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搜索文档
资本市场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畅通循环”
搜狐财经· 2025-06-23 05:17
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融合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激活多层次资本市场枢纽效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当前资本市场在服务创新驱动战略中已显现成效,但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在市场化程度、投资者结构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1] - 资本市场需持续深化改革,构建更具韧性与活力的生态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金融创新,才能推动科技、资本与产业的良性循环[1] -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达1772家,总市值20.80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20.47%,资本市场对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融资规模达3638.66亿元[7] 当前资本市场痛点 - 资金分布不均衡,早期项目融资难,投资周期长,退出渠道需完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动不足[3] - 一级市场专业投资机构面临流动性困境,创投和股权投资基金"募投管退"良性循环受阻,影响耐心资本形成[3] - 退出渠道过度依赖IPO,并购、S基金转让等其他方式规模不足,S基金发展存在估值定价难、交易非标等堵点[4] 解决方案与政策建议 - 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推动股权并购交易市场发展,设立科技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关键领域,优化税收政策鼓励长期投资[4] - 发展和规范S基金市场,建立公允的资产评估和定价体系,培育专业S基金管理人和中介机构[5] - 激活产业并购市场,鼓励龙头上市公司并购整合核心技术企业,强化资本市场各板块间协同联动,完善转板机制[5][6] 资本市场数据与成效 -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1.88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超50%,专利持有量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以上[8] - 科技企业并购成功率93%创10年新高,私募股权基金参与90%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孵化[8] - 市值超千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中科技企业占比从10年前的12%升至27%,A股总市值突破90万亿元居全球第二[13] 国际对比与改革方向 -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全球前三但政府债券外资占比仅2.7%,显著低于日本(12%)、美国(24%)和英国(32%)[8] - 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在机构投资者占比、金融产品多样性、定价机制等方面存在差距[12] - 需构建全链条、多层次、差异化生态体系,提高上市包容度,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吸引保险资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本入市[14]
陆家嘴金融论坛点评:科创板投融资改革推进,服务实体功能提升
招商证券· 2025-06-21 07:1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1+6”政策措施推出利于资本市场发挥枢纽功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科技、资本、产业良性循环,是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重要一环 [8] - 科创板深化改革优先利好投行实力突出的头部券商,建议关注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华泰证券和国泰海通 [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6月18日2025年陆家嘴金融论坛举行,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更好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加力推出“1+6”政策措施 [2] “1+6”政策内涵 - “1”指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8] - “6”指在科创板创新推出6项改革措施,包括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在审未盈利科技企业增资扩股、完善再融资制度和战略投资者认定标准、增加投资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等 [8] 资本市场含“科”量提升 - 截至6月20日37家企业申请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12个项目终止,20个已发行上市项目集中于生物医药产业 [3] - 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扩容至前沿科技领域,或将涌现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示范案例,带动资本市场科技含量提升 [3] IPO预先审阅机制 - 面向优质科技型企业试点该机制,减少发行上市阶段“曝光”事件,保护企业信息和技术安全 [4] - 美国和香港市场有类似机制实践,为科创型企业营造友好上市环境 [4] 增加投资产品及风险管理工具 - 丰富科创板指数及ETF品类、将其纳入基金投顾配置范围,推动中长期资金向新质生产力企业集聚 [5] - 更多科创板ETF期权和期货期权将推出,10月9日起允许QFII参与场内ETF期权交易,科创板迎来海外资金布局且定价效率有望提升 [5] 行业规模 - 股票家数91只,占比1.8%;总市值57764亿元,占比6.7%;流通市值55286亿元,占比7.1% [5] 行业指数 - 1个月绝对表现2.1%,6个月-6.1%,12个月36.8%;相对表现1个月3.4%,6个月-4.0%,12个月27.0% [7] 券商情况 - 截至6月20日,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保荐和承销科创板已上市企业服务家数靠前 [9] - 截至6月20日,国泰海通、中金公司等科创板IPO储备项目排名靠前 [9]
多部门加力部署,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第一财经· 2025-06-16 11:56
