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式增长

搜索文档
外卖补贴大战埋下隐忧?新茶饮留客出新招
证券时报网· 2025-09-16 05:05
外卖补贴大战对新茶饮行业的影响 - 积极参与外卖补贴的品牌短期内门店销售额显著增长 例如蜜雪集团上半年营收148.75亿元同比增长39.3% 净利润27.18亿元增长44.1% 平均单店商品销售收入27.8万元同比增长13.2% [2] - 奈雪的茶上半年第三方外卖平台订单贡献直营门店收入约44.2% 外卖营收同比上升7.5% 5月店均订单量同比增长35% 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8% [2] - 茶百道二季度单店日均GMV达到近一年最高水平 较一季度提升约15% [3] - 未参与补贴的霸王茶姬二季度大中华区单店月均GMV为40.4万元同比下降25% 总GMV81.03亿元同比增长15.5%主要依靠门店网络扩张 [3] 补贴大战的行业隐忧 - 消费者易形成"价格依赖" 补贴退潮后点单频次可能降低 长期影响品牌形象 [6] - 加盟商需分摊补贴成本 面临增收不增利困境 平台抽成15%-25%叠加包装配送成本严重稀释利润 [6] - 订单激增导致门店效率下降 引发人力短缺和品质下滑风险 影响加盟商稳定性 [6] - 古茗管理层指出绝大多数加盟商在外卖大战中利润率下降 [7] - 霸王茶姬认为巨额补贴驱动的竞争不可持续 吸引的短期用户无法构建长期品牌忠诚度 [7] 行业应对策略与发展趋势 - 头部品牌通过差异化上新提升竞争力 茶百道二季度新品销量占比达28% [8] - 蜜雪冰城7月以来持续丰富高质平价产品线 智能出液机提升门店服务效率与品质 [8] - 霸王茶姬计划四季度推出4.0自动化设备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下半年启动核心原料全面升级计划 [9] - 行业从追求开店速度进入提质发展阶段 重点优化单店模型和控制成本 [9] - 外卖补贴退坡后品牌价格体系企稳 行业减少内耗转向健康可持续发展 [8]
外卖补贴退坡新茶饮如何留住消费者?
证券时报· 2025-09-15 18:34
外卖补贴大战对新茶饮行业的影响 - 积极参与外卖补贴大战的品牌短期内门店销售额明显增长 例如蜜雪集团上半年营收148.75亿元同比增长39.3% 净利润27.18亿元增长44.1% 平均单店商品销售收入27.8万元同比增长13.2%[2] 奈雪的茶上半年第三方外卖平台订单贡献直营门店收入约44.2% 外卖营收同比上升7.5% 5月店均订单量同比增长35% 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8%[2] 茶百道二季度单店日均GMV达到近一年最高水平 比一季度提升约15%[3] - 未参与外卖补贴的品牌单店数据下滑明显 霸王茶姬二季度大中华区单店月均GMV为40.4万元同比下降25% 总GMV81.03亿元同比增长15.5%主要得益于门店网络扩张[3] - 新茶饮行业成为外卖补贴最大获益方 因20元左右价格带与补贴券匹配 且茶饮具备消费频次高、客单价低、出餐简单等属性[4] 外卖补贴的长期隐忧 - 消费者易形成价格依赖 补贴减少后点单频次可能降低 长期影响品牌形象 同时冲击产品价格体系[5][6] - 加盟商需分摊补贴成本 叠加平台15%至25%的抽成及包装配送成本 利润被严重稀释 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5][6] - 订单激增可能导致人力短缺、品质下滑等运营风险 影响加盟商稳定性 且补贴结束后难以形成稳定客流[5][6] 行业应对策略与发展趋势 - 多家头部品牌选择不参与补贴大战 蜜雪集团通过智能出液机提升门店服务效率与品质 7月以来持续上新丰富产品线[8] 霸王茶姬坚持不跟风价格战 计划四季度推出4.0自动化设备降低人力成本 下半年全面启动核心原料升级计划[7][9] - 随着补贴退坡 品牌方聚焦产品创新与运营优化 茶百道二季度新品销量杯数占比达28%[8] 古茗未激进跟进补贴而是拥抱堂食[7] - 行业进入提质发展阶段 头部品牌通过差异化上新、数字化运营和全球化布局提升竞争力 中邮证券指出优化单店模型和控制成本的企业更易胜出[9]
中颖电子20250610
2025-06-10 15:26
纪要涉及的公司 中颖电子、智能供电、国通集成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战略目标**:2023 年提出内生式增长和外延式并购应对中美科技战和贸易战挑战,内生式增长加强产品深度、拓展高端与海外市场,外延式并购找合适伙伴打造专业经营人平台实现永续经营[4] - **战略制定**:研究美国 25 - 35 年前五家大公司及日本公司成长模式,分析 Microchip 等,因美国公司持续存续、日本公司消失,决定仿效美国公司模式,2023 年底开始找并购对象[5] - **合作结合**:2025 年与理念和价值观相近公司结合,其资本投资专长与中颖电子实业及 IP 核设计专长互补,双引擎结合让企业更健康、发展更远,助于实现长期目标[6] - **并购障碍**:主观上被并购方有排斥情绪;客观上交易所或证监会希望保持实控方,限制芯片设计公司并购,谈判重点应是互补性而非主体或循序问题[7] - **控制权困扰**:维持控制权可能质押股票获银行资金,使大股东关注股价波动,影响日常工作,且早期基金退出期限限制找合适资本市场平台[8][9] - **合作目的**:与智能供电合作建立并购平台解决外延式并购困难,智能供电提供资金支持,双方合作有望 