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奔私

搜索文档
牛市催生新一轮“公奔私”浪潮!头部私募老将复胜陆航、望正王鹏辉三连榜
私募排排网· 2025-09-27 01:30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私募排排网"。 (点击↑↑ 上图查看详情 ) 2025年以来,在公募行业激励机制发生根本变化、"去明星化"趋势加速、市场行情走牛等因素的驱使下,"公奔私"现象持续升温。 Choice数据 显示,截至9月19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307人,创下近五年新高,其中包括华商基金的周海栋、景顺长城基金的鲍无可、交银 施罗德的刘鹏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 值得注意的是,传闻多位离职的明星基金经理将加入私募行业。根据深圳商报,鲍无可与周海栋"公奔 私"的选择均是高瓴资本旗下瓴仁投资。 从业绩层面来看,就在前些年已经"奔私"的基金经理中,不少人抓住了近日强势的行情。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 9月19日,从业背景为公 募的基金经理共有859位,其中今年来、近1年、近3年至少有3只产品符合排名规则的公募基金经理分别有40、39、27位,平均收益分别为 28.26%、57.63%、58.89%。 那么,具体有哪些"公奔私"基金经理在今年来、近1年、近3年业绩分别进入10强呢? 0 1 今年来:望正王鹏辉夺冠!翰荣聂守华是唯一上榜量化基金经理 今年以来,旗下产品平均收益10强的"公奔私"基金经理的上榜"门 ...
牛市催生新一轮“公奔私”浪潮!头部私募老将复胜陆航、望正王鹏辉三连榜
私募排排网· 2025-09-25 10:00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私募排排网"。 (点击↑↑ 上图查看详情 ) 2025年以来,在公募行业激励机制发生根本变化、"去明星化"趋势加速、市场行情走牛等因素的驱使下,"公奔私"现象持续升温。 Choice数据 显示,截至9月19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307人,创下近五年新高,其中包括华商基金的周海栋、景顺长城基金的鲍无可、交银 施罗德的刘鹏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 值得注意的是,传闻多位离职的明星基金经理将加入私募行业。根据深圳商报,鲍无可与周海栋"公奔 私"的选择均是高瓴资本旗下瓴仁投资。 从业绩层面来看,就在前些年已经"奔私"的基金经理中,不少人抓住了近日强势的行情。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 9月19日,从业背景为公 募的基金经理共有859位,其中今年来、近1年、近3年至少有3只产品符合排名规则的公募基金经理分别有40、39、27位,平均收益分别为 28.26%、57.63%、58.89%。 那么,具体有哪些"公奔私"基金经理在今年来、近1年、近3年业绩分别进入10强呢? [应监管要求,私募产品不能公开展示业绩,文中涉及收益数据用***替代,合格投资者可扫码查看收益数据。] | 排名 | 姓名 | ...
湾财周报 人物 影石董事长向员工撒钱;长安朱华荣访任正非
南方都市报· 2025-08-17 13:23
行业动态与公司事件 - DeepSeek母公司总监因涉嫌套取券商上亿佣金被调查 涉案人员已移交司法 [1][11] - 证监会原处长杨郊红因突击入股、串供、隐匿证据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开除党籍 [8][18] 经济评论与市场观点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指出 中国40多年未经历重大经济危机且保持5%经济增长 但公众焦虑影响消费行为 [3][11] - 经济学家洪灏表示中国面临供给侧调整挑战 电动车品牌低价竞争及奶茶行业价格战导致严重产能过剩 [5][12] 企业运营与高管变动 - 影石创新董事长向员工撒钱引发公众关注 公司已全面检视内部管理行为规范并强化教育 [13] -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履新11天后拜访华为CEO任正非 围绕产业竞争态势及未来格局进行交流 [14] - 汇源果汁控制权争夺升级 现任董事长鞠新艳将公司告上法庭 股东诸暨文盛汇被指单方面召开无效股东会 [15] 财务业绩与战略布局 - 联想集团2025财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2%至1362亿元人民币 净利润同比增长108%达36.6亿元人民币 [15] - 联想CEO杨元庆强调中国制造成本优势 全球其他制造基地生产PC成本比中国高出15美元 [15] 基金与人才流动 - 招商基金年内4位知名基金经理离职 2025年全行业已有242名基金经理离任创近年新高 [16] - 建信基金任命建行老将刘大超为副总裁 管理层调整持续引发市场关注 [20] 品牌与资本运作 - 格力电器将"董明珠健康家"公众号更名为"格力好物指南" 为线上店开业做准备 [17] - SKG母公司未来健康终止北交所上市 此前签约马斯克母亲梅耶·马斯克为品牌代言人 [20] 金融机构人事调整 - 汇丰人寿任命程思韵为董事长 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核准 [21] - 国联民生证券换帅 国资背景顾伟接任董事长并实现党委书记与董事长职务"一肩挑" [22]
前8个月离任公募基金经理达242人
南方都市报· 2025-08-14 23:09
核心观点 - 招商基金年内流失多位核心投研人员 包括翟相栋、马龙、苏燕青、王岩等[2][3][4] - 公募行业正经历人才流动潮 2025年以来已有242名基金经理离任 较去年同期增加30人 增幅14.15%[3][6] - 行业从明星化向平台化转型 强化团队协作和制度化建设[8] - 私募机构对公募人才吸引力显著 因薪酬机制、投资自由度和职业发展空间[7] - 高管层变动频繁 招商基金年内调整多位副总经理级高管[10][11] 招商基金人员变动 - 翟相栋8月9日卸任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经理 不再转任公司其他岗位[2] - 固收老将马龙4月1日清仓式卸任 离职前管理规模876亿元 占公司固收规模近20%[4] - 苏燕青4月17日卸任全部9只基金 包括招商上证科创板综合ETF[4] - 王岩4月23日卸任全部11只基金[4] - 权益大将贾成东2024年6月离职 其管理的招商行业精选任职回报达192.09%[4] - 公司回应称人员变动基于投研团队长远规划和资源优化配置[5] - 权益投资团队拥有超70名专业投研人员 其中基金经理55人 平均从业年限超13年[5] - 总经理徐勇5月20日因个人原因离任 由钟文岳接任[10] - 5月底任命王景、朱红裕、陈方元三位为副总经理级高管[10] - 6月27日任命于立勇为首席(副总经理级) 其在升任前已卸任全部公募产品管理职务[11] - 董事长王小青8月4日辞任招商银行副行长 在招商基金任职去向尚未明确[11] 行业人才流动 - 2025年以来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2人 创近年新高[3][6] - 离任基金经理包括中欧基金曹名长、工银瑞信蒋华安和张宇帆、景顺长城鲍无可、华商基金周海栋、融通基金范琨、安信基金张翼飞、建信基金王鹏、华夏基金周克平等[6] - 公奔私现象再度升温 传言翟相栋或转战私募领域 甚至可能与鲍无可共同加入某私募机构[6] - 私募机构吸引力在于薪酬激励机制更具诱惑力 业绩提成机制可带来丰厚回报[7] - 私募投资自由度高 可充分施展个人投资理念与策略[7] - 奔私具有创业性质 能打造个人品牌 实现从打工人到掌舵者的转变[7] 行业转型趋势 - 公募基金行业逐步摆脱依赖明星基金经理模式 向团队化、制度化方向转型[8] - 招商基金实施1+7投研运作模式 强调自主培养的人才成长路径[5][8] - 行业强化投研团队协同合作 淡化个人标签 降低对个别明星基金经理的依赖[8] - 人才竞争向股权激励、差异化考核和赋予更大决策权等多元化维度转变[8] - 行业发展从粗放向高质量转变 更重视长期业绩、风险管理和投资者沟通[8] - 招商基金自2021年起将公募投资业绩考核周期从三年延长至五年[9] - 持续完善员工激励机制 挂钩投资者回报 强化激励约束[9] 高管层变动 - 除招商基金外 易方达基金、华安基金、嘉实基金、工银瑞信也迎来高管调整[12] - 高管流动受行业周期、监管政策、市场竞争、股东战略调整、个人职业发展和行业转型需求等多因素影响[12] - 反映出行业竞争加剧 基金公司需要实现新战略落地 补齐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等短板[12] - 在行业大改革背景下 高管流动现象或持续加剧[12]
