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

搜索文档
国泰海通|宏观:总量仍稳定,结构需平衡——2025年二季度经济数据点评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7-15 14:10
经济总量与结构 - 二季度经济总量保持稳定 增速高于年度目标 但需求端仍需政策提振 [1] - 制造业展现巨大韧性和竞争力 但供需关系 量价关系等结构性问题仍需平衡 [1] - 当前经济存在供需不平衡 通胀偏低等问题 预计积极政策将持续发力 [1] 生产端表现 - 生产端保持较高增速 高端制造和出口链表现强劲 [1] - 地产链表现偏弱 成为生产端的主要拖累因素 [1] 需求端表现 - 消费和投资增速小幅回落 6月餐饮消费 基建投资 地产销售增速回落幅度较大 [1] - 需通过优化房地产政策 加大基建补短板 提振居民消费等措施扩大内需 [1] 政策建议 - 推动供需良性循环 巩固复苏基础 [1] - 通过"反内卷"破解生产端产能过剩困局 减少无效供给 优化经济结构 [1]
GDP5.3%增长背后:向新向好趋势明显,完成全年目标压力不大|2025中国经济半年报
华夏时报· 2025-07-15 12:57
宏观经济表现 -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60536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较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升0.3个百分点 [2][3] - 二季度GDP增速为5.2%,一季度为5.4%,体现经济稳中略升态势 [3] -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5.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5% [2][5] 增长动能分析 - 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2%,连续两个季度环比提升,成为增长主动力 [3][5] - 货物与服务净出口贡献率超30%,显示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稳固 [3] - 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其中消费支出贡献率52% [5] 新动能发展 - "三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接近2.7%,超过欧盟平均水平 [5]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近10% [5] - 传统产业加速改造,各地积极对接"互联网+"、"AI+"、"数字+"升级 [5] 政策与投资 - 上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下达额度1620亿元,占全年3000亿元额度的54% [9] - 设备更新下达额度1730亿元,占全年2000亿元额度的85% [9] - 发改委审批固投项目金额偏高,沥青开工率上行,基建投资展现韧性 [4] 行业挑战 - 房地产销售降至历史低位,投资同比增速可能延续10%左右收缩 [9] - 名义GDP增速为4.25%,与实际增速差值连续三个季度走阔,微观主体感受存在"温差" [6] - 6月餐饮收入同比大幅下滑,受基数抬升、统计口径调整及平台补贴竞争影响 [4] 国际环境与展望 - 国际机构普遍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显示对经济发展信心 [7] - 美国关税政策或导致出口企业转出口难度加大,净出口贡献率可能低于30% [9] - 建议扩大制度性开放,推出不低于5000亿元的稳出口再贷款工具 [9]
外交部:中国将继续同东盟国家携手同行 不断创造共同发展繁荣的强劲动能
快讯· 2025-07-15 08:15
中国与东盟合作进展 - 中越边境友谊关智慧口岸进入联调联试阶段,中企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云顶隧道顺利贯通 [1] - 中国与东盟确认完成自贸区3.0版磋商,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1] - 中国跨境电商与东南亚本土电商联手,加强优势产品与消费市场对接 [1] 产业与技术合作 - 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国家建设5G网络、推进光纤到户,助力数字化转型 [1] - 中国以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保障全球产供链稳定,降低当地经济社会生活成本 [2] - 通过产业合作带动东南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2] 市场与内需潜力 -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正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将释放巨大内需潜能 [2] - 中国-东盟外长会上东盟国家评价合作"最具活力、最富成果" [2] 人员往来便利化 - "澜湄签证""东盟签证"相继落地,人员往来更加便捷 [1]
中国经济上半年成绩单金量十足:经济稳步前行 振奋人心
央视网· 2025-07-15 08:01
经济增长表现 -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一季度5.4%,二季度5.2%,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升0.3个百分点 [7]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三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升 [7] - 经济在外部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保持稳定运行,专家评价为"含金量非常高"的成绩单 [9] 消费表现 -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二季度进一步提升至52.3% [3][5] - 体育娱乐用品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形势较好,家用电器、家具等以旧换新产品零售额同比增长超20% [3] - 消费超预期成为内需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 [11] 投资与贸易表现 - 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6.8%,二季度提升至24.7% [5]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31.2%,二季度为23% [5] - 货物贸易进出口创同期新高,出口展现韧性 [7][11] 产业发展 - 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力度加大 [7] - 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保持较快发展,新动能持续积聚 [7] - 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长保持较快水平 [11] 政策支持 -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生产、畅通循环 [7] -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消费政策、产业政策协同发力 [13] - 政策为下半年稳增长打开较大空间 [15]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上半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
快讯· 2025-07-15 02:46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上半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 金十数据7月15日讯,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今年以来,为应对外部挑战,我国把做大做强国 内大循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生产、畅通循环。从统计数据 看,人流物流资金流都在改善,上半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 52%,是增长的主动力。经济运行在改善,上半年,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5.1%,旅客周转量增长4.9%。 央行刚刚发布了数据,6月末M2同比增长8.3%。 (中国网) ...
