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

搜索文档
宁德市妇联:巾帼服务暖人心 赋能产业促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7-11 06:54
产业集群发展 - 宁德市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1] 妇联服务举措 - 宁德市妇联推出"家+幸福"三年行动,为主导产业企业及员工家庭提供政策、平台、健康、文化、亲子等精准服务 [1] - 联合多部门走进企业解读"关爱女性健康"保障政策、"巾帼富宁贷"优惠贷款、"三都澳英才卡"住房优惠等政策红利 [3] - 开展390场女工活动,丰富女性员工生活,并举办"新质"女性人才沙龙,邀请女性科研工作者分享创新创业故事 [3] 女性员工支持 - 通过健康义诊、心理讲座、法律咨询等服务保障女性员工身心健康,如在宁德时代开展"倾情关爱守护健康"义诊 [5] - 宣传妇女维权、家庭教育、反家暴等知识,全方位守护妇女儿童权益 [5] - 举办文化艺术类、体育竞技类活动,并开展手冲咖啡、烘焙、茶艺等体验课程,拓宽生活感知维度 [9] 家庭和谐建设 - 举办公益讲座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员工掌握家庭教育方法 [9] - 开展家风家教宣传月主题活动,增强企业职工归属感和凝聚力 [9] - 举办单身青年交友联谊活动,满足员工情感需求,提升生活幸福感 [9]
2025年非洲咖啡与茶博览会在卢旺达开幕
新华社· 2025-07-08 14:56
非洲咖啡与茶博览会概况 - 2025年非洲咖啡与茶博览会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开幕,聚焦促进贸易、投资及产业链协同发展,为优质农产品拓展国际市场 [1] - 博览会吸引来自非洲及全球500多名代表和参展商,举办多场论坛和贸易洽谈活动,促进非洲生产商与全球买家、投资者及行业机构深度合作 [2] 行业参与与官方表态 - 卢旺达农业与动物资源部国务部长埃里克·鲁维甘巴表示,博览会是产品展示、推动产业发展、吸引全球投资和塑造市场需求的重要平台,旨在汇聚农户、出口商、科研人员等共同探讨挑战与商机 [1] - 卢旺达国家农业出口发展委员会首席执行官克劳德·比齐马纳指出,博览会加强市场对接、激励创新,并为赋能农民提供契机 [1] 市场拓展与区域合作 - 肯尼亚农业和食品管理局咖啡处代表卡尔文·巴拉卡提到,肯尼亚咖啡主要出口欧美,但亚洲市场关注度持续上升,博览会为拓展多元市场提供机会 [1] - 乌干达咖啡公司代表帕特里夏·埃迪特·纳姆万杰表示,博览会已帮助企业建立潜在买家联系,有望转化为实际合作 [1] 中国市场的参与 - 非洲咖啡在中国市场热度攀升,吸引大量消费者和精品咖啡连锁品牌商,中国采购商和咖啡爱好者在博览会上与非洲生产商深入洽谈 [1]
“畅行中国 一路向新”百家主流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在合肥启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06:23
科技创新 - 合肥以国家实验室为支点推动科技创新,涉及深空探测、稳态磁场等领域[3] - 合肥在先进光源、雷电防护、质子治疗、智能语音等硬核科技领域取得突破[5] - 合肥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全面建设[5] - 中国科大、科学岛等高校院所汇聚全球智慧,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生态[5] 产业发展 - 合肥"芯屏汽合"产业格局成型,维信诺等新型显示企业点亮全球屏幕,蔚来、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企业强势出海[6] - 新能源汽车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链发展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入选国家战新产业集群[8] - 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6%,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生态[8] - 洽洽食品、老乡鸡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8] 开放合作 - 合肥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安徽自贸试验区等4个国家级开放平台连接世界[9] - 中欧班列、江淮运河、新桥国际机场构建陆海空立体开放通道,62家境外世界500强落户[9] - 合肥入选"全国十大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形成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格局[9] 文旅融合 - 巢湖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建成100平方公里环湖十大湿地和500多个公园游园[12] - 合肥推出"科里科气"科创游,打造全国首个"科技旅游示范基地",获评"中国研学游目的地标杆城市"[12] - 合肥淮河路步行街、瑶海青年创意田园等文旅项目融合现代艺术与科技元素[12] 城市发展 - 2024年合肥常驻人口达1000.2万人,GDP1.35万亿元,跻身"双万之城"[12] - 合肥集聚高层次人才2.7万人,近三年新增大学生超百万,人口净增54万居万亿城市首位[12]
沈阳法库2025年重点项目推进大会成功举办
央广网· 2025-06-12 03:00
