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轨卫星互联网

搜索文档
上海港湾商业航天能源业务进展显著 钙钛矿电源系统成功应用于多颗卫星
全景网· 2025-09-19 08:43
商业航天业务进展 - 子公司上海伏曦炘空科技构建研发创新-工程验证-成功交付全链条发展闭环 [1] - 核心能源系统产品累计保障16颗卫星成功发射 另有40余套卫星电源系统及太阳帆板在轨稳定运行 [1] - 累计获得19项商业航天能源系统相关核心专利受理或授权 技术护城河持续加深 [1] 市场拓展与客户覆盖 - 深度参与吉林一号遥感卫星星座 时空道宇吉利未来出行星座 西光壹号遥感星座等多个国家级卫星项目 [1] - 客户覆盖二十余家卫星总体单位 包括多家行业标杆企业 [1] - 采用存量稳基+增量突破双轮驱动策略 巩固行业头部单位合作同时开拓东南亚中东等一带一路新兴市场 [2] 订单与财务表现 - 伏曦炘空累计新签订单3402万元 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2]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8.16亿元 同比增长29.34% [2] - 上半年累计新签订单8.37亿元 其中境外市场新签订单达5.91亿元 [2] 技术研发战略 - 集中资源攻关空间级钙钛矿发电技术 重点突破材料长期稳定性与量产工艺优化等行业难点 [2] - 核心产品关键性能指标通过航天级严苛环境测试 技术稳定性与成熟度获实际应用验证 [1] - 深度契合国家商业航天发展战略导向 聚焦低轨卫星互联网与空间能源系统关键领域 [2]
170亿美元 !SpaceX史上最大交易剑指无线版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0 09:49
交易概述 - SpaceX以170亿美元收购EchoStar的AWS-4与H频段频谱许可证 包括85亿美元现金及不超过85亿美元公司股票 并额外支付约20亿美元现金用于承担EchoStar截至2027年11月底的债务利息 [1] - EchoStar旗下Boost Mobile手机用户未来可在偏远地区接入星链卫星网络 [1] - 交易仍需获得监管批准 并将终结EchoStar自建直连设备卫星星座的计划 [3] 交易动因与影响 - EchoStar出售频谱主要为缓解约250亿美元的债务压力 并回应FCC对其未能有效利用频谱的监管压力 [2][3] - AWS-4频段是优质卫星网络频段 交易削弱EchoStar成为美国第四大电信运营商的可能性 [3] - SpaceX通过此次收购显著提升星链在基站覆盖范围外的手机连接能力 奠定全球直连手机业务基础 [4] 公司业务与财务 - EchoStar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37.2亿美元同比下降5.8% 净亏损3.06亿美元 其中付费电视业务营收24.6亿美元 无线网络服务9.35亿美元 卫星宽带与企业业务3.40亿美元 [2] - EchoStar通过旗下Hughes、HughesNet与EchoStar Mobile品牌提供卫星宽带、无线网络与物联网连接服务 [2] - SpaceX已完成超过290次星链专项发射 累计发射约9440颗卫星 在轨卫星数量超过8100颗 领跑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市场 [4] 市场反应 - 交易宣布当日EchoStar股价在纽约市场一度上涨26%至84.48美元/股 创纪录新高 [4]
营收恢复增长,中国卫星如何把握商业航天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13:49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13.21亿元,同比增长28.00%,主要受益于宇航部组件产品和地面系统集成项目订单增长[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49.15万元,同比下降458.67%;扣非净利润为-3584.03万元,同比下滑1650.52%[2] - 营业成本同比增长41.41%,高于营收增幅,毛利率较低的商业航天产品占比高影响利润表现[3] 研发与现金流 - 研发费用达4840万元,同比增长88.41%,显示公司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0.5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93亿元大幅改善[3] - 期末存货28.19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25.76%;合同负债11.73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6.17%,预示订单饱满[3] 业务进展 - 成功发射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实践二十六号、张衡一号02星等5颗小卫星[4] - 交付超过73万片空间太阳电池,为多个商业卫星星座提供核心能源保障[5] - 导航增强组件、星载路由器等新产品通过用户验收,产品矩阵持续丰富[4] 市场拓展 - 上半年交付近3000台套高通量终端产品,市场需求旺盛[5] - 无人机系统从国家公园监测拓展至铁路智能巡检和大型物流等新兴应用场景[5] - 拿下住建领域首个北斗规模化示范项目,地面系统业务取得突破[5] 行业前景 - 中国上半年完成35次航天发射任务,创历史同期新高[2] - 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一个月内完成6次发射任务,组网节奏明显提速[5] - 商业航天政策密集出台,产业有望迎来长期高景气发展[5] 战略规划 - 下半年将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和任务交付,聚焦行业用户需求[6] - 持续拓展商业航天、卫星应用等新领域,加强成本管理和风险防控[6] - 多个研发项目陆续完成产业化,预计带来新收入增长点[6]
