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团队化

搜索文档
招商基金4位知名经理年内相继离职,“公奔私”现象再引关注
南方都市报· 2025-08-13 15:41
招商基金核心人员变动 - 明星基金经理翟相栋因个人原因卸任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经理且不再转任公司其他岗位[2] - 翟相栋任职期间(2022年4月29日至2024年8月9日)实现任职回报117.90% 年化回报27.24% 在同类2901只基金中排名第5 超越业绩基准106.36个百分点[3] - 其管理规模从不足4000万元增长至2024年底超百亿元 但二季末规模降至81.32亿元 期间遭遇超3亿份净赎回[3] 招商基金人才流失概况 - 年内累计流失4名核心基金经理:固收老将马龙(离职前管理876亿元 占公司固收规模近20%)[4]、苏燕青(卸任9只基金)[5]、王岩(卸任11只基金)[5]及权益基金经理贾成东(2024年6月离职 任职回报192.09%)[5] - 公司回应称变动属投研团队长远规划调整 强调权益团队拥有超70名投研人员 其中55名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超13年[5] 公募行业人才流动趋势 - 2025年截至8月12日全行业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2人 较去年同期212人增加30人 增幅14.15%[6] - 离任人员包括中欧基金曹名长、工银瑞信蒋华安、景顺长城鲍无可等知名基金经理[6] - 嘉实基金离任14人居行业之首 中信证券资管离任7人 南方基金离任6人 招商基金等5家公司各离任5人[8] 公奔私现象与动因 - 行业推测翟相栋、鲍无可等绩优基金经理可能转战私募[8] - 私募机构吸引力包括:更具诱惑力的业绩提成机制、更高的投资自由度、创业性质带来的个人品牌打造机会[9] 行业转型与考核机制变革 - 公募行业从明星化向平台化转型 强化投研团队协同合作(如招商基金"1+7"投研模式)[9] - 招商基金自2021年起将业绩考核周期从三年延长至五年 优化考核指标并完善与投资者回报挂钩的激励机制[10] - 行业竞争维度从薪酬比拼扩展至股权激励、差异化考核及决策权分配[10] 高管层变动潮 - 招商基金总经理徐勇5月离任 由钟文岳接任 年内另提拔王景、朱红裕、陈方元三位副总经理及险资老将于立勇任首席官[11] - 同期易方达基金董事会变更超50% 华安、景顺长城、汇添富、嘉实、工银瑞信等公司均出现董事长或总经理级别调整[12][13] - 变动原因包括股东战略调整、行业竞争加剧及补齐产品创新与风控短板的需求[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