把扩内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经济网· 2025-07-14 09:39
全球经济环境与增长前景 - 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维持在3%左右水平至2030年 较疫情前2000-2019年年均增速3.8%明显下降 [1] -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将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下调0.4和0.5个百分点至2.3%和2.8% [1] - 低增长和高债务并存将抑制全球需求扩张并增大经济金融风险 主要经济体政府债务规模扩张明显且通胀率难以降到2%以下 [1] 中国居民消费率现状与国际比较 - 中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 2023年为39.6% 大幅低于美国68%和欧盟52%的水平 也显著低于日本55%和韩国48%的水平 [4] - 居民消费率在2010年后大体在35%~40%区间波动 [4] - 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转向消费和创新拉动增长 [4] 扩大居民消费的具体措施 - 通过增加劳动报酬提高居民收入 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5] - 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建立生育和育幼补贴制度 释放年轻群体消费潜力 [5] -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将部分投资资金转用于增加公共服务和民生支出 [5] 服务消费潜力与投资结合 - 2024年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46.1% 中心城市比重更高 [6] - 建议放宽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旅游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准入限制 通过理顺服务价格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6] - 通过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投资 释放新型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潜能 [6] 深化制度改革形成长效机制 - 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定下划地方 激励地方政府推动扩大消费积极性 [8] - 推进医疗交通运输教育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价格改革 通过理顺价格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8] - 新增财政赤字部分用于提高工资水平 确保职工生活不因价格改革而降低 [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消费潜力 - 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若按城市居民消费方式消费 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30%左右 [9] - 加快落实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解决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 [9] -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提高常住地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性 [9]
中国消费市场动能分析与复苏路径
金融时报· 2025-07-14 06:11
扩大内需的战略意义 - 扩大内需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1] - 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7%,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44.5%,显著高于外需14%的贡献率[2]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2024年带动新能源汽车、家电、家装等消费超1.3万亿元,2025年扩围至手机、平板等品类预计进一步刺激消费[3] 消费对经济转型的长期价值 - 国内消费比重扩大可增强经济韧性,减少对外部市场依赖,抵御全球经济危机等冲击[4] - 消费市场升级推动企业研发高附加值产品,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4] - 新能源汽车产业2023年销量增长35.5%,带动电池、电机、充电桩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11] 消费动能减弱的驱动因素 - 居民消费放缓主因预期转变和财务状况变化,家庭部门债务占GDP比重从2015年38%升至2024年60%[5][6] - 消费模式向服务消费转型,2024年国内旅游总花费5.75万亿元同比增17.1%,实物商品零售额仅增3.2%[7] - 房贷压力导致家庭主动缩减可选消费,修复资产负债表成为理性选择[7] 新消费增长点的潜力 - 新能源汽车、银发经济、国货品牌构成新增长极,新能源行业未来2-3年GDP占比每年或提升超1个百分点[11] - 银发经济覆盖养老、医疗、旅游等多元需求,国货品牌在服装、美妆等领域市场份额持续扩大[12] - 乐观预测显示新能源行业增速可抵消房地产产业链每年1个百分点的下滑缺口[11] 政策协同发力的实施路径 - 短期促销政策如消费券使2025年前四月家电销售额同比增24%-25%,汽车销量增12%[8] - 制度改革重点包括减少加班(2024年周均工时48.7小时)、降低社保缴费(当前37%高于OECD均值26%)、推进户籍改革[8][9][10] - 财政政策需向育儿、教育、医疗等领域倾斜,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17]
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八成,102项重大工程年底完成|“十四五”规划收官
第一财经· 2025-07-13 12:07