政策部署与高层表态 - 国务院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进行专题学习 强调通过多方面协同发力破解转化瓶颈 [1] - 工信部 国资委等部门密集部署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旨在统筹创新资源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畅通供需对接渠道 [1] - 李强总理指出科技成果转化需经历技术研发 工程验证和产业化商业化等环节 需聚焦关键着力打通堵点断点 [2]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 - 转化源头需优化科技研发及产业发展的评价体系 增强产业需求与科技供给契合度 [2] - 转化对接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项目 引导产学研合作 [2] - 转化应用需用好首台套政策 推动自主技术产品在规模化应用中迭代升级 [2] - 国资委提出优化科技成果披露 评价 交易机制 畅通企业内部转化通道 实施应用拓展工程 [2] 中试平台建设与布局 - 工信部公示首批242家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涵盖原材料工业(79家) 消费品工业(62家) 装备制造(60家)等六大领域 [3] - 中试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关键环节 计划到2027年培育省部级平台 认定国家级平台 推动技术成果工程化突破 [3] - 加快建设中试验证平台 强化技术熟化 工程化放大功能 为高校院所 中小企业提供验证服务 [3] 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措施 - 工信部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试点 聚焦先进制造 新材料领域 通过中试熟化等途径加快转化 [4] - 发布《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 将孵化器分为标准级和卓越级两类 推动从量增向质提转变 [5] - 全国现有孵化机构1.6万家 培育大量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 管理办法旨在构建创新创业生态 [5]
“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创新发展对话在四川成都举行
新华财经· 2025-06-12 08:17
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联盟 -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绵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创新发展对话 [1] - 中外方代表发布《"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联盟建设方案》和《"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共同行动倡议》 [1] - 联盟定位为非营利性国际合作平台 促进科技园区、产业联盟、科研机构等多主体交流合作 [1] 全球创新与园区实践 - 国际科技园区协会CEO艾巴·伦德探讨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与未来园区合作方向 [2] - 苏州工业园区展示开放创新实践案例 体现区域合作新范式 [2] - 西安高新区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强化硬科技产业生态 [2] - 绵阳科技城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 产业协同与国际合作 - 圆桌论坛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分享"双轮驱动"与国际竞争力提升案例 [2] - 绵阳科技城管理委员会等机构与国内外园区签订8项合作协议 覆盖协同创新、产业互补、生态共建 [2]
江西铜业三年169亿研发助科技产业融合 大股东8.5亿顶格增持
长江商报· 2025-06-08 23:20
大股东增持与股份回购 - 控股股东江铜集团完成H股增持计划,耗资8.50亿元,累计增持股份占总股本的2%,持股比例上升至45.72% [1][4][5] - 增持计划为顶格实施,显示大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6] - 公司自身回购A股股份1044.18万股,占总股本0.50%,耗资2.59亿元 [7] - 大股东增持与公司回购合计耗资超过11亿元 [8] 公司财务状况 - 2024年营业收入5209.28亿元,同比下降0.18%,归母净利润69.62亿元,同比增长7.03% [3] - 2024年派发现金红利24.17亿元,分红率34.17% [9] - A股上市23年来累计派发现金红利220.50亿元,平均分红率约28%,派息融资比195.93% [10] - 2024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19.52亿元,同比增长13.85%,扣非净利润24.76亿元,同比增长37.08% [14] - 2024年一季度经营现金流5.58亿元,同比增长109.20% [15] 资源储备与产业布局 - 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及重要硫化工基地,拥有德兴铜矿等多座在产铜矿 [1][10] - 截至2024年底,公司100%所有权保有资源量:铜金属889.91万吨、金239.08吨、银8252.6吨、钼16.62万吨 [10] - 权益金属资源量:铜1312万吨、黄金97.26吨,控股子公司恒邦股份保有金资源量82.19吨 [10] - 已形成以黄金和铜的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及硫化工、稀贵稀散金属提取与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链 [10] 研发投入与科技创新 - 2024年研发投入60.12亿元,2022-2024年三年合计研发投入168.92亿元 [3][12] - 2024年获得专利授权198件,其中发明专利30件 [12] - 截至2024年底,研发人员2234人,占员工总数8.47% [13] -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取得进展,实现0.16%低品位矿石资源化利用 [11] - 自主研发绿色选矿药剂完成工业试验,提升有价金属回收率 [11] - 开展稀贵稀散金属提取与高值化利用攻关,实现多种元素直收 [11]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调查研究 凝聚共识)——致公党中央开展二〇二五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人民日报· 2025-06-08 21:57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需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1] - 国家电网南瑞集团支撑建设的电网侧带超容构网型SVG项目为西藏提升约3万千瓦供电能力和约2.9万千瓦新能源接纳能力 [2] - 南瑞集团在张北柔性直流电网重大示范工程中应用构网型柔直装备解决大规模孤岛新能源送出技术难题 提出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的"中国方案" [2] - 南瑞集团坚持自主创新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实现核心技术、装备的国际领先和自主可控 部分创新已成为全球行业标准 [2] 企业创新成果与投入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验证"三级研发体系 每年技术成果转化率达75%以上 [3] - 