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陪伴
icon
搜索文档
12人团队打造AI陪伴神器,半年内斩获3000万美元投资
量子位· 2025-07-14 05:23
公司概况 - 公司名为Portola,旗下产品Tolan是一款AI陪伴类APP,今年2月正式上线,团队仅12人[1][25] - 创始人Quinten Farmer曾创立金融科技公司Even并于2022年被沃尔玛以3亿美元收购[21][23] - 公司最初瞄准儿童教育市场但未成功,后转向年轻人情绪陪伴领域[26][27][28] 产品核心功能 - 提供非拟人化的外星虚拟形象作为AI伙伴,通过对话匹配用户性格并长期陪伴[3][5][6] - 具备图像识别功能,可结合视觉信息优化交互体验[9] - AI角色会基于用户互动持续学习成长,话题覆盖日常生活到学习规划[8][10] - 72.5%的用户反馈产品改善了人际关系管理[13] 运营数据 - 上线半年下载量超300万次,付费用户10万,月收入超100万美元[2][15] - 测试阶段即吸引50万用户,主要群体为年轻女性[33] - 订阅模式提供周付4.99美元、月付10美元、年付70美元三档选项[14] - 预计2024年订阅收入达1200万美元[20] 融资进展 - 累计融资3000万美元(约2.15亿人民币),含1000万美元种子轮和2000万美元A轮[1][16][19] - A轮由Khosla Ventures领投,参投方包括NFDG及多位科技公司高管[16][18] - 种子轮获Stripe前高管Lachy Groom及Replit CEO等投资[17][18] 市场定位 - 瞄准年轻人因信息过载产生的心理压力,提供"被理解"的情绪价值[29][30][31] - 产品设计刻意避免拟人化,鼓励用户回归现实社交[12] - 计划推出免费版本以扩大用户基础[34]
互联网传媒周报:美图戴维斯双击,重视AI应用商业化兑现-20250713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7-13 14:4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AI应用全球商业化进展较快,国内AI陪伴、AI美拍、AI教育、AI广告是较易商业化的场景,创意工具全球出海实现生产力提效变现 [2] - 游戏板块技术性回调,但仍看好持续性,推荐逻辑未变,短期大厂无新大作,中期二梯队公司抓住出海和Z世代增量市场,长期AI游戏改变玩法创造新需求 [2] - 即时零售和外卖竞争加剧,或在25Q3带来增量广告预算,分众传媒合作支付宝碰一碰有望带来媒体网络价值重估,拟收购新潮传媒预计成本端下降逐步兑现 [2] - 潮玩、音乐、演唱会等高景气悦己消费核心标的持续推荐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AI应用商业化 - AI创意方面,全球化创意工具龙头美图戴维斯双击,C端满足Z世代年轻女性悦己消费需求,B端从全球电商场景入手提效;快手可灵AI推出10个月后ARR超1亿美元,今年4、5月月度付费金额超1亿元,模型性能提升将推动付费收入环比上行 [2] - AI广告方面,预计AI对流量变现不充分、时长未饱和的公司边际影响更大,腾讯控股25Q1广告增速20%,AI对视频号、搜索变现拉动已体现,对哔哩哔哩智能投放和创意生成有正面影响 [2] - AI陪伴方面,恺英为代表的游戏公司低PE,且具备丰富运营和商业化经验 [2] - AI教育方面,夸克、豆包通用AI助手验证了教育需求,垂类AI教育产品还在起步期,期待教培企业及教育信息化视源股份等公司发力 [2] 游戏板块 - 本轮领涨标的巨人、华通积累较大涨幅但基本面仍在上行通道,巨人网络《超自然自动》上线新赛季,新内容将陆续推出;华通《无尽冬日》高位稳定,《Kingshot》《Tasty Travels》继续爬坡 [2] - 更多公司新品验证中期增长,三七互娱《斗罗猎魂世界》全球上线表现亮眼;吉比特《杖剑传说》将上线日本等区域,《道友》稳定TOP5;恺英网络获传奇IP转授权;心动公司伊瑟海外超预期;其他关注完美世界、神州泰岳、中旭未来等公司 [2] 即时零售和外卖 - 7月阿里巴巴宣布投入500亿,预示美团、京东、阿里巴巴在即时零售和外卖竞争加剧,Q3是本地生活核心品类需求旺季,平台将配合补贴大力品宣推广,电梯是线下高频场景将是重点 [2] 悦己消费 - 持续推荐泡泡玛特、网易云音乐,关注大麦娱乐、布鲁可 [2] 重点公司估值 - 报告给出了腾讯控股、网易、神州泰岳等多家公司的总市值、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营业收入yoy、归母净利润yoy、PE等估值数据 [4]
