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脱贫攻坚
icon
搜索文档
2994.8亿斤、5.2万亿元、22.4亿人次……看中国经济“答卷”中的“含金量”
央视网· 2025-07-18 01:24
农业农村经济 - 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1] - 夏粮产量达2994.8亿斤 为历史第二高产年 夏粮亩产375.6公斤 比去年增加0.1公斤 [3] - 早稻收获六成左右 秋粮面积稳中略增 长势正常偏好 夏油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 [3] -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 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97%、91%和88% [4][6] - 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 建设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3300多家 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1.36万支 [7][9] - 上半年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同比均有增长 7月上旬在田面积1.1亿亩 旬产量2623万吨 同比增长110多万亩和170多万吨 [11] - 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843万吨 同比增长2.8% [11] - 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达3283.3万人 [12][14] -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范围扩大到7个省份 [16] -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 [16] 中央企业经济 - 上半年中央企业实现增加值5.2万亿元 同比增长0.5% [18] - 上半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万亿元 营业收入利润率7.4% [18] - 上半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4139.8亿元 研发投入强度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18] - 1-6月中央企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8924亿元 占总投资的38% [20] 铁路运输 - 上半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2.4亿人次 同比增长6.7% 创历史同期新高 [22] - 上半年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11183列 同比增长7.5% [22] - 上半年全国铁路发送外籍旅客914.8万人次 同比增长30.1% [22] - 上半年全国铁路累计开行旅游列车972列 同比增长23.2% [22]
彝乡村寨焕新颜
四川日报· 2025-07-17 21:57
产业发展 - 三河村2024年人均纯收入达19850元,较2020年脱贫时的8934元翻了一番多,主要来源于种植养殖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和外出务工收入 [2] - 三河村富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养殖400多头牛,正与成都、宁波等地客商洽谈销售 [2] - 三河村共养殖1500多头西门塔尔牛,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力量 [2] - 火普村蓝莓产业从4年前的50亩扩展至2022年的1000亩基地,配套建设500平方米冷库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2] - 火普村2022年开始发展林下经济,种植200亩西洋参和滇黄精,其中100亩西洋参预计2026年上市销售 [2] - 火普村正在建设1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 [3] 特色农业 - 三河村种植200亩红梨,今年已开花 [2] - 火普村蓝莓今年预计产量2.5万公斤,预计2027年丰产期产量将达600公斤/亩以上 [2] - 三河村村民郑吃合去年出栏生猪700多头,今年通过抖音直播销售自制腊肉 [2] 文旅融合 - 火普村正在推进农文旅融合项目,包括村史馆、游客接待中心、民族特色餐厅、传统工坊、枫林书舍、观景平台等 [3] - 项目旨在形成集旅游、接待、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体 [3] 教育发展 - 三河村村民越来越重视教育,相互比较孩子成绩成为常态 [2] - 今年三河村有50多名学生参加高考 [2]
夏粮稳产丰收 七大亮点看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
央视新闻· 2025-07-17 07:15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 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夏粮稳产丰收,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1] 粮食生产 - 夏粮产量2994.8亿斤,是仅次于去年的历史第二高产年 [2] - 早稻收获六成左右,丰收在望,秋粮面积预计稳中略增,长势正常偏好 [2] - 夏油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 [2] "菜篮子"产品供给 - 上半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4843万吨,同比增长2.8% [3] - 牛奶产量1864万吨,增长0.5%,蔬菜水果供给充裕、品种丰富 [3]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97.9%,生鲜乳价格筑底趋稳 [3] - 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3万头,比去年年末高点减少37万头,生猪养殖保持盈利 [3] 脱贫攻坚成果 - 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帮扶超过680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4] - 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3283.3万人 [4] 农业科技装备 - 加快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完成311万份样品测试化验工作 [5] - 加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取得新进展 [5] 农民收入与消费 - 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6] - 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 [6] -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409亿元,同比增长4.9% [6] 乡村建设 -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 [7] - 乡村建设项目库新增入库项目超30万个,已落实项目资金超1000亿元 [7] 农村改革 -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范围扩大到7个省份 [8] - 全国家庭农场近400万个、农民合作社210多万家,109.4万个经营性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 [8]
