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改革

搜索文档
财经深一度|除了浮动费率,本轮公募基金改革关键点在这
搜狐财经· 2025-05-24 04:26
公募基金改革核心内容 - 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产品获批上市 最快下周开售 标志着8亿基民相关的公募基金改革进入实施阶段 [1] - 改革重点包括浮动费率机制和考核体系升级 旨在实现基金公司与基民利益深度绑定 [1][5] - 行业面临重塑信任的关键挑战 需通过稳定超额收益改善投资者体验 [7][8] 浮动费率机制设计 - 传统固定费率1.2%改为三档差异化收费 管理费区间0.6%-1.5% 具体取决于持有期限和超额收益表现 [2] - 持有不足1年维持1.2%费率 满1年后分三种情况:跑赢基准6%+可收1.5% 跑输3%+仅收0.6% 其他情况保持1.2% [2][3] - 首批产品均对标沪深300等宽基指数 未来将扩展至行业指数 新发主动权益类基金浮动费率产品占比需达60% [4] 考核体系升级要点 - 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机制 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5] - 高管考核中投资收益指标权重≥50% 基金经理考核中产品业绩指标权重≥80% [5] - 业绩比较基准监管将强化 需确保投资组合与基准一致性 防止"风格漂移" [6][8] 行业背景与影响 - 主动权益类基金近年普遍跑输市场 固定费率模式引发"旱涝保收"争议 [7] - 被动指数基金规模占比首超主动权益类基金 倒逼行业改革 [7] - 新机制可能引发基金经理"抱团"宽基指数 需平衡基准一致性与超额收益创造 [7][8] 实施安排与行业反馈 - 改革从新发产品试点开始 存量基金暂不调整 一年后评估完善 [4] - 浮动费率实现"千人千面"差异化收费 但对销售、产品设计等环节提出更高精细化要求 [8] - 头部机构认为这是重塑行业信任的关键 需通过稳定超额收益形成长期共赢 [7][8]
中国证监会批复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
快讯· 2025-05-23 11:17
新型浮动费率基金获批 - 中国证监会批复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 预计很快向投资者发售 [1] - 首批26只基金5月16日申报 5月19日均获受理 5月23日迅速获批 [1] - 从《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印发到首批产品获批仅16天 体现监管部门对落实公募基金改革方案的重视 [1] - 这批产品构建基金公司收入报酬与投资者利益回报绑定机制 [1] 产品特征 - 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均为全市场选股的基金 [1] - 业绩比较基准主要对标沪深300 中证A500 中证500或中证800等主流宽基指数 [1] - 部分产品将参与港股和债券投资 [1]
公募基金改革:“帮基民赚钱”成机构必答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06:12
AI教育 - AI将成为中小学必修课程 标志着教育进入"人机协同"新时代 [1][3] 公募基金改革 - 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提出25条改革措施 核心是重构"以投资者为本"的行业生态 [2] - 改革涉及费率机制 考核体系 权益投资 合规管理等多维度 推动行业回归"受人之托 代客理财"本源 [2] 影视行业 - 《哪吒》IP的商业价值被探讨 光线传媒能否借此成为中国的"迪士尼"尚待观察 [3] 房地产行业 - 楼市发展重点转向品质竞争 "好房子"概念成为行业新趋势 [3]
探讨丨本轮银行股上涨的逻辑及其持续性
