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监管动态 -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针对低轨卫星通信应用适时开展商用试验 鼓励电信运营商依托低轨卫星互联网拓展服务 支持企业为地面网络无法覆盖区域提供广域物联网连接服务[1] -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近期向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正式颁发卫星互联网牌照 标志着卫星通信商业化进入前期准备阶段[1][13] 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全球在轨运行卫星数量从2019年2272颗大幅跃升至2023年8862颗 2020-2023年复合增速达35% 增长主要来源于SpaceX"星链"卫星大批量发射[3] - 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明显加速 2024年12月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后已发射10组卫星 其中2024年7月27日至8月26日一个月内发射6组低轨卫星[1][8] - 低轨卫星互联网具有低延迟(10-30毫秒接近5G)、高带宽、低成本三大技术优势 单星成本可降至百万美元级[5] - 全球约三分之一人口无法上网 地面移动通信网络仅覆盖全球陆地面积不到20%(地球总面积约6%) 低轨卫星可解决通信最后一公里问题[8][9] 产业链影响与市场机会 - 卫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从建设到运营均有望逐步获益 包括卫星制造中的相控阵天线、太阳能电池、通信载荷等上游企业 以及各类卫星终端和运营企业[4] - 低轨卫星及配套商业火箭制造需求将成为我国内需新增量 银河航天卫星智能制造工厂将卫星研制周期缩短80% 可实现年产百颗以上中型卫星[4][12] - 手机直连卫星成为商业化重点发展方向 需要复用地面移动通信产业链 但面临星地网络架构协同难、建设成本高、性能差距大三大挑战[16] 技术发展与竞争格局 - SpaceX"星链"计划扩展到4.2万颗卫星 截至2025年2月末在轨卫星已超过6750颗 与我国1200万个地面基站相比覆盖能力相差250倍[7][11] -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从3G跟随到4G并跑再到5G领先 在技术和成本上有基础和优势 低轨卫星相关协议将与蜂窝通信相融合并纳入6G标准[8] - 火箭可回收技术大幅降低发射成本 猎鹰9号火箭可回收后发射成本大幅度降低 "星舰"成功后将进一步降低成本[10] 应用场景与生态建设 - 低轨卫星组网可弥补地面网络覆盖盲区 为偏远地区提供高速宽带 成为应急通信生命线 为远洋船舶、民航客机提供稳定联网服务[9] - 作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核心环节 可与地面5G/6G、无人机、物联网协同 赋能多行业数字化转型 为海量低功耗设备提供广域连接[9] - 核心应用目前集中在应急通信和偏远地区宽带 消费级市场场景尚未成熟 需培育更多杀手级应用支撑商业回报[15] 面临挑战 - 技术方面需解决星间链路与协同控制问题 攻克高精度轨道控制技术 地面接收终端体积大成本高难以普及 频谱干扰问题需解决[14] - 成本方面规模化组网总发射成本仍极高 卫星寿命5-7年需持续补发 运维与退役成本高 地面关口站建设运营需巨额投入[14] - 监管方面需通过国际电信联盟协调轨道与频谱资源 遵守不同国家通信监管政策 缺乏全球统一太空交通规则规范卫星离轨[15] - 生态方面应用场景落地不足 产业链协同不够 部分核心技术如星载芯片、高精度导航仍依赖少数国家[15][16]
“万星计划”加速落地 空地通信融合是大势所趋
每日经济新闻·2025-09-01 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