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国博弈
icon
搜索文档
当今有4个国家最危险,一是印度,二是土耳其,另外两个才是重点
搜狐财经· 2025-08-04 06:21
全球政治格局变化下的四国处境 - 全球秩序正从美国单极霸权转向多极化 印度 土耳其 日本和德国在大国博弈中扮演关键角色但面临被牺牲风险 [1] 印度 - 外交政策摇摆不定 长期在中美间维持平衡但策略难持续 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 因印俄能源军事合作 [3] - 2024年GDP增速预计7.2% 但制造业滞后 青年失业率高达45% 削弱全球博弈韧性 [3] 土耳其 - 试图在俄乌冲突和中东局势中扮演中间人角色 但面临国际孤立风险 因购买俄S-400被排除在F-35项目外 [4] - 经济危机严重 货币贬值35% 通胀率超50% 动摇埃尔多安政权根基 [4] 日本 - 被美国推到对华对抗前沿 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下降 国债占GDP比例超250% 制约军事扩张能力 [6] - 对华政策依赖美国 成为亚太前哨站 若地区局势恶化可能首当其冲 [6] 德国 - 能源成本暴涨致重工业竞争力下降 北溪管道被毁后叠加美国对欧汽车征收25%关税 宝马大众等利润缩水 [8] - 对乌军事援助超80亿欧元 可能被迫与俄直接对抗 背离德国战略利益 [8] 四国共性 - 印度土耳其因实力不足面临边缘化 日本德国可能卷入与自身利益无关的冲突 均缺乏掌控局势的能力 [8]
欧盟官员抱怨,中国已治住了美国,他们现在信心满满,将拿捏我们
搜狐财经· 2025-08-04 04:05
中欧贸易谈判态势 - 中国在谈判中展现出战略自信 拒绝在电动汽车关税和产业补贴问题上妥协 以稀土供应为杠杆要求欧盟取消45%的电动汽车关税 [1] - 中国手握全球稀土加工97%的产能 以及43.8%的电动汽车电池和97%的太阳能板供应链 形成对欧谈判的绝对优势 [1] - 欧盟的反制措施效果有限 医疗设备采购排斥中企后 中方立即对等限制欧洲企业并加征白兰地关税 [1] 清洁技术产业格局 - 欧洲在清洁技术领域高度依赖中国 而美国在能源和半导体领域对华依赖度较低 导致谈判底气差异显著 [3] - 欧盟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 接受15%对美出口关税 承诺增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 并购买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 暴露产业自主性缺失 [3] 欧盟政策结构性矛盾 - 欧盟对华政策存在三重矛盾:定位混乱(2019年将中国定义为"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成员国分裂(匈牙利等国主张合作而东欧国家紧跟美国)、机构内耗(欧洲议会与欧委会立场冲突) [3] - 欧盟将中国实力视为威胁却把美国胁迫当作"可靠伙伴关系" 这种意识形态偏见导致其无法理性处理国际议题 例如在乌克兰问题上对中印采取双重标准 [5] 全球供应链控制力 - 中国通过稀土出口限制迫使美国在芯片关税问题上让步 三个月后以同样策略应对欧盟 显示其对关键原材料供应链的绝对掌控 [1][3] - 欧盟在商业自主性缺失的情况下 安全依赖北约导致被迫在经贸上对美让步 削弱其对华谈判筹码 [3][5] 产业博弈长期影响 - 中欧峰会仅达成有限气候声明 而欧美关税协议被讽为"滑跪投降" 反映欧盟全球影响力衰退趋势 [5] - 欧盟沉迷价值观说教且将对华政策"外包"给华盛顿 导致其逐渐丧失大国博弈的入场券 [7]
中美相互出手,英伟达连夜发布声明,美国微软也坐不住了
搜狐财经· 2025-08-02 03:05
中美贸易谈判 - 中美第三轮谈判达成共识 将原定8月12日到期的24%惩罚性关税暂停期延长90天至11月12日 中国商品出口美国仍按10%基础税加20%芬太尼专项税执行 美国商品进入中国维持10%税率 [1] - 美国企业面临大豆滞销和电子厂成本高企问题 延长休战期可缓解通胀压力 中国则抓住机会扩大出口 上半年对中东欧国家贸易额突破5228亿元 [1] - 中美核心矛盾未解 美国希望中国减少俄罗斯石油进口并增加美国农产品采购 中国手握稀土资源作为筹码 [1] 半导体行业动态 - 英伟达向中国出售的特供版AI芯片H20被中国网信办约谈 焦点在于芯片的"后门风险" 美国议员曾要求出口芯片配备追踪定位和远程销毁功能 [4] - 英伟达H20芯片占其中国收入的80% 去年被禁售时直接损失135亿美元 华为昇腾芯片性能已达H20的1.7倍 寒武纪等国产芯片市场份额冲至28% [4] 网络安全事件 - 美国情报机构利用微软邮箱系统漏洞 连续两年对中国军工企业发动网络攻击 2022到2023年控制一家大型军工企业50多台核心设备窃取导弹设计图和机密参数 [6] - 2024年攻击目标转向通信卫星公司 通过木马程序搜刮"军专网"情报 导致300多台设备中招 去年国家级黑客攻击超过600起 主要针对军工和科研机构 [6] 科技博弈趋势 - 中美较量呈现新形态 贸易谈判互相试探 网络空间暗箭频发 科技领域贴身肉搏 关税延期表面缓和但芬太尼关税仍存 芯片约谈是用对方规则反制 [6] - 大国博弈胜负关键已转向实验室芯片技术 网络安全代码能力以及谈判策略 [8]
