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

搜索文档
营收利润双降,住总地产的传播却停留在十多年前?
搜狐财经· 2025-05-22 23:39
房地产营销趋势 - 自媒体传播从简单赞美转向建筑美学、生活理念、城市文脉等文化叙事构建项目内涵 [1][2] - 文化叙事模式突破时空限制,涵盖建筑美学、生活方式、城市文脉等多维度 [2] - 行业通过文化赋能突破产品同质化,满足改善型客群精神共鸣需求 [2] 住总地产营销策略 - 住总·山澜赋宣传核心为延庆TOP1热销和"好房子"概念 [6] - 宣传方式以地方自媒体硬广为主,缺乏情感共鸣与价值主张深度输出 [5][14][15] - 远郊项目占比达83%,营销高度依赖分销渠道和属地关系 [15][16] 住总地产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39 10亿元,同比下降9 4%,净利润1 66亿元,同比下降43 5% [17] - 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77 61%攀升至2024年83 41% [18] - 商品房领域产品力和品牌形象未同步更新,仍以功能诉求为主 [15] 行业对比 - 头部央企通过产品线矩阵和"国之重器"责任担当强化品牌传播 [10][11] - 住总地产百度资讯仅5页,微信公众号内容多为项目自产自销 [13][14] - 远郊项目营销需兼顾铺面与纵深,碧桂园曾因此推出全民营销工具 [16]
多元消费场景解锁“新玩法”
新华日报· 2025-05-22 22:17
行业转型背景 - 酒店业面临多元化市场需求和深刻变革 需推出个性化消费场景吸引不同类型客人[1] - 吴江酒店业竞争激烈 经济型与高端酒店同步扩张 市场饱和度提升 房地产和外贸企业也在布局中高端市场[3] - 消费者需求转向个性化、多元化体验 倒逼行业调整经营结构和营销方式 降价引客成为常态但非节假日入住率仍不稳定[3] 创新实践案例 - 东太湖大酒店推出宠物友好房 配备地垫、水碗、玩具等设施 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打卡[1] - 吴江宾馆引入上海三联书店 整合书籍、文创、餐饮等多元业态 以文化赋能经营[2] - 苏州湾华邑温泉度假酒店推出"四季泡温泉"概念和"躺营俱乐部" 打破季节性限制并打造都市慢生活场景[2] - 黎花建国酒店针对上海"一日聚"热潮开发短途游产品 打包餐饮和娱乐项目提供高性价比服务[5] 差异化经营策略 - 东太湖大酒店依托临湖优势打造"游园、赏湖、享泉、品宴"四大主题产品 推出湖景房、湖畔茶庐及游艇下午茶[6] - 华邑酒店结合"非遗热"推出风筝、评弹等体验活动 计划开发更多非遗IP并建设亲水平台[7] - 吴江宾馆拓展疗休养项目和线上外卖服务 同时开发"江南运河文化"主题房强化文化体验[5] 市场机遇与数字化 - 苏州文旅市场持续增长 2023年接待游客1.81亿人次(+14.4%) 旅游总收入2041.1亿元(+10.4%) 2024年五一假期游客量同比增21.4%[4] - 沪苏湖高铁通车为吴江文旅业带来新机遇 酒店业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7] - 行业普遍转向数字化营销 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推广 吴江宾馆线上订单占比持续提升[8]
东阿阿胶(000423) - 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交流记录
2025-05-22 01:48
市值管理与投资者回报 - 公司将持续研究股份回购等事项,综合运用以高比例分红为主的投资者回报方式回馈资本市场 [1] 年轻群体消费战略 - 注重品牌焕新,推出条袋装复方阿胶浆并通过直播精准触达年轻消费群体 [1] - 深化文化赋能,争创中医药主题 5A 级景区构建文化传播高地 [1] - 强化研发支撑,联合国内知名院校满足年轻消费者对科学背书与体验升级的需求 [1] 水源保护 - 东阿水来自泰山和太行山脉地下深层潜流,当地政府重视保护,公司跟进政策进展并严格检测用水 [2] 价格体系治理 - 通过“供需动态平衡 + 渠道库存管控”机制对阿胶块等核心产品实施价格治理方案 [3] - 推进多品类矩阵升级,实现从“依赖提价”到“结构性增长”的战略转型 [3] 管理层与战略执行 - 未来一定时期管理团队保持总体稳定,坚定执行“1238”战略推动公司稳健发展 [4] 原料保供 - 构建国内外双循环原料涵养保障体系,实现驴皮稳定供应 [5] - 联合科研团队攻关驴皮储存加工技术和毛驴全系列功用研究,提升毛驴综合利用率 [5] 产品定价 - 产品价格基于供需变化动态调整,未来将优化定价机制 [6] 新产品战略 - 系统布局第二增长曲线,聚焦“梅花鹿产业”和“肉苁蓉开发”两大方向 [7] - 开发鹿茸、鹿胶糕等梅花鹿系列产品实现销量增长 [7] - 已开发两款肉苁蓉食品级别产品,测试体验和线上销售效果良好 [7][8]
