幅61.22% [3] - 价格上涨主因产能端锐减:科思创德国年产30万吨TDI装置因火灾遭遇不可抗力 万华化学匈牙利年产25万吨TDI装置7月23日停产检修 [5] - 华东市场TDI国产货报价15500-16000元/吨 上海货报价16500-16800元/吨 供应端挺价意愿强 货源紧张 预计短期偏强运行 [5] TDI相关企业动态 - A股TDI产能相关企业共4家:万华化学、沧州大化、北化股份、航锦科技 [6] - 万华化学为国内龙头 TDI总产能147万吨/年(含福建新建36万吨/年项目) 匈牙利装置已复产 烟台年产30万吨装置8月19日起检修40天 [6] - 沧州大化TDI年产能16万吨 装置满负荷运行 产品产销平衡 北化股份不生产TDI 参股公司从事贸易业务 航锦科技曾参与TDI项目但已退出 [6][7] 企业财务数据对比 - 万华化学总市值1963.12亿元 滚动市盈率17.88倍 半年报净利润61.23亿元 同比降25.10% [9] - 航锦科技总市值155.96亿元 半年报净利润0.16亿元 同比降53.00% [9] - 北化股份总市值101.74亿元 滚动市盈率825.54倍 半年报净利润1.05亿元 同比增201.48% [9] - 沧州大化总市值53.94亿元 滚动市盈率346.40倍 [9]
601989,申请终止上市
中国基金报· 2025-08-14 11:09
中国重工终止上市申请 - 公司于2025年8月14日向上交所提交A股股票主动终止上市申请 [2][6] - 终止上市后,中国船舶将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交易金额达1151.5亿元,为A股史上最大吸收合并案 [4][8] - 换股比例为1:0.1339(中国重工:中国船舶),中国船舶换股价37.59元/股,中国重工换股价5.032元/股 [7] 交易背景与股东情况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国重工股东总户数57.5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88万户,户均持股市值16.75万元 [4] - 停牌前中国船舶总市值1722亿元,中国重工总市值1163亿元 [8] - 交易为《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后首单通过审核注册的合并项目,获国务院国资委及证监会批复 [8] 行业整合与战略意义 - 合并旨在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消除同业竞争(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同属中国船舶集团下属上市公司) [15] - 交易后中国船舶总资产超4000亿元,营收超1300亿元,资产规模全球领先 [15] -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订单同比下滑54%,但中国造船企业以52%市场份额居世界第一 [15] 公司业务与竞争力 - 中国船舶业务覆盖军民造船、修船、海洋工程及机电设备,拥有江南造船等核心企业 [14] - 中国重工主营海洋防务装备、深海装备等五大板块,技术积累深厚 [14] -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南北船合并将增强中国造船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16]
中船系千亿级重组落地,新华出海制造指数连续11周上行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08 10:53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合并 - 中国船舶将以新增30.53亿股股份吸收合并中国重工,合并后存续公司总资产超4000亿元,年度营收突破1300亿元,手持订单载重吨达5492万吨,占全球总量的15%,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订单量第一的上市船企 [1] - 合并核心目标为化解同业竞争问题,释放全产业链协同效应,中国船舶主力船型包括集运、LNG/VLEC等,中国重工聚焦油轮与干散货船、军船和海工装备,技术互补性强 [2] - 合并后公司造船完工量占全球总量超14%,新签订单量全球占比超16%,年度营收和利润规模将分别超过1000亿元与50亿元级别 [3] 业绩表现 - 中国船舶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85.84亿元,净利润36.14亿元;中国重工营收554.36亿元,净利润13.11亿元 [3] - 2025年半年报预增:中国船舶归母净利润28亿元至31亿元,同比增长98%至119%;中国重工归母净利润15亿元至18亿元,同比增长182%至238% [3] 中国造船业竞争力 - 产业集群优势: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基地年造船能力分别达800万吨、1000万吨、500万吨,覆盖集装箱船、LNG船、军船等全谱系船型 [4] - 技术突破:中国船厂已具备建造LNG运输船、汽车运输船等高技术船型能力,沪东中华等企业进入全球LNG建造第一梯队 [4] - 全球市场份额:2024年三大指标(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占全球份额分别为55.7%、74.1%和63.1%,集装箱船、散货船、LNG船订单占比达73%、69%、30% [5] 市场行情 - 新华制造出海指数本周涨3.02%,航海装备、工程机械为主要贡献行业,中国船舶周涨幅达15.08%,中国重工涨11.23% [1][6] - 制造出海指数连续11周上行,新型工业化新政及军品订单驱动业绩增长预期,内蒙一机、春风动力等样本股涨超15% [5][6]
