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持续深化落实扩大开放战略举措 市委常委会会议举行
解放日报· 2025-09-20 02:37
记者 张骏 会议指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部署要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深 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丰富养老服务供给,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让老年人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 感。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落实各方责任,拓宽全社会特别是慈善公益组织参与养 老服务工作的渠道。要聚焦裉节问题改革创新,进一步丰富普惠养老政策供给,统筹优化医养服务资 源,提升养老服务队伍专业能力,深入做好"银发经济"这篇大文章,让老年人享有"老有颐养"美好生 活,全力打造养老服务的"上海样板"。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市委常委会昨天下午举行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贺信精神,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市 委书记陈吉宁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坚定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更好落实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要持续深化落实扩大开放战略举措,稳步扩大制度 型开放,充分发挥浦东、临港、虹桥等重点区域先行先试作用。加快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持续优化贸易 主体、贸易 ...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治理创新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
人民日报· 2025-09-10 22:13
核心观点 -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社区为重要依托 通过治理创新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 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更好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1][2][3] 政策导向 -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适老化设施建设改造 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医养结合 [1] - 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支持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 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水平提高 [3] 市场需求 - 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亿人 占总人口的22% [2] - 大部分老年人倾向于在熟悉、就近、方便的环境中养老 [2] - 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加速涌现 [5] 服务模式 - 社区是连接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纽带 通过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与专业机构合作 将专业服务延伸到家庭 [2] - 采取"中心+站点"方式 统筹建设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互助性养老服务站点 [4] - 提供日间照料、健康管理、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急等精准服务 [5] 技术应用 - 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动态更新的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 [5] 社区建设 - 建设覆盖居住环境、出行设施、健康服务等多个维度 [4] - 需要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设计 优化服务供给模式 建立灵活居民参与机制 [3] - 组织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 设立老年教育学习点 开展休闲娱乐、健康知识等学习教育活动 [6] 治理机制 - 发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多方协同治理机制 [4] - 建立"长者议事会""社区合伙人会议"等常态化交流平台 [5] - 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资源 完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 [3]
一帘一纸一盏灯:藏在细节里的民生温度
新华社· 2025-09-06 23:38