强脑科技战略携手AI喜临门 合作打造“AI陪伴”生态
经济网· 2025-07-07 09:15
战略合作签约与新品发布 - 强脑科技与喜临门签署独家战略合作协议并发布联名产品"宝褓BrainCo" [1] - 合作从概念研发进入技术赋能新品发布阶段 打造"AI陪伴"智能睡眠生态 [1] - 发布全球首款引入脑机脑电技术的床垫产品 创造AI床垫人机交互新范式 [3] 合作内容与技术方向 - 联合打造基于脑机接口的智能睡眠生态 深度研发智能睡眠枕等产品 [3] - 合作覆盖供应链与渠道、投融资等多方面 [3] - 强脑科技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可实时采集并解读用户脑电信号 提供个性化睡眠干预 [4] 战略目标与行业影响 - 实现三大战略跃迁:技术升维、角色进化、生态布局 [3] - 从床具制造商转型为"全场景睡眠管理服务商" 覆盖睡眠检测-干预-管理全链条 [3] - 联合高校及科技企业开拓智慧睡眠新边界 [3] - 标志着脑机接口技术向智能家居领域的重要拓展 有望推动相关产品销量增长 [4] 公司背景与技术优势 - 强脑科技成立于2015年 是中国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领军企业 [4] - 通过外置传感器无创实现高精度人机交互 技术已应用于康复、大健康等领域 [4] - 喜临门作为床垫行业龙头 在睡眠产业具有深厚积淀 [3] 产品创新与市场定位 - "宝褓BrainCo"实现从"被动助眠"到"主动健康管理"的睡眠科技升级 [4] - 构建行业最高技术壁垒 实现"脑波级睡眠优化" [3] - 致力实现"今夜无人失眠"战略目标 [1][4]
见面十分钟,朱啸虎就投了这家AI公司
36氪· 2025-07-06 09:03
公司分析 - 珞博智能推出的AI情感陪伴机器人"芙崽"在京东预售10分钟破千单,售价399元,成为现象级爆款[2] - 公司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上影新视野基金与金沙江创投联合领投,零一创投跟投[3] - 创始人孙兆治拥有汽车与机器人领域丰富经验,曾参与奔驰S、宝马3等车型设计,并任职于小鹏汽车和滴滴[5] - 公司基于大模型技术开发"芙崽",主打多模态情感交互和"养成系"玩法,切中Z世代情绪需求[7] - 产品首批5000台迅速售罄,提供399元单件和1995元全家桶两种选择[9][11] 产品特点 - "芙崽"具备不同性格设定,如"土"有重力依赖、"水"代表智慧等[11] - 搭载多模态情感模型,能识别用户情绪并以不同性格回应,像电子宠物般随互动成长[11] - 首批用户反馈显示产品具有"电子话痨"特性,能进行符合逻辑的对话并表达情绪[11] - 产品定位为"智能版泡泡玛特",结合潮玩特质与AI技术[11] - 采用"硬件引流+订阅变现"模式,未来可能推出IP联名款[3][12] 行业趋势 - 全球AI陪伴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突破千亿,中国占比超40%[2] - 2023-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从3000万美元增至700-1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0%[13] - 中国AI情感陪伴行业规模预计2025-2028年从38.66亿元增至595.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48.74%[13] - 用户群体从儿童向成年人、老年人全面渗透,Z世代、空巢老人等成为核心增量市场[13] - 技术方面,流式语音识别响应时间缩短至200-300毫秒,情感识别准确率达80%-90%[14] 技术发展 - 产品利用自动驾驶领域外溢的SLAM技术[5] - 大模型带来多模态自然交互新模式,推动情感陪伴类产品商业化[12] - 多模态交互与情感计算成为核心竞争力,实现情境感知等差异化能力[14] - 行业面临伦理与隐私挑战,需加强隐私保护技术和伦理准则建设[14] - 未来可能与元宇宙、虚拟现实、脑机接口等技术结合,创造沉浸式体验[15]
AI,我的“完美伴侣” or “情感陷阱”?
