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一体化

搜索文档
世界最长海底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开工
中国新闻网· 2025-08-28 14:13
项目概况 - 甬舟高速公路复线宁波戚家山至舟山金塘段工程正式开工 总投资约313亿元人民币[1] - 项目整体线路全长约46公里 从宁波北仑出发经金塘岛、册子岛、富翅岛后至舟山本岛[1] - 此次开工工程段主线长约18.05公里 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海底隧道段80公里/小时)[1] 技术特征 - 金塘海底隧道全长约11.6公里 为世界最长海底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盾构隧道[1] - 隧道建设面临0.9兆帕高水压挑战 相当于手掌大小面积承受一辆小轿车重量[1] - 项目将采用主驱动状态监测与自动补偿等先进技术提升施工智能化水平[1] 战略意义 - 项目建成后将与现有甬舟高速构成舟山联通大陆的"双通道"[2] - 将缓解现有交通压力并提升通行效率[2] - 进一步强化舟山与宁波、杭州、上海等长三角北部城市的联系[2] 区域发展 - 项目是沪舟甬跨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1] - 将加速甬舟一体化、环杭州湾大湾区与长三角城市群发展[2] - 标志着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再提速[1]
2024年北京中度及以上级别拥堵天数比上年减少12天
新京报· 2025-08-01 09:52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展 -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 交通一体化工作成效显著[1][2] - 京张高铁 京雄城际 怀兴城际铁路一期等相继建成通车[2] - 京雄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2] - 区域路网形成"七射两纵三横"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网结构[2] - 38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2][3] - 11条主线37条支线定制快巴覆盖津冀重点环京通勤地区[3] - 京津冀交通"一卡通"实现一卡走遍京津冀乃至全国[3] 北京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 - 2024年交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833.7亿元 比上年增长6.2%[4] - 公共交通领域投资411.2亿元 占总投资的49.3%[4] - 开通3号线一期 12号线 昌平线南延一期剩余段3条地铁新线[4] - 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43公里[1][4]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879公里 位居全国第一[1][4] - 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结构基本完工[6] - 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基本完工[6] - M101线 平谷线等加快建设[6] 城市交通运行与出行特征 - 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6.08 比上年降低3.8%[1][5] - 中度及以上级别拥堵天数241天 比上年减少12天[1][5] - 中心城区工作日出行总量3985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4.6%[4] - 绿色出行比例达75.6% 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4] -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比例15.3% 比上年减少0.6个百分点[4] - 公共汽(电)车出行比例10.0% 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4] - 自行车出行比例20.0% 比上年增加4.3个百分点[4] 客运量数据表现 - 城市客运全年运送乘客73.47亿人次 比上年增长4.2%[5] -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36.22亿人次 比上年增长4.9%[5] - 公共汽(电)车客运量23.2亿人次 比上年增长1.3%[5] - 市郊铁路客运量258.3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3.3%[5] - 出租车客运量2.58亿人次 比上年增长19.4%[5] - 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骑行量11.44亿人次 比上年增长5.1%[5] 副中心交通建设进展 - 优化调整常规公交线路27条[5] - 新开通学公交67条[5] - 完成运通隧道等3个关键节点改造[5] - 优化5条道路交通组织[5] - 新增通燕高速常屯立交匝道[5] - 开展万象汇商场等重点区域交通治理[5]
数说深中通道开通一周年 大湾区交通一体化从蓝图变为现实
央视网· 2025-06-30 06:54