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恒通社区自2021年起与高龄独居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达成"窗帘之约" 通过每日晨拉晚关窗帘方式实现平安报备 该模式因契合老人隐私需求且操作简便 已从基层"土办法"升级为多地借鉴的标准化服务方案[1] - 合肥市包河区观湖社区针对高层住宅巡查盲区问题 推出"灯光有约"守护计划 为空巢老人阳台安装无线遥控灯 形成1户老人与至少2户志愿者家庭结对的"1+2"邻里守望模式 通过约定时段亮灯实现隔窗安全监测[4][5] - 包河区分路口社区推行"晨安365"项目 通过为空巢老人配备每日需撕页的晨安日历 以"不打扰"方式实现日常安全确认 若未按时撕页则触发社区人员主动上门核查机制[7] 政策支持与推广实施 - 安徽省2025年30项民生实事安排方案明确要求加快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合肥市于2024年4月全市推广"窗帘之约"经验 鼓励社区以党建引领融合志愿者及爱心企业等多元力量开展因地制宜创新[3] - 政策推广强调非照搬模式 城市社区通过代扔垃圾、代收快递等日常服务关注老人动态 单位小区利用熟人优势开展散步搭子、上门问诊 农村地区则采用开门约定方式满足分散居住老人的生产生活需求[5] - 合肥市委社会工作部要求通过悬挂标识物、约定起居信号及安装智能监测设备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 目前全市已有1.3万户家庭纳入服务范围 2.2万名志愿者及2600余支服务队参与实施[5][7][8] 社会成效与群众参与 - 基层创新模式有效激发群众自治积极性 窗帘开合、灯光明暗及日历撕页等日常举动构建起互助式养老守护网络 使养老服务呈现"双向奔赴"特性并持续优化服务响应机制[4][7] - 观湖社区作为城市新区典型 其1.3万居民中40%为随迁老人 通过灯光守望计划显著提升高层住宅安全监测效率 解决传统上门走访存在的盲区与延迟问题[4][5]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一站式服务”暖申城,筑就银龄幸福港湾
央广网· 2025-09-06 01:53
核心观点 - 上海市通过建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设施 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 提升生活质量 [1][10][11]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 截至去年年底 全市建成502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1] - 黄浦区已建有11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8个长者照护之家 19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24个家门口养老服务站 [10] - 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已进入3109户家庭 近1400户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 [10] 服务内容与模式 - 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提供20多项为老服务 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食堂 日托所 城市书房 长者照护之家 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等功能 [2][4] - 社区食堂采取错峰分时制满足不同老年人饮食需求 每月邀请就餐超20次的老人担任银龄膳食服务体验官 [4] - 推行养老院+互联网医院模式 覆盖全区21家养老机构 支持视频问诊和药品配送上门 [10] - 线上小程序整合各类养老服务场景 支持在线预约和补贴获取 [10] 社区互动与代际融合 - 日托所设置欢乐星期五下午茶 开展中医保健 非遗手工 养生课程等活动 [6] - 每月举办便民集市 提供平价蔬菜销售及理发 修鞋 缝补等生活服务 [6][9] - 城市书房开展亲子共读 沪语说唱等活动 促进离休老人 在职白领与在校学生混龄互动 [7] - 组建暖冬便民服务队 星光助残志愿服务队等流动服务队伍 为居住在外区的老人提供上门帮办服务 [7] 区域特色与成效 - 黄浦区60岁以上户籍老人占比达44.8% [10] - 推出五边十色助老服务卡 实现全区通享社区长者食堂用餐优惠 [10] -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体现精密布局和温暖落地特点 形成覆盖全域的服务网络 [10][11]
杜鹏:从五方面入手增强中青年养老“安全感”
中国新闻网· 2025-08-15 16:45
中国式养老体系建设 - 中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家庭共时性变迁","70后""80后""90后"普遍面临养老困惑,需结合社会保障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特色养老体系 [1] - 养老方式从家庭养老转向社会化养老,基本养老服务从兜底补缺升级为均等普惠,形成区别于传统和其他国家的"中国式"特征 [1] - 官方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重点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目标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1] 增强中青年养老安全感的五大路径 政策与制度层面 - 构建中央到地方的立体化政策体系,强化居家、社区、机构与医养结合服务的联动,通过政策引导优质资源下沉 [2] - 通过税费减免、运营补贴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扩大专业化服务供给规模,形成"政府兜底+社会补充"的多元协同生态 [3] 服务体系建设 - 在社区和街道层面建设融合老年食堂、日间照料等功能的一站式综合体,打造15分钟步行可达的养老服务圈 [2] - 搭建养老云平台整合服务机构、志愿者及医疗资源,利用智慧技术提升服务匹配效率与精准度 [2] 服务内容优化 - 提供精神关怀与社交支持服务,包括心理疏导、文化活动和邻里互助,缓解老年人孤独感并增强社区归属感 [2] - 支持涉老公益基金会、基层老年协会等组织发展,激活社区内生动力以完善服务网络 [3]
数读中国 6组数据看养老服务2024“成绩单”
人民网· 2025-07-31 05:41
养老保险制度完善 - 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完善 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 [1] - 截至2024年末 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07282万人 较上年末增加639万人 [3] 养老服务体系发展 - 三类养老服务协同贯通 包括居家 社区 机构 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更加成熟 [4] - 截至2024年末 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6万个 养老床位合计799.3万张 [4] 数据来源 - 信息来源于《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 [6]
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编制
人民日报· 2025-07-30 22:33
