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

搜索文档
欧锦:让“三线”故事家喻户晓
搜狐财经· 2025-08-30 15:05
"1964年,中国吹响'三线'建设号角,六盘水成为西南地区主阵地之一,数十万'三线'建设大军奔赴磅礴 乌蒙,用铁与火缔造出一座城的光荣与梦想。"8月27日,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人头攒动,解说员欧锦戴 好讲解器,热情地为游客讲解三线建设的故事。10年来,她累计讲解了1500余场,接待游客超4万人 次,荣获"贵州省优秀红色讲解员""最美劳动者"等10余项荣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编辑 喻辉 二审 赵昆 杨韬 三审 闵捷 欧锦在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讲解。(资料图片) 2015年,怀揣对"三线"文化的向往,欧锦成为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讲解员。非科班出身的她,以笨鸟先 飞的韧劲投入学习。白天,在展厅反复演练,打磨手势、眼神、语调;夜晚,研读有关资料,笔记本堆 成山。为了让讲解更有温度,她主动寻访三线亲历者,倾听他们的故事。"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 山窝窝。"建设者们的一句顺口溜,让她深受感动。 "'三线'文化的价值不能只停留在展馆内,还要让它走进更广阔的天地。"欧锦说,她经常到学校、社区 参加文化服务活动,还打造了"小小讲解员"公益培训班,教导300多名孩子学习讲解技巧,培育他们对 家乡自豪感。作为六盘水市政协委 ...
一场应对“苏军压境、美军封海”的备战,重塑了中国工业命脉
虎嗅· 2025-08-20 02:30
地缘政治回归与大国地理战略 - 2025年全球地缘冲突加剧 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未解决 巴以冲突升级 伊以冲突爆发 泰柬印巴边境摩擦不断 国际调解作用微弱 大国政治强势回归[1] - 大国政治需大国地理为基础 国土规模与资源多样性构成战略纵深 小国如以色列英国法国伊朗缺乏承受同级别打击的能力 乌克兰广袤国土延缓俄罗斯推进速度[5][6] - 工业文明地理格局重塑大国定义 军事工业综合体实力受国土与人口规模影响 中国作为陆权大国具备地理优势[7] 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背景 - 中央2023年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聚焦西南内陆地区 与冷战时期三线建设区位选择一脉相承[3][36] - 战略腹地需具备人口与资源涵养性 胡焕庸线以东的四川盆地兼具内陆区位与人口资源优势 是自然地理准备的战略腹地毛坯[37][38] - 应对新帝国主义威胁 需以历史警觉性塑造新的大国地理 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具有打破域外大国封锁的战略意义[12] 三线建设历史经验 - 1964-1980年三线建设以备战为目标 在川贵陕甘等内陆地区投资428.35亿元 建设50多个煤矿区新增原煤开采能力11211万吨 68座电站新增装机1872万千瓦 开发8个油气田[22] - 实现产业备份与地理重塑 建设第二汽车厂 第二重型机器厂等替代设施 西南地区机械加工能力接近东北水平 建成攀枝花钢铁 六盘水煤炭等工业基地[20][23] - 交通布局西移 修建12条战略铁路 西部公路里程占全国32% 形成独立工业体系但存在选址分散 进洞建设导致成本过高问题 145个项目需关停并转迁[22][35] 新时代腹地建设方向 - 继承三线建设产业备份核心 发展紧急时刻能应急的产业链 特别关注半导体等战略性产业 保持军民结合型产业链发展势头[40][44]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 依靠产业政策与市场手段结合 需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对外开放双重目标 难度高于计划经济时期[41][43] - 构建亚欧大陆经济腹地 通过中欧班列等新交通设施向西开放 使战略腹地成为经略"世界岛"的前进基地[45][46] 产业地理重塑 - 工业化布局始终考虑国防因素 新中国成立初期156项工程避开上海 重点布局长江以北 朝鲜战争期间沈阳工厂迁往齐齐哈尔[18] - 三线建设推动中西部工业化跳跃式提升 为改革开放奠定基础 若无三线建设 中西部现代化将更加滞后[29][30] - 当前建设需结合现代产业体系与生态文明 发展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实现产业备份与区域发展的平衡[39][44]