乐山五通桥区:以三大战略破题,书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答卷
中国发展网· 2025-05-19 09:12
经济总量与荣誉 - 经济总量三年内连续跨越300亿元和400亿元两个百亿元台阶 [2] - 2021至2022年度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2023年度再获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突出县殊荣 [2] 工业发展成就 - 全球十强晶硅光伏企业半数在五通桥区落户 高纯晶硅产能与品质稳居全球第一方阵 [3] - 绿色化工领域15万吨双甘膦年供应量居世界首位 20万吨草甘膦年产能位列世界第三和全国第二 [3] - 稀土应用产能2.9万吨和稀土萃取分离产能1.35万吨位居全球前列 [3] - 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777亿元 [3] 产业集群 - 晶硅光伏和绿色化工两大千亿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3] - 中国绿色硅谷核心区建设始于2016年 历经十年发展 [3] 城市更新投入 - 累计投入55亿元推进城市更新 涵盖200余个项目包括五通大道、菩提山公园和滨水生态走廊等 [4] - 以四公一农建设提升为着力点 打造147个民生项目 推动城市空间、产业、文化、治理和生态五新更生 [4] 文化传承与活动 - 统筹推进两街两厂两镇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 博物馆和美术馆即将竣工 [4] - 13件根书艺术作品被中国国家版本馆珍藏 [4] - 第22届龙舟文化展演活动将展示嘉阳河帮菜和川派龙舟竞渡 [4]
甘肃“泾川范式”:文化认同成招商引资的 “情感算力”
中国新闻网· 2025-05-18 06:02
文化根脉与现代产业融合 - 全球阮氏宗亲12次组团寻根,凝聚成总投资3.2亿元的古阮国历史文化展馆,将数字孪生复原阮国宫室,预计年接待寻根游客20万人次[2][4] - 招商大会签约24个项目,总投资47.9亿元,其中绿色产业占比65%[2] - 泾川从2018年能源类投资占比78%降至2025年的31%,文旅康养等绿色产业成为主力[5] 产业投资与布局 - 马来西亚企业家阮永恒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阮陵云谷",融合数字宗祠与康养旅居[2] - 杰克控股利用30亿吨煤炭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澳门燕窝庄依托30万亩药田建设智慧物流中心[2] - 2025年1月发现全球首个风成砂岩区特大型铀矿,为陇东能源基地增添战略资源[2] - 8家上市公司在平凉市布局,当地已形成煤电产能3138万吨、火电装机613万千瓦的产业基底,"平凉红牛"和"静宁苹果"品牌价值分别达223亿元和181亿元[3] 文化基建与产业逻辑 - 古阮国历史文化展馆从签约到奠基仅用120天,实现"拿地即开工"[4] - 展馆融合数字体验与商务接待,主展馆设360度环幕播放《阮氏史诗》,室外智能廊亭可扫码聆听《诗经》中的阮国诗篇[4] - 泾川以阮氏文化为IP内核,构建"文旅研学+农耕体验+工业赋能"链条,包括开发青铜族徽文创雪糕、"阮国御酒"高端品牌等[4] 县域转型与战略支撑 - 印尼企业家阮建武因祖坟与族谱吻合追加2亿元投资,美国阮氏商会牵线硅谷企业考察光伏项目[6] - 当地职业院校开设"文旅管家"专业,首批学员已被签约项目预定,20名阮氏青创会成员与兰州大学合作"阮氏文化元宇宙"[6] - 平凉市定位为"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和"西部文旅康养先行区",为泾川提供战略支撑[6]
快评丨“古荔+国潮”,茂南荔枝价值实现“精彩一跃”
南方农村报· 2025-05-17 12:01