情怀 | 石头村里的廉书记
领导风格与管理措施 - 推动实行村干部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奖惩制度,激励村组干部人人尽责、干实事 [2] - 完善村务管理制度,明确村干部工作职责,严厉禁止拿钱办事 [2] - 实行工作责任追究制,不管是谁,只要工作出了问题,一定要承担后果 [3] - 从立规矩入手、从自己人管起,要求村干部严守纪律规矩,与企业搭建亲清有度的沟通桥梁 [5] 经济发展与产业建设 - 带领村民开凿出山公路、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旅游品牌,使"石头村"发展成了富裕文明的新农村 [1] - 村里现有企业达到98家,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5] - 通过宜宾市农村集体资产综合监管平台实现村级财务'线上'记账、集体资产'线上'管理,做到公开透明 [6] 扶贫与民生改善 - 挨家挨户走访核对贫困户信息,坚决杜绝优亲厚友现象 [4] - 发动全村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为困难村民修建住房 [5] - 带领村民把"有女不嫁猫咡湾,一天只吃一两餐"的春风村,变成"石头缝里李花开"的富裕村、茶香满园的"世外桃源" [6] 廉洁自律与公正处事 - 大义灭亲,当众宣布罢免不称职的亲戚职务,并组织重新选举 [3] - 多次邀请县审计局全面审查村级财务,主动接受监督 [6] - 严禁个人插手村里项目,只能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的公司去承包经营 [6]
风采丨扎根高原的“雪莲花”
纪检监察工作成效 - 2016年至2021年牵头处置扶贫领域问题线索77件次,批评教育116人次,问责45人,党纪处分19人,政务处分11人,通报曝光21批次65人 [4][5] - 发现某乡镇产业扶贫项目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通过调取合同、核对资金流向锁定问题根源,推动问责程序并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 [4] - 在作风建设检查中发现市直单位违规饮酒问题,依规处理相关人员并约谈分管领导 [6] 工作方法与制度建设 - 完善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制度体系,制定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和"八小时外"行为准则,延伸监督触角至八小时外 [7] - 巡察工作中制定详细资料查阅计划,对文件编号分类确保不遗漏信息,发现问题反复核实确保定性准确 [10] - 针对乡镇审批流程繁琐问题,深入分析环节并查阅政策文件,精准指出权力配置不合理和监督机制缺失的根源 [9] 基层调研与群众工作 - 脱贫攻坚期间走遍香格里拉市11个乡镇62个村(社区),通过走访记录民情日记了解群众困难 [3] - 在深山密林羊肠小道不分昼夜走访,白天宣传政策了解困难,晚上研究解决"疑难杂症" [3] - 巡察国有企业时通过梳理业务架构和运营模式,从财务报表合同等资料入手发现问题线索 [8]
提升脱贫地区与特定群体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金融机构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证券日报· 2025-07-13 15:42
《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解读 政策核心内容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实施方案》,重点强调加大脱贫地区和特定群体信贷帮扶力度,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1] - 政策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增强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1] 金融机构战略定位 -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将《实施方案》视为践行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通过联动政府企业资源优化帮扶机制[1] - 农行昭通分行认为政策要求是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拓展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深度[2]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实施举措 - "十四五"以来累计投放帮扶贷款1478.65亿元,服务带动脱贫人口33.5万人次,2023年投放136.02亿元[3] - 基础设施贷款投放852.1亿元,脱贫地区基建贷款投放额全省第一[3] - 建立三级行组织架构,与地方政府开展专项合作,对帮扶贷款简化流程并执行利率优惠[3] - 派出59名驻村干部组成9个工作队开展产业帮扶[4] 农行昭通分行实施举措 - 脱贫人口贷款余额16亿元,较年初增长1.68亿元(增速11.72%),超全市金融机构增速9.7个百分点[4][5] - 通过"惠农e贷"支持苹果、天麻等特色农业,农户贷款续贷2.45亿元(占到期贷款13.86%)[4][5] - 新发放贷款加权利率3.23%,较上年下降28个基点[5] - 新增6个乡镇网点(含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网点),开展上门金融服务[5] - 推出"归雁兴昭"借记卡支持返乡创业,服务外出务工人员金融需求[6]
新华全媒头条|为了人民美好生活接续奋斗——智库报告解析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新华社· 2025-07-11 17:06
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 中国脱贫地区经过5年过渡期,脱贫攻坚成绩经受住了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标志着中国减贫治理的理论框架不断丰富、方法路径持续优化 [1] - 减贫不是简单的物质积累,而是文明形态的整体跃升,中国减贫经验与实践正编织起文明对话的纽带 [1] 长效防返贫机制 - 中国构建起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的长效防返贫机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 - 贵州省晴隆县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421户5882人,通过有效帮扶措施,909户3816人消除返贫风险 [2] - 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累计帮扶534万名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风险 [2] 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 - 中国各级政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档升级,实现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通5G的行政村占比超过90% [3]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超过95%,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3] 