八栋楼:三线岁月里的生活坐标
搜狐财经· 2025-08-14 09:40
历史背景与建设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六枝矿务局拔地而起[3] - 八栋楼作为最早职工家属区紧靠矿务局机关大楼[3] - 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带着行李与梦想入住红砖楼[3] 社区生活与文化 - 居民共用厨房并分享一坛咸菜形成紧密社区纽带[3] - 男性职工天不亮揣馒头下井矿灯光在黑暗连成星带[4] - 女性居民守缝纫机与煤炉抚养子女维持家庭生活[4] - 整栋楼共享家庭喜事如职务晋升或子女考上大学[4] 建筑变迁与现状 - 斑驳墙面粉刷一新老水管更换为新型管道[6] - 共用厨房隔成独立空间适应现代居住需求[6] - 年轻人迁往新小区租户给老楼注入新活力[6] - 白发老人坐楼下晒太阳怀念过往接纳当下[6] 城市地位与象征意义 - 八栋楼作为精神地标屹立六枝特区超半个世纪[1][9] - 红砖建筑群紧邻公交站保持与城市脉搏连接[1] - 承载一代人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的家与奋斗记忆[9]
变化超乎想象!10月底,我们相约城市原点,探寻不一样的“三线岁月”……
搜狐财经· 2025-08-07 11:28
项目概况 - 攀枝花市城市原点基础设施及工业旅游文旅融合建设项目以三线建设时期为主题 通过改造重现历史建筑风貌并融合现代审美 [5] - 项目依托兰尖社区兰一区现有11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改造 打造历史文化街区 [7] - 项目计划于10月底开始试运营 目前仅剩席棚子设计院预计8月底完成主体工程 [7] 建设进展 - 供销社复原改造 专家小院修建 两个形象入口区公交站建设 七户人家浓缩场景打造及沿街建筑风貌改造等工程均已完工 [7] - 席棚子设计院后续将转入内部装修和业态布局规划阶段 [7] 业态规划 - 项目将建设专家主题展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钒钛钢铁主题研学馆 "飞越攀枝花"沉浸式飞行影院等设施 [9] - 通过创新业态布局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 满足研学教育 党建活动及市民休闲娱乐需求 [9] - 通过活化工业遗产构建具有攀枝花三线文旅特色的城市文化新场景 [9] 项目意义 - 东区作为攀枝花市三线建设主战场 承载深厚工业文化记忆 城市原点是三线精神的活态见证 [9] - 项目深度挖掘钢城发展历史及文化内涵 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打卡的新地标 [5][9]
四川四线小城人均GDP超成都:60多年前,中国一次伟大的产业备份
搜狐财经· 2025-08-05 06:56
攀枝花经济表现 - 2024年人均GDP达11.43万元 超越成都的10.97万元 位居四川省首位 [4] - 常住人口120余万 餐饮消费水平与成都相当 拥有4家三甲医院 [4] 三线建设背景与战略 - 1964年启动三线建设 应对国际地缘政治危机 苏联撤援并陈兵百万 美国虎视眈眈 [7] - 工业布局调整前 东北集中全国70%钢铁 80%机械制造 60%电力产能 [19] - 三线区域覆盖川黔云陕甘宁青等省 核心目标为分散隐蔽关键产业 创造战略纵深 [9] 资源与产业布局 - 攀枝花探明76种矿产 钛储量世界第一 钒储量世界第三 成为三线建设核心 [16] - 重庆常规兵器基地48家单位 攀钢供应40%特种钢 六盘水煤矿提供焦煤 [19] - 成昆铁路承担35%原材料运输 建设过程牺牲2100余人 1984年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征服自然三大奇迹之一 [15][21] 技术创新突破 - 攀钢108位专家攻克钒钛磁铁矿冶炼难题 1967年实现铁水合格率超90% 钒回收率60%以上 [30][32] - 1980年代掌握钒氮合金与钛白粉深加工技术 成为全球最大钒制品供应商 [34] 教育与科研迁移 - 北京多所高校迁至三线:石油学院发展为中石油大学 地质学院升级为中国地质大学 矿业学院重组为中国矿业大学 [26][27] - 西南交通大学师生参与成昆铁路关键技术设计 1995年入选211工程 [27] 工业遗产与持续影响 - 三线建设累计投资超2000亿元 占全国基建投资40% 建成1100余家工矿企业与科研机构 [37] - 绵阳发展为科技城与军工重镇 拥有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风洞群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35] - 长虹由军用雷达制造商转型家电龙头 九州集团由涪江机器厂与有线电厂合并组建 [35]