茂南荔枝营销创新 - 茂南区通过"千年荔脉"家族IP打造国潮形象,将1938岁古荔树转化为文化图腾,重构产业叙事[6][12][13] - 推出"荔小农""荔小仙""荔博士"等唐风古韵IP形象,将农产品升级为可收藏的文化符号[12][13][14] - 整棵荔枝树定制量达1830棵,个体/团体/企业定制6038单,电商销售1.23万单,达成购销协议3930吨[7][8][9] 数字化营销转型 - 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间变身新田埂,开展"十万电商卖荔枝"行动消解城乡信息鸿沟[16][17] - 区块链溯源技术应用于千年古荔,非遗工坊接入短视频平台,消费者转变为价值共创者[17][18] - "禄段古荔园荔枝"小程序实现整树定制和盲盒选购,完成"从枝头到舌尖"精准匹配[19][20] 产业融合升级 - 构建"定制农业+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融合矩阵,推出古荔主题文旅线路[21][22][23] - 整合古荔园/生态公园等资源,打造"摘鲜果/环湖游/赏非遗"全链条消费体验[22][23] - 唐风市集融合投壶/蹴鞠等传统游戏与荔枝冻干/文创周边,形成沉浸式消费场景[24][25] 乡村振兴模式 - 通过品质/定制/电商/文化/文旅五大赋能路径破解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难题[29][30] - 以荔枝为媒介激活非遗资源,让千年农耕文明焕发时代生机[30][31] - 构建超越单一产业的战略视野,实现传统资源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价值重构[26][27][28]
古朴侗寨唱出时尚新篇(一线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5-15 22:08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 肇兴侗寨始建于北宋,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也是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的一张名片 [5] - 黔东南州建立了从省到村五级联动体系,编制完成415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并挂牌保护 [6] - 2023年黔东南州联合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构建评价指标,形成分级保护、分类管理的保护发展思路 [6] 文旅产业与非遗传承 - 肇兴侗寨有集中连片的木构建筑群和数十种侗乡非遗文化,采用"一村一特"保护方式 [7] - 侗族大歌、蜡染技艺等非遗项目通过文旅体验和校园教育重新焕发生机 [11][12] - 陆勇妹的蓝靛靛染工艺合作社2024年产值达1800万元,带动200余名妇女就业 [13] 民居保护与特色产业 - 肇兴侗寨核心保护区要求不改变原有建筑结构、材料和颜色,建筑控制区限制层高和外观风格 [10] - 黎平县2014年印发传统村落风貌图集,2021年纳入《黔东南州农村住宅风貌导则》 [10] - 肇兴侗寨现有400余家民宿、60多家手工艺企业、20余个非遗工坊,2024年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旅游收入10.2亿元 [13] 青年返乡与乡村振兴 - 民族文化进校园和定期举办村歌大赛等活动提升了年轻人对非遗传承的参与度 [11] - 肇兴侗寨打造寨门迎宾、鼓楼习歌等定时表演节目,增强游客互动体验 [12] - 传统手艺市场化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形成"文化赋能、产业兴村"的发展路径 [13]
百丈乡村博物馆成为村民“第二职场”
杭州日报· 2025-05-15 03:06
文化赋能的涟漪效应正在显现。距传梭博物馆60米的玩竹博物馆,通过吸纳本地7位竹编老匠人, 开发出了竹丝灯罩、竹编家具等30余种产品,让平均56岁的老师傅重获职业价值。 此外,乡村文化活动也让村民们逐步实现从"看"到"做"的文化觉醒——在今年百丈镇"乡村博物馆 第一课"春季研学活动中,6000余名杭州城区小学生来溪口村体验传统技艺,直接带动本地546名村民 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研学活动不仅为城市孩子打开一扇了解乡村的'窗口',更让村民们在'共 做共学'中找到了致富新路径,重拾技艺、展现价值。"今年4月新加入传梭博物馆的村民张国芳说道。 村民教学生织布 近日,在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的传梭博物馆内,村民李丕香正专注缝制端午非遗香囊。去年退休的 她,如今已成为博物馆的"全职手艺人"。"退休之后闲着无聊,多亏胡姐介绍我来传梭博物馆,这里既 能学手艺,又能赚钱,日子充实多了!"她说。 李丕香口中的"胡姐",是同村村民胡兰娣,也是带动乡亲就业的"牵线人"。 作为传梭博物馆的"元老"员工,胡兰娣自2022年参与馆内缝纫工作后,逐步掌握了竹编、扎染等技 艺,并参与开发文创产品。面对村里普遍存在的"退休即闲置"的困境, ...