中泰证券· 2025-05-20 12:5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本轮银行行情分两阶段,第一阶段看好银行股确定性,第二阶段“抢跑”公募基金欠配银行;银行股确定性是强逻辑,从“顺周期”到“弱周期”有三点原因,第二阶段上涨逻辑需观察政策和各方行为变化;建议积极关注银行股投资价值,有区域优势城农商行和高股息大型银行两条投资主线[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本轮银行行情的两阶段逻辑 - 第一阶段:“对等关税”使宏观经济不确定,市场避险情绪加强,银行板块红利价值提升;银行板块基本面韧性强,年内非息收入修复支撑营收,中长期资产质量稳健和超额拨备支撑利润[7][12] - 第二阶段:《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或推动产品配置倾向权重较大行业,1Q25 基金持仓银行股低配差为 8.33%,是持仓比例与标配差值最大的行业[7][14] 第一阶段逻辑的展望 - 自上而下看,关税谈判有进展但未来仍不确定,增量政策值得期待,政策呵护下资本市场活跃性有望延续[17] - 银行股从“顺周期”到“弱周期”原因:银行和财政关联度加强,国家信用支撑客群占比高,政策呵护下银行风险稳健释放[21] - 银行业绩稳定性强,短期非息收入浮亏修复支撑营收增速逐季改善,中长期资产质量稳健和拨备充足使基本面韧性延续[19] 第二阶段逻辑的展望 - 要观察《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具体操作细节,目前细则未出台,预计会给公募基金操作空间[22][23] - 要观察公募和其资金方行为变化,公募基金定位取决于多方协调,资金方对公募主动基金定位是否变化是观察重点[24] 投资建议 - “对等关税”预计持久战,银行股业绩确定性强,建议关注拥有区域优势城农商行和高股息大型银行投资价值[7][24]
21评论丨公募改革方案:以投资者为本,从“重规模”转向“重回报”
搜狐财经· 2025-05-20 12:46
公募基金改革核心观点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标志着行业进入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本源的系统性改革阶段 [1] - 改革围绕"以投资者为本"理念,提出25条措施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痛点,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转型 [1] - 核心突破在于将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共建长远发展的行业生态圈 [1][4][5] 费率改革 - 对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率机制,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作用 [2] - 基金表现显著超越业绩比较基准时适用升档费率,反之则下调费率,颠覆传统固定费率模式 [2] - 头部机构需在一年内使新注册主动权益类基金的60%采取浮动费率安排,外资和中小机构可自愿参与 [3] 利益绑定机制 - 明确基金收益指标包含基金产品业绩(净值增长率、业绩比较基准对比)和投资者盈亏情况(基金利润率、盈利投资者占比)两类 [6] - 基金经理考核中基金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且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6] - 提高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跟投比例和锁定期要求,薪酬与投资收益挂钩,中长期业绩差的基金经理绩效薪酬需明显下降 [6] 行业转型方向 - 考核导向从管理规模转向投资者回报,利益分配从"旱涝保收"转向"同甘共苦",投资行为从短期博弈转向长期深耕 [7] - 改革促使基金公司以投研能力为核心竞争力,注重长期投资价值,通过优异业绩获取更高回报 [2][6] - 未来可能逐步推广浮动费率至中小机构,并对部分存量产品进行改造 [3]
【十大券商一周策略】A股有望重回震荡上行,对主动投资的未来应当更有信心
券商中国· 2025-05-18 15:11
