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校馆弦歌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展示我国科技发展历程 弘扬科学精神
新华社· 2025-09-21 01:38
无论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的科学仪器藏品,还是见证清华理工学科发展的设备教具,亦或是清华科学家们求真 探索、攻坚克难的故事,都能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中领略学习。 近年来,通过合作办展、自主办展的方式,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举办了"电波纪元""百年器象""神机妙算"等多 个主题展览。 据统计,科学博物馆线下展厅五年累计接待8万多人次、1300余个团队,在公众科普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 记者:马晓冬 魏梦佳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
校馆弦歌|文脉赓续,弦歌不辍 高校校馆这样锚定青春航向
央视网· 2025-09-19 13:39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文化的沃土。大学里的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老建筑,见证过往,召唤未来。这些看似静态的物理 空间,是流动的精神血脉,浓缩着校史国史,记录着时代变迁,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人文理念、科学精神,为学子们锚定了青春航向。文脉赓续,弦歌不 辍。现在正值开学季,我们聚焦几家校馆,探寻历史记忆,感受新时代的青春脉动。 复旦大学校园旁的国福路51号,曾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的旧居。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完整中译本的译者。新学期开学,复旦大学 的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充满了特殊意义。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用真实的物件、真切的故事,让红色基因可触可感、可亲可近。这样一个展示馆不仅是复旦人的精神高地,更成为青年学生坚定 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 红色历史不仅仅是党史,对于大学校园来讲,有的学校本身就是一部"红色史诗",一些大学博物馆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史诗。 新学期伊始,西安交通大学大一新生走进学校西迁博物馆,共同开启一堂跨越时空的沉浸式"大思政课"。麦田选址的老照片、西迁教授讲义教具等2000 余件珍贵展品,讲述着西安交大师生筚路蓝缕西迁创业的艰苦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 ...
在解构中重建,在错误中涅槃
华夏时报· 2025-09-19 07:56
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这意味着科学的进步并非通过累积正 确的观察来实现,而是通过挑战现有理论、发现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新的解释或理论来完成的。进一步而 言,不能被验证为错误的理论,不能称之为科学。这已经成为一套理论是否符合现代科学标准的衡量准 则。 回到这本书,利维奥所谈到的案例集中在遗传学、物理学等领域,通过这些案例探讨并说明了科学为什 么要犯错。书中说到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定义引力为时空曲率,并指出时间也会因接近大质量物 体而变慢。他还在其方程中引入了宇宙学常数Λ,试图解释静态宇宙的存在,尽管后来的物理学发展证明 宇宙实际上是动态的。爱因斯坦说这是他犯过的"最大的错误",但这个常数的概念后来成为我们今天理 解暗能量的关键。 马里奥·利维奥的《为什么伟大需要犯错》举了案例说明伟大的科学工作为什么需要犯错,扩展些说, 这个结论狭窄了,科学本身就需要犯错。诚然,在大多数语境下,"错"往往被视为负面的、应当避免 的。然而,在科学的历程中,错误却是常态。 在鼓励自由探索的科学氛围中,对错误的宽容度是推动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关键 在于如何对待这些错误,它们是不是严 ...
