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药研发
icon
搜索文档
仙琚制药(002332):国内制剂集采+原料药降价拖累业绩
新浪财经· 2025-08-28 02:36
财务表现 - 1H25实现营收18.69亿元,同比下降12.6%,归母净利3.08亿元,同比下降9.3%,扣非净利2.67亿元,同比下降19.5% [1] - 2Q25营收8.61亿元,同比下降21.7%,归母净利1.64亿元,同比下降12.9%,扣非净利1.23亿元,同比下降34.2% [1] - 收入利润下滑主因仙曜贸易公司收入减少98%至178万元、自营原料药降价,及舒更葡糖钠、地塞米松等产品纳入国家集采后降价所致 [1][2][3] 原料药业务 - 1H25原料药板块收入7.3亿元,同比下降20% [2] - 自营原料药收入4.23亿元,同比下降13.6%,非规市场价格承压,预期25年收入略有下滑 [2] - 意大利子公司收入3.05亿元,同比增长2.7%,预计25年个位数增长 [2] 制剂业务 - 1H25制剂板块收入11.27亿元,同比下降7.2%,预计24年实现10%以上收入增速 [3] - 妇科收入2.07亿元,同比下降11%,主因黄体酮胶囊区域集采影响,未来新品放量预计25年增长 [3] - 麻醉科收入0.6亿元,同比持平,舒更葡糖钠国家集采降价预期25年略有下滑 [3] - 呼吸科收入4.46亿元,同比增长13%,预计25年实现近20%收入增速 [3] 研发管线 - 妇科管线:庚酸炔诺酮(独家,长效避孕,峰值约15亿元)、屈螺酮炔雌醇(II)(首仿,短效避孕,峰值5-10亿元)、戊酸雌二醇(首仿,峰值5-10亿元)、地屈孕酮、黄体酮凝胶 [4] - 麻醉肌松管线:1类新药奥美克松钠(峰值20亿元以上)、2类新药CZ1S(临床3期)、2类新药CZ006(临床1期) [4] - 呼吸管线:2类新药CZ4D(肺曲霉菌病,临床1期)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下调25-27年归母净利润至5.75亿元、6.29亿元、7.52亿元,分别下调10.7%、15.6%、15.2% [5] - 基于SOTP估值给予公司估值138.71亿元,对应目标价14.02元 [5]
泓博医药2025上半年营收3.53亿元 CADD/AIDD技术平台已累计为95个新药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全景网· 2025-08-28 02:04
财务表现 - 2025上半年营业收入3.53亿元,同比增长32.73%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76.14万元,同比增长54.99% [1] - 扣非净利润2015.92万元,同比增长115.02% [1] 行业环境与市场策略 - 全球生物医药行业融资环境企稳,国内创新药BD交易活跃度提升带动需求回暖 [1] - 通过海内外展会及行业活动开展市场营销,新增客户数量和新签订单金额取得进展 [1] - 公司凭借差异化竞争优势深化原有客户合作并提升海内外市场地位 [1] 研发投入与团队 - 研发投入1899.64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5.39% [1] - 研发技术人员742名,占总员工人数68.39%,涵盖药物化学与工艺设计等领域 [1] 技术平台进展 - CADD/AIDD技术平台累计支持95个新药项目,其中7个进入临床实验阶段,服务客户45家 [2] - DiOrion平台在分子生成、成药性评估与专利规避方面发挥核心价值 [2] - 酶化学技术平台建立完善酶库与高通量筛选设备,开发多个知识产权核心产品并服务数十家客户 [2] 业务定位 - 为全球制药企业提供新药研发及商业化生产一站式服务 [2] - 业务覆盖药物发现、工艺开发及原料药定制化生产 [2] - 构建综合性技术服务平台与商业化生产平台 [2]
【投融资动态】迈诺威医药B轮融资,融资额亿级人民币,投资方为IDG资本、元禾原点等
搜狐财经· 2025-08-26 11:39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于8月24日公布的信息整理,南京迈诺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B轮融资,融 资额亿级人民币,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IDG资本,元禾原点。 | 公布日 | 投资方 | 交易全额 | 融资轮次 | | --- | --- | --- | --- | | 2025-08-24 | IDG 资本 | 亿级人民币 | B轮 | | | 元木原点 | | | | 2025-06-24 | IDG 容本 | 未披露 | 股权转让 | | | 元末原点 | | | | 2024-01-04 | 碧水泉基金 | 近亿人民币 | Pre-B轮 | | | 九州通 | | | | | 文周投资 | | | | 2022-07-20 | 华盖资本 碧泽洛本 金浦投资 | 超亿人民币 | A轮 | | | 元禾原点 | | | | | 文周投资 | | | | 2021-12-21 | 南京市创投集团 | 未披露 | 战略融资 | | 2021-08-10 | 元末原点 | 数千万人民币 | Pre-A轮 | | | 凯泰资本 | | | | | 文周投资 | | | | | 株洲国投创投 | | | | | 南京市 ...
