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能源体系

搜索文档
“电—碳—证”市场协同发展将促进能源转型与降碳
新华财经· 2025-09-15 07:56
绿电绿证市场发展 - 绿电绿证市场快速发展并与碳市场协同 成为驱动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力量[1] - 绿电绿证交易规模迅速攀升 2025年开展跨经营区绿色电力交易实现广西新能源电力送上海 蒙西东北华北新能源电力送广东[1] - 绿电市场建设需推动交易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双向延伸 同时促进绿电供需匹配 完善交易机制 推进消费核算 扩大绿证交易场景[1] 电碳证市场协同机制 - 电碳证市场在政策引导下形成联动框架 市场功能界面日趋清晰 需在市场政策价格机制激励机制方面加强协同[2] - 电力市场应完善辅助服务和容量市场机制 与碳市场共同推动煤电功能定位转变 保障火电合理收益[2] - 碳市场应畅通电碳价格传导链条 促进发用两侧同时减排 提升可再生能源比较优势[2] 新型能源体系发展 - 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电网发展需实现安全绿色经济和共享多方统筹 关键驱动力是多维度融合[3] - 三新发展需要进行系统性谋划 通过一体化创新发展形成合力 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治理国际合作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3] 全球电力发展转型趋势 - 2024年全球电力消费增速超过能源消费及经济发展增速 电气化率达到约20%[4] - 2024年全球清洁能源装机占比首超50% 发电量占比突破40%[4] - 全球电网线路总长度达到约8000万公里 人工智能等先进数智化技术全面融入电力系统运行[4]
每52秒下线一片车轮 来感受山西“灯塔工厂”的智造活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4 01:33
能源生产与转型 - 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煤炭产量在"十四五"前四年累计达51.26亿吨 占全国总量四分之一以上 [1] - 晋电外送规模持续扩大 2021至2024年净输出电量累计5821亿千瓦时 居全国前列 [1] - 绿电外送交易量连续两年全国第一 [1][9] - 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54.4% 超过传统能源 [1][7][9] - 新能源装机为5年前的2.3倍 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发电量达5年前全年发电量的1.5倍 [9] - 建成117座瓦斯电站 芦家峪电站年消耗瓦斯气3000万标方 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 [5][7] 煤炭产业智能化升级 - 煤矿向数智化转型 建成智能化煤矿系统项目36个 无人值守场所40个 [1] - 通过1325个模拟量监测点实现三维可视化监控 采用四色分级预警系统 [1] - 全省已建成298座智能化煤矿 产能占生产煤矿产能65.5% 居全国第一 [3] - 计划2024年建设智能化煤矿130座 2027年全省正常生产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3] - 智能检测系统替代人工监控 原有需2-3人现场实测的采面现可通过电脑实时监控 [3]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 "十四五"期间山西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2% [9] - 轨道交通行业全球首座"灯塔工厂"落地山西 实现每52秒生产一片成品车轮 年产量达70万片 [9][11] - 高铁车轮应用于复兴号列车 地铁车轮配备降噪环可使噪声降低5分贝以下 [11][13] - 产品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13] 智能制造技术应用 - AI智能燃烧系统实现精准控温 替代人工肉眼观察钢坯颜色变化 [15] - 系统实时计算钢坯各点位温度 自动调整火力 能耗较过去降低17% [17] - 机械臂进行精细加工 检测精度达20微米(头发丝四分之一) [21] - 大数据与工业互联网支撑产线基本实现无人操作 产量提高33% 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21]
中国广核: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上网电量1133.60亿千瓦时
证券日报网· 2025-09-11 12:44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暂不涉及智能电网业务 专注于核电运营和建设[1] - 公司继续做好在运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和在建机组高质量建设[1] - 公司致力于为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做出贡献[1] 2025年上半年财务表现 - 实现上网电量1133.60亿千瓦时[1] - 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391.67亿元[1] - 实现归母净利润59.52亿元[1]
走近大国工程丨塞上“风光”点亮三湘灯火探访我国首个获得核准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工程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08 00:24