近6年“南北船”合并终落幕,中国船舶(600150.SH)即将合并吸收中国重工
新浪财经· 2025-08-05 07:53
合并交易实施进展 - 中国船舶将于2025年8月13日起连续停牌以实施异议股东收购请求权 申报结果公告后复牌[1] - 中国重工将于2025年8月13日起连续停牌直至终止上市 8月12日为最后一个交易日[1] - 中国船舶异议股东持股数量不超过1853.85万股 行权价格30.02元/股 较收盘价34.04元溢价13.39%[1] - 中国重工异议股东持股数量不超过3.23亿股 行权价格4.03元/股 较收盘价4.68元存在折价[2] 合并历史背景 - 南北船合并于2019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启动 涉及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联合重组[3] - 2024年9月中国船舶公布通过发行A股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具体方案[3] 公司业务定位 - 中国船舶主营军民造船业务 修船业务 海洋工程及机电设备 旗下拥有江南造船 外高桥造船等资产[4] - 中国重工专注舰船研发设计制造 涵盖海洋防务装备 海洋运输装备 深海装备等五大业务板块[4] 财务业绩表现 - 两公司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合计43-49亿元 同比增长121%-152%[4] - 中国船舶预计净利润28-31亿元 同比增长98.25%-119.49%[4] - 中国重工预计净利润15-18亿元 同比增长181.73%-238.08%[4] 行业竞争地位 - 合并后公司手持订单占全球总量约15% 造船完工量全球占比超14% 新签订单全球占比超16%[5] - 中国船舶当前手持民船订单322艘 2461万载重吨 产能排期至2029年[5] - 301法案悲观情绪修复推动需求释放 合并将减少同业竞争并增强产业链协同效应[5]
中国船舶(600150):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25H1归母净利润同比+98%~119%,在手订单兑现业绩超预期
东吴证券· 2025-07-13 07:4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H1业绩预增98%-119%,在手订单兑现超市场预期,南北船合并发挥协同效应,中国造船产业链综合竞争力将持续增强 [3] - 资产整合持续推进,“南北船合并”进展更进一步,看好中船集团内部效率提升带来的利润释放弹性 [4] - 存量+环保更新中长期逻辑不改,船舶制造上行周期仍将持续,造船市场情绪面、订单面有望修复 [4] - 业绩预增超市场预期,全球造船业领先地位稳固,维持公司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74/99/124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E分别为21/16/13x,维持“买入”评级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2025年7月10日,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 [2] 业绩情况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船舶归母净利润28 - 31亿元,同比增长98% - 119%,扣非归母净利润26 - 29亿元,同比增长120% - 145%,对应单Q2归母净利润17 - 20亿元,同比增长65% - 95% [3] - 中国重工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5 - 18亿元,同比增长182% - 238% [3] 订单与产能 - 截至2025年5月,中国船舶手持民船订单322艘、2461万载重吨,产能已排期至2029年 [3] - 合并完成后公司手持订单占全球总量约15%,造船完工量占全球总量超14%,新签订单量全球占比超16% [4] 资产整合 - 2025年7月4日,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暨关联交易事项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 [4] - 沪东中华将在三年内剥离不宜注入上市公司资产并提议注入中国船舶,黄埔文冲、重庆川东等同业竞争问题将陆续解决 [4] 行业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底,新造船价格指数为187,同比 - 1%维持高位,全球船厂在手订单量3.9亿载重吨,同比 + 20%,较2025年初下降0.1% [4] - 2025上半年船舶新签订单下滑54%,2025年6月中国船厂新签订单64.4亿美元,占全球新签订单量61%,环比 + 