政策发布 - 民政部与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推动养老服务设施科学布局 [1] - 政策核心目标是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1] 规划重点 - 编制规划需围绕健全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引导设施向需求集中区域配置 提升利用效能 [1] - 要求充足预留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空间 促进养老服务扩容提质 实现服务供给与需求协调适配 [1] 实施要求 - 省级民政和自然资源部门需加强指导监督 可制定省级规划编制导则或指引 [1] - 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宜优先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1] - 规划需与医疗卫生、教育、公园绿地、综合交通等规划衔接 空间用地需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1]
民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文 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编制
人民日报· 2025-07-30 22:13
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 民政部与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通知 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1] - 规划重点围绕优化养老服务布局 引导设施向需求集中区域配置 提升利用效能并预留充足发展空间 [1] - 目标为实现服务供给与需求协调适配 为老年群体提供专业养老服务支持 [1] 规划实施要求 - 省级民政及自然资源部门需加强市县规划指导监督 可制定省级编制导则或指引 [1] - 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宜优先开展规划编制 [1] - 规划需与医疗卫生、教育、公园绿地、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衔接 空间用地需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1]
“小饭碗”托举“大民生” 百丈助力国家级养老助餐标准实施
杭州日报· 2025-07-30 02:40
居家养老助餐服务国家标准实施 - 国家标准《居家养老助餐服务指南》正式实施,余杭区百丈镇作为基层乡镇代表参与制定 [1] - 百丈镇此前已参编并颁布《居家老年人送餐服务规范》省级地方标准 [1] - 百丈镇在山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领域取得突破,通过"小饭碗"提升民生服务 [1] 百丈镇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 百丈镇老年人口占比近50%,面临地域分散、服务成本高等挑战 [1] - 百丈镇构建"全链条农村养老服务模式",覆盖"医、食、住、行、文、体、娱" [1] - 通过改造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站和"百岁幸福家",打造"幸福百龄"联动支持中心 [1] - 建立文化交流活动区、全龄食堂等生活区块,提升养老服务平台效率 [1] 创新养老助餐服务模式 - 百丈镇推出"中央厨房+助餐点+配送入户"的送餐模式 [1] - 成功开展养老助餐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涵盖助餐场所建设、膳食营养搭配等内容 [1] - 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指南》提供成功案例 [1] 未来发展规划 - 百丈镇计划以老年群体需求为着力点,继续创新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2] - 推动"老有颐养"从愿景走向常态 [2]
东莞户籍老年人口超40万,这个镇老龄化程度最高
南方都市报· 2025-07-28 04:24
人口老龄化现状 - 截至2024年底东莞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41.6088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12.73% [1] - 老龄化程度最高的镇街为道滘镇(19.56%)、中堂镇(19.48%)、石龙镇(18.85%) [1][3] - 26个镇街老年人口占比超10%,滨海湾(0.63%)、松山湖(1.75%)、长安镇(7.13%)为最低三镇 [4] - 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前四:莞城街道(4.0006万人)、虎门镇(2.9179万人)、厚街镇(2.2558万人)、东城街道(2.0636万人) [4] 老龄事业保障体系 - 2024年东莞60岁及以上老年人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36.3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4.11万人 [7] - 70岁及以上高龄补贴覆盖19.9万人(占老年人口47.8%),发放标准70-79岁100元/月、100岁以上550元/月 [7] - 地方财政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3.844399亿元,含高龄补贴2.787571亿元、居家养老服务1.01196亿元 [8][11] 养老服务设施与模式 - 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2个、居家养老服务站531个,提供日托床位263张 [7] - "长者饭堂"56个,采用自建自营、社会化配送等多元化服务模式 [9][11] - 养老机构47个(公办31个、民办16个),总床位5493张(公办护理型2793张、民办护理型1750张) [11] 专项服务数据 - 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资助对象超1.5万人,服务订单237.5746万张 [7] - 完成777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7] - 安宁疗护服务覆盖26家医疗机构,床位339张,服务1.3万人次 [11] - 办理涉老法律援助案件146件,遗嘱公证402件,司法救助36人(金额183.01万元)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