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赋能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红枣之都·麦盖提——甜蜜世界,从这里出发
中国新闻网· 2025-08-25 01:52
核心观点 - 麦盖提灰枣凭借独特自然条件和种植技术形成高品质产品 通过产业化和科技赋能实现规模化发展 并依托文化营销和电商渠道拓展国内外市场 [1][3][5] 自然条件与产品特性 - 位于北纬39°黄金纬度带 年日照时长近2800小时 昼夜温差达20℃ 独特风沙土壤矿物质和昆仑山冰川融水灌溉共同造就高糖分特性 [1] - 采用"树上自然熟"传统种植方式 经霜降后自然风干浓缩糖分 获得"气候特优农产品"认证 产品具有肉厚核小、蜜香浓郁特点 [3] - 核心种植区达30万亩 兼具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和农业生产经济功能 [5] 种植与技术体系 - 实行县乡村三级农技员指导制度 采用生物防虫和科学修剪技术 保障种植质量 [3] - 山东农科院提供缓释肥技术 智慧枣园运用物联网监测土壤墒情和虫害 科技赋能传统农业 [5] - 种质资源圃培育262份珍贵红枣品种 为品种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5] 产业化与金融支持 - 山东援建现代化产业园 开发枣酒、枣醋等深加工产品 延伸产业链 [5] - 郑州商品交易所设立期货交割库 提升产品定价话语权 [5] - 推行"保险+期货"模式 为种植户收益提供保障机制 [5] 文化营销与渠道建设 - 通过红枣节庆活动塑造文化IP 将产品与国旗、生肖等文化符号结合 [3] - 传统馕饼添加枣粒开发创新食品 实现跨文化传播 [3] - 电商直播间实现千万级订单 产品已销往多个国家 [3][5] 品牌与社会价值 - 获得"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 成为新疆地域特色农产品代表 [5] - 产业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成为乡村振兴重要载体 [6] - 产品承载绿洲生态文化 通过红枣故事传播中国农业形象 [6]
全国主流媒体调研行走进海南 探访特色农业产业振兴实践
人民网· 2025-08-18 09:11
文章核心观点 - 海南特色农业产业通过科技赋能和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形成槟榔 东星斑 咖啡等完整产业链 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 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1][2][7][9] 槟榔产业转型 - 种植环节采用科学种植技术 通过智能滴灌和手机APP监测 亩产提高30% 优质果率从60%提升至90%[5] - 加工环节投入5000万元升级工艺 建成环保标准加工厂 年加工能力达1.2万吨 每吨加工增值3000元[6] - 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 带动200多户农户(含37户脱贫户) 收购价比散户高15% 屯昌县通过槟榔产业脱贫农户占全县脱贫总数三成以上[5] - 加工厂吸纳120名村民就业(脱贫户占40%) 去年带动人均增收超8000元 自动化生产线每分钟加工2000颗槟榔[6] 东星斑产业建设 - 建设现代化全循环水育苗厂房 配备自动化补水系统和智能恒温控制系统 模拟最佳生长环境[8] - 采用"企业+政府+院士团队"模式搭建水产科创服务平台 推进种质资源优化[8] 咖啡产业发展 - 正大兴隆咖啡文化园打造三产融合特色园区 包含艺术展览 鲜豆处理 种植和文化游学等多元项目[9] 产业发展方向 - 需加大科技投入和产学研合作 提升核心竞争力 强化品牌培育 利用自贸港政策拓展国际市场[9]
解锁现代化农业发展“密码” “慧”种田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央视网· 2025-08-17 05:44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 科技力量正在改变传统农业面貌 赋能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 [1] - 山东菏泽通过"菌菜轮作"新模式实现"一棚多用 一地多收" 定陶区合作社开始种植草菇 [3] 山东菏泽菌菜轮作模式 - 夏季休棚期通过菌菜轮作创造新收益 该模式由省级专家发明 [5] - 山东省教育厅定点帮扶定陶 提供23所高校智力资源 建成11个"智惠乡村"工作站 [5] - 从菌菜轮作到黄粉虫养殖、家具设计 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增收模式 [5] - 当地围绕"六个一"开展工作:特色产业+龙头企业+高校对接+专家团队+运行机制+成果转化 [7] 陕西旬邑智能农业基地 - 旬邑县万亩现代设施农业基地采用智能化大棚 4万平方米大棚种植圣女果 [8] - 除圣女果外还种植彩椒、红叶甜菜、火龙果等品类 彩椒螺丝椒日均供应量达2吨 [11]
科技赋能、全链增值,山东滨州—— 小麦“变身”600多种产品(深阅读)
人民日报· 2025-08-15 21:48
盐碱地改良与育种突破 - 滨州市通过选育耐盐碱小麦品种实现120万亩盐碱地改良,培育出"裕田麦126"等12个优质新品种[2][4][6] - 采用人工模拟盐碱池进行定向培优,筛选出抗盐碱性能强的种子[3] - 初期推广采用"保底协议"模式,农户试验田亩产达1200斤,带动种植面积扩大至300亩[5] 小麦精深加工产业链 - 公司实现小麦麸皮高值化利用,膳食纤维粉价格从1800元/吨提升至3万元/吨[7][8] - 通过定制滤布技术实现高效分离,每吨麸皮可提取400公斤膳食纤维[10][11][12] - 开发600余种产品,小麦总产值从3700元/吨提升至9140元/吨,年新增利润1.1亿元[12] 循环经济模式创新 - 液态酒糟转化为液态饲料,年出栏10万头生猪的养殖场饲料利用率提升10%[14] - 采用厌氧发酵处理猪粪,沼液改良盐碱试验田,沼气用于发电[15][16] - 该模式年节约粮食2.8万吨,减少废水处理费5400万元,养殖经济效益提升20%[16] 全产业链技术整合 - 小麦利用率接近100%,年节约粮食50万吨[13] - 谷朊粉深加工为蛋白肽,价值从1.6万元/吨跃升至22万元/吨[12] - 形成"育种-种植-加工-养殖-能源"闭环系统,实现资源吃干榨净[16]