30天投降潮,6国万亿买路钱,中国3邻居竟成美国急先锋
搜狐财经· 2025-08-02 00:57
亚洲国家贸易妥协 - 日本承诺5500亿美元投资并接受美国75%大米出口配额 相当于全年军费六倍及外汇储备大半 [3][5] - 韩国承诺3500亿美元投资 三星手机利润被削减30% 丰田凯美瑞单车利润因关税从2000美元降至500美元 [5][7] - 越南对经转运的第三国商品征收40%惩罚性关税 直接影响其1230亿美元对美顺差中三分之一的中国转口商品 [10][12] - 菲律宾开放市场致美国农产品涌入 同时美军重返苏比克湾 贸易让步与安全协议挂钩 [14] 稀土供应链博弈 - 日印稀土联盟因技术短板失败 铃木汽车因钕磁体断供停产 印度撕毁协议致日本90%高纯度稀土依赖中国专利 [19][22][24][28] - 印度稀土"跨境换装"骗局曝光 中国稀土经东南亚中转伪装成印度制造 [26] - 美国军工依赖中国钕铁硼磁体 若断供将导致F-35等武器生产线半年内瘫痪 [34] 中国战略优势 - 中国掌握稀土定价权与供应链命脉 拒绝将稀土作为中美谈判筹码 [33][36] - 中国产业链整合与技术优势形成结构性壁垒 美国关税展期暴露其脆弱性 [38][39] - 马来西亚、印尼等转口港因贸易转移受益 泰国保税仓库租金翻三倍 [43] 行业影响案例 - 越南服装厂工人工资缩水20% 因成本转向原产地认证 [52] - 菲律宾芒果农受美国农产品冲击 柬埔寨大米因关税问题滞销霉变 [52] - 印度塔塔集团钢材及信实化工品出口利润被美国25%关税清零 [60] 全球供应链重构 - 中国完整产业链在供应链离心力中占据优势 背叛中国的国家沦为博弈棋子 [45] - 美国"公平算法"设定15%关税红线 平衡对日韩与欧盟的收割力度 [7][9] - 印度对俄贸易暴增三倍 但能源节省被美国关税抵消 [60]
155倍暴涨引爆稀土争夺战,敏昂莱拒绝交出控制权,特朗普威胁扶持叛军
搜狐财经· 2025-08-01 10:40
前言 美国对全球矿产持续关注,其中稀土产业是重点目标。据相关报道了解美国近期对缅甸开始倾斜,而这正是稀土产业的加持效果。 2014年,缅甸稀土年产量仅有200吨,在全球版图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短短6年后,这个数字暴涨到3.1万吨,增长了155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稀土生产 国。 此时美国抛出双重方案,敏昂莱政府被推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那么敏昂莱会交出这张王牌吗?这场不对等较量的赢家究竟是谁? 155倍暴涨背后的惊天博弈 6年时间,155倍增长,这一爆率的产量增长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当2014年缅甸稀土年产量还只有区区200吨时,这个东南亚国家在全球稀土版图上几乎毫无存在感。 但到了2020年,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3.1万吨的年产量让缅甸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稀土生产国,仅次于中国和美国。 作者-常 这个"奇迹"并非凭空而来。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在缅北地区"深耕细作",通过与当地势力合作,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开采点和过境站。 说是合作,实际上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交易:你给我安全通道,我给你开采分成。资源变成了地方势力的提款机,也成了外部势力插手的接口。 而今,这个接口被特朗普盯上了。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稀土已 ...
