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

搜索文档
(经济观察)“双港”联动 琼港合作前景广
中国新闻网· 2025-09-14 06:12
琼港合作基础与现状 - 香港是海南最大外资来源地 今年前7个月新设港资企业382家 同比增长7.3% [1] - 海南实际使用港资118.72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99.3% [1] - 香港是海南第一大服务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货物贸易伙伴 [1] 合作领域与项目进展 - 两地签约30个合作项目 涵盖产业投资、大数据应用、医疗健康等领域 [1] - 海南在香港发行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 [1] - 佰唯基因生物科技作为首个外资干细胞项目落户海口国家高新区 [3] 政策协同效应 - 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带动香港黄金饰品、医药产品进入海南及内地市场 [2] - 自香港进口"零关税"生产设备实现快速增长 [2] - 全岛封关运作将于12月18日启动 零关税商品税目将大幅扩大 [2][3] 产业互补与发展前景 - 可构建"香港接单-海南生产-全球销售"跨境产业链 [3] - 香港可利用海南地缘和政策优势将优质产品以更优惠价格进入内地 [2] - 两地将建设面向亚太的采购、配送和供应链管理中心 [3] 服务业合作空间 - 国际运输、医疗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存在广阔合作空间 [2] - 将推动零售消费领域合作、会展业交流及人才资格互认 [2] - 有助于构建更紧密的服务业价值链分工体系 [3]
直挂云帆济沧海 ——香港第十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综述
经济日报· 2025-09-13 22:13
香港第十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于9月10日至11日举行,6000多名海内外嘉宾以及100多个代表团参加论 坛,共同探讨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商贸、投资、创科、绿色发展等多方面发展机遇。本届论坛以"合 作求变共建未来"为主题,加入重点市场、热点项目和构建可持续发展平台等新元素,为企业、本地专 业服务业以至民间交往缔造更多合作机遇。论坛举办期间促成50份政府和企业合作备忘录,创历史新 高,凸显香港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功能性平台角色。 十年耕耘硕果累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坛开幕式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引用中国的古语欢迎参会嘉宾。 香港特区政府自2016年起举办香港"一带一路"高峰论坛,10年来累计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45000多人 参与论坛,展示超2800个项目,透过合作和联通构建共同愿景,实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价值。 如今,香港"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已经成为推动香港、内地及海外企业在"一带一路"项目合作上最大和最 重要的商贸投资平台。李家超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全速拓展香港的国际商贸网络,他在过去3年访问12 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见证香港与相关经济体达成逾160份合作备忘录、合作协议和成 ...
许正宇:香港作为首要IPO枢纽 为一带一路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智通财经· 2025-09-11 11:37
他指,香港正巩固作为亚洲领先保险中心地位,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管理跨国项目尤其重要。 香港亦提供利得税减免、简化资本要求等优惠措施,令香港成为管理"一带一路"相关风险的理想地。香 港致力加强有关合作,透过与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互通市场、积极拓展与全球企业联系等措施,正帮 助"一带一路"及东盟合作伙伴抓紧机遇及管理风险。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香港金融市场蓬勃发展,今年首8个月港股日均成交额319亿美 元,同比升1.3倍。首次公开发行(IPO)集资额升5.8倍至173亿美元,反映香港作为全球首要IPO枢纽的地 位,为"一带一路"沿线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许正宇指,香港落实公司迁册制度,为海外企业迁册来港提供安全高效途径,诚邀企业以香港作为战略 基地,应对全球不确定、推动"一带一路"增长。 ...
