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四川青羊大力建设航空航天新质生产力示范区—— 航空产业转型高飞
经济日报· 2025-06-12 22:06
中航工业成飞的智能制造转型 - 中航工业成飞通过黑灯工厂实现0.002毫米级精密加工,展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能力 [1] - 公司作为青羊区航空产业链主企业,推动区域从"制造"向"智造"转型,覆盖研发设计到整机总装的完整产业链 [1] - 历史积淀深厚,曾研制歼-7、歼-10等机型,并完成C919、ARJ21机头研制 [1] 青羊区航空产业政策支持 - 2022年发布29项航空产业支持政策,2024年细化先进制造业建圈强链政策 [2] - 成都昊轶强航空将投资3亿元建设智能制造中心,预计新增就业300人、年营收3.6亿元 [2] - 成都智明达电子部署MES系统提升生产效率20%,并布局低轨卫星、运载火箭等领域 [2] 科研创新与产业协同 - "611·青羊飞行器设计创新协同中心"吸引46家企业入驻,联合高校建立全国重点实验室 [3] - 成都赢瑞科技通过数字化工具平台实现航空装备虚拟验证,提升研发效率 [3] - 青羊经开区聚集256家航空企业,2024年航空产业营收达748亿元 [3]
新华视点|科技报国开新境 匠心筑梦攀高峰
新华社· 2025-06-11 05:34
航天制造行业 - 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是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的重要生产基地,采用创新加工技术提升效率 [2][4] - 公司通过双面铣切加工方案解决壁板受力失衡问题,并设计卧式加工方案提升加工效率 [4][6] - 公司高级技师姚亚超加工零件合格率达100%,带领团队完成多项技术革新并发表10篇论文 [6][8] 农业育种行业 - 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是全国唯一专业黄瓜研究所,育成23个新品种累计推广60万亩产生60亿元效益 [12][14] - 研究所应对病毒病"瓦瓦叶"迅速开展科研攻关,主推品种"津优401"等具有抗病高产特性 [14] - 研究所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生物技术推动种业创新 [16] 水稻种植行业 - 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研发"津原45"等品种克服病虫害,覆盖天津80%以上水稻面积 [19][21] - 中心持续40年开展水稻品种改良工作,培育出"津原89"等数十个优良品种 [21]
英媒:科研创新,中国不再只是参与者
环球网资讯· 2025-06-04 23:00
来源:环球时报 意想不到的事不断出现。DeepSeek发布的模型彻底打破硅谷在人工智能领域不可战胜的神话。尽管面 临美国严厉的芯片限制,中国仍具备推出接近前沿技术的模型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 技术的其他方面也展现出更强竞争力,尤其在硬件和人才方面。在自我吹捧中膨胀的西方国家,如今面 临一个更精干的竞争者,一个在资源匮乏中茁壮成长且人才济济的对手。 中国在无人机制造领域的霸主地位也无可争议。作为中国无人机行业的骄傲,大疆长期占据全球70%的 市场份额。笔者曾与美国无人机初创公司的工程师交谈,他们对无法仿制大疆的一款无人机电机感到既 沮丧又惊叹。或许中国最强大的武器是依赖性——西方国家对中国无人机供应链的依赖。 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国对西方主导地位的挑战最为紧迫。数据展现出其迅猛崛起的轨迹。2023年中国占 全球临床试验启动量的28%,仅次于美国。如今,中国研发的新型疗法数量已超欧洲,近1/3大型制药 许可协议涉及中企。5年前中企在这方面还毫无建树。这是巨大的结构性变化。中国的生物技术体系并 非神秘莫测,更与偷窃或间谍无关——尽管西方喜欢找替罪羊。真相很简单:中国在西方薄弱的方面 ——速度、规模和务实 ...