四川四线小城人均GDP超成都
36氪· 2025-08-05 02:24
攀枝花,这个城市,绝大部分人可能也就是在地理书上看过。 但有个数据可能出乎意料:如果看人均GDP,攀枝花要比省会成都还要高。 2024年人均GDP成都是10.97万元,而攀枝花是11.43万元,位居四川省内21个城市第一。攀枝花位于四川最南端,和云南丽江、楚雄接壤。 就是这样一个很多人无感的城市,常住人口120多万,但餐饮价格与成都不相上下,还在百万人口中,有了4家三甲医院。 攀枝花,为什么这么牛?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我们就来聊一段已经很少被提及,却非常伟大的历史:三线建设。 上千万人"神秘迁徙" 这要回到61年前。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地缘形势突变。 因为当时世界的两大强国都对我们虎视眈眈。 在北方,曾经的"老大哥"翻脸,单方面撤回援华专家,撕毁合同,终止两三百个合作项目。 后来局势升级,甚至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还扬言要使用核武器。 还有就是一直虎视眈眈的美国。 当时的中国,关键工业主要布局在东北,制造业大部分聚集在东南沿海,一旦爆发战争,这些地方避无可避。 如果一旦发生大规模冲突,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大部分工业基础设施都将毁于一旦,我们甚至都无还手之力。 1964年,在最高决策会议上,老人家提出:在原 ...
四川省广元市国营江陵电缆厂旧址,繁荣与落寞皆因三线企业的搬迁
搜狐财经· 2025-06-29 12:02
三线建设背景 - 上世纪60年代因国防压力加大,毛主席提出以备战为核心的三线建设战略,四川作为重点省份承担大量项目 [1] - 广元因地处三省交界、山脉耸立、洞穴资源丰富,符合"靠山、分散、隐蔽"战略要求,成为理想建设场所 [1] 608厂建设过程 - 工程队快速开山修路,半个月内完成水电路基础设施连接,采用"先生产后生活"模式边建设边生产 [3] - 厂房先建成后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简易帐篷后期改建为宿舍楼 [3] - 工厂代号"608",对外称国营江陵电缆厂,专用信箱广元县213号(原应为123号因笔误沿用) [5] - 广元规划建设以电子产品为主的工业基地,608厂为下属单位,技术支持来自天津609厂的28人技术团队 [5] 工厂规模与设施 - 设计为容纳3000名职工的中型工厂,生活建筑面积可满足近10000人需求 [7] - 设施包括生产区、生活区(宿舍食堂)、功能区(大礼堂、电影院、体育场、医院、学校等) [7] - 实际职工人数未达编制满员,但形成山中小型"社会" [7] 人力资源配置 - 从大中专院校招收专业对口毕业生,吸纳退伍军人,从民工营选拔积极分子转为正式职工 [8] - 广元及周边县招募知识青年,早期因军工背景要求严格政审(追溯家族五代) [8] - 三线厂物资供应优先保障,福利待遇优于地方,厂内商店食品供应充足 [9] 历史事件与变迁 - 1979年暴雨冲毁桥梁导致洪水淹没厂区,职工进行两天两夜抗灾 [10] - 80年代随改革开放转向市场化,盈利能力提升 [10] - 90年代因地理位置偏远导致营运成本高,1996年整体搬迁出山 [10] 产业规划 - 三线建设指挥部规划广元发展为川北电子城,608厂为电子产业基地组成部分 [5]
职工共建赋能幸福“蔬”果喜丰收
中国新闻网· 2025-06-26 06:57
公司举措 - 兰州铁路局兰州西工务段利用闲置土地资源打造近300平方米的小菜园和果树园,成为全段38个小菜园示范样板之一 [3][5] - 公司采用"集体规划+小分队管护+全员参与"的创新模式,科学规划种植区域,栽种十几种蔬菜和果树 [3] - 选拔6名职工成立"劳作小分队",负责日常管护工作,实现从土地开垦到果蔬种植的有序推进 [3] -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借鉴专业种植经验,采用科学种植和管护方法,实现精细化管理 [5] - 根据不同蔬菜生长习性进行精准灌溉和施肥,保证果蔬生长需求 [5] - 开展"小菜园""小果园"评比活动,激发职工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6] 成效与规划 - 小菜园为职工提供新鲜果蔬,成为放松身心、增进团结的温馨家园 [5] - 38个小菜园即将迎来丰收季,为职工"幸福餐桌"提供绿色新鲜蔬菜 [3][5] - 未来将继续扩大小菜园和果园建设规模,完善种植和管理体系 [6] - 计划让更多"幸福果"结得更多更甜,成为职工心中的温暖港湾 [6] 组织管理 - 兰州西工务段工会按照"三线"建设和"幸福餐桌"运维管理要求推进项目 [5] - 立足职工需求优先的发展定位,围绕"共建、共享、共乐"的发展思路 [5] - 以车间为单元推动职工自建小菜园提质增效 [5] - 今年以来已在18个车间指导建设38个小菜园 [5]