工程概况 - 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宁电入湘"工程)于8月20日投产送电 是中国首个核准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特高压直流工程 也是今年投产的第三条特高压直流工程[6] - 工程全长1616公里 途经宁夏、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六省区市 输送容量800万千瓦 年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 可满足超1000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6][8] - 工程配套电源装机容量1764万千瓦 其中新能源130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 光伏9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超70% 年输送电量中新能源占比超50% 可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14] 技术特点 - 特高压输电通道容量是普通通道3倍以上 损耗率仅4%-5%(远低于普通通道) 可实现超3000公里长距离输电[9] - 工程采用全国产化设备 包括14台国内自主研制的高端换流变压器 通过线圈焊点从450个减至42个(可靠性提升10倍)及铜磁复合屏蔽等技术实现低损耗设计[12] - 建设中大规模应用直升机牵引导线、索道运输系统等智能化装备 投产后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智能监测系统实现24小时稳定运行[13] 运行表现 - 6月29日试运行形成400万千瓦送电能力 7月12日湖南电力负荷创新高时单日送电7200万千瓦时[17] - 9月底全面投运后满负荷输送能力达800万千瓦 将占湖南全省用电量的1/6[17] - 工程穿越25处生态敏感区和11处水源保护区 通过减少立塔数量、及时回填复绿及污水零外排等措施降低生态影响[16] 行业意义 - 工程是"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项目 "十四五"期间中国特高压工程总投资超3800亿元 共开工19条工程 当前特高压输电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8] - 通过配套火电调节风光出力波动(夜间多发火电 白天减少出力)保障电力稳定输送 未来依赖储能技术提升新能源利用效率[15] - 提升"西电东送"能力 推动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 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6]
湖北新型能源产业规模超2000亿 “十四五”期间电网投资1227亿
长江商报· 2025-09-07 23:10
"十四五"以来,湖北能源行业加快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能源高质量发展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转折性、历史性 变化。 能源供应保障底盘更稳。全省发电装机规模攀升至1.33亿千瓦,"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超过1000万千瓦,接近"十 三五"时期的3倍,相当于再造了2个三峡电站。全社会用电量、最大用电负荷均为2020年的1.5倍左右,相当于增 加了1个武汉市的用电体量,能源供应量足价稳,6100万湖北人民美好生活用能得到有效保障。"油、气、电、 充"等能源网络设施加密完善,"十四五"全省新增油气长输管道1180公里、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9万公里,充 电桩数量翻了两番,快充覆盖7252个行政村,构建起"城区3公里、镇村6公里"充电服务圈,能源普遍服务全域延 伸。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能源保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重要支撑,为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能源基础。 9月4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能源保障篇,介 绍"十四五"期间湖北省能源事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介绍,"十四五"是湖北历史上能源重大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发电装机增长 ...
“塞上绿电”好风光 ——来自宁夏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9-07 22:13
新能源资源禀赋与装机规模 - 宁夏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 光伏年平均利用小时数约1500小时 风电年平均利用小时数约2000小时[1] -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5000万千瓦 占总装机比重达62.6% 光伏发电成为第一大电源[1] - 单位国土面积新能源开发强度居全国首位 人均新能源装机居全国前列[1] 重点项目建设与技术创新 - 国能宁东200万千瓦复合光伏基地年发电37亿千瓦时 年节约标准煤约115万吨 减少碳排放约315万吨[2] - 建成全国首个采煤沉陷区全景监测平台 首创"沙戈荒"光伏实证基地和光火储氢一体化外送项目[2] - 闽宁镇建成全国首个24小时绿电供应镇域级新型电力系统 实现源网荷储协同控制[2] 政策支持与规划实施 - 出台《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实施意见》及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三年行动方案[3] - 开辟重点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 允许单个项目单独申报用地[3] - 2025年目标新增风电光伏装机2060万千瓦 储能60万千瓦 外送能力达2000万千瓦[8] 电网建设与外送能力 - 建成全国首个750千伏双环网骨干网架 银东 灵绍两条直流外送通道运营效率全国前列[6] - 宁电入湘工程年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 新能源电量占比超50%[6] - 2024年新能源发电量613亿千瓦时 外送电量211亿千瓦时 占总量34.4%[4] 储能系统发展 - 宁夏储能并网容量突破600万千瓦 位居全国第四 相当于15台30万千瓦火电机组顶峰能力[10] - 石嘴山市投运200兆瓦/400兆瓦时共享储能电站 采用40套液冷储能单元[9][10] - 曙光第一储能电站采用构网型技术方案 提供电网惯量支撑[10] 产业协同与绿电应用 - 绿电园区配套建设2447万千瓦新能源 煤化工 硅基 铝基产业绿电比例提升至60% 大数据算力达100%[12] - 2024年上半年外送电量460亿千瓦时 新能源电量130.09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22.22%[7] - 人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园利用低价绿电优势 吸引高科技企业落户[12] 技术突破与系统优化 - 虚拟电厂聚合规模国家电网第一 可协同调度80万辆新能源汽车充电[8] - 北地750千伏变电站操作效率提升4-5倍 节约50%操作时间 工作人员由20人减至9人[5] -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实现9项技术突破 包括煤电与新能源综合调节及系统优化运行[11]
