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报国

搜索文档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正式启动
新京报· 2025-09-19 07:03
宣讲活动背景 - 北京市组织36名一线科技人才组成宣讲团 聚焦集成电路 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等12个领域 [1][2] - 宣讲团将走进21所高校 包括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分享科研报国初心与奋斗经历 [1][2] 集成电路领域突破 - 龙芯中科推出全自主LoongArch架构 实现指令系统 IP核 生产工艺全自主 打破国外垄断 [3] - 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本质是"为国铸器"精神的接力 强调掌握"根技术"的重要性 [3] 生物医药技术进展 - 昆迈医疗开发无液氦脑磁图设备 量子传感器部件实现全国产工序加工封装 核心器件全自主可控 [4] - 脑医学成像领域通过医工结合创新 将量子脑磁探测技术从实验室推向临床应用 [4] 人工智能产业布局 - 智谱华章自研预训练架构GLM 打破国外GPT/BERT架构壁垒 发布千亿级模型GLM-130B和GLM-4.5 [4][5] - 大模型国家级底座涉及算力 算法 语料 平台 应用全链条重构 需掌握每个环节避免被卡脖子 [5] 科研方法论与理念 - 发展核心技术需一步一个脚印追赶 不能幻想"弯道超车" 复杂系统创新需经历试错改进过程 [3] - 创新路上没有捷径 每个突破背后是上千次失败 需坚持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 [5] 产学研融合实践 - 科研工作者将技术从实验室带向产业 实现高端医疗设备 人工智能底座等领域的产业化落地 [4][5] - 青年学子通过宣讲活动思考卡脖子技术难题 将人生目标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5]
突发讣告!刘中华逝世
中国基金报· 2025-09-12 14:23
公司人事变动 - 硕世生物董事兼副总经理刘中华于2025年9月12日凌晨因突发疾病逝世 享年56岁 [1] - 刘中华直接持有公司215.25万股股票 占总股本比例2.57% [2] - 董事会成员由9人减至8人 虽未低于法定人数但低于公司章程规定人数 [2] 公司治理安排 - 公司将依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规定尽快完成董事补选工作 [2] - 公司承诺及时履行相关信息披露义务 [2] 人物背景与贡献 - 刘中华为公司核心创始人之一 长期负责传染病检测、肿瘤筛查及妇幼健康诊断产品研发 [1] - 曾获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等荣誉 [1][2] -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 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具有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合作研究经历 [1]
2025年《开学第一课》播出:铭记历史的第一课 激励奋斗的开学季
人民日报· 2025-09-03 04:46
节目主题与内容 - 2025年《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 聚焦历史传承与青少年教育 [1] - 通过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三大场馆代表讲述抗战历史 [1] - 采用数字化场景 沉浸式讲述和实景课堂等创新形式 包括AR技术展示黄崖洞兵工厂 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歼-10研发案例 [1] 参与单位与播出平台 - 由中央宣传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教育部联合主办 [1] - 节目在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频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四大平台同步播出 [2] 社会反响 - 节目播出后引发网友积极评价 包括"用心理作"和"感人至深"等正面反馈 [2] - 浙江杭州萧山区衙前农村小学校学生作为红领巾讲解员产生强烈共鸣 承诺传播红色校史 [1] - 云南大学学生表示将通过科技报国方式弘扬抗战精神 专注专业知识学习与科研能力提升 [1] 历史教育案例 - 重点呈现"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等著名战役单位的英雄事迹 [1] - 强调滇缅公路 驼峰航线 西南联大等抗战时期重要历史见证 [1] - 突出抗战时期青少年宣传抗日的事迹 如新安旅行团成员以少年之躯奔走救国 [1]
【省教育厅】西电原创话剧《从延安走来》首演
陕西日报· 2025-08-27 23:07
演出背景与性质 -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举办的校史话剧首演活动 [1] - 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延安精神研究会指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创 [1] - 于8月24日至25日举行首轮公演暨迎新专场演出,1200余人观看 [1] 剧目内容与主题 - 以抗战烽火中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壮阔历史为背景 [1] - 以红军遗孤延思英的成长为叙事主线,艺术化再现峥嵘岁月 [1] - 聚焦延安抗战时期教育事业历史价值,展现延安通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和鲁迅艺术学院等院校的实践 [1] - 形成"前线浴血+后方育才+文艺抗战+科技报国"立体图景,展现青年政治立场坚定、勇担使命的精神风貌 [1] - 生动诠释伟大抗战精神和延安精神的思想感召力与时代穿透力 [1] 演出效果与后续计划 - 新生观演后表示深刻理解"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坚定学好专业、科技报国的决心 [1] - 作为重点打造的美育与思政大课原创红色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将持续在校内外开展巡演 [1] - 旨在讲好延安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师生在科技强国与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接续奋斗 [1]
重温抗战校史 厚植家国情怀
人民日报· 2025-08-24 01:38