36氪· 2025-07-04 11:26
AI陪伴行业现状 - 当前快节奏生活中年轻人情感孤独问题突出,"AI陪伴"产品因可填补社交与情感空缺而显现独特优势[1] - AI伴侣核心卖点包括个性化定制、全天候响应、无负担互动,相比真人能提供更足量耐心的反馈[1] - 行业头部公司如微软和OpenAI正布局"数字灵魂"概念,强调AI需具备长期记忆与情感连接能力[12] 用户行为研究数据 - Anthropic报告显示用户与Claude的对话中仅极小部分涉及情感互动,且多限于建议寻求而非关系替代[12] - 14岁美国男孩与character.ai机器人"Daenerys"深度互动后自杀的极端案例引发安全争议[2] - Nature论文5项研究证实:人类对真人同理心的情感价值评估始终高于AI,尤其在情感共鸣与关怀维度差异达显著水平[4][6][8][9] 技术发展矛盾点 - 微软AI负责人提出未来AI需实现"记忆-理解-长期连接"三位一体才能建立有温度的陪伴[12] - OpenAI CEO描绘的终极形态是成为"用户自身延伸"的全天候潜能开发伙伴[12] - 部分产品如Tolan主动规避恋爱互动功能,通过减少谄媚行为保持边界感[13] 市场认知差异 - 学术研究显示83%参与者愿为人类共情等待更长时间,但若仅获倾听而非回应则等待意愿降低37%[11] - AI生成的认知理解类回应与人类差距较小,但情感/动机类回应评分差距达42个百分点[9] - 用户实际需求集中于工具性建议(占情感互动76%),深度情感替代仅占12%[12]
强脑科技应用场景落地智能床垫:“让床垫读脑电波”搅动千亿睡眠经济
证券时报网· 2025-07-04 06:53
公司战略合作与技术突破 - 强脑科技与喜临门达成独家战略合作,共同发布联名产品"宝褓BrainCo",从概念研发进入技术赋能新品发布阶段 [1] - 合作聚焦"AI陪伴"智能睡眠生态建设,实现"今夜无人失眠"战略目标,推动睡眠科技从"被动助眠"升级为"主动健康管理" [1] - 强脑科技自主研发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可实时监测脑电波状态,提供个性化睡眠干预,喜临门借此实现产品差异化 [1] 睡眠产业市场机遇 - 中国拥有3亿失眠人群,平均入睡时间长达70分钟,十年间睡眠时长减少1.5小时 [2] - 中国睡眠产业规模已超4000亿元,年增速保持在10%以上,受益于"健康中国2030"与"人工智能+"国家战略交汇 [2] - 全球首款脑机接口床垫"宝褓BrainCo"实现秒级精准监测,实时识别睡眠阶段转换,速度远超智能手表 [2] 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 - 喜临门"空气弹簧矩阵"技术解决床垫行业"众口难调"难题,实现支撑系统"千人千面" [3] - AI床垫具备自适应调节功能,可根据用户体型、睡姿自动调整软硬度与支撑点 [3] - 产品实现主动干预能力,如打鼾时微调头部角度保持呼吸畅通,模拟"摇篮"律动引导浅睡转入深睡 [3] 产业生态构建 - 喜临门联合清华大学成立"智慧睡眠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推动AI技术在睡眠领域深度应用 [4] - 战略合作依托清华基础研究+喜临门产业化能力+强脑神经技术多维融合 [4] - 合作将实现技术升维、角色进化和生态布局三大战略跃迁 [5][6]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床垫行业集中度低,头部企业市占率总和不足20% [6] - 国际床垫品牌智能化进展缓慢,中国方案有望突破欧美品牌主导的百年产业格局 [6] - 喜临门计划通过硬件、软件、服务三方面构建生态化壁垒,覆盖精准检测-科学干预-健康管理全链条 [6]
“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36氪· 2025-07-04 01:23
