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搜索文档
埃里克·马斯金:特朗普与马斯克犯了同一个错误
搜狐财经· 2025-06-11 08:24
特朗普关税政策分析 - 特朗普政府对华征收高达145%的关税导致中国商品几乎无法被美国消费者购买 实际关税收入几乎为零 政策目标与执行手段自相矛盾 [2] - 单边贸易政策破坏多边贸易体系稳定性 相比欧盟等成功案例 双边谈判效率更低且更具不确定性 [4] - 忽视WTO机制安排并撕毁既有协议 加剧国际贸易关系紧张 损害协议可持续性 [4] 政府科研投入与经济增长 - 美国政府每年投入约700亿美元基础科研经费 主要依托大学开展 近期部分资金遭冻结或取消 [5] - 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源头 计算机和半导体产业依赖量子力学等基础科学突破 [5] - 私营企业因收益外溢性不愿充分投资基础研究 政府需承担公共品供给角色以确保长期经济增长 [6] 中央银行机制设计原则 - 央行独立性是核心原则 需避免政治干预 尤其防止选举周期中过度宽松政策引发未来通胀 [9] - 美联储双重使命为稳定物价和实现充分就业 专业任命制与14年超长任期保障政策长远视角 [9][10] 地方政府财政激励差异 - 美国地方政府主要依赖财产税 对轻资产企业(如软件公司)税收激励空间有限 [12][13] - 中国地方政府通过所得税和企业利润税调节 可提供动态税收优惠吸引企业入驻 政策灵活性更高 [12]
“被误解”的任正非:芯片“断章取义”报道何时休?
搜狐财经· 2025-06-11 02:11
华为芯片技术战略 - 通过堆叠和集群方法弥补单芯片性能差距 使AI芯片计算结果与最先进水平相当 [1][2] - 昇腾万卡集群采用全互连拓扑架构 实现384颗芯片协同工作 卡间带宽达2.8Tbps 纳秒级时延 [8] - 单集群BF16算力达300 PFLOPs 性能接近英伟达GB200 NVL72系统的两倍 [8] 研发投入结构 - 年研发投入总额1800亿元 其中600亿元用于基础理论研究且不设考核 [3] - 约1200亿元投入产品研发领域且需接受考核 [3] - 强调基础研究需长期投入 理论突破是追赶美国的关键 [3] 行业现状认知 - 承认单芯片性能落后美国一代 需通过数学方法补物理差距 [2] - 中国芯片行业需集体发展 不能仅依赖个别企业 [2] - 集群计算方案可使AI芯片达到实用状态 [2] 技术突破方向 - 提出超节点高可用方案 万卡集群训练快速恢复技术 [9] - 针对万亿参数MoE模型推理开发容错机制 [9] - 通过集群架构突破"内存墙"限制 提升数据传输效率 [9] 媒体传播现象 - 境外媒体存在断章取义现象 扭曲华为对芯片制裁的真实态度 [1][10] - 部分报道通过拼凑访谈内容制造误导性标题 [1][6] - 行业需要回归技术本源 避免炒作性报道 [10]
任正非最新对话人民日报:芯片无忧,人工智能未来可期!
搜狐财经· 2025-06-10 18:30
芯片研发 - 公司在单芯片技术上落后美国一代,但通过数学和非摩尔定律方法以及群计算技术,实际应用能达到相当水平 [1] - 中国在中低端芯片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化合物半导体领域 [3] - 公司推出鲲鹏处理器、昇腾处理器等硬件产品,构建通用计算和AI计算产业生态 [6] 人工智能发展 - 通过叠加和集群方法,公司在AI计算结果上能达到最先进水平 [3] - 预计未来将有大量开源软件满足社会需求 [3] - 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中国在人才储备、电力和通信网络方面具备优势 [6] 基础研究 - 公司每年投入1800亿元用于研发,其中600亿元专门用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设考核目标 [3] - 强调基础研究是突破技术封锁的关键,呼吁社会各界支持 [3] 操作系统与根技术 - 公司发布原生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 NEXT,实现全栈自研,确保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5] - 推出欧拉开源操作系统,与产业界共建计算生态 [6] 产品与市场进展 - Mate60系列手机搭载"中国芯"并成功上市 [5] - 中国未来或出现数百至数千种操作系统,支持工业、农业和医疗等领域 [3] 行业前景 - 中国具备突破技术封锁的条件,开放政策和统一大市场将推动复兴 [6]
任正非:干就完了!