1 + 1 大于 2,降低董事长更替后团队离职风险[10] - **控股权变更**:实际控制股份从 18.5%降至约 9.2%,委托投票权给智能供电 24 个月,威朗与智能供电有 18 个月锁定期,交易需通过反垄断和交易所审查,预计需四五个月[2][12] - **管理层情况**:股权变动初期核心业务无新增,核心管理团队基本稳定,新控股方在董事会层面提供资源和机会,经营仍以现有团队为主,未来适时调整[13] - **业务变化**:2025 年产品售价压力大,总体销售或略增但盈利压力大,存货调整影响毛利率,预计 2026 年毛利率改善[14] - **战略方向**:集中于芯片设计,包括 DMC 模组、IGBT 等领域,考虑与 NPU 横向相关的 Power、MOSFET 等智能感应技术,与 MCU 平台合作或并购[3][15] - **关税影响**:关税对出口影响不大,与美国直接做生意部分占比约 10%,美国工业和家电制造配套不完善[16][18] - **全球布局**:积极拓展全球市场,已在日本设据点,计划在欧洲和东南亚设更多据点,2022 年开始布局海外市场,欧洲已有订单量产,预计明年大量订单进入,日本已量产,北美和韩国有进驻,今年在日本筹组公司,计划在欧和东南亚设代理和业务面[17] - **收购计划**:乐意收购海外企业,2022 年考虑国内上市公司和日本大型企业部门分拆方向,并购日本企业难度高,美国和台湾几乎没可能,欧洲有机会[19] - **汽车芯片**:控股股东变更加速汽车芯片开发,中颖电子分电控、电机及电池管理三部分进入汽车市场,电控已出货,电池管理需复杂认证和长期客户信任,希望合作加快发展[20] - **MCU 领域**:汽车领域 MCU 研发集中于车身控制系统,未涉及底盘域或电机内置 MCU,重点开发电池保护技术;战略方向是产品线向高端补齐,与客户探讨 AI MCU 应用,加大机器人关节马达投资,强调力量控制优势,持续研发投射电容触摸,打造工业级应用实现差异化竞争[21][22] - **ML 驱动产品**:子公司新颖过去两年专注显屏架构创新,申请专利获品牌厂商积极反馈,显示质量和能耗与联咏科技相当,芯片尺寸更小,正努力进入小批量量产阶段[2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智能供电是管理平台,存续期长,由五月风股权投资团队核心管理,管理长期资金,以产业发展为重心,已收购企业、投资未上市公司,与中颖电子合作后将更多资源放合作主体[11] - 智能供电投资的国通集成和另一家国内公司目前无合作具体讨论或规划[21] - 机器人不同物品所需力量范围不同对 MCU 设计要求更高,算力要更强,边缘计算能力重要,差异体现在算力和速度上[23]
涪陵榨菜突围:提价和渠道扩张未能阻止业绩下滑 外延式并购是第二增长曲线吗?
新浪证券· 2025-06-04 07:03
公司并购动态 - 涪陵榨菜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四川味滋美食品科技51%股权 目前审计及评估工作未完成 标的估值未确定 [1] - 并购标的主营川味复合调味料及预制菜 产品包括火锅调料、中式菜品调料、肉制品等 [1] - 味滋美2024年营收2.65亿元 净利润3962.45万元 同比分别下滑6.69%及2.67% 净利率约15% 低于涪陵榨菜33%的水平 [3] 战略协同分析 - 味滋美具备C端研发能力但缺乏渠道资源 涪陵榨菜C端渠道全国覆盖 双方在品类与渠道上高度互补 [2] - 交易后味滋美可嫁接上市公司经销商网络 涪陵榨菜则获取其B端资源 加速餐饮渠道拓展 [2] - 公司2024年制定"内生增长+外延并购"双轮战略 计划通过行业并购丰富品类并扩大规模 [2] 业绩与经营挑战 - 涪陵榨菜股价自2021年2月累计下跌超60% 2024年4月26日至5月30日并购披露期间仅微涨0.52% [1] - 2022年榨菜销量降12.61% 收入降2.31% 2023年销量续降3.82% 收入降4.56% 2024年销量降1.68% 收入降1.5% [4][5] - 存货2024年增13.54%至5.62亿元 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增至7.94亿元 存货周转率显著下降 [5] 产能与项目进展 - 生产基地产能从2019年15.03万吨增至2023年25.63万吨 2024年回落至15万吨 实际产量仅11.36万吨 [6] - 32.8亿元定增募投项目"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进度仅12.59% 投入3.71亿元 剩余资金用于理财 年收益约1.5亿元 [6] - 原计划新增20万吨榨菜产能的项目延期至2027年6月 当前销量停滞引发产能消化担忧 [6] 市场策略调整 - 2008年以来公司提价14次 毛利率从不足40%最高增至58% 但2021年最后一次提价导致销量连续三年下滑 [4] - 渠道下沉中经销商扩张过快 2024年清理18.74%经销商 部分区域出现布局重合及小经销商不契合问题 [5] - 公司转向开发新品类及拓展餐饮渠道 试图通过"榨菜+"和复合调味料突破增长瓶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