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

搜索文档
雷军谈造车和重启造芯:押上小米十年家底,压力巨大
凤凰网· 2025-09-24 01:52
公司战略与业务布局 - 小米集团将于9月24日19点举办第6次雷军年度演讲 主题为《改变》 聚焦小米玄戒芯片和小米汽车的发展历程[1] - 公司创始人雷军表示造车和重启造芯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决策 动用了公司前十年积累的全部资源[1] - 同时推进两大核心业务被形容为"同时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 面临巨大压力[1] 技术研发与投入 - 小米玄戒芯片项目与小米汽车项目同步启动 体现公司对核心技术领域的战略性投入[1] - 两大高投入项目并行推进 对公司资源形成重大考验[1]
雷军:造车造芯几乎同时决策,赌上小米十年家底
搜狐财经· 2025-09-24 00:31
演讲安排 - 小米将于9月25日19:00举办第六次雷军年度演讲 主题为《改变》[1][2] - 演讲原计划6月与小米YU7发布会同步举办 因内容过多推迟至9月与小米17系列旗舰发布会合并举行[2] 战略布局 - 公司同时推进造车和重启造芯两大核心战略 决策时间基本同步[1][3] - 两项战略投入巨大 消耗了公司前十年积累的全部资源储备[1] - 雷军将双重战略投入比喻为"同时供两个孩子上大学" 凸显资金压力[1][3] 内容焦点 - 演讲将重点披露小米玄戒芯片研发背景及小米汽车项目背后的发展历程[1] - 雷军通过社交媒体预热演讲 强调战略决策的勇气与挑战[1][3]
雷军称小米押全部家底造车造芯压力巨大
新浪科技· 2025-09-24 00:29
公司战略决策 - 公司同时启动造车和重启造芯两大核心业务 [1] - 决策动用公司前十年积累的全部资源进行投入 [1] - 两项业务并行推进导致公司面临巨大资金和运营压力 [1] 业务投入规模 - 造车与造芯业务被视为同等重要的战略级投资项目 [1] - 资源投入程度达到"押上全部家底"的级别 [1] - 同时推进两大业务被比喻为"同时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 [1]
雷军回应造车同时重启造芯
新浪财经· 2025-09-24 00:13
公司战略决策 - 公司同时启动造车和重启造芯两大核心业务 [1] - 决策动用了公司前十年积累的全部资金储备 [1] 资源投入规模 - 公司将全部家底押注于造车和造芯业务 [1] - 资源投入压力被比喻为同时供两个孩子上大学 [1] 业务执行挑战 - 同时推进两大资本密集型业务导致公司承受巨大压力 [1] - 决策勇气被公司高层事后重新审视并感慨 [1]
何小鹏对话罗永浩:如果你想害一个哥们儿,就劝他去造车,因为太苦了!小米雷军当时都认为我不应该造车
搜狐财经· 2025-08-26 04:50
行业观点 - 硬件行业从业者对造车持谨慎态度 多数认为不应进入该领域 [1] - 造车行业具有极高难度和挑战性 被形容为"太苦了"的行业 [1] - 行业外部人士与内部从业者对造车难易度认知存在显著差异 [1] 人物表态 -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透露曾收到雷军等硬件从业者的劝阻建议 [1] - 何小鹏基于近年造车实践经验 形成"劝人造车等于害人"的行业认知 [1] - 行业资深人士通过亲身经历验证造车领域的极端困难性 [1]
何小鹏称雷军曾劝他不要造车
新浪科技· 2025-08-26 04:41
行业观点 - 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表示 大部分支持其造车的人均未从事过硬件行业 而真正从事硬件行业的朋友均认为其不应造车 例如雷军 [1] - 何小鹏指出 造车行业极为艰苦 近年来其才意识到该行业特性 并称"如果你想害一个哥们儿 你就劝他去造车" [1]
何小鹏:如果你想害一个哥们儿,就劝他去造车
新浪科技· 2025-08-26 04:38
行业观点 - 硬件行业从业者普遍认为造车行业具有极高难度 雷军等硬件从业者曾劝阻何小鹏进入汽车制造领域[1] - 造车行业被描述为极其艰苦的领域 何小鹏表示"如果想害一个哥们儿 就劝他去造车 因为太苦了"[1] 行业认知演变 - 行业认知存在明显差异 非硬件背景人士更看好造车前景 而硬件从业者持谨慎态度[1] - 行业认知需要时间积累 何小鹏表示"做了最近几年"才形成对造车行业的深刻认知[1]
雷军宣告状态逐步恢复,他将满血复活归来?
搜狐财经· 2025-05-12 01:20
公司管理层动态 - 公司创始人经历过去一个多月最艰难时期 情绪低落并取消会议及出差计划 暂停社交媒体互动 [2] - 公司创始人近期状态逐步恢复 称通过思考获得收获 并从公众关心中重获信心 [2] - 公司创始人未公开分享具体思考内容及收获细节 [2] 行业跨界挑战 - 公司作为手机行业跨界造车者 缺乏造车经验却仅用三年推出产品 行业传统车企新车研发周期通常需3-5年 [3] - 汽车制造涉及更广领域且关乎生命安全 与手机产品故障后果存在本质差异 [3] - 公司成立四年多推出三款车型 行业关注其速度是否存拼凑组装嫌疑及能否保证产品质量 [6] 产品安全与事故 - 公司产品市场保有量约20万台 但网络曝光多起故障及事故 包括撞车、翻车、起火及伤亡事件 [4] - 公司产品SU7在安徽高速发生智驾事故 车辆烧毁且致3人遇难 引发全国关注 [4] - 事故后国家相关部门强化对智驾、电池及隐形门把手的监管 [4] 技术能力质疑 - 公司宣称智驾处第一梯队 但第三方测评中表现不佳 [6] - 行业专业人士提醒"操控跟不上马力就是马路杀手" 质疑公司产品性能匹配问题 [6] - 公司第三款车型YU7计划年中上市 行业关注其上市节奏是否反映造车理念变化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