新闻分析|科研停滞,人才外流——特朗普政府政策引发美科学界“寒潮”
新华社· 2025-06-01 01:40
科研政策变动 - 特朗普政府拆解联邦科研机构,大幅削减科研经费,国家卫生研究院支出削减37%,国家科学基金会支出削减超50%,取消对气候和生态研究的大部分资助,美国航天局的科学预算也大幅削减 [1][2] - 政府对顶尖高校采取打压措施,冻结哈佛大学数十亿美元拨款,威胁剥夺其免税地位,要求中止联邦合同,多项生命健康研究停滞 [2] - 联邦政府科学家队伍大幅缩水,国家卫生研究院、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等机构数千个岗位被裁撤 [2] 科研生态影响 - 特朗普政府政策冲击国际科研合作框架,全球气候科研合作进程受阻,公共卫生领域限制数据访问权限,影响全球传染病防控研究合作 [3] - 科学与产业政策深度捆绑,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效用科学"得到优先扶持,基础研究和被贴上"自由派"标签的大学面临审查与经费被砍 [3] - 科研生态恢复需数十年,不仅依赖资金,更需重建国际社会对美国学术自由的信任 [3] 人才流动与全球科研格局 - 美国科研人员提交的海外工作申请较2024年同期增长32%,浏览海外工作岗位的美国用户数量同比增长35% [4] - 欧盟推出总额5亿欧元的"选择欧洲科研"人才吸引计划,法国启动"选择法国科研"平台,澳大利亚启动全球人才引进计划 [4] - 全球科研趋向"多中心化",多个区域力量在不同赛道各具优势,可能带来更多合作空间 [5]
大禹生物(871970)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21 12:55
投资者关系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业绩说明会 [3] - 活动时间是 2025 年 5 月 20 日 [3] - 活动地点在全景网“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 [3] - 参会人员为参加“山西辖区上市公司 2025 年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暨年报业绩说明会”的投资者 [3]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总经理闫凌鹏先生和董事会秘书、财务负责人燕雪野先生 [3] 市值管理 - 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为市值管理工作执行部门,将按规范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市值管理 [5] - 公司聚焦主业、拓展下游产业链,提升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提高治理水平,做好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持沟通 [5] 销售模式 - 2024 年度直销业务占比 50.13%,经销业务占比 47.09%;2023 年度直销业务占比 41.36%,经销业务占比 56.60%,2024 年直销业务占比首次超过经销业务占比 [5] - 公司对直销和经销模式“两手抓”,促使二者“齐头并进” [5] 产品应用 - 公司部分单菌类产品及酶制剂产品可作为宠物食品原料,能调节宠物肠道菌群平衡等 [6] 科研创新计划 - 公司坚持饲用微生物应用技术发展方向,以双引擎驱动发展模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6] - 今年继续深挖“菌酶药肽”技术体系,开发服务中小养殖户的微生态添加剂产品,拓展家禽、水产领域业务 [7] - 针对菌酶制剂进一步开发,提高抑菌效果,促进菌酶协同能力,优化生产工艺 [7]
敦煌种业双轮驱动夯实业绩基本盘 多措并举提升盈利能力
证券日报· 2025-05-20 12:35
行业态势 - 2025年杂交玉米种子供需比达175%,处于供大于求偏重态势,市场竞争加剧 [2] - 玉米种子市场呈现显著供过于求态势,制种面积下降但单产大幅提升 [2] - 行业整体承压下企业表现分化,大部分企业库存高企,种子滞销风险凸显 [2] 公司业绩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1.5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87.64万元,同比增长22.26% [2] - 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95亿元,同比增长34.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88万元,同比增长61.85% [2] - 业绩增长主要依托"种子+食品"双产业协同发力,种子产业自有品种销售大幅增长,食品产业实现量价齐升 [3] 科研创新 - 建成覆盖全国玉米主产区的"一院六站"商业化育种体系,拥有1900平方米标准化种质资源库,玉米种质资源保存数量9.85万份 [3] - 建成生物育种实验室和单倍体工程化育种平台,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育种管理系统 [3] - 2024年引进优异种质资源190份、区域优势品种亲本120份,新选育稳定自交系15个、骨干自交系12个 [3] - 全年共有13个玉米杂交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其中国审6个、省审7个,另有54个新品种参加审定试验 [3] 未来战略 - 坚持以科研创新为引领,加大科研育种投入,加快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应用和重大突破性品种选育 [4] - 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加快自有品种销售和推广力度,提升市场占有率 [4] - 优化食品产业结构,加大番茄酱、番茄粉、脱水菜等产品销售力度,拓展国内外市场 [5]
科研登高不畏难 创新突破勇当先
中国能源网· 2025-05-20 10:08
之后,杜宝帅不断完善这项技术,2021年在国网系统首创了"GIS部件密封空间重构技术",可以彻底解决常见的6种SF6漏 气缺陷,该技术获得了国家电网公司、山东省专利奖。 自2015年至今,杜宝帅和团队用创新技术成果,带电封堵了163处SF6漏气缺陷,已守护33座变电站安全运行,创造经济效 益千万元。 冲顶专业"新高峰" 污闪,这一因绝缘子积污受潮引发的电力"隐形杀手",曾导致多起大规模停电事故。传统防污闪涂料易积污、难清洗,在 重污秽、高压直流场景下难以可靠应用,成为行业痛点。 2009年山东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就扎根生产一线,如今带领创新团队斩获了国网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他就是国网山东电科 院杜宝帅。"16年的电力科研生涯,让我深刻感悟到:科研人的登高之路,就是不断创新、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从无到有!"杜 宝帅感慨地说。 勇闯科研"无人区" GIS是电网的核心设备,漏气是它的常发缺陷,漏气会造成绝缘强度和灭弧能力下降,直接威胁设备安全。而且,六氟化 硫是二氧化碳气体温室效应的23900倍,漏气还带来严重的环保问题。面对行业内"GIS漏气带电封堵不可能完成"的断言,杜宝 帅举起了战旗,"因为,我觉得科研创新就是要完 ...