第十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香港开幕!首日促成33份协议
南方都市报· 2025-09-10 15:10
9月10日,第十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开幕。本届论坛为期两天,以"合作求变 共建未来"为主题,有超过90位来自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官员及商界高层人士参与,共谋 合作新机遇,开创共赢新未来。 9月10日,第十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香港开幕。 南都N视频记者在论坛现场获悉,在本届论坛首日,主办方共促成了33份合作备忘录和协议,涵盖基 建、金融及科技等多个领域,项目涵盖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卡塔尔和阿联 酋等国家和地区。 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马时亨在论坛上发表欢迎辞时表示,论坛作为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石,在 过去十年间汇聚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政商界人士,促进多方对话与合作,建立了多项重要的伙 伴关系。 在全球经济不稳定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在变局中抓紧机遇成为关键。主办方设置了政策对话环节, 以"驭变求新,共创未来"为题,由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主持,来自马来西亚、卡 塔尔、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的高级官员,一同剖析"一带一路"最新政策和发展机 遇,以及探讨跨地区经济合作。 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企业在现场设置 ...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将于9月15日举办 参会规模为历届最大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9-10 08:48
会议基本信息 -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将于9月15日至16日在广州举办 [1] - 预计参会人数达1200人 超过前两届大会规模 [1] - 参会人员包括政府官员 商协会负责人 国际湾区组织代表 智库专家及行业领军企业代表 [1] 会议议程安排 - 9月15日上午举行开幕式及全体会议 [1] - 9月15日下午举办4场平行专题研讨会议 [1] - 专题研讨涵盖国际供应链协同创新与全球贸易风险应对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合作 商事法律合作促进 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对接等热点议题 [1] 机制性建设成果 - 将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工商合作机制性建设有关成果 [1] -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联合广东省贸促会发布《中国(广东)自由贸易区临时仲裁指南》 [1] - 该指南系统梳理中外企业在自贸区通过临时仲裁解决争议的法律依据 程序规则及注意事项 [1] 行业合作举措 - 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联盟" 邀请近160家机构参与 [2] - 参与机构包括粤港澳三地及国际代表性会展业协会 主办单位 场馆及展览运营服务商 高校等 [2] - 建立大湾区会展业合作机制 [2] 研究报告发布 - 广东省贸促会联合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共同发布中英文双语版《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 [2]
坚持整体布局、共建共享、联动对接—— 粤港澳教育合作成色十足
人民日报· 2025-09-07 23:49
近期,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圈"活动密集、互动热络: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实习计划(广州)启动,100余名香港青年来穗实习,岗位覆盖金融科技、生物 医药等新兴产业;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暨校长论坛在澳门举办,180余名三地高校代表共研科教合作; 世界青年论坛"未来博雅领袖峰会"开幕,400余名中外青年开启澳门文化交流之旅;中国国际大学生创 新大赛首设港澳区域赛,10所港澳高校的47个创新创业项目在香港中文大学展开竞逐…… 这番常来常往,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顶层擘画下,2020年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出台,明确把大湾区打造成为国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 改革试验区、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枢纽,以及内地与港澳教育全面合作发展的生动典范。 5年来,从学术合作到实践育人,从文化交流到人才共育,资源加速流动,人才活力迸发,大湾区教育 协同的蓝图愈发清晰,区域创新发展的动能更显强劲。 一所新大学折射优质资源集聚 6月19日,教育部正式复函广东省,同意设立大湾区大学。 大湾区,这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从最初的一个地理概念,逐渐成为经济繁荣、科技领先、创新活跃等一 体化发 ...
王文涛部长会见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岑浩辉
商务部网站· 2025-09-05 12:12
内地与澳门经贸合作 - 商务部进一步深化内地与澳门合作并推进CEPA开放措施落地 [1] - 商务部推动中葡论坛等平台建设并支持澳门会展业发展 [1] - 商务部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 [1] - 商务部支持澳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并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1] 澳门特别行政区发展策略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将继续与商务部紧密合作深化两地经贸交流 [1]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将强化内联外通作用并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1]
《横琴方案》印发四周年,这里如何成为澳门多元发展新引擎?
南方都市报· 2025-09-05 02:50