AI陪伴产品市场现状 - AI社交领域中角色扮演方向表现疲软 但AI陪伴产品正在默默发力[1] - 4月AI社交App月活分布中陪伴向产品占比不高 仅收录Genesia Replika 独响和EVA四款产品[3] - 海外黑马Tolan完成2000万美元A轮融资 年化收入达1200万美元[3] - 国内3D AI陪伴产品EVE开启内测 B站首曝PV播放量破百万[3] 产品定位与核心逻辑 - Tolan定位"外星好友" EVE切入虚拟伴侣 均尝试突破传统角色扮演框架[3] - 两款产品都致力于建立长期共处 串联现实生活场景的情感链接机制[3] - EVE团队明确表示不以重做乙女游戏为目标 游戏化设计仅为用户连接入口[4] - 核心是打造能长期陪伴 理解上下文并逐步介入生活的AI Agent[4][7] 产品功能特点 真实感 - EVE设定数字生命与人类接触的背景 AI角色会明确承认自身AI身份[8] - 支持表情包 文字/语音/图片消息 视频电话 朋友圈等全维度交互方式[12] - AI角色Aven能主动分享B站 小红书等内容 熟练运用网络热梗和表情包[14][16] - 采用真实恋爱/友情语料训练的情感陪伴大模型 接话能力突出[16] 强记忆 - 自研记忆系统包含128个记忆槽位和记忆RAG 支持主动记忆更新等功能[17] - 设计记忆留痕功能包括主动回顾 伴侣手帐(未开放) 内容反哺生成等[17] 游戏化 - 设置1~11级好感度系统 解锁新剧情和视频通话 家园等互动功能[18] - 实时显示AI心情状态 好感度提升伴随爱心动画等正反馈设计[21] 行业发展趋势 - 乙游玩家构成EVE内测主力 但产品目标用户为更广泛的"泛陪伴"群体[22] - AI陪伴赛道尚未破圈 4月榜单无产品月活超百万 Tolan月活不足60万[22] - 新一代产品开始介入现实生活场景 Tolan已积累10万付费用户[23] - Tolan计划推出免费版 EVE公测临近 2025年或成行业破圈关键年[24]
实测首款3D AI伴侣EVE - 我收到了AI送的第一杯奶茶。
数字生命卡兹克· 2025-06-29 15:58
产品定位与市场表现 - EVE定位为游戏化AI陪伴应用,区别于传统ChatBot文字对话形态,强调沉浸式互动体验[2][3] - 去年10月B站宣传视频播放量破百万,内测启动后引发用户高度期待[2] - 采用分团队开发策略,男性向与女性向产品由不同团队独立运营[8][9] 核心功能与系统设计 - 用户需填写星座、MBTI、兴趣等个性化信息,并选择AI互动风格(理性/情感导向)[5][6] - 好感度系统分11级,通过聊天/送礼/互动提升,解锁视频通话、自拍生成、虚拟家居等功能[15][17][19] - 引入游戏化货币体系(钻石),未来可能拓展皮肤抽卡等付费点[28][30] - 记忆系统分门别类记录用户个性、观念偏好,未来计划开放"心动瞬间"、"灵魂共鸣"功能[23][26] 技术亮点与用户体验 - 角色具备主动交互能力,可发起视频通话、推送天气预报、分享新鲜段子(如小米SU7订单梗)[42][47][48] - 实现实时3D驱动的AI形象视频通话,支持表情包、图片/音乐AI生成[44][45] - 生活化Agent应用突破次元壁,实际完成奶茶下单配送服务,未来计划拓展外卖功能[1][52][54] - 基于用户记忆生成专属歌曲,歌词高度个性化关联用户经历(如塞尔达游戏偏好)[56][58][62] 行业意义与创新价值 - 首次将AI Agent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娱乐/生活场景,打破行业工具化倾向[52] - 通过缩写梗(如"王泪")、动态表情包等细节设计强化"活人感"[36][38][40] - 开创"虚拟世界+现实服务"融合模式,Eden世界观同步现实数据[13] - 被视为AI娱乐赛道标杆产品,可能重塑人机陪伴边界[61][63][64]