为强军兴军贡献科研力量(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人民网· 2025-05-19 21:59
科研成就 - 研究员陈振华深耕科研三十余载,参与或领衔10余项科研任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3] - 陈振华领衔多项科研设施的设计建设,其中一项科研设施成功建成,突破百余项技术难题,为该类科研设施设计找到技术路线 [5][6][7] 科研理念与方法 - 陈振华坚持"敢担当、敢突破,闻战则喜、遇战冲锋"的科研创新理念,鼓励团队勇于当先锋 [6] - 陈振华注重将新兴技术与求实理念相融合,认为"创新要建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 [8][9] - 在科研设施制造中,陈振华带领团队调研国内机器人领域优势单位,与院士团队对接研制样机,解决加工难题 [10] 质量管理 - 陈振华在工程验收中严格把关,坚持"达不到原定设计标准决不签字"的原则,曾要求承建单位重新奋战20天达到设计要求 [10] - 陈振华对设计图纸细节把控极其严格,能发现年轻工程师未能察觉的细微结构差异 [11] - 陈振华常说"情况再紧,技术再复杂,也不能留下任何瑕疵",体现其对质量的严格要求 [10][11] 人才培养 - 陈振华注重年轻科研人员培育,针对不同人才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 [12] - 在陈振华带动下,已形成一支梯次完备、业务全面的精英团队 [12] - 陈振华对年轻科研人员严格要求,但会为超出预期的方案真诚点赞 [12]
【科学圆桌派】四合院里话科研:青年科学家如何面对“短平快”诱惑?
环球网资讯· 2025-05-19 04:16
科研评价体系改革 - 2018年以来一系列以"破四唯"为鲜明指向的人才评价改革新政密集出炉 旨在破除"唯论文 唯职称 唯学历 唯奖项"的科技评价体系[1] - "破四唯"评价体系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需在更长时间维度评估科研成果价值而非单纯以发表期刊等级评判[1] - 现行学术评价体系通过同行评议机制维系客观性 成果价值需经学术共同体专业判断评估[1] 青年科学家发展路径 - 弱化期刊选择与个人待遇直接关联可激励研究者攻坚重大科学问题 但对科研选题战略眼光提出更高要求[3] - 建议通过大课题下拆解"可上手小项目"作为前置任务 在效率与质量间找到平衡点以抵御功利性科研[3] - 青年学者应瞄准"从0到1"的突破 做真正具有原创性的研究[4] 跨学科创新方法论 - 科学史视角显示重大发现多源于兴趣和宽松研究氛围 如牛顿在自由思考中完成微积分与力学理论突破[3] - 应破除固有思维 从传统智慧中汲取灵感 例如宋代水运仪象台展现了系统性精密设计能力[6] - 鼓励打破学科壁垒 以兴趣为导向拓展知识边界 实现一专多能的发展模式[8]
盘龙药业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成功举办 秦药智慧与前沿科技碰撞火花,特色产品集群初具规模
全景网· 2025-05-13 00:44
公司业绩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9.74亿元 归母净利润1.20亿元 同比增长8.91% [7] - 主导品种销售收入实现双位数增长 植物药业业绩创三位数增幅 [7] - 配方颗粒业务从零突破至211个备案品种 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7] - 2024年度拟派发现金股利3177万元 占净利润26.42% [9] 产品与研发 - 拥有12大功能类别100多个品规的产品阵容 包括全国独家专利医保甲类品种盘龙七片 [4] - 中药新药PLZY-001临床探索加速 3类化学仿制药PLJT-002/003和4类化学仿制药PLJT-001完成中试 [7] - 建立"口服+外用 院内+院外 传统制剂+高端制剂"产品管线布局 [7] - 盘龙杏林(广东)新药研究转化基地落地粤港澳大湾区 [7] 发展战略 - 实施"一体两翼三纵深"战略:以骨科慢病为主体 品牌化商业和中药创新升级为两翼 营销/研发/生产三端纵深提升 [9] - 聚焦风湿骨伤和慢病疼痛领域 推进"21355"产品培育目标和"六力工程"建设 [11] - 构建"1+N"立体化研发矩阵 强化核心技术竞争力 [11] 品牌与市场 - 各大榜单表现强势 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7] - 行业细分市场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7] - 战略定位为"打造中华风湿骨伤药物领导品牌"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