迪哲医药连续亏损6年半 2021年上市2募资共38.99亿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8-26 08:1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74.40% [1][2]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77亿元,上年同期为-3.45亿元 [1][2] - 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65亿元,上年同期为-3.01亿元 [1][2] - 2024年营业收入3.60亿元,2023年为9128.86万元,同比增长294.24% [5][8]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46亿元,2023年为-11.08亿元 [5][8] 历史财务数据 - 2019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101.75万元、2776.08万元、1028.54万元、0元、9128.86万元和3.60亿元 [5] - 2019年至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4.46亿元、-5.87亿元、-6.70亿元、-7.36亿元、-11.08亿元和-8.46亿元 [5] - 2019年至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66亿元、-4.10亿元、-4.92亿元、-6.03亿元、-9.68亿元和-6.51亿元 [5] 融资活动 - 2021年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净额19.87亿元,比原计划多2.03亿元 [3] - 2025年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募集资金净额17.73亿元 [4] - 两次募资合计募集资金38.99亿元 [5] - 首次公开发行发行价格为52.58元/股,向特定对象发行价格为43.00元/股 [2][4] 业务发展 - 公司拟将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用于新药研发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3] - 2025年向特定对象发行最终获配发行对象共计14名 [4]
荣昌生物连亏三年半 正拟不超20亿定增IPO募26亿
中国经济网· 2025-08-26 03:4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98亿元 同比增长48.02% [1][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50亿元 较上年同期-7.80亿元亏损收窄42.3% [1][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46亿元 较上年同期-8.2亿元改善70% [1][3] 历史盈利状况 - 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亏损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9.99亿元、-15.11亿元和-14.68亿元 [3] - 同期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1.17亿元、-15.43亿元和-15.08亿元 [3] 融资活动 - 2022年IPO募集资金净额25.06亿元 发行费用1.07亿元 [5] - 2025年5月完成H股配售 发行1900万股新股 配售价每股42.44港元 募集资金总额8.0636亿港元 [5] - 配售所得款项净额约7.96亿港元 其中90%将用于核心产品泰它西普的研发及适应症拓展 [6] 股权结构变化 - H股配售完成后 已发行H股总数由1.895亿股增加至2.085亿股 A股数量维持3.550亿股不变 [7] 收入质量 - 2025年上半年扣除非主营业务收入后营收10.92亿元 同比增长47.63% [3] - 2024年全年营收17.17亿元 较2023年10.83亿元增长58.54% [4]
乐普医疗(300003):2Q业绩增长提速 长期业务看点丰富
新浪财经· 2025-08-25 06:39
核心财务表现 - 公司1H25实现收入33.69亿元(同比-0.4%)、归母净利润6.91亿元(同比-0.9%)、扣非归母净利润6.62亿元(同比+2.3%)[1] - 2Q25收入16.33亿元(同比+11.7%)、归母净利润3.12亿元(同比+45.0%)、扣非归母净利润3.25亿元(同比+70.3%)[1] - 1H25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6.36亿元(同比+300.5%)[1] - 海外收入同比增长6.9%,海外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1] 业务板块表现 - 器械板块1H25收入17.76亿元(同比+1.3%),其中结构性心脏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2.1%[2] - 药品板块1H25收入11.17亿元(同比-1.5%),环比增长79.3%[2] - 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板块1H25收入4.75亿元(同比-4.1%)[2] 