公募基金基准配置 - 市场对公募考核新规存在误区 回归基准是通过基准行业配比向基金持仓演化而非相反 产品策略向客户盈利导向回归与追求排名不矛盾 [1] - 沪深300 中证800等全市场基金基准存在局限性 合理基准应均衡港A配比 港股宽基占比是首要考虑因素 [1] - 主动公募持仓向业绩比较基准靠拢未必是普遍趋势 需与市场环境和渠道偏好相适应 短期更偏向资金博弈主题 [2] 市场走势判断 - 中美关税暂缓期超预期 市场震荡中枢抬升至半年线 上有压力下有支撑 港口航运板块或受益于备货潮 [3] - A/H指数有望缓步推高 无风险利率下降 政策预期改善 贴现率降低成为股市上升动力 [8] - A股有望重回震荡上行 社融增速回升 特别国债发行提供支撑 中央汇金发挥压舱石作用 [9] - A股走势"以我为主" 贸易摩擦缓解短期利好 但长期仍存反复性 市场韧性增强 [10] 行业配置建议 - 关注银行 非银 医药生物 公用事业 石油石化 有色金属 航运 港口等行业 [4] - 科技相对消费性价比仍高 可中期布局AI产业链和具身智能 CXO和创新药是一季报景气方向 [2] - 红利板块具备防御属性 科技产业趋势明确 大消费受政策支持有望修复 [10] - 公用事业 创新药 "新消费"板块值得关注 主题可布局军工 自主可控 并购重组 [13] 主动投资前景 - 中国主动基金长期跑赢指数比例高于美国 α收益显著 未来有望挖掘新质生产力重获α机遇 [5] - 公募基金定价权已明显降低 基准换仓行为未大规模发生 行业配置仍取决于基本面判断 [6][7] - 险资长线入市推动A股稳中有进 政策改革提升市场活跃度 行业配置需适度均衡 [13] 宏观经济与政策 - 贸易冲击边际平息但结构影响仍在 资金定价将回归基本面 需警惕总需求下降风险 [11] - 金融逆周期政策集中落地 实体融资需求恢复 社融总量有支撑 汇金流动性支持增强 [9] - 资本市场改革提速 投资回报属性强化 股市风险溢价降低推动估值修复 [8]
投资策略周报:八问公募新规对行业影响几何-20250518
开源证券· 2025-05-18 05:12
报告核心观点 - 周内影响市场最大的两个要素为中美贸易谈判以及公募新规,新规核心在于强化权益投资导向与长期绩效评价,是权益市场中长期制度红利,利于长期资金流入 [1] 周内两大影响要素之如何解读本次中美贸易谈判结果 - 中美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当前美国对中国额外征收30%关税,中国对美国只保留额外征收10%,美国保留24%的额外空间(延后90天)作为后续谈判筹码 [10] - 谈判超预期是因美国诉求强烈,特朗普急于获得新谈判成果以和其他国家获取利益,谈成时间比关税幅度更超预期 [10] - 中美后续谈判不一定顺利,若美国和其他国家谈判不顺,90天延长期限会延长;若特朗普“大获成功”,对中国态度可能强硬,后续谈判将漫长 [11] - 特朗普关税根本原因是“资本侵蚀”,后续特朗普2.0内容包括关税+贬值+增加对美订单+金融资产转向生产性投资,美国有效关税将显著升至10 - 20%,对中国大概率最高一档,预计30 - 50% [11] - A股内生性盈利底不晚于三季度到达,当前政策核心是推出既定政策,新储备政策推出时点或在二季度后期到三季度前期,中美谈判超预期进展会提前政策推出时间,不会显著拖后,建议“坚定政策信心,降低斜率预期” [12] 公募新规8问8答 公募行业改革为何强调“存量优先” - 过去行业偏好“新发导向”,《方案》推动认申购费与销售服务费调降、引入浮动费率机制,将投资者持有体验纳入考核,机构需重视存量产品持续表现与投资者盈亏反馈,提升“持营能力” [14] 浮动费率机制如何影响主动权益类基金的设计和考核 - 浮动费率推动产品设计以“清晰赛道 + 真实α”取胜,2022 - 2024年跑输基准10%以上的主动权益基金比例一度达64%,监管意图是压缩这类低效存量 [15] 中小基金公司如何在改革中实现差异化突围 - 头部基金公司通过“低费率指数 + 高α浮动费率”双轨运作推动平台化与数字化转型,中小公司需走“精品策略”路径,聚焦细分赛道、提升投研效能,并通过员工持股等机制提升团队稳定性 [16] 指数产品是否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 行动方案对ETF注册开绿灯,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鼓励发展Smart Beta、低波动、主题型宽基指数基金,指数增强策略有望成为重要补充 [17] 分类评价机制将如何改变代销机构的业务模型 - 分类评价机制落地后,代销机构需关注“客户持有时长”“盈亏比”“定投活跃度”等指标,重建考核体系与内部激励模型,券商系渠道因研究与投顾能力更强具备先发优势 [18] 主动权益基金面临哪些风险调整压力 - 监管强化业绩基准约束,风格漂移受限,考核侧重长期,绩效不稳定的主动权益策略短期主题轮动难复制过往超额,费用驱动型高波动行业的风格投机化明显的板块或面临赎回压力 [19] - 绩效显著跑输者或战略性调仓向类指增产品靠拢,三年复合年化回报持续跑输5%以上的产品应作为调仓评估重点目标,建议基于“对标基准下的相对收益”框架,动态下调低效权益产品配置权重 [19] - 业绩偏离基准超10%的基金中规模分层特征显著,规模低于10亿元的占比达67.1%,形成“长尾风险带”,100亿元规模以上基金占比趋近于零,业绩持续偏离的中小型基金是组合优化主要调整对象 [20] - 基金业绩呈“中间大、两头小”分布,0% - 5%及5% - 10%中游收益率区间基金产品合计占比达70%,超过10%收益的产品仅占14%,低于 - 10%的基金仅占7% [20][21] - 普通型股票基金业绩两极分化,收益率超过10%的高光基金占比达15%,稳健型产品(0 - 5%收益率区间)占比达36%,跌幅超过10%的基金占比达19%,尾部风险区域( - 10% - 5%)整体占比达24%,建议基于“基准相对收益”框架调整产品配置结构 [25] - 偏股混合型基金低于业绩基准风险相对可控,三年期业绩表现处于0% - 5%区间的基金占比高达40%,5% - 10%区间的基金数量紧随其后,占比达32%,两者合计占比超七成,业绩表现低于 - 5%的基金产品总量仅占约10%,其中表现最差(< - 10%)的基金仅占7% [29] - 主动权益投资风格向“基准收敛”演变,主动基金投资风格逐步向沪深300等主流基准靠拢,部分基金经理或被动提高指数成分股权重,阶段性推动市场结构偏向大盘风格 [32] 新规是否影响行业配置结构?哪些板块可能受益 - 银行、非银金融、公用事业、建筑装饰等行业当前存在明显低配,若严格对标基准,未来有望获得边际增配,结合25/5/13方案下的总市值口径测算,相关行业的潜在增量配置资金或将占其当前总市值的0.5 - 3.3个百分点不等 [36] 改革将如何影响机构投资行为及A股市场结构 - 长周期投资收益考核下,机构更注重组合管理,从“重规模”转向“重回报”,扭转投资思路,从追求短期波动到长期稳健,持仓长期稳定、换手率降低,基金净值短期波动或缩小,降低机构投资行为对市场的短期影响 [39] - 调整机构投资行为可减少其对市场的短期波动,提高A股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配置性价比,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39] 行业投资建议 - 不建议过多博弈对美暴露过高的品种,关注地缘风险溢价下行品种和国内确定性及预期差 [40] - 行业配置“4 + 1”建议:“内循环”内需消费(服装鞋帽、汽车、零售、食品、美容护理和新零售);科技成长自主可控 + 军工(AI +、机器人、半导体、信创、军工);成本改善驱动(养殖、航海装备、能源金属、饲料、贵金属);出海结构性机会(中欧贸易关系缓和相关品种及小品类出海);中长期底仓(稳定型红利、黄金、优化的高股息) [3][40]
重磅!“新基金”正式开闸,26家公募名单出炉!
券商中国· 2025-05-16 10:45
首批创新浮动费率产品上报情况 - 首批26家基金管理人上报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创新浮动费率产品 代表性较强 其中行业前列管理人21家 中小管理人4家 外商独资管理人1家 [1][3] - 相关管理人均派出长期业绩表现较好的基金经理管理浮动费率产品 旨在为投资者创造回报 [2] - 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产品收费方式更为细化 按照投资者每笔基金份额持有时间和年化收益率分档收取管理费 [3] 产品设计特点 - 持有时间少于365天仅收取基础管理费 持有时间大于等于365天则管理费与持有期间年化收益率挂钩 [3] - 产品设计强化投资者利益导向 符合持有期要求的投资者赎回时管理费率可根据业绩表现与基准对比调整 [3] - 升降档采用非对称设计 降档幅度大于升档幅度 更强调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3] - 业绩明显跑输基准则收费降低 业绩显著超越基准则收费适当提高但升幅较小 [4] 产品投向与销售策略 - 首批产品均为全市场选股基金 主要对标沪深300 中证A500 中证500或中证800等主流宽基指数 [4] - 后续可能探索拓展对标业绩比较基准范围 如主题风格类指数 [4] - 产品旨在引导长期投资 不看重募集规模 强化首发重实量销售导向 避免"高开低走" [4] 行业后续发展 - 行动方案要求头部机构在未来一年内发行此类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 [5] - 试行一年后将评估优化 逐步全面推开 [5] - 多家管理人已做好产品核心要素设计 法律文件准备 系统改造等各方面准备 预计后续将有更多管理人跟进 [5] - 新模式产品实现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共担风险收益 平衡管理人激励与投资者费率控制 [5]
公募改革落地!近三年跑赢基准10%的基金仅占8%!