绿色、智能、创新 数智融合驱动能源转型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07 13:51
能源转型与数字化融合 -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正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工业互联网成为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关键载体 [1] - 中国能源活动中电力排放占比40% 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80% [1] - 新型电力系统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 形成“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数字化”双轮驱动格局 [1] 核能技术发展 - 核能作为近零碳清洁能源获全球认可 适用于陆海空天特殊场合且燃料储能密度极高 [3] - 全球在运压水堆机组307台 装机容量298.7GW 沸水堆43台装机44.1GW 重水堆45台装机25.3GW [4] - 核能可支撑高耗能产业减排 通过核热制氢等技术助力新能源体系构建 [3] 电网数字化实践 - 国家电网打造“电网一张图”“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企业级气象服务中心”等典型数字化应用场景 [4] - 电网企业是新型能源体系枢纽 保障发电与用户间供需平衡 [4] -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电网数智转型升级 服务区域能源转型 [4] 氢能产业布局 - 全球超60个国家和地区发布氢能战略 预计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规模超万亿元 [6] - 中国石化在辽宁投用7座加氢站 建设全国首个站内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 [6] - 辽宁具备氢能资源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广泛等产业发展优势 [6] 石化产业转型 - 中国正从初级化工生产向精细化工制造转型 化石能源仍将长期保持主导地位 [8] - “十五五”期间石化产业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绿色低碳路径 [8] - 能源转型是石化行业降低碳排放的必经之路 [8] 新能源发展态势 -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全球领先 新能源成为比高铁更亮丽的国家名片 [10][11] - 未来能源转型将呈现风光储氢多能协同发展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生新业态 [11] - 供给侧技术加速迭代与需求侧多能利用方式发展共同推动能源转型 [10]
银线贯中原 绿脉通九州
河南日报· 2025-09-06 23:31
特高压输电建设与电力保供 - 1000千伏特高压长南I线从北至南贯穿河南全省 外电入豫输送能力超过2000万千瓦 [2] - 特高压通道包括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工程、±800千伏哈密南—郑州工程(天中直流)和±800千伏青海—河南工程(青豫直流) 青豫直流自2020年投运以来输送清洁电规模超过700亿千瓦时 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2232万吨 [3][4] - 河南境内共有在运特高压交流站5座 线路达"九交七直" 外电入豫输送能力可满足全省四分之一负荷需求 [4] 清洁能源发展与结构优化 - 2024年上半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火力发电量1255.91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6.5% 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76.10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20.3% 占比达23.0% 较上年全年提升5.6个百分点 [5] - 2024年7月河南新能源装机容量达7910万千瓦 首次超过火电 占全省电源总装机50.6% 7月3日新能源出力创新高达3846.4万千瓦 [7] - 灵宝换流站投运20年累计输送电量1298亿千瓦时 相当于减少标煤燃烧4088.7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12941.06万吨 [3] 新能源技术创新与消纳 - 国网河南电力建设分布式光伏承载力与可开放容量发布平台 实现户用光伏15分钟级"可观可测可控" 并通过分布式源网荷储协同控制系统实现"群调群控" [7] - 针对豫西分散式风光资源 实行"一站式"新能源并网服务模式 项目初验收通过率较2024年提升70% 申报时间缩短2个工作日 [6] - 采用装配式变电站解决电动重卡充电负荷问题 在安阳、新乡等地投入8台装配式变电站 并投资1.88亿元建设配套10千伏接网工程 [9]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 累计建设城市公共充电站699座(充电桩5261台)、高速服务区充电站487座(充电桩1956台)、乡镇充电设施700座(充电桩4146台) [8] - 推广"即插即充"技术 实现充电过程自动认证与结算 提升用户体验 [8] - 充电智能服务平台接入287家运营商 包含充电站1.6万座、充电桩13.8万台、充电枪19.8万台 [9] 能源消费结构转型 - 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25% 较2015年提升约5个百分点 [9] - 通过特高压引入天山风电、青海光伏、西南水电等清洁能源 支撑度夏保供与能源绿色转型 [2][4] - 青藏高原清洁电力跨越1500多千米输送至河南 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 [4]