宠物经济产业规模冲刺万亿 红海中如何杀出新赛道?
新华网· 2025-05-12 08:21
宠物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5年国内宠物产业规模预计达到8114亿元,两年后有望突破1万亿元 [2] - 2023年和2024年产业规模年增长率分别为20.1%和18.3% [3] - 国内宠物企业数量已突破400万家 [3] 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行业面临同质化竞争、价格竞争明显,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2][4] - 直播带货导致部分企业重营销轻研发,缺乏核心竞争力 [4] - 行业门槛较低,近年来涌入企业过多,市场呈现红海状态 [4] 企业战略与转型升级 - 天元宠物通过并购拓展线上线下渠道,推出Petstar等自主品牌 [6] - 企业从OEM代工向自主品牌跃迁,谋求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6] - 头部企业借力文化东风赋能品牌价值,通过中国元素产品开辟市场 [8] 文化赋能与产品创新 - Petstar品牌通过国风元素产品如醒狮猫爬架(销量增长300%)和汉服宠物时装秀获得市场成功 [8][10] -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解决宠物行业消费痛点 [10] - 通过文化赋能实现从同质化竞争向品牌跃升的转变 [10]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未来五到十年是产业整合、升级、集中的关键阶段 [11] - 头部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在细分领域形成技术壁垒 [11] - 需要构建"人宠友好"的行业文化,推动可持续发展 [11] ESG与可持续发展 - 天元宠物是国内首家发布ESG年报的宠物企业 [12] - 公司所有工厂通过ISO14001认证,在产品中使用环保材料 [12] - 在深交所ESG评级行业排名中处于第一梯队 [12]
新华全媒+ | 科技赋能 向“新”发展——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观察
新华社· 2025-05-10 14:40
科技创新赋能品牌升级 - 浙江哈尔斯通过技术创新打破高端市场壁垒,以文化赋能产品内涵推动品牌升级[1] - 技术创新与品牌塑造双向赋能,前者是业务增长的底层密码,后者放大技术价值[1] - 海天调味运用AI和大数据技术开发1600多个酱料品种,科技支撑品质提升并扩大品牌影响力[2]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效 - 生物医药、纺织轻工、汽车装备等领域涌现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2] - 长安汽车强调创新投入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先的关键,主机厂提供丰富产品线[2] - 比亚迪等中国企业在电动汽车、人工智能领域成为全球科技和创新巨头[2] 文化与品牌深度融合 - 泡泡玛特以潮玩IP为载体传承传统文化,赋予品牌全球影响力[3] - 中国品牌从"跟随者"转变为新模式、新标准的创造者,被赋予全球价值[3] 行业发展趋势 -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改变品牌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提升中国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1] - 品牌建设需结合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聚焦产品升级与独特设计[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