一颗荔枝的“保险之旅”
金融时报· 2025-08-08 08:01
彼时,受限于保鲜技术与运输速度,运送荔枝堪称"要命"的差事。而今天,现代冷链物流网络将荔 枝运输耗时由5天至7天大幅压缩至30小时以内,同时确保果品品质稳定、损耗可控。 然而,在荔枝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荔农们依然面临诸多棘手挑战。资金短缺是首要难题。对于众 多荔农而言,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产业水平,都需要资金支持。荔枝产业本身的资金需求特点,导致这 一难题并不易解决。另外,在种植过程中,虫祸天灾难以规避,严重影响荔枝的产量、品质以及市场供 应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荔农的收益。在销售过程中,由于缺乏多元的销售途径和定价主动权,价格的细 微波动都会对荔农的收入产生直接且显著的影响,收益充满不确定性,产业发展稳定性也受到挑战。 针对这些痛点,多家保险机构提供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从枝头荔枝茁壮生长,到消费者大快朵颐, 保障这份夏日限定的"甜蜜"直达千里之外,甚至远渡重洋。 6月28日,在广州市从化区天人山水荔枝园,高伟强从一早就开始采摘荔枝,忙得大汗淋漓。新华 社记者 刘大伟 摄 近日,根据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长安的荔枝》正式收官。剧中,雷佳音饰演的李善德临 危受命,要将"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荔枝从岭南运 ...
科学种养 精细管理 辽宁盘山擦亮特色农产品“新名片”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 盘山县通过种植红树莓、葡萄、寒富苹果、南方热带水果等特色水果,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 [1] - 羊圈子镇红树莓种植面积达1500亩,年产新鲜红树莓近750吨,产品销往河南及俄罗斯等国内外市场 [2] - 羊圈子镇开发红树莓深加工产品,首批2.2万瓶树莓酒已生产上市 [3] - 盘山县注册"盘锦碱地柿子""高升草莓""石新西瓜"等商标,推动特色水果产业向品牌经济转变 [3] - 得胜村种植郁金香葡萄、巨茉莉葡萄和寒富苹果,连续多年举办苹果采摘节带动乡村旅游 [4] - 东郭街道引进香蕉、桑葚、金桔等南方热带水果,甜水镇南锅村发展大棚碱地柿子种植 [4] 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 - 稻蟹养殖基地采用无人机投喂饲料,作业时间从2.5-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饲料利用率提高 [5] - 智能灌排闸门实现实时监测水位和流量数据,自动匹配水稻不同生长阶段需水量 [5] - 农民可通过手机远程监控田间水量并完成上水或放水操作 [5] - 盘山县积极引导合作社、种植养殖户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优化智慧农田系统 [6] - 持续推广智慧农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引入先进技术与设备,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6]
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吉林丨枯竭矿脉上长出“美丽经济”长春马鞍山村生动践行“两山”理念
搜狐财经· 2025-08-06 04:52
吉林省乡村振兴实践 - 马鞍山村从资源枯竭型贫困村转型为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的旅游目的地,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和田园综合体项目实现绿色逆袭 [2][4][5] - 2023年启动田园综合体二期建设,新增欢乐谷主题乐园、房车营地等项目,2024年完善充电桩、太空舱民宿等配套设施,春节期间山野菜包子销售超500份 [6][23] - 采用村企联营模式成立吉林省上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村集体占股60%,年贡献税收超1500万元,提供20个长期岗位和2000人次临时用工 [10][26] 长春市文旅产业增长 - 2024年长春市接待游客1.7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026.1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201.75%和182.12% [11][27] - 2024-2025雪季接待游客7819.49万人次,创收1303.82亿元,通过挖掘秧歌、剪纸等非遗资源开发"长春礼物"系列商品 [11][27] - 马鞍山村氿遇山居民宿群拥有147间客房和1500平方米餐厅,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村民通过房屋出租和民宿服务实现月收入4000元 [9][25] 黑土地保护与现代农业 - "梨树模式"通过秸秆覆盖免耕技术使土壤保肥能力增强30%,化肥用量减少18%,推广面积从2020年124万亩增至2025年350万亩 [15][16] - 鸿翔种业建立玉米种质资源样本库,年产量占吉林省三分之一,公主岭55家种子企业年产7400万公斤种子 [17] - 吉林卓远植物工厂采用智能环控系统实现全年生产,金属食品年加工10万吨鲜蛋,带动2000农户人均年增收3万元 [18][19] 三产融合创新案例 - 马鞍山村通过电视剧《鲜花盛开的山村》IP打造田园综合体,形成红色文旅+民宿+农特产品的产业链 [5][22] - 农嫂食品开发30余款玉米深加工产品,年销量突破5000万罐,带动种植规模扩至3万亩 [19] - 长春农高区构建玉米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建设区域育种中心,推动种子培育到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 [17]
彭毅萍:用科技赋能发芽糙米产业
中国经营报· 2025-07-30 17:57
发芽糙米市场前景 - 发芽糙米是以稻谷或鲜活糙米为原料经过预处理、发芽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全谷物糙米产品,含有更丰富的营养功能成分 [3] - 目前大部分人吃的米中95%的营养流失,只留下与肥胖、慢病有关的碳水 [3] - 2022年小麦和大米总产量6.9万亿斤,以9.9元/斤计算,未来五年十年中国只要有1%的人食用发芽糙米,市场规模可达千亿级 [3] - 应用场景广泛包括做饭团、代餐、奶昔、发芽糙米茶、发芽糙米酒等,可叠加零售、特色餐饮、美容、养老机构、传统点心等行业 [3] 科技赋能产业链 - 公司与韶关市政府、农业企业组成合资公司,对数万吨白米产能进行产业升级,产品从单一白米升级为白米、米糠宝、糙米、发芽糙米及深加工产品 [4] - 种植环节采用"1亩田8只鸭"的"稻鸭共栖"生态种植模式,结合物联网技术部署传感器和智能监控系统 [4] - 发芽糙米机通过AI算法精准控制环境参数,使发芽率从68%提升至95%,活性营养提升300% [4] - 加工环节采用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操作,提升生产效率 [4] - 流通环节为每袋产品赋予数字身份,记录全链条信息,消费者可通过二维码查询追溯 [4] 公司发展规划 - 2024年与韶关市始兴县共建"发芽红"发芽糙米有机种植基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 - 未来将推出新品牌"米宰相",持续助力产业升级 [5] - 计划向更多渠道和城市拓展,推广发芽糙米及相关产品 [5]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高原上的"新农人"
人民网· 2025-07-27 09:20
高原现代农业转型 - 才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智能温控系统、无土栽培等技术实现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跨越,种植草莓、西瓜、葡萄等非传统高原作物[1][3][7] - 园区培育的葡萄新品种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并筛选出3个适合高原种植的优质西瓜品种,具有高甜度和耐储运特性[8] - 采用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广有机种植并禁止使用农药,同时研究解决土地复种减产和病虫害问题[8] 科技应用与产业规模 - 园区配备精准温控系统、节水灌溉设备和气象环境监测等智能化设施,显著提升高原农业效率[7][10] - 总规划面积2万亩(核心区2000亩),2024年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接待游客15.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67.7万元[11] - 立柱式水培等创新技术应用进一步优化种植模式[10] 社会经济效益 - 2024年园区解决就业897人,带动人均增收1.51万元,实现本地劳动力从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型[11] - 园区作为拉萨高原特色农业载体,通过科技赋能促进产业融合(农业+旅游),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4][11]
用青春守护把爱粮节粮意识“植入”心田
央广网· 2025-07-22 13:57
农业科技应用 - 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效率达人工30倍,每分钟可完成半亩地作业[1] - 智能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配合传统插秧工具与智能育种箱展示技术迭代[1][3] - 稻米加工需经28道科技关卡,包括种子12项检测、色谱仪分析直链淀粉含量等精密流程[5] 粮食生产与产业升级 - 当前亩产达1200斤稻谷,较粮食短缺年代产量翻倍[3] - "津川1号"稻米收购价高出普通品种30%,体现优质稻米附加值[4] - 中国以全球7%耕地养活22%人口,但优质稻米自给率仍需提升[4] 教育与实践融合 - 大中小学通过田间管理、除草施肥等劳动实践理解农业全产业链[4][5] - 三级实践体系(田间课堂-劳动实践-科研创新)覆盖育种至加工环节,学生记录"生态价值""产业链延伸"等关键词[4][5][9] - 大学实验室与智能化无人机室展示测绘无人机、土壤水质检测等农业科技设备[5] 品种与技术创新 - 种子检验涵盖发芽率、纯度等指标,决定后续种植方案[5] - 糙米通过去壳、抛光、色选转化为精米,技术提升成品品质[5] - 不同稻穗品种标本对比及生长数据采集支撑品种优化[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