北京市全国科普月北科院专场活动举行,带来科普讲座、科学手工课
新京报· 2025-09-14 23:01
活动概况 -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于9月12日-14日举办2025年全国科普月北科院专场活动 包含科普讲座 展项 手工课 观影和游戏等板块 [1] - 活动旨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并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营造氛围 [1] 科普内容与形式 - 科学实验秀《极冷实验室》通过干冰泡泡 空气炮 液氮花脆等现象向儿童科普知识 [1] - 北京天文馆讲解员回顾《凝望苍穹》科普剧创作历程 讲述百年天文仪器保护与科学精神传承故事 [1] - 学生演绎科普剧《碳捕捉计划》展示北科院科技手段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1] - 麋鹿中心科普设施区设12个互动展项 涵盖健康管理 陨石矿物知识及科普文创内容 [2] - 开设《麋豆带你看自然》《神奇的变色》等实验课程 儿童动手操作仪器 组装装置并尝试植物拓染 [2] - 国家自然博物馆与北京天文馆球幕影院放映《地球上的狂骑》《生命的起源》等科普影片 [2] 设施与跨界融合 -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观鸟设施"云翎轩"正式揭牌 位于科普栈道旁 已开放 [1] - 该设施是观察苍鹭 普通鸬鹚繁殖及夏季麋鹿活动的最佳场所 同时提供游客乘凉休闲功能 [1] - 活动融合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实践以激发儿童求知欲 [2] 科研机构参与 - 北科院分析测试研究所 资源环境研究所 智慧养老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科普宣讲与脱口秀形式讲解健康养老 饮食营养 生态保护及基因科学等科技热点 [1]
致敬历史!那些展品背后的星辰大海
中国青年报· 2025-09-14 22:43
高校科研历史与成就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展示14位"两弹一星"元勋肖像 包括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等杰出科学家[1][3] - 北京大学校史馆陈列1979年第一张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报纸 标志汉字告别铅字印刷的历史突破[1][4]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展示1958年研制的新中国首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 仅用100天完成从设计到首飞全过程[1][4][5] 重大科研项目与数据 - "北京一号"累计完成46次飞行 总飞行时间达29小时[5] - 北航研制"北京一号"消耗56万工时 使用16.5万个零部件[7] - 于敏团队实现原子弹到氢弹技术突破仅用2年8个月 创造世界最快纪录[3] 科研精神与教育传承 - 高校通过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 北航教授在歼-10战斗机前现场讲解飞行原理与机构设计[12] - 清华大学教师许保玖1961年自主设计无级变速混凝试验搅拌机 体现自力更生科研精神[8] - 北航拓展"天、空、地、海、浅、网"六大领域全面发展 持续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13] 科技创新突破 - 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采用数学算法突破汉字数字化技术瓶颈[4][9] - 清华大学核研院自主设计建造中国高教系统首座核反应堆 代号"200号"[8] - 高校成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策源地 产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重大成果[9] 科研人才培养 -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 60多年研究发现青蒿素 解决抗疟治疗失效难题[9] - 北航开设博物馆航天科普课 将航天精神"从天边带到学生身边"进行思政教育[12] - 刘大响院士在航空发动机展区讲授设计制造知识 鼓励青年自力更生建设航空强国[12]
“明师讲堂”再续精彩:探寻文化根脉,共话教子之道
南方农村报· 2025-08-20 02:34
活动概况 - 8月17日上午在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开展"明师讲堂:追寻数学之美,陶冶人文精神"主题活动 [3] - 活动由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邵雅忠主讲 [14] - 参与者包括广东省地方志办、省委台办、星海音乐学院、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等机构代表及夏令营学生 [4][5][6][7] 活动内容 - 学生参观丘成桐祖居,通过地方志记载了解其求学经历与家国情怀 [8][9][10] - 在仓海诗廊通过诗词和建筑感受人文美学与乡村文化肌理 [11][12] - 专题讲座《教子有方,做不焦虑的家长》结合儒学智慧与现代教育规律,探讨亲子沟通与成长节奏 [15][16][17] - 强调"因材施教"传统理念与"尊重成长规律"现代视角,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 [17][18] 活动意义 - 活动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以文化赋能乡村发展 [20][21] - 通过分享教育智慧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 [22] - 为家庭注入崇德向善、奋进向上的正能量 [23]
人形机器人运动:一堂充满火花的青少年科学素养课
新京报· 2025-08-14 07:04
机器人行业活动概览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启幕 来自14个国家的18支机器人足球队参与[2]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举办 主题为"让机器人更智慧 让具身体更智能"[2] - 全球首个机器人消费节"E-TOWN机器人消费节"于8月2日至17日同步举办[2] 行业技术特征与影响 - 机器人技术作为前沿科技标志性成果 正以深刻穿透力重塑生活[2] - 现代机器人技术是多领域协作成果 体现协同创新价值[3] - 行业活动构建三维立体沉浸式学习场域 使科技魅力具象化[2] 青少年参与规模与形式 - 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吸引全球10余个国家6000余支赛队10000余名精英赛手现场竞技[3] - 青少年可通过编程模块操控机器人舞蹈 通过调整齿轮组改变机械臂运动速度[3] - 活动实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 使物理公式与编程指令完成实战性重构[3] 行业活动深层价值 - 活动不仅传授知识技能 更深层次在于塑造求真探索坚持创新的科学精神[3] - 帮助青少年理解个体能力边界与协作必要性 认同高度协作的社会场景[4] - 打破单打独斗思维定式 通过多元视角碰撞形成集体智慧叠加效应[4] 行业长期发展意义 - 为科技原住民世代提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契机[4] - 以科普为桥梁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科学种子 支撑科技强国建设[4] - 活动凭借互动性趣味性与竞技性 成为滋养科学认知的天然土壤[2]