研发进展 - GLP-1/GCG/GIP受体三重激动剂MWN101完成肥胖和2型糖尿病二期临床[3] - MWN109片、MWX203注射液分别处于肥胖/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适应症一期临床[3] - MWN105注射液、MWN109注射液进入肥胖适应症临床二期[3] - 度拉糖肽生物类似药结束三期临床并准备提交Pre-NDA[3] -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完成一期临床,已开展2型糖尿病三期临床[3] 消费医疗布局 - 皮肤科领域聚乳酸面部填充剂、注射用透明质酸钠溶液已获批上市[4] - 注射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注射用透明质酸钠复合溶液已申报注册[4] - 含聚左旋乳酸的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处于临床试验阶段[4] - 眼科领域高度数角膜塑性镜已申报注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处于临床试验阶段[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5-27年归母净利润为10.64/13.34/16.25亿元(较前值上调6%/15%/22%)[5] - 给予25年40倍PE估值(可比公司Wind一致预期均值38倍),目标价22.63元[5]
“三无”公司华芢\生物两年三闯港交所:它的生死对手,是时间错配
华夏时报· 2025-08-24 11:11
公司上市进展 - 公司第三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仍处于无商业化产品 无稳定营收 无利润状态 [2] - 若不能在2026年底前成功上市 公司将面临股份回购压力 [2] 研发管线概况 - 公司专注于针对存在临床需求且具备市场潜力的适应症开发蛋白质药物 研发重点围绕伤口愈合治疗领域展开 [3] - 以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类药物为核心 构建了包含十款候选产品的研发管线 其中七款属于PDGF靶向药物 [3] - 两款核心产品Pro-101-1和Pro-101-2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其余八款仍处于临床前研究 [3] - Pro-101-1用于烧烫伤治疗 已完成IIb期临床试验 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启动III期临床 预计2026年四季度完成试验 力争2027年在中国获批上市 [4] - Pro-101-2针对糖尿病足溃疡 正处于II期临床阶段 预计2027年第二季度完成该阶段研究 目标2030年推向市场 [4] - Pro-101-1是国内烧烫伤治疗领域临床进展最快的PDGF候选药物 有望成为首款针对该适应症获批上市的PDGF生物药 [4] - Pro-101-2有潜力使公司成为国内率先实现糖尿病足溃疡PDGF疗法商业化的企业之一 [4] 财务表现 - 2023年 2024年及2025年前五个月收入分别为47.2万元 26.1万元和0元 全部来源于非核心业务 [7] - 同期亏损额达到1.05亿元 2.12亿元和7238.3万元 2024年全年亏损金额较上年同比扩大超过一倍 [7] - 研发投入分别为3991.5万元 9132.6万元和3206.1万元 [7] - 行政费用录得4211.7万元 1.17亿元和4016.3万元 [7] - 流动比率从2023年的20.9降至2024年的8.3 再到2025年5月31日的4.9 [9] - 截至2025年5月31日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5亿元 仅能覆盖8.7个月运营 [9] 融资与估值 - 2021年5月Pre-A轮融资后估值约8.05亿元 [9] - 2021年10月A轮融资后估值升至20.21亿元 [9] - 2023年10月B轮融资后整体估值达33亿元 [9] - A轮及B轮投资方均享有若干主要优先权 要求公司最晚于2026年底完成首次公开发行 否则须按每年6%至8%的利率回购股份 [11] - B轮投资方还要求公司在2025年12月31日前取得I类新药III期临床试验批件 [11] 研发挑战与行业环境 - 新药研发II期到III期阶段因高失败率被称为死亡之谷 公司两款核心产品均尚未通过II期临床验证 [5] - PDGF赛道参与者寥寥 且目前尚无成功先例 天士力曾于2014年推进同类药物进入III期临床 但十年过去仍未见明确进展 [5] - 港股市场对生物科技企业审核趋严 [11]
东吴证券给予东诚药业买入评级:第二季度利润增速较快,下半年创新催化较多
搜狐财经· 2025-08-24 08:25
核心观点 - 东吴证券给予东诚药业买入评级 主要基于核药板块产品增长及结构改善带动净利率提升 以及创新核药平台管线进入收获期且研发进度领先 [1]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核药板块核心产品增长较好 产品结构改善 带动净利率提升 [1] 研发进展 - 公司创新核药平台管线进入收获期 核药研发进度领先 [1]
亚盛医药-B(06855.HK):药品商业化符合预期 临床推进潜力倍增
