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融合

搜索文档
中建一局为构建全球一流“医教研产用”核心载体项目提供品质保障
环球网· 2025-09-29 03:10
近日,作为北京市"三个100"重点工程,由中建一局参建的北京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举行开园仪式并启动发布会。北京市房山区政府相关领导、京东方 集团高管、中建一局相关人员等出席仪式。该基地建设是服务国家医工融合创新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载体,为京津冀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注入强劲新动 力。 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由智慧医工核心能力中心及北京京东方医院构成,聚焦生命科技与智慧健康,致力于构建"医教研产用"健康创新生态。其中,北京 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健康云算力中心项目,是基地的核心组成部分。建成后将为构建全球一流的"医教研产用"健康创新生态提供强大算力保障,对提升 市场核心竞争力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面对数据中心管综排布与层高受限双重挑战,项目团队在全周期建设中创新应用BIM技术,模型深度达到 LOD400零件级精度,精确定位阀门手柄的布设方位,细致核查地板支腿与管线的碰撞隐患,成功突破层高瓶颈,成为数据中心管综排布新标杆,为高质量 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可视化保障。 同时,项目团队针对原设计方案中屋面设备基础直接设置于保护层上可能引发的沉降风险,首创架空式管道钢结构集成平台,不仅 ...
第二届医疗器械研发论坛回顾:从研发源头看产业创新动能
思宇MedTech· 2025-09-26 07:08
2025年9月25日, 第二届医疗器械研发论坛 在 Medtec 2025 国际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展览会 现场圆满举办。本次论坛由思宇MedTech组织,获得展会主办 方 英富曼集团 的大力支持。作为聚焦研发与制造的专业平台,Medtec 已经在中国成功举办19届,见证了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成长与国际化。 赵清,思宇MedTech创始人,在论坛开场时表示:"Medtec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聚焦医疗器械的'源头'环节。这里不仅是展示窗口,更是推动行业交流与创新的加速 器。" # 开幕致辞:见证21年的医疗器械产业成长 顾晓媛,英富曼会展集团医疗健康&IP授权 总经理 顾总在致辞中强调,Medtec China 作为Medtech全球系列展的重要一站,已陪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二十余年, 是产业的加速器。展会与论坛的结合,正是促进产业交流与国际合作的关键形式。 # 医工融合与转化:医院与研发的连接 雷娟,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 理事长/主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疗器械创新与应用分会 副会长 雷娟分享了华西医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历程,医院不仅是临床 验证的场所,更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通过建立多学科交叉平台和成果转化机制,越 ...
岭南科技创新论坛聚焦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21 08:52
中新网广州9月21日电 (记者 王坚)作为2025年岭南科技创新论坛平行论坛之一,"新质生产力赋能医疗 器械前沿科技与成果转化论坛"(下称"成果转化论坛")20日至21日在广州举行。该论坛面向全国高性能医 疗器械科技创新发展与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需求,探讨医工融合与新质生产力赋能背景下高性能医疗器 械领域的最新进展。 目前,我国在医疗器械产业领域,初步建立了完善的产业发展生态链,国产化水平持续向好,国内企业 数量不断增加,产品输出力持续增强。 成果转化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在专题报告中提到,目前,目前我国创新和高性能医疗研发正步入快车 道,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发展非常迅猛。2024年获批的人工智能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直接应用的AI技术 约占1/3。其中,医学影像AI医疗器械获批最多。 论坛现场。广东省科协 供图 其中,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王广志作了"智能化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与挑战"专 题报告,剖析了智能化医疗器械的技术瓶颈与突破方向。他认为,AI的快速发展,给高端医疗器械创 新带来了巨大机遇和发展动力。为了更好地发挥智能化医疗器械的潜力,突破现有诊疗路径的瓶颈和禁 区,推动临床多层级的研发应用,需要 ...