上海港湾(605598):岩土工程主业有所承压,卫星业务成长性可期
华源证券· 2025-09-03 08:27
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6] 核心观点 - 岩土工程主业营收同比增长但毛利率下滑明显 境外营收7.20亿元同比增长26.66% 境内营收0.84亿元同比增长40.05% 境外毛利率28.32%同比下降7.1个百分点 境内毛利率7.3%同比下降37.1个百分点 新签订单8.37亿元同比下滑29.49%[9] - 卫星业务成长性可期 子公司上海伏曦炘空能源系统产品累计保障16颗卫星发射 40余套卫星电源系统在轨运行 上半年新签订单3402万元[7] - 经营性现金流好转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738.14万元同比增加2312.25万元 收现比86.23%同比下降5.08个百分点 付现比87.95%同比下降18.57个百分点[1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8.16亿元同比增长29.34% 归母净利润6690.88万元同比下降9.35%[9] - 盈利预测显示增长态势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2.13亿元/2.51亿元/2.99亿元 对应同比增长率130.39%/17.86%/19.06%[8] - 盈利能力指标改善 预计2025-2027年ROE为10.79%/11.59%/12.48% 毛利率维持在31%左右[8] 估值指标 - 当前股价25.13元 对应2025-2027年PE为28.84/24.47/20.55倍[8] - 总市值61.46亿元 流通市值61.07亿元[4] - 资产负债率23.01% 每股净资产7.51元[4]
“万星计划”加速落地 空地通信融合是大势所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1 14:28
政策与监管动态 -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针对低轨卫星通信应用适时开展商用试验 鼓励电信运营商依托低轨卫星互联网拓展服务 支持企业为地面网络无法覆盖区域提供广域物联网连接服务[1] -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近期向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正式颁发卫星互联网牌照 标志着卫星通信商业化进入前期准备阶段[1][13] 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全球在轨运行卫星数量从2019年2272颗大幅跃升至2023年8862颗 2020-2023年复合增速达35% 增长主要来源于SpaceX"星链"卫星大批量发射[3] - 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明显加速 2024年12月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后已发射10组卫星 其中2024年7月27日至8月26日一个月内发射6组低轨卫星[1][8] - 低轨卫星互联网具有低延迟(10-30毫秒接近5G)、高带宽、低成本三大技术优势 单星成本可降至百万美元级[5] - 全球约三分之一人口无法上网 地面移动通信网络仅覆盖全球陆地面积不到20%(地球总面积约6%) 低轨卫星可解决通信最后一公里问题[8][9] 产业链影响与市场机会 - 卫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从建设到运营均有望逐步获益 包括卫星制造中的相控阵天线、太阳能电池、通信载荷等上游企业 以及各类卫星终端和运营企业[4] - 低轨卫星及配套商业火箭制造需求将成为我国内需新增量 银河航天卫星智能制造工厂将卫星研制周期缩短80% 可实现年产百颗以上中型卫星[4][12] - 手机直连卫星成为商业化重点发展方向 需要复用地面移动通信产业链 但面临星地网络架构协同难、建设成本高、性能差距大三大挑战[16] 技术发展与竞争格局 - SpaceX"星链"计划扩展到4.2万颗卫星 截至2025年2月末在轨卫星已超过6750颗 与我国1200万个地面基站相比覆盖能力相差250倍[7][11] -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从3G跟随到4G并跑再到5G领先 在技术和成本上有基础和优势 低轨卫星相关协议将与蜂窝通信相融合并纳入6G标准[8] - 火箭可回收技术大幅降低发射成本 猎鹰9号火箭可回收后发射成本大幅度降低 "星舰"成功后将进一步降低成本[10] 应用场景与生态建设 - 低轨卫星组网可弥补地面网络覆盖盲区 为偏远地区提供高速宽带 成为应急通信生命线 为远洋船舶、民航客机提供稳定联网服务[9] - 作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核心环节 可与地面5G/6G、无人机、物联网协同 赋能多行业数字化转型 为海量低功耗设备提供广域连接[9] - 核心应用目前集中在应急通信和偏远地区宽带 消费级市场场景尚未成熟 需培育更多杀手级应用支撑商业回报[15] 面临挑战 - 技术方面需解决星间链路与协同控制问题 攻克高精度轨道控制技术 地面接收终端体积大成本高难以普及 频谱干扰问题需解决[14] - 成本方面规模化组网总发射成本仍极高 卫星寿命5-7年需持续补发 运维与退役成本高 地面关口站建设运营需巨额投入[14] - 监管方面需通过国际电信联盟协调轨道与频谱资源 遵守不同国家通信监管政策 缺乏全球统一太空交通规则规范卫星离轨[15] - 生态方面应用场景落地不足 产业链协同不够 部分核心技术如星载芯片、高精度导航仍依赖少数国家[15][16]