重压之下,李嘉诚服软了,长和将邀请中远集团加入港口业务交易
搜狐财经· 2025-08-01 02:55
交易背景与核心资产 - 长江和记实业拟向贝莱德与地中海航运财团出售全球港口资产包 包含43个港口及199个泊位 总价值228亿美元 [1] - 资产包中巴拿马运河东西两岸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属于战略关键资产 控制太平洋与大西洋航运咽喉 [1] - 巴拿马运河承担全球6%海运贸易量 其中中国商船通过占比高达21% 五分之一中国外贸集装箱依赖该水道 [1] 监管与政治压力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声明交易各方不得规避反垄断审查 [3] - 商务部警告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 [5] - 香港政要警示交易须符合法律法规 长和系上市公司市值一度蒸发超780亿港元 [5] - 巴拿马政府指控长和税务违规 [5] 战略转折与中方介入 - 长和公告拟邀请大陆企业加入财团成为重要成员 [1] - 中远海运集团与财团接触 表示对符合战略需要的资源有兴趣 [7] - 中远与长和早有合作基础 共同运营上海明东码头 盐田国际及埃及苏科纳港 [7] 谈判关键条款 - 谈判聚焦三方均衡持股 贝莱德 MSC与中远股权制衡以打破美资独大局面 [7] - 设置否决权机制 仿照金股制度确保中远在核心利益上的决策权 [7] - 中国船只通行数据由中远托管 杜绝商业情报外泄 [9] 地缘战略意义 - 中远参股巴拿马港口后将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形成欧亚海运战略三角 [9] - 交易涉及12个司法管辖区反垄断审查 [9] - 中国驻巴拿马大使与运河管理局就海运贸易合作达成战略共识 [3]
最后3天,韩国主动致电中方,李在明没得选,对美献上10亿礼包
搜狐财经· 2025-07-31 10:28
在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的背景下,韩国总统李在明面临着艰难的外交抉择,随着美国8月1日关税最后期限逼近,韩国政府在最后3天紧急致电中方, 寻求外交平衡,同时向美国提出了价值10亿美元的造船业合作提。 李在明政府的这一决策并非偶然,而是受到了美国近期对盟友强硬关税政策的直接影响,特朗普政府已经成功迫使日本和欧盟屈服于其贸易条件下,日本同 意向美国投资高达5500亿美元,欧盟也被迫接受15%的关税并承诺大规模投资,这些成功案例让特朗普信心倍增,也给韩国带来了巨大压力,面对这种局 面,李在明不得不采取双向外交策略,一方面通过中韩沟通保留后路,另一方面向美国递出投资橄榄枝。 7月28日韩国外长与中国外长王毅进行了关键通话,这个时间点的选择颇具深意,距离美国设定的8月1日关税最终期限仅剩3天,王毅在通话中强调了三个关 键立场,中韩关系不应受第三方干扰,韩国应保持政策稳定性而非摇摆不定,双方应加强贸易合作共同反对脱钩断链,中国希望韩国在美国压力下保持独立 自主,不要完全倒向美国阵营。 对于李在明而言,保持对华关系的稳定至关重要,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尤其是在半导体、电池等韩国支柱产业中,中国既是关键供应链环节,也是 ...
