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对外开放

搜索文档
史带财险由合资变外资 保险业对外开放再提速
金融时报· 2025-08-20 02:14
史带财险股权变更 - 史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准由中外合资险企变更为外资独资险企[1] - 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受让上海锦江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1120万股股份(0.78%股权)[2] - 受让后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合计持有114600万股股份 持股比例达80%[2] 股权结构及公司背景 - 史带财险外资股东掌控力增强 战略决策和资源调配更加高效灵活[2] - 另外一家股东史带保险与再保险有限公司与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同属史带国际有限公司控股 存在关联关系[2] - 公司前身为1995年成立的大众保险 2011年引入史带集团 2014年外资持股比例增至77.58%[2] - 经营范围涵盖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各类财产保险业务及再保险业务[2] 外资保险机构在华布局趋势 - 自2018年保险业放开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以来 多家外资险企通过新设或收购加速中国市场布局[1] - 截至2025年6月底 全球前40大保险公司中近半数已进入中国[4] - 2019年安盛集团完成收购安盛天平剩余50%股权 成为外资独资财险公司[4] - 2021年安联(中国)保险控股100%控股中德安联人寿 成为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人寿保险公司[4] - 2021年汇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100%控股汇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4] - 2024年忠利集团受让中意财险51%股权 持股比例达100%[4] 保险市场开放成效 - 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总资产超过7万亿元 各项业务保持良好增长态势[5] - 外资保险公司保费占国内市场份额从2013年的4%提升至目前的9%[5] - 金融监管总局批准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在沪筹建保险资管公司[5] - 保险机构进一步扩大在华展业范围 多家合资保险公司外资股东持续增持股份[5] 外资进入的市场影响 - 外资险企涌入丰富了市场竞争格局 带来先进理念与技术 推动行业多元化发展[3] - 外资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服务模式和科技赋能上的经验与国内数字化优势形成互补[6] - "鲶鱼效应"倒逼内资险企加快数字化转型 竞争带来的服务品质提升最终让消费者受益[6] - 外资机构对中国长期经济韧性充满信心 体现出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空间[1]
史带财险由合资变外资 保险业对外开放再提速
金融时报· 2025-08-13 06:54
公司股权变更 - 史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准由中外合资险企变更为外资独资险企[1] - 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受让上海锦江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1120万股股份(0.78%股权)[2] - 股权受让后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合计持有114600万股股份 持股比例达80%[2] - 史带财险目前由史带保险与再保险有限公司和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共同持有全部股权 两家公司同属史带国际有限公司控股[2] 行业发展背景 - 自2018年保险业放开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以来 多家外资险企通过新设或收购加速中国市场布局[1] - 截至2025年6月底全球前40大保险公司中近半数已进入中国[4] - 外资保险公司保费占国内市场份额从2013年的4%提升至目前的9%[5] - 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总资产超过7万亿元 各项业务保持良好增长态势[5] 外资机构案例 - 2019年12月安盛集团完成收购安盛天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剩余50%股权 使其成为外资独资财险公司[4] - 2021年11月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100%控股中德安联人寿 成为中国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人寿保险公司[4] - 2021年12月汇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100%控股汇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4] - 2024年5月忠利集团受让中意财险51%股权 持股比例达100%[4] - 金融监管总局批准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在沪筹建保险资管公司[5] 市场影响 - 外资险企涌入丰富了市场竞争格局 带来先进理念与技术 推动行业多元化发展[3] - 外资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服务模式和科技赋能上的经验与国内数字化优势形成互补[6] - 安盛天平在车险领域推出的"按天计费"模式倒逼内资险企加快数字化转型[6] - 竞争带来的服务品质提升最终让消费者受益[6]
保险业对外开放再提速
金融时报· 2025-08-13 02:17
史带财险股权变更 - 史带财险获准由中外合资险企变更为外资独资险企 反映金融业深化对外开放和外资在华布局提速 [1] - 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受让上海锦江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1120万股股份(0.78%股权) 受让后合计持有114600万股股份 持股比例达80% [2] - 股权结构优化后外资股东掌控力增强 战略决策和资源调配效率提升 史带财险由史带国际有限公司关联方全资控股 [2] 外资险企中国市场布局 - 自2018年保险业放开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以来 多家外资险企通过新设或收购加速中国市场布局 [1] - 全球前40大保险公司中近半数已进入中国 外资保险公司保费占国内市场份额从2013年4%提升至目前9% [4][5] - 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总资产超过7万亿元 各项业务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5] 外资独资化案例 - 2019年12月安盛集团完成收购安盛天平剩余50%股权 成为外资独资财险公司 [4] - 2021年11月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100%控股中德安联人寿 成为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人寿保险公司 [4] - 2021年12月汇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100%控股汇丰人寿 2024年5月忠利集团100%控股中意财险 [4] 开放政策与市场影响 - 外资险企涌入带来先进理念与技术 推动行业多元化发展 如安盛天平在车险领域推出"按天计费"模式倒逼内资险企数字化转型 [3][6] - 外资在产品设计、服务模式和科技赋能上的经验与国内数字化优势形成互补 竞争提升服务品质并使消费者受益 [6] - 金融监管总局批准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在沪筹建保险资管公司 彰显外资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 [5][6]