商业航天按下加速键,测运控环节如何量价齐升
东北证券· 2025-08-28 07:49
行业投资评级 - 通信行业评级为"优于大势" [4] 核心观点 - 商业航天测运控行业正迎来低轨卫星互联网规模化部署的历史转折点 全球低轨星座计划从数千颗向数万颗量级跃进 卫星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1] - 技术迭代与资源禀赋构筑行业护城河 企业需突破数万千米超远距离数据传输、多星并发测控、AI智能调度等关键技术 全球测控站网布局与频谱资源获取具有强先发优势 [2] - 测控环节有望量价齐升 火箭可回收技术增加入轨到返回段测控需求 单发火箭测控价值量提升 测控站点稀缺性易形成供需不匹配关系 全行业放量有望带来价格提升 [3] - 星图测控作为航天三大环节(火箭/卫星/测控)唯一上市公司 具备赛道稀缺性 直接受益产业快速发展趋势 [3] 行业市场空间 - 全球航天测运控系统市场空间广阔 2024年预计销售额达11.79亿美元 2030年预计达25.09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13.4% [17] 技术体系与壁垒 - 航天测运控贯穿航天器发射与运营全阶段 包括发射前射前测试、火箭升空实时追踪、入轨后持续监测、退役阶段受控再入等 [19] - 测运控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 以测运控中心为大脑 传输链路为神经 空间飞行器和地面测控站为节点 [24] - 技术手段包括无线电测控系统、光学测量系统、信息传输和数据交换系统、时间统一系统、轨道确定和计算处理系统、监控显示系统 [29] - 需突破数万千米超远距离数据传输瓶颈 实现每秒数百兆比特高速率通信 对惯性导航器件精度要求达0.001°/小时 轨道预测误差需控制在百米以内 [30] 政策环境 - 国家国防科工局2025年3月印发促进商业航天测控规范有序发展通知 推动构建全域覆盖、泛在互联的航天测控体系 [33] - 国家鼓励商业航天测控主体发挥自身优势 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拓展服务深度和广度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33] 行业痛点与挑战 - 低轨卫星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星座及发星数量爆发式增长 地面测控站受地理分布与空域管制限制 中继卫星数量有限 频谱资源拥挤 [36] - 测运控服务配套体系不完善 国内商业测运控公司仅10余家 70余付天线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和东北地区 覆盖面有限 缺乏火箭发射测控所需的光学、外弹道测量和安全控制设备 [39] 竞争格局 - 国际主流测运控公司包括SSC(瑞典空间公司)、KSAT(挪威康斯伯格卫星服务有限公司) [44] - 国内主要参与者包括航天驭星(累计服务星箭数量达490)、天链测控(全球42+地面站网 支持300余颗卫星运维)、寰宇卫星(建成国内"大三角"及海外站点组成的全球网络 境内太阳同步轨道覆盖率100% 全球覆盖率85%)、星图测控 [48] 重点公司分析 星图测控 - 围绕航天器在轨管理与服务 从事航天测控管理、航天数字仿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60] - 实际控制人为中国科学院空天院 中科院在火箭、卫星领域优势为测运控业务提供有力支持 [65] - 营收从2020年0.27亿元增长至2024年2.88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80.72% 归母净利润从0.10亿元增长至0.85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70.75% [86] - 2025Q1毛利率60.86% 净利率30.77% 研发费用率稳定保持在13%以上 2025Q1达30.26% [95] - 自主研发洞察者系列产品 支撑500颗卫星及10个星座的长期管理 在"一箭41星"任务中实现多目标同时跟踪 [2] 天链测控 - 依托"天地一体+云网端"架构 构建覆盖全球的42+地面站网 通过AI智能调度系统支持300余颗卫星常态化运维 [111] - 融合毫米波通信与边缘计算 单星日下行测控弧段达22圈 数据时延控制在秒级 [2] 寰宇卫星 - 建成国内"大三角"(新疆、黑龙江、海南)及海外站点组成的全球测控网络 2024年完成近8万圈测运控服务 同比增长200% 单套设备每日跟踪圈次达行业平均水平3倍 [118]
信科移动(688387.SH):深度参与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