项目投资规模 - 沈阳法库2025年重点项目推进大会涉及36个项目,总投资超1462亿元 [1] - 项目储备池包含300余个项目,投资规模超2000亿元 [1] - 2024年全年谋划筹备项目272个,总投资1365亿元 [2] 项目进展 - 2025年重点项目推进大会加速推进36个项目,涵盖产业发展、基础提升、民生保障等领域 [1] - 2024年78个新建项目破土动工,113个重点项目全速推进,52个项目圆满竣工 [2] - 预计2024年底前全县竣工重点项目将达到50个 [1] 产业布局 - 围绕"陶瓷及新材料、通航及无人机、新能源及储能、农产品深加工、高品质文体旅、全域电商"六大产业 [1] - 依托"一区四园多片区"发展格局 [1] - 赛特斯电力科技产业园、通航未来(辽宁)航空产业学院等项目注入储备池 [1] 招商引资 - 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个,落地亿元以上项目25个,签约落地转化率达到50% [1] - 2024年100个亿元以上项目完成签约,55个项目精准落地 [2] -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21亿元,专项资金项目13个 [2] 经济指标 - 固定资产投资、社零额、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跃升前列 [2] - 实际到位外资任务指标超额达成 [2]
【财经分析】10块钱门票,万亿级家底!数据揭秘“苏超”刷屏真相
新华财经· 2025-06-09 05:15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现象 - "苏超"赛事热度超越欧冠决赛 国内社交网络玩梗文化推动其成为新顶流 [1] - 赛事上座率达2.2-2.6万人/场 票价仅10-20元 主要由企业赞助和城市补贴支撑 年费用约千万元 [4] - 516名参赛球员中仅29名职业球员 其余来自学生、教师、程序员等职业群体 [1] 江苏省经济基础 - 2024年GDP突破13万亿元 增量全国第一 13个地级市GDP均超4500亿元 实现"城均破万亿" [5][8] - 经济均衡发展消解城市强弱对立 形成"江苏自信"的竞争氛围 [8] - 南通打造"616"产业体系 培育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 [11][12][13] 重点城市产业格局 南通市 - 家纺产业链评分92分全国第一 拥有1.5万家企业 63家高新技术企业 罗莱家纺等上市公司 [15] - 船舶制造规模占全国1/10 海工制造占1/4 产业链评分90分 聚集中远海运川崎等龙头企业 [20] 南京市 - 电力自动化设备产业链评分90分 6个细分节点全国第一 江宁区智能电网产值1932.58亿元(+10.6%) [20][24] - 软件信息产业评分90.66分全国第6 拥有12万家企业 近三年年均专利申请超1.6万件 [27][29][33] 盐城市 -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5.9倍 悦达起亚等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4% [37][40] 镇江市 - 眼镜片年产量4亿副 占全国75% 全球50% 眼镜片模具等细分领域全国第一 [42][47] 宿迁市 - 白酒产业评分84.51分全国第13 产值占江苏近80% 拥有洋河股份等数十家酒企 [48][49][52] - 候车亭产业全国第一 聚集500多家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53] 徐州市 - 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年产值超2000亿元 全国市场占比超20% 相关企业超1万家 [56] 泰州市 - 船舶制造产业评分87.92分全国第4 造船完工量超千万载重吨 [61][63] 淮安市 - 岩盐储量1300亿吨世界第一 盐矿产业评分全国第一 [67] 连云港市 - 非金属矿产评分88.6分全国第一 水晶产业全国领先 5个石英细分领域第一 [68][71] 扬州市 - 杭集镇年产牙刷75亿支 全球市占率1/3 形成4000家企业集群 年销售300亿元 [78] 苏南三市产业优势 苏州市 - 2024年GDP达26726.98亿元 电子制造服务产业评分93.11分全国第一 产值1.43万亿元(+9.2%) [81][84][86] - "1030"产业体系覆盖10大集群30条产业链 生物医药等领域评分均超85分 [81][89] 无锡市 - 装备制造业十余个细分节点全国第一 2024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超4000亿元 占全省50% [92][95] - 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有望2025年破万亿 [95][100] 常州市 - 绿色能源产业评分88.36分全国第10 2024年产值7200亿元 聚集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 [100][102] - 碳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先 蜂巢能源等本土企业走向全球 [100]
海外人才宁德行:感受产业发展与文化交融
中国新闻网· 2025-06-06 23:55
产业发展 - 宁德市引进培育宁德时代、青拓集团、上汽宁德基地、东南铜业等龙头企业及2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3] - 打造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个世界级产业地标 [3] - 成为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和不锈钢研发生产基地 [3] 企业考察 - 考察团在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新能源技术最新进展和前沿应用 [3] - 在青拓集团听取青山全球布局、发展历程及不锈钢产品生产销售情况 [3] - 近距离察看青拓集团自主研发的青拓笔尖钢、QN系列不锈钢等产品 [3] 文化体验 - 考察团在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体验畲族风情,包括畲歌、美食、凤凰图腾刺绣和乌米饭 [5] - 在蕉城区霍童镇观看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霍童线狮表演 [5][7] - 在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品鉴"坦洋工夫"红茶,了解其发展历程 [7]
15个新一线城市人口增量近100万 ,成为人口流入高地
第一财经· 2025-06-05 13:53