就业与产业带动增收 - 全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3] - 四川悬崖村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村民人均收入1.96万元 [3] -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蔬菜全产业链产值达30亿元,人均增收1.5万元 [3] - 截至2024年底,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均培育形成了2到3个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 [3] - 2024年全国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2元,较2021年增长24.7% [3] 减贫治理理论创新 - 中国创新提出"精准滴灌",通过国家主导的资源精准配置解决市场失灵难题 [5] - 中国通过重构贫困地区生产要素配置体系,创造性提出"弱鸟先飞"发展路径,形成具有"内生造血"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5] - 中国构建了脱贫攻坚、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长效机制 [6] 国际减贫合作与贡献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 [8] - 全球发展倡议提出3年多来,已动员近200亿美元发展资金,开展1100多个项目,惠及多国民众 [8] - 中国实施的"微笑儿童"营养餐计划惠及全球数百万儿童 [9] - 中国已为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0多万各类发展人才 [9] - 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9] - 乌兹别克斯坦的贫困率从2022年的17%降至2025年2月的8.9% [1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从“红色堡垒”到“幸福山乡”——晋察冀根据地首府阜平振兴观察
新华社· 2025-07-07 10:53
乡村振兴成效 - 阜平县贫困发生率从54 4%显著下降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年增长3 7倍 [3] - 骆驼湾村发展食用菌大棚75栋 特色民宿137套 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 6万元 [3] - 顾家台村78户开办农家乐及民宿 村集体年收入达150万元 [4] 特色产业发展 - 全县林果种植面积达10万亩 史家寨乡梯田种植黄桃苹果等高价值作物 [5][6] - 食用菌核心园区实现两年三季或一年两季种植 产业链年产值11亿元 带动1 5万人增收 [6][7] - 安德纺织科技公司吸纳700多名工人 计划在乡镇扩展生产线 [7] 新兴产业布局 - 引进光伏及装备制造项目27家 规划1 5万亩低空产业园 [7] - 总投资35 7亿元的算力中心预计年内建成 [7] 文旅产业升级 -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年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7] - 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292万人次 旅游收入20 7亿元 [7] -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亮相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8] 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 - 县政府2015年起修路开渠 支持高山果园规模化种植 [5] - 食用菌智速繁育中心提升种植效率 [6] - 梯田改造技术推进1300亩试验田建设 [8]
斯里兰卡人民解放阵线高级干部考察团贵州参访:“收获了许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中国新闻网· 2025-06-15 07:48
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保护 - 肇兴侗寨是中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拥有400余家民宿、60多家手工艺企业、20余个非遗工坊,2024年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2亿元 [2] - 侗寨通过保护吊脚楼、古寨、侗族大歌、非遗乐器、蜡染刺绣工艺等传统文化,实现村民增收致富 [2] - 考察团关注中国在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 [5] 工业智能制造创新 - 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实施40多种技术解决方案,包括人工智能设计,使产品质量缺陷减少57%,劳动生产率提高68% [5] - 考察团对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轮胎生产环节并提升效率印象深刻 [5] 数字经济与产业转型 - 考察团参访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灯塔工厂",了解工业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成果 [5] - 贵州在脱贫攻坚、数字经济、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实践成果获得考察团高度评价 [6]
洛古有格:致富永远在路上
中国青年报· 2025-06-08 00:16
三河村产业发展 - 三河村种植3000亩青贮玉米作为肉牛养殖场饲料,由村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经营[1] - 乌金猪养殖规模从50头扩展到2000余头,参与农户从12户增至168户,养殖场面积达1200平方米[2] - 西门塔尔牛存栏量达400余头,实现肉牛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2] - 制定"短期+中期+长期"村民致富发展计划,形成系统性产业发展路径[2] 经营主体与模式 - 成立"昭觉县三岔河乡有格有合乌金猪养殖农村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模式[1][2] - 项目获得当地政府技术和资金支持,推动合作社运营步入正轨[2] - 将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延伸产业链价值[3] 经济效益 - 2024年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较2018年增加1.5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大幅增长[3] - 产业覆盖饲料种植(3000亩玉米)、生猪养殖(2000头)、肉牛养殖(400头)全链条[1][2] 社会认可 - 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四川省(5A)先进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3] - 负责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国家级表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