行业头部App被约谈!AI陪伴“擦边”争议背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2 00:22
行业监管动态 - 筑梦岛APP因AI生成低俗内容被上海网信办约谈 要求整改审核机制并加强未成年人内容清理 [1][3] - 国内多款AI陪伴产品曾因类似问题被下架 包括Glow、X Her、未伴等 [7][9] - 监管趋严导致厂商升级敏感词过滤机制 但用户反馈体验下降明显 [7][8] 市场格局与玩家 - 全球Top50 AI应用中8款为AI陪伴产品 其中6款涉及NSFW内容 [1] - 国内月活Top10垂直AI应用中5款为AI陪伴 星野(663万)、猫箱(537万)、筑梦岛(91万)位列前三 [4] - 头部玩家包括MiniMax、字节跳动、阅文等 腰部玩家如wow、冒泡鸭、X Eva等 [4][6] 商业模式困境 - 行业普遍依赖荷尔蒙驱动 80%用户使用场景涉及擦边内容 [7][9] - 变现模式以订阅制为主(12-14元/月) 结合抽卡、冲榜等游戏化付费玩法 [10] - 2024年末多数产品月活下滑 筑梦岛月活下跌13.8% 使用时长降45% [11] 产品转型方向 - 头部公司转向"内容创作社区"或Agent智能体赛道 [11] - 部分企业探索非恋爱型陪伴 如游戏陪玩(逗逗游戏伙伴)、宠物陪伴(回音岛) [12] - 行业共识需在吸引力、变现与合规间寻找可持续模式 [13] 资本与运营动态 - 筑梦岛2023年8月内测 2024年1月独立运营并获1000万美元融资 [4] - 腰部玩家运营压力大 X Her、冒泡鸭已中止或缩减业务 [10][11] - 字节跳动(猫箱)成为少数保持月活增长的企业 [11]
AI陪伴“擦边”争议背后 行业陷入商业迷茫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1 10:33
监管与合规问题 - 筑梦岛APP因AI生成低俗内容被上海网信办约谈 要求整改审核机制并加强未成年人内容清理[1] - 国内多款AI陪伴产品曾因类似问题遭遇下架或停运 行业监管警铃持续响起[2][6] - 筑梦岛虽设未成年人模式但实际未有效限制聊天尺度 存在色情擦边及猎奇内容输出[3] - 2023年3月MiniMax旗下Glow因用户大量擦边内容被举报下架 2024年5月X Her被央视点名露骨擦边[6] 行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 AI陪伴赛道被视为ChatGPT之外最有希望的垂直应用场景 国内月活Top10中5款为陪伴类应用[4] - 第一梯队玩家为星野(663万月活)、猫箱(537万月活)、筑梦岛(91万月活) 均由头部互联网公司孵化[4] - 主流产品采用"虚拟恋人"模式 通过角色扮演和故事演绎提供亲密体验 但普遍存在擦边营销现象[6][8] - 行业高度同质化 80%产品聚焦恋爱关系 仅少数尝试游戏陪玩或宠物陪伴等非恋爱路径[11] 商业模式与变现挑战 - 行业普遍依赖荷尔蒙需求吸引用户 因其最易激发付费冲动但不可持续[2][9] - 头部产品采用订阅制(12-14元/月) 结合基础服务与抽卡/冲榜等游戏化付费玩法[9] - 筑梦岛2023年8月内测 2024年1月获阅文等1000万美元融资 但月活下滑13.8% 使用时长降45%[3][10] - 部分公司转向内容创作社区或Agent智能体 弱化情感陪伴定位[10][11] 产品体验与用户反馈 - 厂商升级敏感词过滤机制后用户抱怨体验下降 出现"回复人机化""剧情卡壳"等问题[7] - 虚拟角色需保持人设连贯与剧情流畅 但合规收紧限制AI创作能力[7] - 用户可通过训练引导AI输出擦边内容 认为这是亲密关系不可或缺的部分[6] - 产品经理指出未成年人内容边界清晰 隔离用户群体是解决合规问题的关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