招商基金4位知名经理年内相继离职,“公奔私”现象再引关注
南方都市报· 2025-08-13 15:41
招商基金核心人员变动 - 明星基金经理翟相栋因个人原因卸任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经理且不再转任公司其他岗位[2] - 翟相栋任职期间(2022年4月29日至2024年8月9日)实现任职回报117.90% 年化回报27.24% 在同类2901只基金中排名第5 超越业绩基准106.36个百分点[3] - 其管理规模从不足4000万元增长至2024年底超百亿元 但二季末规模降至81.32亿元 期间遭遇超3亿份净赎回[3] 招商基金人才流失概况 - 年内累计流失4名核心基金经理:固收老将马龙(离职前管理876亿元 占公司固收规模近20%)[4]、苏燕青(卸任9只基金)[5]、王岩(卸任11只基金)[5]及权益基金经理贾成东(2024年6月离职 任职回报192.09%)[5] - 公司回应称变动属投研团队长远规划调整 强调权益团队拥有超70名投研人员 其中55名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超13年[5] 公募行业人才流动趋势 - 2025年截至8月12日全行业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2人 较去年同期212人增加30人 增幅14.15%[6] - 离任人员包括中欧基金曹名长、工银瑞信蒋华安、景顺长城鲍无可等知名基金经理[6] - 嘉实基金离任14人居行业之首 中信证券资管离任7人 南方基金离任6人 招商基金等5家公司各离任5人[8] 公奔私现象与动因 - 行业推测翟相栋、鲍无可等绩优基金经理可能转战私募[8] - 私募机构吸引力包括:更具诱惑力的业绩提成机制、更高的投资自由度、创业性质带来的个人品牌打造机会[9] 行业转型与考核机制变革 - 公募行业从明星化向平台化转型 强化投研团队协同合作(如招商基金"1+7"投研模式)[9] - 招商基金自2021年起将业绩考核周期从三年延长至五年 优化考核指标并完善与投资者回报挂钩的激励机制[10] - 行业竞争维度从薪酬比拼扩展至股权激励、差异化考核及决策权分配[10] 高管层变动潮 - 招商基金总经理徐勇5月离任 由钟文岳接任 年内另提拔王景、朱红裕、陈方元三位副总经理及险资老将于立勇任首席官[11] - 同期易方达基金董事会变更超50% 华安、景顺长城、汇添富、嘉实、工银瑞信等公司均出现董事长或总经理级别调整[12][13] - 变动原因包括股东战略调整、行业竞争加剧及补齐产品创新与风控短板的需求[13]
传言坐实,又一明星基金经理离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10:34
基金经理离任情况 - 招商基金资深专业副总监兼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经理翟相栋因个人原因离任 不再转任公司其他岗位[2] - 翟相栋卸任后已无在管产品 市场传言其下一站可能加入私募基金高瓴[3] - 2025年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2人 较2024年同期的212人增加30人 增幅约14.15%[1][19] 翟相栋历史业绩表现 - 管理招商优势企业3年多期间(2022年4月至2025年8月)收益率达124.59% 年化27.96% 同类排名5/2890[5] - 大幅超越沪深300指数同期13.29%的收益率和业绩基准18.23%的收益率[5] - 2023年收益率27.25% 2024年收益率30.16% 2025年至8月9日收益率约24% 均远超业绩基准[6] 基金规模变动 - 招商优势企业规模从不到4000万元激增至百亿级别 2025年一季度末达101.46亿元[6] - 二季度末规模降至81.32亿元 基金份额净赎回3.23亿份 单季度净赎回比例达16.8%[6] - 二季度净值下跌3.63% 同类排名4226/4794[6] 投资策略与配置 - 采用"高赔率配置策略" 聚焦高赔率与高确定性结合 