江苏省2024年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二位 培育1700余家未来产业高成长性企业 推动4家企业研发投入突破50亿元 [2] - 希迪智驾研发人员占比近60% 专利申请530余件 授权专利320余件 [5] - 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开发富镍固态电池用三元材料 预计今年进入量产阶段 [7] 创新平台与产学研合作 - 湖南省累计布局创新平台1063家 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80家 支持高校联系校企合作单位1282家 布局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540家 [3] -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420多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成立联合创新中心 成功对接千余项企业技术难题 [7] - 中以常州创新园累计引进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288家 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60个 [7] 现存问题与挑战 - 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表示国内工业母机技术水平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 正在研发填补国内空白的工业母机 [4] - 高校院所对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和市场需求关注不够 创新平台中企业参与度不高 企业高层次人才储备薄弱 [4] - 希迪智驾面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问题 金融服务支持与创新发展全生命周期特点不适配 [5] - 高校科研立项与企业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 外资企业在长沙设立全球研发中心总部极少 科技金融结合不紧密 [6]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 共同打造统一大市场先行区 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 长三角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解放日报· 2025-06-07 02:48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 - 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约1/4 [1] - 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占全国近1/3,200多项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 [1] - 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全域实施,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成效显著 [1]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逾30%,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3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0.7个百分点 [2] - 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大型科学仪器超4.7万台(套),揽获2024年近五成国家科学技术奖项 [2] - 首批12个创新联合体成立,征集技术需求305项,组织实施联合攻关项目72项 [2] 产业链供应链能力 - 全国产工业机器人累计下线超5000台,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等行业 [3] - 大型LNG运输船自主配套系统突破多项关键设计建造技术 [3] - 形成围绕沪宁合、沪杭甬的"双三角"网络体系,创新驱动效能显著 [3] 改革开放与互联互通 - 苏皖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成立,未来将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 [4] - 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为企业节省地面物流成本近30%,"联动接卸"整合沿江13个港口与上海港 [4]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52项已全国复制推广 [4] 对外经贸合作 - 2024年前4个月,苏州进出口增长5.6%,江苏、浙江分别增长5.7%、6.6%,安徽增长14.1% [5] 公共服务与生态治理 - 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开通政务服务超200项,包括跨省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等 [6][7] - 智慧巡查技术实现跨省环境数据共享,2024年长三角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4.5%,较2018年提升10.4个百分点 [7][8] - 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4.3%,达历史最好水平 [8]
南京:“六边形”创新城市为什么行
新华日报· 2025-06-06 21:52
南京机器人产业布局 - 南京提出打造"1+N+1"人形机器人整机体系,第一个"1"代表创新策源高峰,培育紫金山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龙头机构 [2] - 中间的"N"构建融合共生高原,已形成"一区多园"创新矩阵和多个超千亿产业集群,形成科研—孵化—产业闭环生态 [2] - 后一个"1"布局未来赛道灯塔,前瞻部署低空经济、基因与细胞技术、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 [2] 创新生态系统优势 - 南京依托高校云集优势形成"半小时创新圈",鼓楼高校集聚区半小时车程可达芯片工厂、智能电网产业园等产业高地 [3] - 构建"天时地利人和"创新生态:天时指国家战略叠加政策红利,地利指科教资源密度与产业转化效率,人和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3] - 韩冰博士等技术转化专家成为企业座上客,产学研协同效率显著 [3] 产业升级路径 - 需集成政策力量培育标志性企业,做强产业园区主阵地并提供要素供给强支撑 [4] - 关键破局点包括打造示范应用大场景、建设高端人才蓄水池,破除高校成果与企业需求脱节僵局 [4] - 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双向流动,形成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生态 [4][5] 长期发展逻辑 - 科产融合需系统解决"造得出、用得好、卖得动"闭环问题,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5] - 建设"机器人之城"的核心是培育全球竞争力产业地标,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底层逻辑 [5]
江苏产研院:科改试验田孕育新动能