38pct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项目|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亿元)|74,839|78,584|89,317|101,414|114,167| |同比(%)|25.81|5.01|13.66|13.54|12.57| |归母净利润(亿元)|2,957|3,614|7,417|9,918|12,414| |同比(%)|1,614.73|22.21|105.23|33.72|25.16| |EPS - 最新摊薄(元/股)|0.66|0.81|1.66|2.22|2.78| |P/E(现价&最新摊薄)|52.58|43.03|20.97|15.68|12.53|[1] 财务预测 |报表类型|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资产负债表(亿元)|流动资产|137,928|147,817|164,282|182,529| | |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63,681|72,425|80,473|90,252| | |经营性应收款项|24,508|25,213|28,185|31,379| | |存货|35,815|38,301|42,749|47,541| | |合同资产|6,414|7,145|8,113|8,563| | |其他流动资产|7,510|4,732|4,762|4,794| | |非流动资产|44,049|43,096|41,701|39,704| | |长期股权投资|15,533|15,533|15,533|15,533| | |固定资产及使用权资产|20,871|20,868|19,915|18,214| | |在建工程|997|299|90|27| | |无形资产|3,733|3,500|3,267|3,034| | |商誉|144|144|144|144| | |长期待摊费用|103|103|103|103| | |其他非流动资产|2,668|2,649|2,649|2,649| | |资产总计|181,977|190,913|205,983|222,233| | |流动负债|110,875|114,819|122,381|129,240| | |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6,104|6,325|6,325|6,325| | |经营性应付款项|30,217|32,432|36,201|40,260| | |合同负债|70,860|72,347|76,061|78,775| | |其他流动负债|3,694|3,715|3,795|3,880| | |非流动负债|15,835|15,317|15,317|15,317| | |长期借款|10,034|10,034|10,034|10,034| | |应付债券|0|0|0|0| | |租赁负债|56|56|56|56| | |其他非流动负债|5,745|5,227|5,227|5,227| | |负债合计|126,710|130,136|137,698|144,557| | |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50,900|55,937|62,812|71,410| | |少数股东权益|4,367|4,840|5,473|6,266| | |所有者权益合计|55,266|60,777|68,285|77,676| | |负债和股东权益|181,977|190,913|205,983|222,233| |利润表(亿元)|营业总收入|78,584|89,317|101,414|114,167| | |营业成本(含金融类)|70,565|76,602|85,498|95,082| | |税金及附加|231|268|304|343| | |销售费用|59|59|59|59| | |管理费用|3,097|3,252|3,415|3,586| | |研发费用|3,610|3,971|4,368|4,805| | |财务费用|(1,576)|(1,468)|(1,452)|(1,498)| | |加:其他收益|707|893|1,014|1,142| | |投资净收益|747|893|1,014|1,142| | |公允价值变动|(6)|0|0|0| | |减值损失|(32)|(25)|(25)|(25)| | |资产处置收益|(8)|0|0|0| | |营业利润|4,004|8,394|11,225|14,049| | |营业外净收支|95|0|0|0| | |利润总额|4,099|8,394|11,225|14,049| | |减:所得税|241|504|673|843| | |净利润|3,858|7,891|10,551|13,206| | |减:少数股东损益|243|473|633|792| |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614|7,417|9,918|12,414| | |每股收益 - 最新股本摊薄(元)|0.81|1.66|2.22|2.78| | |EBIT|1,700|6,926|9,773|12,551| | |EBITDA|3,869|9,660|12,669|15,547| | |毛利率(%)|10.20|14.24|15.69|16.72| | |归母净利率(%)|4.60|8.30|9.78|10.87| | |收入增长率(%)|5.01|13.66|13.54|12.57| | |归母净利润增长率(%)|22.21|105.23|33.72|25.16| |现金流量表(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5,235|9,302|11,745|13,620| | |投资活动现金流|1,005|1,895|(486)|142| | |筹资活动现金流|(9,248)|(2,335)|(3,211)|(3,983)| | |现金净增加额|(3,039)|8,744|8,048|9,779| | |折旧和摊销|2,170|2,733|2,896|2,996| | |资本开支|(1,633)|(1,800)|(1,500)|(1,000)| | |营运资本变动|599|(223)|(855)|(1,608)| |重要财务与估值指标|每股净资产(元)|11.38|12.51|14.04|15.97| | |最新发行在外股份(亿股)|4,472|4,472|4,472|4,472| | |ROIC(%)|2.14|8.76|11.35|13.20| | |ROE - 摊薄(%)|7.10|13.26|15.79|17.38| | |资产负债率(%)|69.63|68.17|66.85|65.05| | |P/E(现价&最新股本摊薄)|43.03|20.97|15.68|12.53| | |P/B(现价)|3.06|2.78|2.48|2.18|[10]
中国船舶吸并中国重工获受理 首季净利均倍增总资产超4000亿
长江商报· 2025-05-12 00:31
全球船舶业重大并购进展 -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合并申请获上交所受理,将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交易金额达1151.50亿元,为A股十年来最大规模吸收合并交易 [1][2] - 合并后存续公司总资产突破4000亿元(中国船舶1812.38亿元+中国重工2251.52亿元),总股本达75.16亿股,成为全球造船业"巨无霸" [1][2] - 换股比例为1股中国重工换0.1335股中国船舶,调整后换股价分别为37.59元/股和5.032元/股 [2] 合并背景与战略意义 - 合并源于2019年中国船舶集团成立后的同业竞争问题,双方业务重合度高,合并后控股股东仍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 [2][3] - 合并将整合科研生产资源与供应链,提升中国在全球船舶市场地位,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3] - 中国船舶集团承诺2026年6月前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解决同业竞争 [3] 行业与公司业绩表现 - 全球造船业处于上行周期:2024年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完工量5025.33万载重吨、新接订单12903.36万载重吨、手持订单24251.32万载重吨)全球占比均超50% [4] - 船价指数较2020年低点反弹近50%,船用钢板价格走低,人民币贬值利好行业 [4] - 2024年中国船舶营收785.84亿元(+5.01%),归母净利36.14亿元(+22.21%);中国重工营收554.36亿元,净利13.11亿元(扭亏) [4][5] - 2025年Q1两家公司合计盈利16.46亿元:中国船舶净利11.27亿元(+180.99%),中国重工净利5.19亿元(+281.99%) [6] 市场反应与规模 - 截至5月9日,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总市值分别为1350亿元和987亿元,合计2337亿元 [6] - 合并后存续公司将成为全球领先船舶工业企业,手持订单结构优化且数字化转型加速 [3][4]
A股重大资产重组,获上交所受理!
券商中国· 2025-05-08 15:45
合并进展 - 上交所已受理中国船舶发行股份购买中国重工的申请,标志着"南北船"合并取得重要进展 [1][4][5] - 合并方案为中国船舶以1:0.1339换股比例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换股价分别为37.84元/股和5.032元/股 [2][5] - 合并后中国重工终止上市,中国船舶将承继其全部资产及负债 [2][5] 公司市值与财务表现 - 截至5月8日,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总市值分别为1347.99亿元和989.61亿元,合计超2300亿元 [3] - 中国船舶2024年营收785.84亿元(+5.01%),净利润36.14亿元(+22.21%),手持订单2169.62亿元(+41.34%) [7] - 中国重工2024年营收554.36亿元(+18.7%),净利润13.11亿元(扭亏为盈) [8] - 2024Q1中国船舶净利润同比增长180.99%,中国重工净利润同比增长281.99% [8] 合并动因与行业地位 - 合并主要为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两家公司同属中国船舶集团且业务重合度高 [7] - 2024年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占全球57.01%/76.96%/66.54%,稳居世界第一 [7] - 中国船舶在集装箱船、油轮、VLEC等细分船型订单量全球领先 [7] 战略意义 - 合并将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强化全球造船业领导地位 [9] - 有助于提升国防科技建设任务保障能力,满足现代化海军装备需求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