人口增长 - 2024年15个新一线城市新增人口合计达99.73万人 [1] - 其中10个城市人口增量超7万,3个城市超10万,分别为合肥(14.9万)、长沙(超10万)、杭州(10.2万) [1][2][3] - 合肥近三年累计人口增加53.7万,迁移人口占比87.9% [2] - 西安、东莞、佛山、宁波人口增量达或超8万,郑州、成都、青岛增量超7万 [3] 产业与经济发展 - 合肥产业发展聚焦新能源汽车、光伏、集成电路,高新区新质企业达1616家,高企3400家,独角兽6家 [2][3] - 长沙装备制造、文化娱乐、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人口流入 [3] - 杭州从消费互联网拓展至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及大模型领域 [3] - 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112.43万辆(+14.3%),太阳能电池8180.11万千瓦(+61.4%),集成电路圆片885.40万片(+36.7%) [4] - 郑州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9.2%),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8%,汽车产量超110万辆 [4] - 成都上市公司总数增至152家,包括交大铁发、山友暖通、开发科技等 [4] 城市竞争力 - 合肥成为长三角第4个千万人口城市(1000.2万),全国第18座 [2] - 新一线城市人均收入高、就业机会多,教育医疗资源优质,生活成本低于一线城市 [4][5] - 大学毕业生倾向选择新一线城市,体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版图报告》发布
中国新闻网· 2025-06-03 09:12
产业发展维度 - 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总指数2022年达30.3 较2017年上升5.5 增长率22.3% 年均增长率4.1% [1] - 下游城市群在产业发展维度具备明显领先优势 [1] 科技创新维度 - 科技创新总指数从2017年11.6升至2022年15.2 年均增长率5.5% [2] - 2022年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科技创新指数分别为13.4/13.6/17.9 下游保持领先优势 [2] - 2017-2022年上游/中游/下游科技创新指数增速分别为5.1%/5.1%/6.0% [2] 资金保障维度 - 资金流总指数从2017年12.7升至2022年15.2 [2] - 上海/杭州/重庆资金流指数领先 苏州/成都等城市进步明显 [2] - 长江中下游城市资金保障能力突出 [2] 人才友好维度 - 人才友好指数为六大维度中最高水平 [1] - 成都/武汉/上海等城市表现突出位居前列 [3] - 不同城市在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中展现独特优势 [3] 生态安全维度 - 生态安全指数涵盖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风险/生态系统韧性/生态系统服务4项一级指标 [3] - 上游与下游生态安全指数得分接近 中游城市相对较弱 [3] - 生态系统健康与功能完整性不足 排污与承载力不匹配 生态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2] 区域发展差异 - 六大维度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1] - 下游城市群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资金流/国土空间/生态安全维度领先 [1][2] - 资金流总指数在110个城市中出现分化 [2]
银河证券:预计6月A股市场将呈现震荡上行格局
快讯· 2025-06-02 04:54
市场展望 - 预计6月A股市场将呈现震荡上行的格局 但过程可能较为曲折 [1] 投资策略 - 采取攻守兼备的策略 建议关注三条主线:消费+科技+红利 [1] 行业分析 科技领域 - 泛科技等成长领域在政策支持和产业发展的推动下 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投资机会 是中期主线 [1] 消费领域 - 受益于推动国内消费政策的领域 叠加人民币有升值预期对应受益的消费板块 [1] 金融领域 - 银行等具有业绩确定性和低估值 高股息的特点 在市场震荡时具备一定的配置价值 [1] 投资建议 - 建议布局科技 消费等板块里的价值股 [1]
多措并举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经济日报· 2025-05-29 22:23
产业与人才融合 - 南昌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吸引人才,形成产业引才模式 [1] - 贵阳打造"筑才"品牌,以政策聚集人才,同时发展大数据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1] - 长沙推进"五区融合"创新生态圈,通过优化环境留住人才 [1] - 产业是人才集聚的重要载体,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各地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1] 人才政策与实施 - 南昌累计兑现人才生活补贴、购房补贴超40亿元,通过"人才10条"和新"人才10条"政策吸引人才 [2] - 政策制定需体现诚意并回应人才需求,释放留才用才的暖意 [2] - 政策落地形成人才集聚"强磁场",逐步释放红利 [2] 城市环境与人才发展 - 建设让人才创新创业且安居乐业的环境,包括优化评价机制和鼓励创新氛围 [2] -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品质,解决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民生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