中国突然掌控破局命门,全球资本格局巨变在即
虎嗅· 2025-07-31 06:03
LPR利率走势 - 7月LPR利率维持不变 1年期3% 5年期以上3.5% [1] - LPR在5月迎来年内首次下调后 6月和7月均持平前值未作调整 [1] - 金融市场波动反映大国博弈态势 [1]
李嘉诚“浪子回头”
交易概述 - 长江和记拟出售旗下和记港口集团80%资产及巴拿马港口公司90%股权,交易金额达190亿美元[7] - 交易最初由贝莱德牵头的财团主导,后引入中远海运作为策略投资者[4][7] - 交易资产涵盖全球23国43个港口199个泊位,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荷兰鹿特丹港等关键节点[7][8] - 香港及内地港口资产不在此次出售范围内[8] 交易背景 - 长江和记港口业务占总资产17.1%但仅贡献9%收入,资产效率偏低[23] - 李嘉诚自2015年起多次尝试出售港口资产,此次定价与十年前市场传闻相近[10] - 地缘政治因素导致交易延迟,中远海运加入被视为破解监管障碍的关键[4][8] 买方分析 - 贝莱德作为全球最大资管公司具备收购实力,原计划控制巴拿马港口[7][9] - 中远海运全球运力排名第一,拥有58个码头投资经验,要求关键否决权[4][5] - 交易结构调整后形成多赢格局:长江和记获市值等值现金,中远海运获取战略资产[9] 港口业务发展史 - 李嘉诚1979年通过收购和记黄埔获得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开启港口业务[14][15] - 1991年收购英国费利克斯托港启动全球化布局,1994年成立和记港口公司加速扩张[21] - 截至2024年长江和记在24国运营53个港口295个泊位,巴拿马港口经营权延至2047年[21] 商业策略分析 - 李嘉诚典型操盘模式:逆周期收购资产,等待价值回升后开发获利[13] - 港口业务具有资源稀缺性和现金流稳定性,但受经济周期影响显著[20] - 历史案例显示港口土地常被转作地产开发,如黄埔船坞改造为黄埔花园项目[19] 公司现状 - 长江和记四大业务板块为港口、零售、基建、电信,总净资产831.37亿美元[23] - 公司港股代码0001.HK保持至今,反映其香港市场历史地位[13][16] - 此次出售被视为李嘉诚商业生涯重要节点,距其98岁生日仅一天[3][24]
李嘉诚还是要卖港口
36氪· 2025-07-30 09:11
核心观点 - 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拟出售全球港口资产80%股权及巴拿马港口公司90%股权,交易金额达190亿美元,接近公司总市值190.34亿美元[8][10] - 央企中远海运作为策略投资者入局,可能获得关键否决权,交易结构预计9月底敲定[5][11] - 港口资产涵盖全球23国43个港口199个泊位,包括巴拿马运河两大枢纽港及欧洲最大鹿特丹港等战略性资产[9] - 李嘉诚商业帝国始于港口相关产业,通过低买高卖策略积累财富,此次交易体现其资本运作风格[12][15][16] 交易细节 - 初始买方为贝莱德牵头的财团,包括意大利码头投资公司,原计划4月2日签署协议但因舆论压力搁置[8][9] - 中远海运是全球最大航运企业,运营1535艘船舶1.3亿载重吨,投资58个码头年吞吐1.3亿标准箱[5][6] - 交易资产占长江和记净资产17.1%(142.12亿美元/831.37亿美元),但收入贡献仅9%[27] - 2015年曾尝试以1500亿港元出售40%股权未果,当前定价与历史预期相近[11] 港口业务发展史 - 1979年收购和记黄埔22.4%股权获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开启港口业务[17][18] - 1991年收购英国费利克斯托港启动全球化,1994年成立和记港口公司加速扩张[25] - 目前运营全球24国53个港口295个泊位,巴拿马港口经营权延至2047年[25] - 香港及内地港口由和记港口信托单独管理,不在此次出售范围[9][22] 商业策略分析 - 典型"捂地"模式:低价囤地待升值后开发,如黄埔船坞改建为黄埔花园项目[16][22] - 港口被视为稀缺战略资产,虽回报周期长但现金流稳定[23][24] - 长江和记当前四大业务为港口/零售/基建/电信,2024年总市值258.6亿美元[26][27] - 交易体现资本运作核心逻辑:各取所需、多方获利[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