合作区发展现状 -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澳资企业超7300户 在横琴居住生活就业的澳门居民超28000人[1] - 合作区实有经营主体近6万户 其中澳资企业达7303户 较合作区成立时增长57.49%[8] - 在合作区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23749人 同比增长30.1% 在合作区就业的澳门居民5762人 同比增长14.1%[9] 制度创新与规则衔接 - 合作区已梳理形成琴澳规则衔接和改革创新事项清单306项[3] - 制定澳门医疗药学等领域专业人士跨境执业法规 修订旅游建筑工程领域执业法规[3] - 横琴居民赴澳门旅游"一签多行"政策于2025年1月1日落地实施[4] - 全岛实施"分线管理"近一年半 "一线""二线"人车货物通行顺畅有序[5][6] 产业创新发展 - 真健康公司穿刺手术机器人获批国内首创三类医疗器械证[7] - 百诚医药研发的首个"澳门监制"同名同方药百诚稳心颗粒获批上市[7] - 跃昉科技聚焦RISC-V架构芯片及全栈解决方案研发[7] - 建成横琴跨境电商(华发)创新产业园 琴澳跨境电商产业园 吸引映宇宙快手等头部企业落户[12] 跨境贸易与对外开放 - 上半年合作区进出口总额224.81亿元 同比增长101.5% 其中出口138.01亿元增长104.2% 进口86.79亿元增长97.3%[12] - 推进澳门国际机场横琴前置货站建设 实现澳门与大湾区货源地无缝连接[10] - 空中客车直升机中国区总部 万达商管 宁德时代等国际企业布局横琴[13] - 与西门子工厂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意向 开展机电数字孪生等领域技术合作[13] 产学研协同发展 -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构建"30分钟跨境科研转化圈" 实现澳门科研与横琴转化无缝衔接[9] - 与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20家 融合澳门国际化科研优势与横琴产业化优势[9] - 设立中葡中西经贸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支持中葡经贸中心发展[14] 民生融合与基础设施建设 - 澳门新街坊项目启用卫生站 濠江中学开学 澳门社团进驻 澳式商铺入驻[10] - 琴澳正式实现共用单牌车电子标签 申办流程大幅简化[2] - 琴澳两地定点医院实现患者跨境转运全程不下车高效模式[2] - 琴澳跨境学生专车实行"随车查验 免下车通关"便捷通关新模式[2][3]
珠海国资重组大棋局?珠光集团接手大横琴
凤凰网· 2025-09-05 02:35
股权结构变动 - 珠海市国资委将持有的大横琴集团90.21%股权无偿划转至珠海市珠光集团 [1] - 大横琴集团为*ST宝鹰、世荣兆业及世联行三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 [1] - 划转后珠光集团通过大横琴集团间接持有*ST宝鹰37.96%表决权股份、世荣兆业60.28%股份及世联行30.58%股份 [1] - 本次划转不改变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珠海市国资委仍是最终实际控制人 [1][2] 战略背景与目的 - 股权调整是为贯彻中央及广东省深化国企改革要求 推进珠海市属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2] - 此举是珠海市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战略举措 旨在建设更具市场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 [2] - 调整契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需要 结合大横琴开发建设能力与珠光跨境资本运作优势 [4] - 珠光集团2025年6月经营范围新增"企业总部管理"、"自有资金投资的资产管理服务"等条目 可能拓展新业务 [4] 企业影响与协同效应 - *ST宝鹰作为综合性工程服务商 有望借助珠光集团和大横琴集团资源优势 获得更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项目机会 [3] - 世荣兆业作为珠海本土房地产开发企业 可能在土地资源获取和项目开发方面获得更多协同效应 [3] - 世联行作为房地产服务商 有望在业务拓展和资源整合方面受益 [3] - 长期看企业可能在融资支持、资源整合、战略协同等方面获得集团更多支持 [3] 国资格局变化 - 大横琴集团总资产达1600亿元 旗下控股上市公司3家 拥有二级全资子公司、控股和参股企业26家 [3] - 珠光集团是珠海最早驻港澳的"窗口企业" 也是目前唯一的珠澳双总部企业 在跨境投融资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和独特优势 [3] - 通过此次划转 珠光集团资产规模和重要性将显著提升 有望重塑珠海国资格局 [4] - 珠海有望形成华发集团、格力集团和珠光集团三大国资并驾齐驱的新格局 [4] 人事与组织调整 - 王宇声2025年4月接任珠光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此前曾担任大横琴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等职务 [4] - 人事安排被认为是为顺利整合大横琴集团铺路 体现珠海国资委战略意图 [4]
张军扩:通过体制和政策改革,有效投资仍然是拉动增长的重要力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10:05
核心观点 - 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 需通过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力 [1] - 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主因是社会保障不足和预期不稳 需通过提高社保水平等结构性政策调整 [1][2] - 扩大投资在制造业升级 基础设施等领域仍有较大空间和潜力 [2] - 需通过落实民营经济政策优化营商环境 并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来释放投资潜力 [3] - 粤港澳大湾区应利用改革开放优势 在释放内需潜力方面进行探索和示范 [3] 需求侧分析 - 2010-2016年居民消费率偏低程度比当前更严重 但被房地产投资和出口需求旺盛所掩盖 [1] - 居民消费受住房 医疗 养老 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压力影响 形成强储蓄动机 [2] - 住房压力有所缓解 但其他领域压力仍存 [2] 投资潜力领域 - 制造业领域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布局 [2] - 基础设施领域包括城市更新 乡村整治 大江大河治理和重大安全工程 [2] - 投资潜力释放需要创新和优化体制政策环境 [2] 政策建议 - 稳定民营企业预期 结合《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制定实施细则和明确执法标准 [3] - 减少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 重点治理对民营企业的隐形歧视和壁垒 [3] - 金融需服务实体经济 支持克服发展困难以实现共同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