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家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院士专家共话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中国化工报· 2025-08-22 02:30
会议背景与主旨 - 十余位院士及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工业大学围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题座谈交流 [1] - 会议期间回顾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作为生物化工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的贡献 其培养3位院士及一批杰出人才 [1] 科技产业化成果 - 应汉杰院士团队历经12年攻关提出物质—能量协同调控绿色生物制造理论体系 突破传统发酵效率瓶颈 [2] - 建成国际最大核苷酸生产线 全球每4罐添加核苷酸的高端奶粉中就有1罐使用其产品 [2] - 黄和院士团队开展裂殖壶菌生产DHA油脂产业化研究 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2] 科学家精神与战略方向 - 元英进院士强调科学家需具备前瞻思维和战略谋划 在产业化进程中释放科技势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2] - 谭天伟院士指出科学家应具备为国家科技发展建言献策的战略眼光 并承担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使命 [2] - 南工大表示将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 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3]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呼和浩特闭幕
内蒙古日报· 2025-08-20 01:32
大赛概况 - 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于8月19日在呼和浩特闭幕 为期5天 [1] - 大赛以"勇担时代使命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 [1] - 由中国科协 自然科学基金委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2] - 2026年第40届大赛将在陕西省举办 [3] 参赛规模 - 参赛对象为15至24岁校内外青少年 [2] - 35个少年组代表队由省级科协和港澳台相关单位推荐 [2] - 22个青年组代表队由全国学会推荐 [2] - 18个国际代表队来自亚洲 非洲 欧洲 南美洲 [2] - 总参赛代表近700名 [2] 赛事创新 - 实施全面改革 包括参赛对象 组织方式和赛制规则 [1] - 围绕国家科技战略和科研产业一线"真问题"开展科技任务挑战 [1] - 首次实施"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 动员40家高科技企业和基金会举办"双选会" [1] - 提供赛后学术交流 实习实训 研学参访和岗位就业支持 [1] - 建立从校园到社会的连续支持机制 [1] 活动内容 - 举办科技自立自强主题展和院士专家报告会 [1] - 组织科技企业体验和"学长说"创新故事分享会 [1] - 闭幕活动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设计 [1] - 实施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1] 战略意义 - 打造有组织成体系开展青少年科研训练的平台 [1] - 构建托举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长期育人生态 [1] - 推动从"短期人才发现"向"长期育人生态"转变 [1] - 致力于培育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后备军" [1]
北京号最精彩|更便捷!京西这条道路今天正式开通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19 09:35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 今日,金顶东路(苹果园路-苹果园南路)正式开通 8月19日0时,金顶东路(苹果园路-苹果园南路)正式开通,现路名为琅山南街。 ▶ 期待!朝阳将新添一座机器人创新公园!就在—— 机器人迷们注意看!奥林匹克中心区即将上新一座机器人创新公园。这里不止是公园,更是硬核科技游 乐场。从实验室脑洞到产品落地再到酷炫应用,全链条搞定。 ▶ 新首钢大桥桥下公共空间焕新登场,等你来打卡 好消息传来,新首钢大桥桥下公共空间将于8月22日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将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市民 面前,为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快来新首钢大桥桥下公共空间,开启属于你的精彩活力之旅吧! ▶ 通州优化12条公交线!直达地铁、跨省通勤、景点接驳...... 清晨,河北大厂的进京公交专1线搭载通勤族驶向潞城地铁站;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新设的公交站旁,游 客便捷换乘;台湖镇徐庄村新建的公交场站内,T27路整装待发……这些场景,正是通州区2025年完成 优化调整的12条公交线路带来的切实改变。同期开通的816路快线也进一步强化了跨省客流在潞城的接 驳便利。 ▶ 海淀这家老牌商场焕新升级!主打—— 翠微百货(翠微店)B座于近日正式完成焕 ...