深中通道运营数据 - 通车一周年总车流量超过3150万辆次,其中港澳车牌车流量累计76.97万车次 [1] - 工作日日均车流8.15万车次,车流高峰出现在上午11-12时和下午16-17时 [1] - 节假日日均车流量13.96万辆次,比工作日多71.24%,"五一"当天创下18.16万车次的单日高峰 [3] - 今年上半年日均车流量9.09万车次,较去年下半年的8.20万车次有所增长 [3] 交通枢纽作用 - 深中通道连接深圳、中山、广州,大幅缩短三地交通时间 [1] - 与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共同提升珠江口过江通道通行能力,带动整体车流增长 [5] -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关键交通枢纽的作用日益凸显 [5] 智慧交通系统 - 全线部署800多路高清摄像、无人机等设备,实现异常事件监测和实时预警 [9] - 隧道应急事件库预置700多项应急预案,异常事件从发现到处置仅需几秒钟 [9] - 交通智慧管控、通行智慧服务等四大系统实现消防、交警、路政等多方24小时联动响应 [11] - 与周边6条高速共同构成"一通道六路"智慧交通技术和应用体系 [11] 工程技术特点 - 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全长24公里 [1] - 包含17公里海上桥梁和6.8公里海底隧道,全线位于伶仃洋复杂海域 [7] - 气象信息预报预警系统和数字化设备保障海上环境下的运行安全 [7][9]
MPay正式上线"高德打车",一个APP畅行澳门与内地
格隆汇· 2025-06-13 07:19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推动湾区"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与交通一体化的政策方针,通过上线"高德打车"服务助力澳门智慧城市建设与经济多元发展 [1] - 服务范围从内地延伸至澳门本地,实现澳门居民无需额外下载应用即可通过MPay使用"高德打车",达成"一个APP畅行澳门与内地"的目标 [1] 市场需求与产品功能 - 澳门智慧城市发展与旅游中心建设加速,用户对便捷出行需求迫切,公司去年已通过MPay"跨境专区"引入"高德打车"小程序,为市民北上出行提供便利并获热烈反响 [3] - 此次服务扩展至澳门本地出行场景,接入首批黑的士服务商,提供即时叫车、预约出行、智能路径规划(如避开拥堵)及MPay内一键支付功能,缓解"的士叫车难"问题 [3] 生态布局与场景拓展 - MPay作为澳门主流电子钱包,已整合餐饮、出行、旅游、娱乐等多场景服务,在出行领域除"高德打车"外还覆盖"澳门航空""船票""港澳快线"等海陆空全场景 [5] - 近期接入广州地铁乘车码,推动澳门与湾区城市交通互联互通,并通过优惠活动强化用户粘性 [5] 战略合作与未来规划 - 与高德的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全球交通网络的关键布局,旨在通过智慧出行服务提升澳门国际化智慧城市形象 [6] - 未来将继续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深化生态合作并拓展服务场景,为居民及游客提供更高效智能的出行体验,支持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 [6]
“超级地铁”要开建!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再迈新步
国际金融报· 2025-06-12 09:14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项目清单发布 - 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清单正式发布 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明确将开工建设 沪乍杭铁路客货线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1] -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建设迎来新进展 项目涉及杭州及周边地区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 [1] 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项目 - 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南端起点在杭州萧山机场 途经浙江海宁 桐乡 湖州南浔 江苏苏州吴江 最终抵达上海青浦区 被称为长三角"超级地铁" [3] - 设计时速160公里 快于一般市内轨道交通(80公里)但慢于高铁(250公里以上) 适应沿线站点密集需求 [3] - 江苏段初步设计已获批复 浙江段工作积极推进 开工在即 [3] - 设站密度高于高铁 苏州吴江27公里路段设3站 途经多个江南水乡古镇 连接杭州 湖州 苏州等重要城市 [4] - 采用公交化运营模式 促进沿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4] 沪乍杭高铁项目 - 沪乍杭高铁是杭州与上海间的第二条高铁 设计时速350公里 沿杭州湾北岸东西走向 [5] - 线路从杭州西站出发 经临平北 桐乡 嘉兴南 平湖南 上海金山 奉贤 四团 至上海东站 [5] - 建成后将分流沪杭客流 相比经沪苏湖通道可节约近半小时 杭州至上海浦东仅需约40分钟(现需3小时) [5] - 2010年开通的沪杭高铁已现"一票难求" 去年开通的沪苏湖高铁因绕行和票价高对客流缓解有限 [5] 项目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长三角"超级地铁"和沪乍杭高铁是区域一体化发展重要里程碑 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6] - 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 促进人员流动 物资流通和经济合作 水乡线将形成特色旅游线路 沪乍杭将缓解现有线路压力 [7] - 加强城市间交通联系 促进沿线城市经济发展 带动房地产 商业等相关产业繁荣 [7] - 有助于打破行政壁垒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形成产业协同发展和创新资源共享局面 [7]
河北积极融入区域交通网 承接转移产业——打造联通京津经济廊道