中国化工报· 2025-06-06 02:52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概况 - 江苏产研院被赋予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使命,以十年时间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包括攻克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卡脖子"技术、孕育估值超50亿元的半导体独角兽等[1] - 截至2024年底,该院已打造81家研发载体,衍生孵化1400余家科技企业,撬动地方投入近200亿元[2] - 首创"团队控股"改革模式,培养近7000名集萃研究生,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1][3] 科技体制改革创新 - 2013年成立时即肩负破除科技创新制度藩篱、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使命[3] - 创新推出"团队控股、轻资产运行"研究所建设模式、"拨投结合"项目支持方式、"企业出题、全球揭榜"需求对接机制[3] - 2025年1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促进条例》实施,成为全国首部专门针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地方性法规[3] 全球创新网络构建 - 在硅谷、休斯敦、哥本哈根等地设立9家海外创新孵化平台[4] - 与200余家顶尖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聘请外籍项目经理超100名[4] - 与400余家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凝练技术需求2600余项,促成技术合作1000余项、合同额超26亿元[4]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 芯三代半导体公司新一代8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完成迭代,估值超23亿元并启动IPO辅导[5] - "拨投结合"机制已实施项目110项,多个项目估值超10亿元[5] - 钛铝合金低压涡轮叶片技术为国产大飞机发动机减重60千克,高密度电子封装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 - 首创集萃研究生培养模式,累计培养近7000名产业一线人才[1][5] - 2024年拓展"行本教育"模式,与省属高校联合培养58名带薪实习本科生[5] - 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获批教育部首家全国高校先进材料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6] 区域协同与未来布局 - 2021年参与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抗超级细菌创新"等跨区域项目落地[6] - 2025年将重点布局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未来产业[7] - 计划新建国际领先专业研究所,完善"概念验证—中试放大—商业推广"全链条孵化模式[7]
制造衬底科创点睛 “苏”绣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篇章
证券时报· 2025-06-03 18:41
江苏资本市场概况 - 江苏境内上市公司数量突破700家,科创板、北交所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数量均为全国第一,上市公司县域覆盖率达82% [1] -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10年全国第一,国家5G工厂累计210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14个总数全国第一 [3] - 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家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 [3] 上市公司培育与支持 - 江苏重点培育"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及制造业隐形冠军、新型服务业领军企业,支持其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2] - 建立企业上市直通车服务机制,健全"挖掘—分层—培育—管理"科创企业上市精准培育机制,并推动交易所加强在地化服务 [4] - 针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区域性股权市场高标准建设专精特新专板,为资本市场输送后备资源 [4] 制造业与科技创新 - 制造业上市公司占全省上市公司比重近八成,已覆盖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 [7] - 省内最新上市的100家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25%,集中于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等科创属性突出的赛道 [7] - 苏州拥有科创板上市公司57家,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沪、京 [4] 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 《江苏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征的资本市场"江苏板块" [3] - 力争到2025年底,市值百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达150家左右、市值千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达15家左右,累计新增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金额达2500亿元以上 [8] - 晶瑞电材通过三轮并购,灵活运用现金收购、股权增发、配套融资等多种形式,巩固了公司在湿电子化学品领域的龙头地位 [9] 金融支持与产业协同 - 截至一季度末江苏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10.1%,高出同期全国增速3.2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33.7% [10] - 元禾控股直接投资培育上市公司114家,其中科创板48家,构建了从初创期到IPO后的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 [10][11] - 徐工机械通过"混改+整体上市"方式,反向吸收合并徐工有限,成功穿越行业下行周期,并助力产业集群"补短板"和智能化转型 [12] 区域发展与政策响应 - 江苏省委金融办会同省发展改革委、江苏证监局以及地方政府,常态化开展上市公司走访,稳步推进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 [8] - 江苏省委金融办、江苏证监局召开全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凝聚力量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运行 [13] - 江苏资本市场始终致力于融入全国资本市场大局,与全国资本市场同呼吸、共发展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