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提速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27
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进展 - 法巴证券(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安盛环球再保险(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汉诺威再保险股份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4家新设金融机构在沪集体开业 [1] -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是中国首个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平台 推动再保险市场开放、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2] - 截至2025年2月底 17家保险公司、4家再保险公司获批设立再保险运营中心 1家再保险公司获批筹建分公司 4家经纪公司获批设立经营再保险业务的分支机构 [3] 政策支持与市场开放 - 2023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细则》 引导再保险市场由"单向开放"向"双向开放"转型升级 [2] - 2024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会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明确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保险中心 [2] - 202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支持优质境外保险机构来华设立机构及分支机构 支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入股境内保险机构 [4] 国际机构参与与市场影响 - 安盛环球再保险和汉诺威再保险两大国际再保险巨头设立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 显示对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及中国再保险市场潜力的看好 [2] - 汉诺威再保险大中华区财产险总监表示将运用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平台做好增量业务 促进同行交流 提高运营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 [3] - 安盛环球再保险总经理表示再保险运营中心与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对接后 能显著提升数据流动效率 提高交易对手透明度 [3] 保险业对外开放成果 - 2018年以来监管部门推出30多条银行业保险业开放新举措 全面取消银行保险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大幅减少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 [4] - 全球最大的40家保险公司已有近半数进入中国市场 [5] - 2024年国民养老保险引入安联投资为战略投资人 2022年友邦保险以超过120亿元入股中邮人寿 成为当时保险业最大增资扩股引战项目 [4][5] 行业发展方向 - 持续推进保险业高水平开放需吸引更多全球领先保险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丰富市场主体类型 鼓励外资机构在特色领域深耕 [5] - 支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入股境内保险机构 鼓励中外资保险机构在股权合作、业务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 [5] - 增加参与国际保险治理的深度与广度 [5]
李云泽官宣!两大外资金融巨头布子保险资管,保险业持续“敞怀”
北京商报· 2025-06-18 10:04
保险业对外开放政策 - 金融监管总局批准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在沪筹建保险资管公司,推动金融开放措施在上海先行先试 [1] - 《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落地,推动保险机构集聚上海,推进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和航运保险发展 [1] - 全球40家最大保险公司近半数已进入中国,外资保险公司保费占国内市场份额从2013年的4%提升至目前的9% [5][6] 外资保险机构在中国的发展 - 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总资产超过7万亿元,各项业务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5] - 外资险企的涌入丰富了市场竞争格局,带来先进理念与技术,推动行业多元化发展 [6] - 友邦保险资管将依托友邦保险集团全球化的投资视野,赋能中国实体经济发展 [8] 保险资管公司筹建 - 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获批在沪筹建保险资管公司,彰显外资机构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 [7] - 荷兰全球人寿是一家拥有近180年历史的国际金融服务集团,业务遍及美洲、欧洲和亚洲 [7] - 外资保险资管公司的筹建将提升金融市场效率,引入创新理念和投资策略,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8] 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 - 预计203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 [10] - 《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发布,计划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商业养老金融体系 [9] - 外资保险机构可在养老金融产品、医养结合、老年旅游保险等领域发力,发挥产品设计、保险精算等专业优势 [10][11] 外资保险机构的优势 - 外资保险机构具备专业产品设计能力,能设计针对性强、吸引力大的产品 [11] - 拥有先进投资管理经验,可实现资金稳健增值,以及全球化服务网络,满足跨境需求 [11] - 可促进市场竞争与创新,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增强国内保险机构国际竞争力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