中国经济内需驱动增长 - 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预计达140万亿元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 [1] - "十四五"前4年经济增速均值5.5%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86.4% [1][2] -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56.2% 较"十三五"提高8.6个百分点 [2] 消费升级趋势 - 2024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 增速高于商品零售3个百分点 [4] - 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7.4% 对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达63% [4] - 2013-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从2.5万亿元增至5.6万亿元 增长119% [4] - 2023-2024冰雪季旅游收入5247亿元 2024-2025预计达6300亿元 [5] 投资拉动效应 - 过去4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30.2% [3] - 近4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1.9% [3] - 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1.2% [3] - 2024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达1281.8万台 [3] 基础设施进展 -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90% 覆盖80%以上县 [10] - 2024年末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 [10] - 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4000亿元 2025年预计再节约3000亿元 [10] - "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 [9][11] 服务消费发展 - 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46.1% 较发达国家仍有提升空间 [4] - 2013-2024年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从10.6%升至11.3% [5] - 医疗保健支出占比从6.9%升至9.0% [5] -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8] 政策支持方向 - 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 [13] - 推进价格和工资联动改革 [13] -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3] - 制定中长期国有资本划转社保计划 [14]
中国迈向超大体量的“消费大国”
中国新闻网· 2025-07-11 16:59
中国制造业与消费转型 - 中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1] - 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2024年消费规模近50万亿元,投资超50万亿元,进口超20万亿元[2]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2024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6.5%[3] - 2023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9.6%,低于高收入国家58.7%和中等收入国家52%[3]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补上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3] 消费转型的战略意义 - 内需可缓冲外部冲击,应对外部风险挑战[4] - 消费大国可提升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4] - 扩大内需将为全球企业带来增量市场,优化中国与全球经贸关系[4] - 消费繁荣将带动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4] 提振消费的政策措施 - 宏观政策转向惠民生、促消费,各地出台提振消费细则[5] - 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保体系、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6][7] - 放宽准入、扩大多元化服务供给,发展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7] - 以旧换新政策拉动5月消费增速创2024年初以来最快[7] 消费转型的中长期制度建设 - 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激发地方政府扩大消费积极性[8] - 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8] 转型趋势与影响 - 从制造大国到消费大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9] - 转型将深刻重塑中国经济未来,提升民生福祉[9][10]
扩大内需,政策发力和改革加力相结合
搜狐财经· 2025-07-11 07:12
宏观政策调整 -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确保广义财政支出增速大于名义GDP增速以拉动总需求 [1] -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投向惠民生和促消费领域 [1] - 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 [1] - 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加大对科技创新、消费、外贸领域支持 [1] 财税体制改革 - 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改革激励地方政府扩大消费积极性 [3] - 增强税收调节功能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3]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清理市场准入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优化新业态准入环境 [4] - 放宽教育、卫生、养老等行业准入限制优化服务业经营主体资质要求 [4] - 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和产业集聚增加高品质服务供给 [4] 消费与投资协同 - 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科技创新、新基建、绿色消费等领域释放新型消费潜能 [5] - 加强民生领域补短板投资形成扩大投资与提振消费的良性循环 [5][6]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完善城乡融合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6] - 建立激励机制释放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的消费潜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