通过宏观分析和个股筛选寻找成长性行业[12] - 2025年一季度主要配置港股互联网和A股计算机、AI医疗方向[10] - 二季度踏空高股息、创新药、军工和小微盘板块行情 重点布局方向均未跑赢指数[6] 接任安排 - 2025年7月22日增聘陆文凯为招商优势企业共同基金经理[13] - 陆文凯管理规模从43亿元升至124亿元 投资风格更均衡 涵盖TMT、国防军工、资源及消费股[15] - 陆文凯管理时间最长的招商瑞利A任职收益15.65% 显著低于翟相栋同期表现[16] 行业人才流动趋势 - 2025年同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2人 显著高于2023年187人、2022年186人、2021年198人和2020年166人[1][20] - 行业面临供过于求转折点 2021年入职的基金经理迎来3-4年期业绩考核节点[21] - 私募基金因薪酬激励机制更诱人、投资自由度高等优势吸引公募优秀人才[22]
传言坐实,又一明星基金经理离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10:27
基金经理离职潮 - 2025年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2人,较2024年同期212人增加14.15%,创近年新高[1][14] - 离职名单包括招商基金翟相栋、中欧基金曹名长、工银瑞信蒋华安等十余位明星基金经理[1][14] - 行业背景为2021年扩张期入职的基金经理面临3-4年考核期,部分因业绩不达标被淘汰[14][15] 翟相栋职业轨迹 - 2020年6月加入招商基金,2021年开始管理首只基金招商康如,任期内实现正收益而同期沪深300下跌20%[3] - 管理招商优势企业3年4个月期间累计回报124.59%,年化27.96%,同类排名前0.17%[5] - 基金规模从4000万元最高增长至101亿元,但2025Q2规模降至81亿元,份额净赎回16.8%[5] 投资策略分析 - 采用"高赔率配置策略",聚焦TMT、AI、医药等高成长领域,通过行业轮动获取超额收益[7][9][10] - 2023年重仓AI算力板块上半年收益近60%,但Q3因新能源拖累回撤20%[8] - 2025年错判AI持续性,坚守港股互联网和A股计算机导致Q2净值下跌3.63%,排名后12%[5][6][9] 继任者情况 - 陆文凯接任时管理规模从43亿元跃升至124亿元,投资风格更均衡含消费/资源板块[11] - 其代表产品招商瑞利A任职年化回报15.65%,显著低于翟相栋的27.96%[12] - 招商基金表示已建立"1+7"投研体系保障人才梯队,强调投研转化能力[12] 行业人才流动 - 2021年行业扩张期基金经理供不应求,2025年转为供过于求[14][15] - "公奔私"趋势明显,私募更高薪酬(业绩提成)、更大操作自由度构成吸引力[15] - 离职潮中多位明星基金经理传闻加盟高瓴等私募机构[3][13]
公奔私升温!明星基金经理频出走,继任者面临业绩“保鲜”难题
搜狐财经· 2025-08-13 01:41
基金经理离任趋势 - 截至8月12日,年内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0人,较去年同期212人增加28人,增幅13.21% [2] - 多家基金公司出现多位基金经理离任,包括招商基金5人、中信证券资管7人、申万菱信基金5人、永赢基金5人及信达澳亚基金5人 [8][9] - 部分资深基金经理任职年限较长,如招商基金马龙任职超11年、申万菱信基金唐俊杰任职超6年、永赢基金李永兴和乔嘉麒任职均超7年 [8][9] 明星基金经理案例 - 招商基金翟相栋因个人原因离任,其管理的招商优势企业混合规模达81.32亿元,年内A/C份额回报分别为23.88%和23.44%,任职总回报124.59%,年化回报27.96% [2] - 安信基金张翼飞离职前管理9只基金,代表作安信稳健增值A任职回报82.81%,排名行业前20% [14][16] - 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安信基金张翼飞及招商基金翟相栋等明星基金经理均于二季度后离职 [3] 公募行业生态变化 - 公募行业面临费率改革与薪酬调整,浮动费率机制使收入与业绩挂钩更紧密,考核标准细化严格 [5] - 行业传统"旱涝保收"模式被打破,部分基金经理因职业发展考量流动加剧 [5] - 