广东:8200家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企业 位居行业创新性首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10:51
行业规模与地位 - 广东省拥有8200家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企业 位居全国医疗器械领域创新性产业首位 [1][3][4] - 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从2018年16356家增长至2023年6月底34635家 增幅达111.8% [3] 市场格局演变 - 国产化替代取得显著进展 外资企业市场份额从2015年90%以上下降至2023年65% [3] - 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发展迅猛 2024年获批的三类医疗器械中直接应用AI技术的产品占比约1/3 [3] - 医学影像AI医疗器械成为主导细分领域 2024年8月占比达77% [3] 产业生态与创新体系 - 已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研究所/大学技术输出 企业产品输出 医疗机构反馈 政府/协会服务的完整产业链生态 [3] -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优质科研资源(高校/重点实验室/国创中心)和产业资源(迈瑞医疗/科曼医疗等龙头企业) [4] 发展驱动因素 - 人口老龄化加速催生多元需求 202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人达3.1亿人 占总人口22% 预计2035年超4亿人 [2] - 患者需求呈现两大特征:诊断器械需求多样化(MRI/CT/超声/植介入器械/药械协同器械) 对经济适用性要求提升 [2] - 高端医疗器械具有多学科融合特性 带动医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人工智能/光学/传感等多学科发展 [2] 战略发展方向 - 强化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 建立"产业界出题-科研界答题"技术攻关模式 [4] -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企业家/工程师入校和共建基地实现定制化人才培养 [4] - 构建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核心 企业为龙头 教育/科研机构为创新基础 政府/协会为服务主体的产业生态 [4]
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开园
搜狐财经· 2025-09-15 14:52
公司战略布局 - 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正式开园全面投入运营 标志着公司落实"屏之物联"战略、服务国家医工融合创新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载体启动[1] - 基地由智慧医工核心能力中心及北京京东方医院构成 以医工融合为特色聚焦生命科技与智慧健康 旨在打通医工融合创新技术产品的研发探索、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全产业链[1] - 与GE医疗集团达成合作意向 双方将聚焦高端医疗设备研发 共同推动中国医疗装备智能化升级与国产化创新进程[1] 产业生态建设 - 构建全球一流的医教研产用健康创新生态 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研发支撑、成果转化孵化、产业资源对接、市场推广赋能等全链条服务[1] - 打造房山首家医疗器械CDMO及检验检测平台 其中一期GMP实验室已投入运营 改变了京西南缺乏医疗器械产业化平台的现状[1] - 为首都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同时为京津冀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1] 项目定位意义 - 作为北京市"三个100"重点工程 是京东方集团服务国家医工融合创新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载体[1] - 基地致力于全面助推创新企业成长与产业集群培育 通过全产业链服务模式推动健康产业发展[1]
北京“三个100”重点工程!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今天开园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5 11:36
项目概况 - 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于9月15日在房山区正式开园 该项目是北京市"三个100"重点工程 聚焦生命科技与智慧健康领域[1] - 基地由智慧医工核心能力中心及北京京东方医院构成 以医工融合为特色 构建医教研产用健康创新生态[1] - 基地获得"中关村(房山)智慧医工产业园"和"良乡大学城科技园(智慧医工分园)"称号[3] 战略合作 - 与GE医疗集团达成合作意向 共同推动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及中国医疗装备智能化升级与国产化创新[3] 医院建设进展 - 北京京东方医院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规划总床位1500张 一期建设1000张床位[3] - 医院重点推动肿瘤 急危重症 康复等优势学科前沿诊疗技术转化与应用[3] - 医院将依托智慧健康物联网体系参与房山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延伸服务至社区与家庭[3] 业务规模 - 京东方健康已在北京 合肥 成都 苏州布局5家数字医院 总床位数超5600张[4] - 拥有数千名医护专家 在骨科 心血管 肿瘤等学科形成优势[4] - 累计服务客户超400万人次[4] 产业生态 - 基地提供技术研发支撑 成果转化孵化 产业资源对接 市场推广赋能等全链条服务[3] - 致力于打通医工融合创新技术从研发探索 成果转化到应用推广的全产业链[1]
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开园 北京京东方医院主体结构封顶
环球网· 2025-09-15 10:10
项目概况 - 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于9月15日正式开园投入运营 同时北京京东方医院完成主体结构封顶[1] - 该项目是北京市"三个100"重点工程 服务于国家医工融合创新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 - 基地由智慧医工核心能力中心及北京京东方医院构成 聚焦生命科技与智慧健康领域[1] 产业布局 - 基地致力于打造房山首家医疗器械CDMO及检验检测平台 一期GMP实验室已投入运营[1] - 项目填补京西南地区医疗器械产业化平台空白[1] - 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研发支撑 成果转化孵化 产业资源对接 市场推广赋能等全链条服务[1] 医院建设 - 北京京东方医院规划总床位1500张 一期建设1000张床位[3] - 医院按三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 定位为智慧物联网医院总院[3] - 重点发展肿瘤 急危重症 康复等优势学科 构建数字孪生医院平台[3] 业务规模 - 京东方健康已在北京 合肥 成都 苏州布局5家数字医院[3] - 总床位数超5600张 拥有数千名医护专家[3] - 累计服务客户超400万人次 在骨科 心血管 肿瘤等学科形成优势[3] 战略意义 - 项目落实"屏之物联"战略 构建全球一流的医教研产用健康创新生态[1] - 为首都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产业支撑 为京津冀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注入动力[1] - 通过智慧健康物联网体系参与房山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延伸服务至社区和家庭[3]
AI赋能!2025年服贸会数智医疗有温度
新华社· 2025-09-15 08:52
"比起人手操作,机器治疗的稳定性更强,还能融合力、热、磁等多物理场协同刺激,疗效更可控、更持久。"张路说。 为塑造中医药的"智慧大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医・岐智"大模型项目在中医药健康产业国际智库论坛上正式发布。展区内,搭载这 一大模型的"AI问诊"全流程体验平台格外吸睛——从导诊、预诊,到问诊、随访,大模型可提供高效的自助就诊体验。 观众正在体验AI自助诊室。新华社记者余佩璇摄 漫步展区,中医药与科技的融合处处可见:中医数智化四诊仪结合临床经验数据,10分钟内生成个性化体质报告;百年老字号同仁堂的新品"龈养 素"牙膏,将现代萃取技术与经典中药成分相结合,为解决口腔健康问题提供了新方案……科技感十足的"新玩法"让传统中医药焕发新活力。 医工融合提供新方案 可自助问诊并提供用药建议的"AI诊室";能捕捉面部微表情的AI心理测评系统;实时监测血糖并进行智能分析的可穿戴设备……走进位于北京首 钢园区2号馆的2025年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大批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医疗机构上新的创新成果,让观众走近数智医疗新图景。 中医药科技范儿十足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展台,不少观众排起长队,体验首展设备 ...
