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者自负

搜索文档
投资出现亏损,金融机构承担!为啥?
金融时报· 2025-08-04 13:08
信托公司违规案例与监管重点 - 北京金融法院公布案例显示某信托公司挪用信托资金投资股票而非合同约定的实体项目建设 并未及时披露投资信息 导致投资人李某的本金及利息损失获得法院判赔支持 [1] - 2024年至2025年期间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2家信托公司因挪用信托资金开出罚单 另有4家信托公司因未及时披露信息受罚 [1] 信托公司尽责义务框架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4月初发布《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 强调"卖者尽责"是"买者自负"的前提 要求信托公司回归主责主业 [2] - 信托公司需履行适当性义务和回访确认义务 即在销售阶段需评估客户情况与产品匹配度 并以易懂方式披露产品基本信息及风险等级 [3] - 产品存续期间信托公司须持续披露投资运作情况 杠杆水平 风险状况及重大风险事件 并定期向委托人和受益人报告信托财产管理情况 [3] 投资者自我保护机制 - 投资者需核查信托公司资质 审阅合同关键条款如资金用途和风控措施 并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以避免被高收益误导 [4] - 投资者应主动关注信息披露 留存沟通记录等证据材料 以便在纠纷发生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4]
《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并重
五矿证券· 2025-07-25 09:19
《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核心原则 - 推动金融机构履行适当性义务,将适当产品售予适合客户,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理念,打破刚性兑付[3][7] 适用范围与监管要求 - 覆盖国家金融监管局监管的收益不确定且可能致本金损失的投资型产品及保险产品,明确不同业务适当性管理规定[8] - 细化销售行为规范,除保险产品外其他投资型产品适当性匹配为强匹配,规定禁止性销售行为,规范金融机构销售行为[9] - 细化风险评级规定,要求金融机构对产品划分风险等级并动态管理,按孰高原则采用并披露评级结果[11][12] - 区分投资者为专业与普通投资者,不再留转换通道,要求对普通投资者评估风险承受能力并提示风险[13] - 要求投资者自主选择、承担风险,如实提供信息,规范风险评估行为[14] 对银行理财行业影响 - 合规成本上升,信息系统升级和适当性管理工作量增加带来成本上升[16][17] - 产品设计能力有望上升,可优化产品分层管理,明确产品创新边界[18] - 中高风险理财产品占比有望上升,2018年底至2024年底理财产品投资资产中权益类资产占比从9.92%降至2.58%,预计2026年权益类资产占比或升1个百分点,新增3200亿元人民币进A股[19][22] 风险提示 - A股市场下半年表现影响理财资金入市速度 - 更严格适当性管理要求或影响中高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占比数据[5][26]
真正的交易者,只看重这五大原则
虎嗅· 2025-06-16 05:33
交易原则 核心观点 - 交易能力的提升依赖于五大原则:逆人性、决断力、买者自负、不要侥幸、求真改进 [2][3][4][5][6] - 市场无法控制,唯一可控的是自身行为,遵循原则可逐步实现稳定盈利 [30][31] 逆人性 - 人性存在损失厌恶心理,盈利时保守止盈,亏损时冒险扛单 [7][8] - 典型错误模式:盈利10%即卖出,亏损30%才割肉,导致期望收益为-6% [11][12][13] - 稳定盈利者通过赔率赚钱:及时止损亏损,让盈利趋势延续 [15] - 市场情绪极端时反向操作(如哀鸿遍野时买入,一片唱多时卖出) [16][17] 决断力 - 交易机会转瞬即逝,需临危不乱抓住关键决策点 [18][19] - 决策能力需通过反复练习和制定交易计划提升,计划应简单明确避免模棱两可 [20] - 肌肉记忆通过经验积累形成,可替代犹豫不决的临场反应 [21] 买者自负 - 投资者需自行承担决策结果,避免归咎外部因素 [22][23] - 市场永远正确,固执己见会阻碍复盘和改进 [24] 不要侥幸 - 小数定理导致人们将小样本运气误认为能力,如守株待兔式交易 [25][26] - 需承认运气成分,避免因侥幸心理重复错误方法 [27] 求真改进 - 求真态度减少沟通成本,推动对事不对人的探讨 [28] - 复盘旨在寻找普适解而非过拟合的最优解,持续改进交易策略 [28][29]
当八旬老人遇上中风险基金:一场关于“卖者尽责”与“买者自负”的较量
上海证券报· 2025-06-08 18:07