【人民日报】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人民日报· 2025-08-03 05:01
科技创新与科普工作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需将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 [1] - 两院院士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也是高质量科普的关键群体 [1] - 科普工作需结合重大科技项目和社会民生热点,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并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1] 科普方法与策略 - 科普需将科学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增强传播效果 [3] - 短视频是当前有效的科普形式,但需与系统性科普报告结合以弥补其不足 [4] - 科普需针对不同受众(如青少年、企业家、领导干部、百姓)设计差异化内容 [6][7] - 科普不仅是知识传播,还需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第一性思维,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 [7] 科普实践案例 - 欧阳自远通过讲述月球探测故事(如"玉兔"、"嫦娥")激发青少年对航天的兴趣 [3][5] - 金涌制作《探索化学化工未来世界》系列视频,消除公众对化工学科的误解 [6] - 王浩将复杂水利科研简化为"维持天然生态流"的核心逻辑,并在长江生态调控中应用 [11][12] - 汪品先主编《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卷,强调提出启发式问题的重要性,并撰写《深海浅说》还原科学探索真相 [14][15] 科普与科研的关系 - 科普是检验科研工作者是否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试金石,并能反向启发科研创新 [11] - 优秀科研成果具有科普属性,大道至简的表述是科研洞察力的体现 [12] - 科学家通过科普消除公众误解,同时提升自身跨学科研究水平 [14] 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 - 科普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等)和科学精神(求真、探索、质疑)的重要途径 [9] - 当前科技界存在求真精神不足、高风险探索缺乏勇气等问题,需通过科普改善 [9] - 科学传播需协同科技界与传播界,客观报道成果并体现科学精神 [10]
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院士讲科普)
人民日报· 2025-08-01 22:01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需将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1] -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需要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事业 [1] - 两院院士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也是高质量科普的重要群体 [1] 科普方法与策略 - 科普需将科学讲成故事 通过短视频等融媒体产品传播科学知识 吸引青少年兴趣 [2][3] - 科普要有对象感 针对不同群体如少年儿童、青年人、企业家、领导干部和百姓设计不同内容 [4][5] - 科普需结合重大科技项目和社会民生热点 如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充电桩与换电池问题 [5] 科普内容与形式创新 - 科普需扎扎实实、实事求是 结合短视频和系统科普报告的优势 满足听众需求 [3] - 科普需传播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素质 帮助公众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第一性思维 辨别伪科学 [6] - 科普需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模型等新手段 创新传播方式 [6] 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 - 科普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科学家精神包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7][8] - 科学精神是求真、探索、质疑 需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文化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8] - 科技界需加强求真精神 鼓励高风险探索研究 提倡学术争鸣与质疑 [8] 科普实践与科研结合 - 科普需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 检验科研工作者是否真正掌握专业知识 [9][10] - 科普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能启发科研创新灵感 如水利科研中的生态调控技术 [10][11] - 优秀的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科普属性 大道至简 如长江水库群生态调控技术的应用 [11] 一流科学家与一流科普 - 一流的科学家需做一流的科普 科普不仅是知识传授 还需培养提问能力 [12][13] - 科普需还原科学探索中的真实过程 如深海热液发现的"阴差阳错" 启发公众 [13][14] - 科普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石 需让科学的火种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14]
记者手记:读懂百位科学家故事中的精神密码
新华社· 2025-07-02 11:46
科学家精神传承 - 钱学森提出"七不"治学与处世原则 包括不题词 不写序 不参加科技成果评审会等 体现对科学纯粹性的坚守 [1] - 郭永怀十二年如一日不休假 徒步上班 将稿酬作为党费上交 展现科研人的奉献精神 [1] - 钱三强拒绝"原子弹之父"称号 强调科学成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 科技发展历程 - 新中国科技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世界前沿 每一项重大成就都镌刻着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足迹 [2] - 中国创新指数已进入全球前列 科学家精神是决定创新高度的"精神密码" [2] 当代科研启示 - 中国科学院通过讲述科学家故事 引导年轻科研人员践行诚信严谨态度 抵制浮躁风气 [2] - 青年科研人员表示要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 捍卫科学清正纯洁 聚焦国家需求攻坚克难 [2] - 科学家精神如同时间胶囊 封存着中国科学发展最珍贵的基因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