多家基金公司如中庚基金在明星基金经理离任后规模显著缩水,截至二季度末资产从189.72亿元降至116.07亿元,同比缩水近四成 [17][18] 继任者业绩挑战 - 明星基金经理离任后继任者面临业绩保鲜难题,如招商优势企业由陆文凯接任,其管理6只基金合计规模124.41亿元,但任职回报差异较大 [10] - 圆信永丰基金范妍离任后,继任者陈臣管理的圆信永丰优加生活任职回报仅4.98%,年化回报3.64%,同类排名786/915,落后业绩基准8.13% [11][12] - 陆文凯管理的招商产业升级1年持有A和招商康益任职回报均为负值,分别为-3.60%和-0.52%,同类排名落后 [11] 公奔私现象升温 - 年内公募基金经理转战私募趋势加剧,私募因投资策略弹性、高业绩分成及监管约束少更具吸引力 [13] - 截至6月底,私募行业共有863位公募背景基金经理管理320只产品,其中36位在百亿私募任职 [13] - 翟相栋、鲍无可大概率加盟高瓴旗下私募,张翼飞也可能转战私募领域 [3][16][17] 基金产品及规模变动 - 招商优势企业混合为招商基金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基金,去年末和今年一季度末规模曾突破百亿元,分别达100.17亿元和101.46亿元 [2] - 马龙在招商基金离任前在管规模峰值达876.18亿元(2024年二季度末) [8] - 范妍在圆信永丰基金离任前管理规模超170亿元,占公司总规模超四成 [11]
公募离职潮涌动,明星基金经理“奔私”
搜狐财经· 2025-08-12 04:49
公募基金行业人才迁徙现状 - 2025年公募基金行业已有231名基金经理离职 创近五年新高 涉及108家公募机构 其中8家机构离职人数超5名 [2] - 离职潮呈现两大特征:知名基金经理占比显著提升 "公奔私"成为主流选择 [2] - 离职人数远超2024年同期的210人 为2018年以来最高纪录 [2] 公募行业生态变化驱动因素 - 监管层2023年提出"去明星化"要求 公募机构加速搭建投研平台体系 降低对个人能力的依赖 [2] - 2024年底《公募基金行业薪酬管理制度》实施 要求基金经理薪酬与产品长期业绩挂钩 禁止短期激励 [2] 私募行业吸引力分析 - 私募机构采用"固定薪资+业绩提成"模式 提成比例15%-20% 显著高于公募3%-5%的管理费分成 [3] - 目前863名私募基金经理具有公募背景 其中36人任职于百亿级私募 其余827人分散在管理规模不足5亿的小型私募 [3] - 千亿级私募巨头如高瓴资本能为"公奔私"基金经理提供优质平台资源 但此类机会有限 [3] 私募行业面临的挑战 - 2025年A股市场结构分化加剧 量化策略挤压传统主观多头策略 [3] - 私募行业平均收益率3.2% 低于公募偏股混合型基金4.8%的平均收益 [3] 差异化发展路径探索 - 部分"公奔私"基金经理选择团队创业模式 如前安信基金张翼飞创立聚焦"固收+"策略的私募机构 [4] 行业格局演变趋势 - 公募行业去明星化短期带来阵痛 但长期有利于构建稳健投研体系 [5] - 私募行业获得明星基金经理加盟 既提升品牌效应也增加管理风险 [5] - 人才流动推动行业成熟度提升 投资者选择标准从追逐"明星"转向关注投研体系稳定性与策略可持续性 [5]
年内超230名基金经理离任
深圳商报· 2025-08-11 23:01
基金经理离职潮 - 今年以来108家公募机构的231名基金经理离职,较去年同期增加21人,创近年新高 [1] - 永赢基金、申万菱信基金、信达澳亚基金等8家机构的离职基金经理人数超过5名 [1] - 部分离职基金经理选择加入私募机构,如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经理翟相栋可能加入高瓴资本旗下瓴仁投资 [1] 公募转私募趋势 - 与早年创办私募不同,今年离职的公募基金经理更倾向于加入现有私募机构 [2] - 截至年中,拥有公募从业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达863名,但仅36名任职于百亿私募 [2] - 多数公转私基金经理任职的私募在管规模在0-5亿元区间 [2] 行业薪酬与激励机制 - 公募行业降薪背景下,去明星化和搭建投研平台体系成为趋势 [2] - 私募的激励机制更具吸引力,高比例业绩分成模式更受基金经理青睐 [2] - 明星基金经理鲍无可、周海栋上半年离职后选择加入瓴仁投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