新华鲜报丨携手共发展!中国医学研究为全球健康注入力量
新华社· 2025-09-15 00:21
中国医院医学研究全球影响力 - 2005至2024年间被引用最多的十家中国医院发表文章超1.2万篇被全球卫生政策及临床指南引用 总引用次数近3.5万次 覆盖超75个国家[1] - 重点医院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3] 临床研究转化与标准化贡献 - 北京协和医院杜斌团队建立多中心队列研究脓毒症流行病学 2021年成为首个参与制定国际脓毒症临床指南的中国学者[3]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崔国庆团队首创的抱抬抗阻试验和外展外旋抗阻试验于2020年作为高质量研究写入美国骨科医师协会指南[4] 重大医学领域突破与创新方案 - 肿瘤学 心脏病学和传染病学成为中国高质量研究重点领域 推动全球医疗进步[5] - 北京大学黄晓军创立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相合移植技术(北京方案) 2024年获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杰出服务奖[5] - 屠呦呦从中药青蒿提取抗疟有效物 其方案挽救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生命[5] 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展 - 北京同仁堂举办第三届中医大会 1300余名专家共议中医药与现代技术融合[6] - 清华大学李梢团队开发基于网络靶标的中西医药智能定量分析技术 系统化阐释中药作用机理[6] 儿童医药研发与创新药发展 - 北京儿童医院倪鑫团队开展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创新药齐瑞索韦Ⅲ期临床试验 该药2025年入选WHO儿童药物优先清单[6] - 中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超20% 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第二位[6] 医工融合与数智医疗前沿探索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国光团队2023年完成全球首例硬膜外脑机接口治疗颈髓损伤临床探索 患者通过脑机接口实现意念控制动作[8] - 脑机接口技术预计明年取得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推动纳米药物递送 人工智能自适应调整等创新成果落地[8] 国家战略与全球合作导向 - 中国政府持续推动医学科技研发 集中攻克人类健康共同难题 促进科技成果全球转化与共享[9]
携手共发展!中国医学研究为全球健康注入力量
新华社· 2025-09-14 17:13
中国医学研究全球影响力 - 2005至2024年间中国十大医院发表文章被全球卫生政策及临床指南引用超1.2万篇 总引用次数近3.5万次 覆盖超75个国家[1] - 北京协和医院杜斌团队建立多中心队列研究脓毒症流行病学 2021年成为首个参与制定国际脓毒症临床指南的中国学者[2]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崔国庆团队首创的抱抬抗阻试验和外展外旋抗阻试验于2020年写入美国骨科医师协会指南[2] 重点领域突破性贡献 -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创立"北京方案"非体外去T单倍型相合移植技术 2024年2月获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杰出服务奖[3] - 屠呦呦从中药青蒿提取抗疟有效物 其研究成果挽救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生命[3] - 北京儿童医院开展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创新药齐瑞索韦Ⅲ期临床试验 该药2025年入选WHO儿童药物优先清单[4] 创新技术研发进展 - 中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超20% 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第二位[5]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国光团队2023年10月完成全球首例硬膜外脑机接口治疗颈髓损伤临床探索 患者术后3个月实现"意念喝水"和"抓握"功能[5] - 脑机接口技术预计明年取得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6]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 北京同仁堂举办第三届中医大会 汇聚1300余名专家研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技术融合[3] - 清华大学李梢团队开发"基于网络靶标的中西医药智能和定量分析技术系统" 致力于阐明中药作用机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