搜狐财经· 2025-05-16 10:07
证监会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 证监会发布25条举措强化公募基金薪酬管理 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基准超10%的基金经理要求降薪 显著超基准的可适度提薪 [1] - 截至2025年5月13日 全市场近三年超额收益展示的13478只基金平均超额收益为-3.72% 仅8.84%(1191只)基金超额收益超10% [1][2] - QDII基金表现最优 23.76%产品超额收益超10% 其次为股票型(16.04%)和混合型基金(9.93%) [1][2] 股票型基金TOP10分析 - 招商基金张林管理的009601以62.20%净值增长率居首 超越基准81.85个百分点 金鹰基金陈颖管理的001167以83.66%净值增长率紧随其后 [3][4][5] - 股票型TOP10平均净值增长率21.79% 平均超额收益22.26% 上榜门槛45.56% 5只基金规模超10亿元 [3][4] - 陈颖管理的基金重仓科技股 泰凌微一季度净利润增9倍 其投资组合中端侧AI芯片企业占比显著 [5][6] 混合型基金TOP10表现 - 华夏基金顾鑫峰管理的014283以185.78%净值增长率夺冠 超额收益达167.41% 张城源管理的002834以109.48%居次 [7][8][9] - 混合型TOP10平均净值增长率23.42% 平均超额23.91% 上榜门槛69.34% 仅2只规模超10亿元 [7][8] - 顾鑫峰偏好成长股投资 其重仓的锦波生物等9只A股季度涨幅均超10% [9][10] QDII基金TOP10特征 - 南方基金熊潇雅管理的012584以91.27%净值增长率领先 超额收益72.53% 其3只产品同时上榜 [10][11][12] - QDII TOP10平均净值增长率47.02% 平均超额27.29% 4只规模超10亿元 南方基金占据三席 [10][11] - 熊潇雅重点配置港股成长股 如腾讯控股和老铺黄金(季度涨幅200%) 认为港股互联网已成"新价值股" [12][13]
北水动向|北水成交净买入10.95亿 内资继续加仓建行(00939) 本周累计净买入超34亿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5-16 10:04
港股通资金流向 - 北水成交净买入10.95亿港元 其中港股通(沪)净买入21.2亿港元 港股通(深)净卖出10.25亿港元 [1] - 建设银行获净买入11.4亿港元 吉利汽车获净买入3.07亿港元 美团-W获净买入2.49亿港元 [2][4][7] - 盈富基金遭净卖出10.23亿港元 腾讯遭净卖出7.74亿港元 小米集团-W遭净卖出6.54亿港元 [2][6][7] 个股资金明细 - 阿里巴巴-W买卖总额73.41亿港元 净流入5.72亿港元 [2] - 腾讯控股买卖总额30.70亿港元 净流出4.53亿港元 [2] - 小米集团-W买卖总额27.27亿港元 净流出4.20亿港元 [2] - 美团-W买卖总额19.78亿港元 净流入3.26亿港元 [2] - 建设银行买卖总额17.88亿港元 净流入11.40亿港元 [2] - 优必选净流入5194.39万港元 [2] - 中芯国际净流入1.06亿港元 [2] - 中国移动买卖总额4.77亿港元 净流出3071.70万港元 [4] - 中国海洋石油净流入1062.44万港元 [4] 建设银行 - 华创证券指出支撑银行股上涨因素扩容至四个维度 包括中长期资金入市及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ROE提升 [4] - 北水本周累计加仓建设银行约34.57亿港元 [4] 吉利汽车 - 招商证券国际指出第一季度成本控制体现极氪与领克协同效应 私有化后可能节省数十亿元成本 [5] - 极氪股东可能选择持股转换而非现金交割 减轻现金压力 预计极氪净利润贡献从2026年开始显著提升 [5] 比亚迪股份 - 比亚迪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欧洲总部官宣仪式 加速海外渠道布局 [5] - 推进本地化生产进程 乌兹别克斯坦和泰国工厂投产 柬埔寨工厂奠基 出海船队投入使用 [5] - 技术进步带动销量增长 智能化战略有望实现量价齐升 全球化进程加速打开营收和利润空间 [5] 阿里巴巴 - 第四财季营收同比增长7%但不及预期 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 [6] - 大摩指出股价下跌源于市场对阿里云20%增长过高预期 实际18%增速符合预测 投资逻辑依然稳固 [6] 小米集团 - 雷军称三月底交通事故对小米打击巨大 公众期待和要求远超想象 [6] - 德意志银行指出近期订单连续下滑引发投资者对汽车业务能力担忧 但因素多为短期 新订单流可能从5月下旬开始增加 [6] 盈富基金 - 中金研报称4月下旬南向资金流入明显放缓 内地主动偏股型基金港股持仓达30.8%的历史新高 [6] - 预计后续年内南向增量约2000-3000亿港元 全年累计流入8000-10000亿港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