案件概述 - 八旬投资者赵某通过平安银行广州中石化大厦支行购买105万元基金"博时成长领航混合A",两年后亏损近30万元,赎回金额为75.03万元 [1][2] - 一审法院判决银行承担70%责任,赔偿20.98万元,二审法院改判银行无责,投资者自行承担全部损失 [2][3] 争议焦点 - 银行是否尽到适当性义务,包括风险评估、产品匹配及风险揭示 [2][3] - 投资者损失分担问题,涉及投资者自身过错与银行责任划分 [2][3] 一审判决依据 - 银行未全面履行适当性义务,未充分考虑投资者年龄(80多岁)及风险偏好(原主要购买保本型产品) [2] - 投资者具备一定理财经验(多次购买理财产品),且产品曾长期盈利,未及时赎回导致损失扩大,故减轻银行责任至70% [2] 二审判决依据 - 投资者2019-2020年购买过11款理财产品(7款中风险、2款中高风险),熟悉流程及风险匹配原则 [3] - 手机银行App明确标注产品为中风险,投资者负有审慎义务,其年龄及认知能力主张与过往投资行为矛盾 [3] - 银行风险评估显示投资者具备购买中高风险产品资格,亏损源于市场波动而非销售不当 [3] 行业讨论 - 风险告知争议:金融机构通常通过加粗字体、抄录提示等标准化操作履行义务,但个案有效性需具体分析 [5] - 老年投资者销售限制:现行法规未禁止向老年人销售中高风险产品,但建议优化流程(如"双录+回访"、子女见证) [5][6] - 存续期服务:私募产品有止损机制,公募产品需投资者自主关注盈亏,金融机构无强制提醒义务 [5] 专家建议 - 金融机构应强化合规销售,对65岁以上投资者增设子女见证环节,建立20%-30%亏损主动告知机制 [6] - 监管部门需完善老年投资者保护机制,投资者应提高风险意识并留存交易证据 [6]
八旬老人投105万买基金亏30万,银行被一审判担责七成二审改判无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5 00:27
案件背景 - 2021年1月15日,80多岁的广州市民赵某通过某股份银行广州中石化大厦支行(中石化支行)工作人员指引,在某银行APP上花费105万元申购理财产品"博时成长领航混合A" [3] - 该基金成立于2021年1月21日,属于中风险混合型基金,运作方式为契约型开放式 [4] - 2023年4月27日赎回时到账金额约75.03万元,亏损约29.97万元(亏损比例28.5%) [4] 一审判决 - 一审法院认为中石化支行未全面履行适当性义务,提交的基金申购演示视频为事后录制,无法证明销售时已充分提示风险 [4] - 一审判决中石化支行承担70%损失(20.98万元)并支付利息 [2][4] 二审争议焦点 - 中石化支行上诉称:销售过程符合适当性原则,客户风险评级与产品风险等级匹配(成长型),损失与银行无直接因果关系 [6] - 赵某辩称:80多岁老人认知能力有限,操作均由银行员工代为完成,风险评估用时异常(2019年仅10秒)表明银行员工为达标而代操作 [7] 二审判决结果 - 二审法院认定:中石化支行已完全履行适当性义务,产品风险等级与客户风险评估结果(2019-2020年为成长型)匹配 [9] - 法院驳回赵某关于银行代操作的证据不足主张,认定亏损源于市场正常波动 [9] - 最终改判适用"买者自负"原则,赵某需自行承担全部29.97万元损失 [8][10]
【5.15投资者保护日】守护“钱袋子”,这些知识要牢记!
天天基金网· 2025-05-18 05:23
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宣传日 - 2019年起证监会将每年5月15日设立为"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倡导理性投资文化并构建投资者保护新格局 [1] - 个人投资者数量已突破2亿,其中80%以上为中小投资者,其权益保障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稳定 [1] 投资者保护核心目标 - **知识普及**:将金融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帮助投资者识别产品与风险 [2] - **风险警示**:揭露非法集资、虚假理财等套路,建立防骗意识 [2] - **权益守护**:明确知情权、选择权等权利,畅通维权渠道 [2] 投资前必备知识 - **卖者尽责**:金融机构需按"适当性原则"推荐匹配产品(如不向低风险承受者推销高波动基金) [4] - **买者自负**:投资者需确认产品风险等级与自身匹配,警惕"保本承诺"等违规宣传 [4] 投资中典型陷阱 - **高息理财陷阱**:年化收益率超6%需警惕,超8%极可能是非法集资(如"养老理财""区块链投资"骗局) [6] - **专家荐股陷阱**:无证荐股属违法,正规投顾需在证监会备案,可通过证券业协会官网查询资质 [7] - **保本承诺陷阱**:除存款类产品外,理财、基金等均不承诺保本,违规宣传可向12386举报 [8] 投资后维权方法 - **留存证据**:交易合同、宣传资料等需保存至少5年 [9] - **维权渠道**:可通过金融机构投诉部门→地方金融监管局→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逐级反映,或通过12345热线及法院寻求帮助 [9] 理性投资黄金法则 - **三不原则**:不投看不懂的产品(如衍生品、虚拟货币)、不借高利贷投资、不盲目跟风热点概念(如元宇宙、AI炒股) [11] - **官方渠道验证**:通过银行官网或中国理财网查询产品备案信息,确保真实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