国芯网· 2025-06-10 10:42
芯片发展 - 中国在中低端芯片领域具备发展机会,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潜力更大 [3] - 单芯片性能仍落后美国一代,但通过数学补物理、群计算补单芯片等方法可达到实用水平 [3] - 软件领域不受限制,未来将出现数百种操作系统支持各行业进步 [3] - 昇腾芯片被夸大实际水平,需持续努力才能达到外界评价 [3] 基础研究投入 - 基础理论研究周期需10-20年,是技术突破的核心根基 [4] - 公司年研发投入1800亿元,其中600亿元用于不考核的基础理论研究 [4] - 缺乏基础研究将导致技术无根,需通过自主投入替代国外高价产品 [4] - 已推进"根技术"和操作系统创新,构建鲲鹏、昇腾等计算产业生态 [4][5] 人工智能前景 - 人工智能是可能持续数百年的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 [6] - 中国优势包括数亿青少年人才、发达电力与通信网络、东数西算战略 [6] - 充足电力和信息网络是技术发展关键,国内基础设施全球领先 [6] 技术自主化进展 - 2023年Mate60系列搭载自研芯片,2024年发布全栈自研鸿蒙操作系统 [5] - 推出鲲鹏/昇腾处理器、欧拉系统、高斯数据库等软硬件产品 [5] - 原生鸿蒙系统实现操作系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5]
任正非:干就完了!
创业家· 2025-06-10 10:02
企业家精神与公司发展 - 面对外部封锁打压,公司采取"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的务实态度,强调一步步前进[3] - 公司认为赞扬声过多反而带来压力,更重视真实批评以保持清醒,核心是做好产品与服务[6] - 公司倡导长期主义发展观,认为理论科学家是国家未来希望,需要战略耐心与理解支持[7][8] 芯片与技术创新 - 昇腾芯片被美方警告风险,公司回应单芯片仍落后美国一代,但通过数学补物理、集群计算等方法达到实用水平[4] - 中国在中低端芯片领域存在机会,特别是化合物半导体,硅基芯片通过非摩尔定律创新满足需求[5] - 软件领域不存在卡脖子问题,核心挑战在于教育培养与人才梯队建设[5] - 公司年研发投入1800亿,其中600亿用于不考核的基础理论研究,1200亿投入需考核的产品研发[12] 基础研究战略 - 基础研究周期需10-20年以上,是国家科技根基,中国必须自主投入而非仅购买国外成果[9] - 公司建立"黄大年茶思屋"非盈利平台,开放基础研究合作,对科学家不设产出要求[13] - 列举刺梨维生素研究案例,说明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百年后才显现商业价值[10] - 理论科学家如屠呦呦、黄大年的贡献需要社会宽容与国家支持[11] 经济体制与基础设施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可建设高铁/电网等不盈利但支撑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14][15] - 国有企业承担社会价值,竞争性领域通过市场化实现商业价值,形成互补发展模式[15] 人工智能发展 - 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最后一次技术革命,中国具备电力/网络/青少年人口等优势[16][17] - 芯片问题可通过叠加集群解决,软件将呈现千百种开源生态[18] - 中国制造业快速融合AI,各行业专家掌握的算法将催生本土模型[19] 开放与未来发展 - 法治化市场化环境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企业需专注价值创造与依法纳税[20] - 国家持续开放将促进进步,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助于突破外部封锁[22] - 国际观察者认为中国制造业优势在于高质量、低成本与AI融合能力[19]
任正非最新发声:干就完了
天天基金网· 2025-06-10 05:02
芯片技术 - 中国在中低端芯片领域存在发展机会,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机会更大 [3] - 单芯片技术仍落后美国一代,但通过数学补物理、群计算补单芯片等方法可达到实用水平 [3] - 软件领域不受限制,未来将出现数百至数千种操作系统支持各行业发展 [3] - 昇腾芯片被警告的影响被美国夸大,公司实际技术实力尚未达到外界评价高度 [3] 基础研究 - 基础理论研究需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投入,是技术突破的核心根基 [5] - 公司年研发投入1800亿元,其中600亿元用于非考核性质的基础理论研究 [5] - 通过鲲鹏处理器、昇腾处理器、欧拉操作系统等构建全栈自研技术生态 [6] - 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 NEXT实现全栈自研,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5]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发展周期将达数十年至数百年 [8] - 中国在电力供应(发电量占全球30%)、通信网络(5G基站超300万座)等领域具备发展AI的基建优势 [8] - 东数西算工程为AI算力需求提供战略支撑 [8] 行业生态 - 通过开源操作系统、数据库及AI框架(如高斯数据库、昇思框架)推动产业协同创新 [6] - 化合物半导体技术路线被明确为差异化突破方向 [3] - 操作系统领域未来将呈现高度多元化格局,支持工业/农业/医疗等垂直场景 [3]
任正非发声!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0 00:56
本文原载于6月1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原标题为《国家越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 对话任正非》 图/新华网 近日,在深圳华为总部,围绕大众关心的一些热点话题,人民日报记者一行与华为首席执行 官任正非面对面交流。 从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一个企业家"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的自信。 "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 问:面对外部封锁打压,遇到很多困难,心里怎么想? 答:没有想过,想也没有用。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 问:昇腾芯片被"警告"使用风险,对华为有什么影响吗? 答:中国做芯片的公司很多,许多都做得不错,华为是其中一家。美国是夸大了华为的成 绩,华为还没有这么厉害。要努力做才能达到他们的评价。我们单芯片还是落后美国一代, 我们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用群计算补单芯片,在结果上也能达到实用状况。 问:如果说有困难,主要困难是什么? 答:困难就困难嘛,什么时候没有困难?刀耕火种的时候不困难吗?石器时代不困难吗?人 类用石器的时候,哪能想到有高铁。中国在中低端芯片上是可以有机会的,中国数十、上百 家芯片公司都很努力。特别是化合物半导体机会更大。硅基芯片,我们用数学补物理、非摩 尔补摩尔 ...