格隆汇· 2025-08-23 11:4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主业营业收入2.34亿元 同比减少71.6% 主要因2024年同期计入与武田合作产生的6.78亿元授权收入 [1]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约91% 核心产品奥雷巴替尼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92.4%至2.17亿元 [1]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53.7%至1.38亿元 研发费用同比增加19%至5.29亿元 [1] - 现金储备方面2025年上半年达到16.61亿元 截至2025年7月在港股完成约15亿元配售后 总计超30亿元的现金储备 [3] 奥雷巴替尼进展 - 奥雷巴替尼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93% 年底有望同比去年做到翻倍销售额 [1] - 2025年上半年入院数量同比增加47% 所有已获批适应症均已进入医保 [1] - 奥雷巴替尼在推进多个全球注册临床 包括针对CML的单药疗法、针对Ph+ALL的联合化疗疗法和针对SDH缺乏症的GIST患者 [1] - 预计2026年6月武田所拥有的普纳替尼专利到期并行权 奥雷巴替尼的海外临床将会更快推进 [1] 利沙托克拉进展 - 2025年7月10日利沙托克拉获CDE附条件批准上市 用于既往经过至少包含BTK抑制剂在内的一种系统治疗的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 [2] - 从2024年11月申请上市到获批仅用时约7个月 目前已经开出第一份处方 [2] - 该管线还有多项全球临床推进中 包括1L和2L的CLL/SLL注册临床、联合AZA治疗AML [2] - 2025年8月18日公布其MDS全球注册临床获得FDA和EMA批准 利沙托克拉的主要竞争对手维奈克拉此前在该适应症上失败 [2] 商业化能力 - 在奥雷巴替尼销售中采取了和信达生物合作开发的模式 借此搭建了国内商业化运营团队 截至2025年7月31日超过140人 [2] - 利沙托克拉的商业化工作全部由公司自行开展 预计到2025年底或将超过200人 [2] - 2025年7月公司任命Veet Misra博士为首席财务官 并任命黄智先生为全球企业发展&财务高级副总裁 二人都具备丰富的国际商业化经验 [3] 盈利预测 - 预计公司收入将快速增长 提高2025-2027年的收入预测至5.86亿元/32.66亿元/21.21亿元 原值5.19亿元/32.15亿元/20.95亿元 [3] - 公司未来收入增长较快 确定性高 海外市场潜力较大 [3]
“三无”公司华芢生物两年三闯港交所:它的生死对手,是时间错配
华夏时报· 2025-08-23 08:55
公司IPO进展 - 公司第三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1] - 若不能在2026年底前成功上市将触发股份回购条款[1][9] - 本次IPO已成为必须成功的闯关行动[11] 公司研发管线 - 专注于蛋白质药物开发 围绕伤口愈合治疗领域展开[2] - 研发管线包含十款候选产品 其中七款属于PDGF靶向药物[2] - 两款核心产品Pro-101-1和Pro-101-2已进入临床阶段 其余八款处于临床前研究[2] - Pro-101-1用于烧烫伤治疗 已完成IIb期临床试验 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启动III期临床 预计2026年四季度完成试验 目标2027年在中国获批上市[3] - Pro-101-2针对糖尿病足溃疡 正处于II期临床阶段 预计2027年第二季度完成该阶段研究 目标2030年推向市场[3] - Pro-101-1是国内烧烫伤治疗领域临床进展最快的PDGF候选药物[3] - Pro-101-2有潜力使公司成为国内率先实现糖尿病足溃疡PDGF疗法商业化的企业之一[3] 财务状况 - 2023年收入47.2万元 2024年收入26.1万元 2025年前五个月收入0元 全部来源于非核心业务[6] - 2023年亏损1.05亿元 2024年亏损2.12亿元 2025年前五个月亏损7238.3万元[6][7] - 2024年全年亏损金额较上年同比扩大超过一倍[6] - 2023年研发投入3991.5万元 2024年研发投入9132.6万元 2025年前五个月研发投入3206.1万元[6] - 2023年行政开支4211.7万元 2024年行政开支1.17亿元 2025年前五个月行政开支4016.3万元[6] - 流动比率从2023年20.9降至2024年8.3 再到2025年5月31日4.9[8]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5亿元 仅能覆盖8.7个月运营[8] 融资与估值 - 2021年5月Pre-A轮融资后估值约8.05亿元[8] - 2021年10月A轮融资后估值升至20.21亿元[8] - 2023年10月B轮融资后整体估值达33亿元[8] - A轮及B轮投资方要求公司最晚于2026年底完成首次公开发行 否则须按每年6%至8%的利率回购股份[9] - B轮投资方还要求公司在2025年12月31日前取得I类新药III期临床试验批件[9] 研发风险与挑战 - 新药研发II期到III期阶段因高失败率被称为死亡之谷[4] - 两款核心产品均尚未通过II期临床验证 最终疗效和成药性存在显著不确定性[4] - 国内PDGF赛道参与者寥寥 目前尚无成功先例[4] - 天士力医药曾于2014年推进同类药物进入III期临床 但十年过去仍未见明确进展[4] - 在未来至少两年内仍将面临无产品上市销售 亏损持续扩大及研发投入居高不下的经营态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