能源上市公司总营收突破12万亿
中国电力报· 2025-09-03 08:17
能源行业总体营收增长 - 能源行业总体营收从2021年10.27万亿元稳步攀升至2024年12.09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58% [2] - 传统能源与新兴板块呈现"双轨并行"增长态势,油气行业增长18.85%,储能板块增长156% [2] 油气行业增长驱动因素 - 油气行业总营收2024年达6.81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18.85% [4] - 增长源于增储上产持续推进、产品结构优化、成本管控加强以及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拓展 [4] - 中国石油2024年国内外油气产量达3.39亿吨,较2020年增长6.95% [4] - 中国海油2024年油气产量达9771万吨,深水油气产量突破1200万吨,煤层气产量超50亿方 [4] 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 - "两深一非"领域技术突破:万米深井钻探深度10910米,页岩油产量2024年突破600万吨同比增长30%,页岩气产量稳定在250亿立方米以上 [6] - 桶油主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明显,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占比从2022年43.68%提升至2024年44.77% [6] - 企业拓展新增长点,中国石化充电平台2024年11月累计自营充电量突破14亿千瓦时 [6] 未来发展战略 - 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围绕"两深一非"和"老油田"推动增储上产和降本增效 [7] - 推动油气与新能源及AI的"双融合"发展,培育第二增长曲线,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和低碳化工产业 [7] - 油气业务与新能源业务互补,通过设施复用形成"油气+热电氢储"低碳能源系统 [8] 电力与储能板块增长 - 电力行业2024年营收达1.94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21.49% [10] - 储能企业总营收从2021年0.65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1.67万亿元,增幅156% [10] 增长驱动与市场转型 - 增长由经济稳步恢复与能源转型双重驱动,2021~2024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达5.5%,用电量年均增速5.8% [11] - 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2024年达18.9亿千瓦,占总装机56% [11] - 储能行业从"政策哺育"走向"市场自强",受新能源装机刚性需求、设备成本下降及电力现货市场机制完善推动 [12] - 海外市场成为重要增长极,中国企业凭借性能与成本优势成功出海 [13] 系统运行与市场机制 - 储能承担调峰、调频、保障电网稳定等多重职能,成为统筹低碳转型与供电安全的关键力量 [13] - 政策向提供稳定性及灵活性的电源倾斜,需清晰价格信号给下游投资指引 [13] - 火电通过容量电价机制体现保供和调节价值,水电、核电市场价格机制持续完善,绿电环境价值依托碳市场凸显 [14]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系列智库报告 发挥智库优势 助推行业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9-02 22:59
核心观点 -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6本能源电力领域智库报告 涵盖新型能源体系 能源科技创新 能源发展 电力发展 电力市场及新型储能等关键方向 线上线下参与超200万人次 [1][2] - 报告全面总结2024年行业状况 提出建设路径和技术图谱 为政府决策 企业经营提供专业参考 [2][3] - 电规总院定位国家级高端咨询机构 聚焦重大规划研究 重大政策研究 重大工程建设 重大能源科技创新与能源国际合作等重点领域 [1] 报告内容总结 新型能源体系发展研究蓝皮书 - 首次发布 以安全充裕 绿色低碳 自立自强 经济高效为统筹协调原则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 - 深入分析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关键问题与重点任务 系统提出特征形态和建设路径建议 [2] 能源科技创新蓝皮书 - 首次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发展研究蓝皮书姊妹篇发布 明确能源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主要支撑 [3] - 前瞻性凝练重大创新需求与重点技术方向 全景式绘制创新引领发展技术图谱 [3] - 提出涵盖能源供给 能源消费 品种转化及系统协同等环节关键问题 [3]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与中国电力发展报告 - 连续9年发布 全面梳理2024年底中国能源电力状况 [3] - 回顾总结十四五时期能源电力发展成就 对未来3年发展进行展望 [3] 中国电力市场发展报告 - 全面总结2024年电力市场建设进展和成效 系统梳理创新实践与成果 [3] - 多层次 多品类 多功能 多主体展现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动态 提出2025年市场建设重点 [3] 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 - 分析国际新型储能发展形势 从政策体系 应用效果 创新实践 产业发展 标准建设等维度梳理2024年发展情况 [4] - 展望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趋势 [4] 机构定位与发展方向 - 电规总院坚持弘扬报国 专业 创新 拼搏精神 践行科学求实 客观公正 开放创新 合作共赢发展理念 [2] - 坚定不移打造世界一流能源智库和国际咨询公司 为各级政府 企业 机构提供优质高端咨询服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