格隆汇· 2025-08-15 08:30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深度参与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 [1] - 具备星载基站、星载相控阵天线、地面信关站、专用终端、核心网、网管及测试仪表等全系列产品和技术服务能力 [1] - 全面支撑客户卫星网络系统建设 [1] 市场拓展情况 - 具体市场拓展及客户合作情况需以公开信息为准 [1]
电科网安:公司支撑国家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体系密码应用创新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11 09:44
公司业务进展 - 公司支撑国家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体系密码应用创新并助力构建卫星互联网密码保障体系[1] - 围绕卫星终端、卫星自身、天地链路、地面设施、应用和数据等各方面安全需求开展体系化密码应用设计[1] - 聚焦星间星地安全认证和数据全链路传输保护等关键技术突破[1] - 重点打造地面端数据密码机、星端安全组件及安全管理中心等系列密码及安全产品[1] - 持续提升卫星互联网密码产品技术水平并实现应用试点以支撑国家卫星互联网建设[1] 行业技术发展 - 面向动态异构和天地一体的网络特性安全需求开展密码技术研发[1] - 卫星互联网密码保障体系构建涉及终端、空间段、链路层及地面基础设施等多维度安全防护[1] - 星间星地安全认证与全链路数据传输保护成为卫星互联网安全领域关键技术突破方向[1]
四川加速发展商业航天产业 掘金星辰大海
四川日报· 2025-08-07 00:27
地卫二向海外交付的阿曼智能计算卫星(阿曼星)在轨运行自拍照。受访者供图 掘金的缘由 ●商业航天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相关机构预计,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将破2.5万亿元,高端制造业与产业集群同步壮大 掘金的底气 ●四川已形成涵盖星箭研制、航天测控、地面设备、应用服务等环节的商业航天产业链雏形。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被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拥有众多航天领域重点科研单位和核心高校,每年输送航天人才约3500人,人才储备充足 ●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对卫星遥感监测、应急通信保障等需求迫切,庞大人口和活跃的区域经济也为卫星互联网、位置服务、空间信息应用等带 来广阔市场空间 引人瞩目的背后,是因为其中有巨大的商业利益:2024年,SpaceX仅星链服务用户就达到460万,实现营收81.85亿美元,还不包括发射服务收入和月球 着陆器、舱外行走等其他服务收入。 "当前,低轨卫星互联网正成为全球竞争热点,中低轨道卫星的轨位和频率已成为稀缺战略资源,各国纷纷加速布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 任杨之浩介绍,当前全球商业卫星数量激增,连续3年每年入轨数超过2000颗。 掘金的方向 ●形成商业航天产业集 ...
国家队出手,中国版“星链”提速
36氪· 2025-08-01 11:36
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发展现状 - 中国星网在7月30日成功发射GW星座第6组卫星,距离第5组发射仅间隔3天,创下连续发射新纪录[1] - GW星座采用Ka等频段载荷,提供宽带通信和互联网接入服务,目前已发射卫星数量不到规划总量1%[1][4] - 中国星网计划2029年底前发射约1300颗卫星,2035年完成1.3万颗卫星整体部署[4] GW星座规划与进展 - GW星座是中国首个巨型卫星互联网计划,规划发射12992颗卫星,包括GW-A59(6080颗)和GW-A2(6912颗)两个子星座[2] - 星座采用高低轨混合设计,未来将推出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模式[2] - 2024年12月完成首批"一箭10星"发射,2025年已连续完成6次组网发射[3][4] 中国星网管理层调整 - 2025年6月中国星网完成管理层重大调整,总经理由张洪太变更为梁宝俊,董事会5位董事退出、3位新董事加入[5] - 新管理层形成"运营商+国防+卫星"三方合力,推动公司进入战略深化阶段[6] 发射成本与技术突破 - 长征五号B火箭在初期组网中不可替代,但不可复用性导致成本高于SpaceX猎鹰9号(每次2000-3000万美元)[7] - 长征六号X和长征八号R是可复用火箭核心探索对象,其复用化将显著降低发射成本[7] - 民营火箭企业如蓝箭航天计划2025年下半年首飞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目标支撑国家卫星互联网工程[8] 全球竞争格局 - SpaceX已发射8926颗星链卫星,其中7731颗在轨[9] - 欧盟启动IRIS²计划,计划2030年前部署290颗LEO/MEO卫星[9] - 中国G60星座已完成90颗卫星发射,计划2030年超1万颗组网[10] - 中国第三个超万颗卫星计划"鸿鹄三号"星座已向ITU提交申请[10] 行业战略意义 - 低轨卫星互联网是"先到先得"的卡位赛,LEO轨道共可容纳约10万颗卫星[8] - 卫星无线电频率是有限自然资源,稀缺性紧张[8] - 卫星互联网被视为未来产业生态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