国家越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对话任正非
证券时报· 2025-06-10 00:28
华为面对外部挑战的态度与策略 - 面对外部封锁打压,公司采取"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务实态度 [3] - 昇腾芯片被警告风险,公司回应中国芯片公司整体表现不错,但单芯片仍落后美国一代,通过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群计算补单芯片等方法达到实用状况 [4] - 主要困难在于教育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中国在中低端芯片和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有机会,软件领域不会被卡脖子 [5] 华为对批评与表扬的回应 - 公司认为赞扬声音过多会带来压力,更希望听到真实批评以保持清醒,关键在于做好自身工作 [6] - 强调不应过度关注表扬或批评,而应聚焦于自身发展,这是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 [7] - 呼吁社会更多理解支持理论研究工作者,认为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7] 华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 - 强调基础理论研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基础研究需要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投入 [8] - 举例刺梨维生素研究和青蒿素发现,说明基础研究虽周期长但最终会产生重大价值 [9][10] - 公司年研发投入1800亿,其中600亿用于不考核的基础理论研究,1200亿用于需考核的产品研发 [11] 华为的战略性投入与合作 - 建立"黄大年茶思屋"非盈利网络平台,免费提供科技信息查阅,与院校开展基础研究合作 [12] - 对基础研究采取开放态度,不设时间要求和考核标准,给予科学家充分自由 [12] - 通过战略性投入建立长期发展机制,不追求短期效益 [12] 华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看法 - 认同社会主义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价值,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伟大壮举 [14] - 指出高铁等不赚钱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了国有企业的社会价值 [14] - 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14] 华为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观点 - 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发展将经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 [15] - 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包括数亿青少年人口、充足电力供应和发达的信息网络 [16] - 在芯片和软件领域,通过叠加集群计算和开源软件可以满足发展需求 [17] 华为对中国制造业和未来的看法 - 引用弗里德曼观点,认为中国制造业强大在于高质量、低成本、智能化生产 [18] - 指出算法掌握在各行业专家手中,中国制造业人工智能应用快速,将诞生众多中国模型 [18] - 认为国家开放统一的大市场将突破封锁,实现伟大复兴 [20] 华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 强调法治化、市场化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19] - 企业应聚焦价值创造、技术突破和依法纳税 [19] - 和谐的发展模式将逐步释放经济活力 [19]
一句话里的科学家精神(纵横)
人民网· 2025-06-09 22:32
科研工作方法论 - 水稻研究强调田间实践验证的重要性,任何实验室结论必须通过田间表型验证才能确保准确性[1] - 科研工作具有长期性特征,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持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保持40年田间工作习惯[1] - 高技术领域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特征,包括智能计算、海洋探测、农产品检测、医疗器械等方向均需持续投入[1] 科研团队动态 - 之江实验室90后团队在智能计算领域开展宇宙起源研究,体现新生代科研力量[1] - 海洋二所李家彪院士团队累计完成3万小时航海观测,持续深化海洋科学研究[1] - 浙江省农科院开发新一代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凝聚多代科研人员成果[1] - 浙大二院心脏瓣膜团队突破"卡脖子"技术,成功研发国产心脏瓣膜器械[1] 科研工作特征 - 基础研究突破需要长期积累,公开成果仅代表科研历程中的"高光时刻"[2] - 科研过程包含大量隐性工作,包括数据分析和反复验证等基础性工作[2] - 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成为国际竞争主战场[2]
不拘一格选人才
科技日报· 2025-06-04 05:39
原标题:不拘一格选人才 今年4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数学研究院教授端木昊随的一项学科交叉研究取 得了重要进展——该成果作为当期首篇文章,发表在经济学领域重要期刊《计量经济学》上,刊发周期 仅两年多。 端木昊随的成长路径,是哈工大以"机制改革+评价导向"双轮驱动,在基础研究领域开辟创新突围 之路的生动写照。 13篇学术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上,新增一批基础研究领域国家高水平创新人才……5年 来,哈工大锚定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激发潜能,健全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 推动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亮眼的成绩,见证着哈工大构建"从0到1"创新生态的改革成效。 破立并举:重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 "以数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研究需要甘坐'冷板凳'。有些需要即刻拿出成绩的考核标准,可能并不 适用于基础研究。"端木昊随的感慨道出了科研人员的心声。 面对基础研究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性,哈工大持续推动人才评价"破五唯""立新标",不断深化机制 改革,优化评价导向,让科研人员告别"数帽子""填表格"的困扰。 "学校的支持,让我能够十年如一日地瞄准世界前沿方向前行,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2024年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