经济日报· 2025-05-11 21:54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 河北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网 开通39条往返河北与北京的公交线路 日均运送23万人次 [1] - 京津冀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1个至1.5个小时通达交通圈基本形成 环京通勤定制快巴开通11条主线、39条支线 [1] - 2021年至2024年建成16个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项目 总里程达612公里 包括京雄高速等 [1] - 京雄高速二期全长12.5公里 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 设计时速120公里 计划2026年6月建成通车 [2] 产业协作与科技成果转化 -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0余家 承接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造影手术机器人项目 迭代后手术精准度达0.1毫米 [2] - 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为京津冀地区130余家创新主体提供非标零部件研发及加工服务 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协同攻关技术难题 [3] - 河北省与京津联合发布汽车产业链图谱 河北长安汽车生产的增程式新能源皮卡搭载北京四维智联智能终端 19大类零部件来自京津 [3] - 保定市宏腾科技自主研发车载高速数据传输线 产品应用于北汽新能源、北京奔驰等车企 [3] 重点产业链发展 - 京津冀共同打造6条重点产业链 河北牵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产业 [4] - 2024年一季度河北省403家机器人企业营收40亿元 同比增长17.7% 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64.5% [4] -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加快建设 京津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揭牌 [4] - 2023年河北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破千亿元 同比增长30%以上 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332家 [4]
首条外埠进京公交开通!往返河北大厂至北京地铁6号线潞城站
北京商报· 2025-05-08 01:29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 北京首条外埠进京公交班线开通运营 线路起自河北大厂 终点为北京地铁6号线潞城站 中途设12个停靠站 [1] - 该线路在早晚高峰通勤时段运营 每日发车18个班次 发车间隔20分钟 执行单一票制 乘客可享受与大厂县域公交同等优惠政策 [1] - 线路共辐射周边16个小区 服务人群达5万余人 [1] 线路运营特点 - 实现了河北大厂公交与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无缝衔接 为跨区域通勤人员提供了高效、经济的出行新选择 [1] - 与已开通的出京公交和通勤定制快巴形成有效互补 为跨区域通勤人员提供了多样化的出行选择 [1] 政策意义 - 该线路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又一项便民举措 [2] - 对打造环京通勤圈、推动通州和北三县一体化发展有重要示范意义和引领作用 [1] - 北京市将继续发挥交通在区域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不断谋划交通一体化创新举措 [2]
祝你顺利通过进京检查站
经济观察报· 2025-05-04 11:11
交通出行 - 五一长假期间北京市公路自驾占进出京客流总量的61% [1] - 进京检查站设置在环京物理边界导致高峰期出现严重拥堵 [2][3] - 京津冀三地公路路网存在"便而不捷、通而不畅"的问题 [2] 政策建议 - 政协委员建议将进京检查站东移至冀津交界处以改善通勤 [2] - 提案指出检查站外移可节省环京区域通勤人员时间成本 [3] - 建议借鉴轨道交通安检模式创新公路安检方式 [3] 基础设施 - 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正在建设中将连接北京与河北 [3] -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存在巨大推动力但社会治理协同不足 [4] - 解决重复安检可提升商流物流效率优化营商环境 [4] 通勤现状 - 北京周边跨省通勤车辆和人员数量庞大 [2] - 跨省通勤快巴供不应求反映强烈需求 [2] - 日常通勤车辆在进京车流中占很大比例 [2]
华中师大教授罗静:推动鄂南湘北文旅融合,加快打造跨省合作样板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7 15:17
区域定位与发展规划 - 鄂南湘北区域是长江经济带产业由东向西梯次推进的重要节点,也是生态环境保护重要区域[1] - 该区域被定位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合作示范区,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保护修复、产业绿色转型和交通互联互通[1] - 2023年国务院批复《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构建"四核八群"城镇化开发格局,其中"八群"包括石首-监利-洪湖-华容-南县-安乡等县市[1] - 湖南南县、安乡等五县市已签署《鄂南湘北跨省协作示范区建设框架协议》,推动交通、产业一体化[1] 文旅与交通发展 - 区域将重点推动文旅融合及交通一体化发展,具备长江中游荆楚文化圈和红色旅游资源基础[2] - 当前交通网络存在短板:对外通道稀疏、省际通道等级低、仅有一条煤运铁路、内河航道等级较低、航空依赖周边机场[2] - 正在推动铁路公路水运衔接,加密区域干线路网,加强"十五五"规划对接[2] - 建议发行湖区文旅专项债券用于交通路网、智慧旅游平台建设[2] 跨省合作机制创新 - 建议设立跨省合作子基金、推行"飞地经济"模式、建立跨省税收共享机制和文旅数据共享平台[2] - 允许共建共享文旅用地指标,探索"点状供地"模式[3] - 尝试按游客消费地分配增值税,破解"行政区经济"壁垒[3] - 推动区域内景区、交通、酒店等数据互联互通,优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