看“煤海蛟龙”如何攻克世界级难题
人民网· 2025-08-15 11:58
行业技术发展 - 中国自主研发煤矿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煤海蛟龙"正式投入应用 [3] - 该系统在数百米深煤矿巷道中运行 设备长度达200多米 [3] - 系统被形容为钢铁"巨龙" 在煤海深处实现纵横驰骋作业 [3] 国家战略支持 - 中国科协与人民网联合推出"见证科技之路"主题报道 聚焦国家科技战略政策 [1] - 报道重点关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 [1] - 项目旨在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1] - 最终目标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 [1]
60位专家人才参加北戴河暑期休假,最年轻的33岁
第一财经· 2025-08-09 08:48
人才政策与战略 - 党中央国务院邀请60位高科技、哲学社会科学及基础研究领域专家参加北戴河休假活动,体现对人才的重视[2][5] - 活动以"建功新时代"为主题,鼓励专家矢志报国、埋头苦干,续写时代新篇章[3]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重要位置,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6] 科技领域发展 - 量子科技领军者潘建伟团队持续突破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核心技术,推动我国进入国际领先梯队[5] - 人工智能被视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当前亟需培育一批战略科学家以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13] - 抗癌药物研发从依赖进口到授权国外企业做临床试验,国际学术舞台中国专家数量显著增加[13] 青年人才培养 - 本次休假活动有8位40岁以下专家参加,最年轻33岁,体现对青年人才的重视[13] - 建议加强青年人才爱国主义教育,赋予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和资源支持,深化产学研融合[15] - 青年科技工作者需主动担当科研难题,将科学家精神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14] 产业与技术创新 - 产业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需构建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人才力量[14] - 新一代高速轨道交通技术攻关被视为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向[19] - 8万吨模锻压力机班组带头人叶林伟代表高端重大技术装备领域杰出成就[21] 文化与社会建设 - 文化工作者需创造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培养新时代艺术高精尖人才[18] - 法治建设需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协调共进,为民族复兴提供保障[17] - 长城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知识分子有责任为铸就精神长城添砖加瓦[12]
60位专家人才参加北戴河暑期休假,最年轻的33岁
财联社· 2025-08-09 06:22
人才政策与战略 - 党中央、国务院邀请60位高科技、哲学社会科学和基础研究领域的专家代表参加北戴河休假活动,体现对人才的重视 [1]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重要位置,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 [2]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 [9] 科技领域发展 - 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持续突破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核心技术,推动我国进入国际领先梯队 [2] -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伯文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竞争本质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9] - 中国医学科学院徐兵河院士表示我国抗癌药物从依赖进口到授权国外企业做临床试验,国际学术舞台中国专家影响力提升 [9] 人才培养与建设 - 北戴河休假活动有8位40岁以下专家代表参加,最年轻33岁,体现对青年人才的重视 [9] - 浙江大学冯建东教授表示青年科技工作者要主动担当科研难题,将科学家精神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 [10] - 中国电信李学龙认为要加强人才爱国主义教育,大胆使用年轻人并深化产学研融合培养 [10] 产业与技术创新 - 奇安信科技集团总裁吴云坤指出产业发展重心转向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关键是构建战略性人才力量 [10] - 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梁建英谋划新一代高速轨道交通技术攻关,推动技术自立自强 [13] - 国机集团叶林伟表示将坚守"锻大国重器"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14] 文化与社会发展 -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社长汪家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知识分子要为铸就精神长城添砖加瓦 [8] -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表示要创造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培养音乐艺术高精尖人才 [13] -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林学部委员强调要推动法治建设与其他领域协调共进,为民族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11]
人教版语文教材,新增这篇课文!
央视新闻· 2025-08-07 07:16
教材内容更新 - 2025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节选自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天眼:南仁东传》[1] - 新增课文位于第二单元阅读部分第9课 作者为王宏甲[2] FAST项目背景 - 南仁东为"中国天眼"(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1990年代受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启发提出建造构想[3] - 1994年正式提出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命名FAST寓意"追赶、跨越、领先"[5] 项目推进历程 - 初期遭遇普遍质疑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均面临巨大技术难题[6] - 为选址跋涉西南山区 使用300多幅卫星遥感图 曾遇山洪险情靠救心丸脱险[6] - 历时十余年选址 从近400个洼地中最终选定大窝凼[7] - 2007年获国家批准列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 2011年3月正式动工[7] - 团队攻克技术难关 经历近百次失败研制出独特钢索 建成世界最大跨度最高精度索网结构[7] 科学家奉献精神 - 南仁东将生命近三分之一时间奉献给FAST项目[9] - 2015年70岁时确诊肺癌晚期 术后三个月带病返回施工现场 声带受损发声困难[9] - 2016年FAST落成启用时 抱病从北京飞往贵州首次目睹完全建成的望远镜[11] - 项目体现一代科研人员共同努力 具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为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射电望远镜[11] 精神传承 - 南仁东于2017年9月15日因肺癌恶化逝世 遗愿丧事从简[12] - 教材入选课文旨在让青少年铭记科学贡献 传承自力更生永不言弃的精神[12]