郝鹏在省档案馆调研
辽宁日报· 2025-06-19 00:51
档案事业发展 -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作用[1] - 省档案馆为国家一级档案馆,东北首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馆藏档案170余万卷(册)[1] - 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辐射东北三省,坚持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打造高水平档案抢救保护和研究机构[7][9] 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 - 举办《中国共产党领导辽宁人民抗日斗争档案文献展览》,再现14年抗日斗争历史[1] - 抢救性收集"三线建设"档案史料2万件、采集口述视频500余人次,体现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的担当[3][6] - 特藏档案室珍藏唐、明、清及近代档案,6组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加强珍贵档案研究和有序开发[9] 档案服务与利用 - 接收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之年档案4万余件,编纂《首战告捷》档案纪实[4][7] - 深入开发档案资源,提高资政服务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出档案文化精品力作[10] - 挖掘档案资源代表性元素开发文创产品,让群众多维度感受档案文化魅力[9] 档案治理体系建设 - 健全档案收集归档机制,保管利用红色"六地"档案,记录新时代"六地"建设实践[10] - 贯彻落实《档案法》及地方条例,做好档案安全工作,确保实体与信息安全[10] - 完善局馆协同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推动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10]
中国最不好惹的一个省!半个中国都要依赖它,还能在战时承接产业
搜狐财经· 2025-06-14 03:00
国家战略腹地定位 - 四川作为国家战略腹地,具备地理、能源、粮食、产业和人口等多维度优势 [4][5] - 盆地地形形成天然战略纵深,历史上曾作为战时陪都和三线建设主战场 [5] - 人口大省提供庞大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空间,综合国力突出 [5] 能源保障优势 - 天然气储量超40万亿立方米,占全国25%以上,年产量超百亿立方米 [7] - 川气东送工程年输送120亿立方米天然气至华中和华东地区 [7] - 水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占全国近四分之一,2024年数据 [7] - 规划2025年光伏装机占比超13%,风电占比达6%以上 [8] 农业与粮食安全 - 2023年生猪出栏量超6600万头,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10] - 2024年粮食总产量726.8亿斤,西部领先,全国排名第九 [10] - 油菜种植面积全国首位,粮食播种面积近1亿亩 [10] 制造业与产业承接 - 三线建设奠定深厚制造业基础,航空装备、动力电池、新能源装备领域突出 [12] - 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西部第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12] - 完善供应链体系增强产业链韧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