吴江举行“以科学之名 赴家国之约”程开甲故居主题活动
苏州日报· 2025-08-04 01:28
活动概述 - 吴江盛泽举办程开甲故居主题活动 包括文创设计颁奖和博物馆思政课等环节 主题为"以科学之名 赴家国之约" [1] - 活动时间为8月3日程开甲诞辰日 每年此时举办系列活动鼓励创新并营造尊重科学氛围 [1] - 程开甲院士长女程漱玉与师生代表共同参与活动 [1] 文创作品征集 - 主办方面向社会征集故居主题文创作品 共收到158幅参赛作品 [1] - 活动现场为优秀文创作品颁奖 程开甲小学学生王子辰设计作品获一等奖 [1] - 获奖作品通过绘制程开甲人生轨迹 展现其"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 [1] 教育内容设计 - 博物馆思政课设置三个篇章:"三次立志""四次转变方向""一次红色之旅" [2] - 通过文物史料和优秀学子分享 展现科学家从江南小镇到戈壁荒漠的人生历程 [2] - 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关系 培养爱国情怀和科学素养 [2] 亲子科普活动 - 举办亲子科普手工制作活动 家庭共同用棉花塑形制作蘑菇云模型 [2] - 搭配LED灯光模拟爆炸光亮效果 亲手搭建戈壁试验场模型 [2] - 通过亲子互动形式让科学报国理念扎根 创造难忘亲子体验 [2]
【人民日报】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人民日报· 2025-08-03 05:01
科技创新与科普工作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需将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 [1] - 两院院士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也是高质量科普的关键群体 [1] - 科普工作需结合重大科技项目和社会民生热点,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并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1] 科普方法与策略 - 科普需将科学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增强传播效果 [3] - 短视频是当前有效的科普形式,但需与系统性科普报告结合以弥补其不足 [4] - 科普需针对不同受众(如青少年、企业家、领导干部、百姓)设计差异化内容 [6][7] - 科普不仅是知识传播,还需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第一性思维,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 [7] 科普实践案例 - 欧阳自远通过讲述月球探测故事(如"玉兔"、"嫦娥")激发青少年对航天的兴趣 [3][5] - 金涌制作《探索化学化工未来世界》系列视频,消除公众对化工学科的误解 [6] - 王浩将复杂水利科研简化为"维持天然生态流"的核心逻辑,并在长江生态调控中应用 [11][12] - 汪品先主编《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卷,强调提出启发式问题的重要性,并撰写《深海浅说》还原科学探索真相 [14][15] 科普与科研的关系 - 科普是检验科研工作者是否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试金石,并能反向启发科研创新 [11] - 优秀科研成果具有科普属性,大道至简的表述是科研洞察力的体现 [12] - 科学家通过科普消除公众误解,同时提升自身跨学科研究水平 [14] 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 - 科普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等)和科学精神(求真、探索、质疑)的重要途径 [9] - 当前科技界存在求真精神不足、高风险探索缺乏勇气等问题,需通过科普改善 [9] - 科学传播需协同科技界与传播界,客观报道成果并体现科学精神 [10]
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院士讲科普)
人民日报· 2025-08-01 22:01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需将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1] -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需要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事业 [1] - 两院院士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也是高质量科普的重要群体 [1] 科普方法与策略 - 科普需将科学讲成故事 通过短视频等融媒体产品传播科学知识 吸引青少年兴趣 [2][3] - 科普要有对象感 针对不同群体如少年儿童、青年人、企业家、领导干部和百姓设计不同内容 [4][5] - 科普需结合重大科技项目和社会民生热点 如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充电桩与换电池问题 [5] 科普内容与形式创新 - 科普需扎扎实实、实事求是 结合短视频和系统科普报告的优势 满足听众需求 [3] - 科普需传播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素质 帮助公众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第一性思维 辨别伪科学 [6] - 科普需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模型等新手段 创新传播方式 [6] 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 - 科普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科学家精神包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7][8] - 科学精神是求真、探索、质疑 需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文化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8] - 科技界需加强求真精神 鼓励高风险探索研究 提倡学术争鸣与质疑 [8] 科普实践与科研结合 - 科普需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 检验科研工作者是否真正掌握专业知识 [9][10] - 科普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能启发科研创新灵感 如水利科研中的生态调控技术 [10][11] - 优秀的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科普属性 大道至简 如长江水库群生态调控技术的应用 [11] 一流科学家与一流科普 - 一流的科学家需做一流的科普 科普不仅是知识传授 还需培养提问能力 [12][13] - 科普需还原科学探索中的真实过程 如深海热液发现的"阴差阳错" 启发公众 [13][14] - 科普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石 需让科学的火种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