抗战时期高校西迁与教育传承 -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进行疯狂破坏导致多所大学被迫迁往西南西北等地恢复办学[1] - 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院校南迁合组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部分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历时68天从长沙抵达昆明[9][10] - 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院校迁至西安组建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师生员工徒步500多里到达汉中全校分置城固南郑勉县等三县六处坚持办学后改称西北联合大学[17] - 浙江大学辗转西迁四易校址最终在贵州湄潭办学达7年之久[25] - 同济大学在抗战中六次迁校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李庄办学6年[21][22] - 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澄江办学[27] 高校办学成果与人才培育 - 西南联大在艰苦物质条件下师生精神振奋以严谨态度治学弥补物质条件不足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等著名物理学家[11] - 西北联大1939年一分为五后发展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为西北地区留下完整高等教育体系[17] - 浙江大学西迁期间在湄潭培养出一大批吃苦耐劳精通专业的专门人才包括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等著名学者[25] -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陕北公学培养坚定革命战士后发展为中国人民大学[19][20] 校地合作与持续影响 - 同济大学在李庄办学期间医学院为百姓治好"麻脚瘟"工学院发电机让古镇有第一盏电灯2006年以来100多名同学重返李庄支教开设"同李讲堂"和"长江信帆"书信活动[22][23][24] - 浙江大学农学院在湄潭引进优质茶种和龙井茶生产技术奠定现代茶产业基础2022年成立浙江大学湄潭茶业研究院助力茶产业标准化发展[25][26] - 中山大学在澄江办学期间与公路部门合作打通澄江至昆明主要公路恢复校内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2023年与云南省共建玉溪市中山医院引进12名学科带头人10名银龄医师[27][28] - 中国人民大学与延安中学开展联学共建活动包括线上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延中学子来京研学等[20] 精神传承与当代实践 -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参加"寻梦西南联大"物理营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带来6场学术报告涵盖量子计算机光电子技术等领域[9][15] - 西北大学组织专家学者撰写《西北联大亲历者口述史》收录47篇回忆战时校园故事采访亲历者和亲属后代30余人查阅期刊著作70余本[16] - 中国人民大学延河讲师团赴延安开展社会实践与当地青少年围绕理想信念时代担当展开青春对话[19][20] - 多所高校通过支教科研合作医疗服务等方式延续抗战时期的校地情缘和服务精神[23][25][28]
重温抗战校史 厚植家国情怀(深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8-23 22:30
西南联大办学历史与精神传承 -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南迁合组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部分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历时68天从长沙步行抵达昆明[12] - 西南联大办学条件艰苦 教室为土坯墙铁皮顶 地面泥土轧成 雨天叮当作响 但师生精神振奋 以严谨态度治学 诞生杨振宁 李政道等杰出物理学家成果[13] - 西南联大培养学生科技报国担当 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专家开展量子计算机 光电子技术等前沿学术报告 激励学生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13][14] 西北联大迁徙办学与教育体系构建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 北平大学 北平师范大学 北洋工学院等院校迁至西安组建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因战局紧张迁往汉中 师生坐火车到宝鸡后徒步500多里到达城固 南郑 勉县三县六处坚持办学 后改称西北联合大学[16] - 西北联大迁徙途中翻越秦岭峭壁陡立 师生啃锅盔嚼咸菜 白天崎岖泥泞山路行军 夜晚留宿荒郊 但一路放歌坚持办学[16] - 1939年西北联大"一分为五"发展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等 为西北地区留下文理工农医师范完整高等教育体系[16] 中国人民大学红色基因传承 -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陕北公学 校风"忠诚团结紧张活泼" 师生物质条件艰苦但朝气蓬勃斗志昂扬 开展大合唱跑旱船扭秧歌等丰富活动[18][20] - 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赴延安开展抗战胜利80周年社会实践 与延安中学开展青春对话 共学历史共悟精神[20] - 两校坚持联学共建 从线上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到延中学子北京研学 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要造就一大批革命先锋队"的办学精神[20][21] 同济大学李庄支教与校地互动 - 1940年同济大学第六次迁校落脚四川宜宾李庄镇 办学6年 医学院为百姓治愈"麻脚瘟" 工学院发电机让古镇有第一盏电灯[21][22] - 2006年以来100多名同济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重返李庄中学支教 发挥专业所长开设"同李讲堂" 分享德语 土木工程 广电编导等知识[22][23] - 开展"长江信帆"活动 数百封信笺从李庄到上海再返回 点亮学生梦想 同济校史讲解员到李庄讲解历史 李庄中学生到同济参加科普活动[24] 浙江大学湄潭茶产业合作 - 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湄潭办学7年 农学院引进优质茶种和杭州龙井茶生产技术 奠定湄潭现代茶产业基础 与当地合办职校开设茶树栽培课程[25] - 浙大茶学系副教授去年往返杭州湄潭20多次 完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物标准样工作 产品在贵州茶博会亮相[25] - 2022年成立浙江大学湄潭茶业研究院 搭建乌龙茶品种与红茶工艺结合溯源系统及茶叶风味物质数据库 实现从靠人看茶到设备看数据的产业升级[25][26] 中山大学澄江医疗合作 - 抗战期间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澄江 校内党组织成为澄江第一个中共党支部 学生社团推出《最后一滴血》等爱国剧目唤醒民众支援抗战[28] - 去年10月云南省与中山大学共建玉溪市中山医院 按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 引进中山一院12名学科带头人10名银龄医师[29] - 中山一院牵头完成5台高难度腹腔镜胃肠微创手术 超4300名外科医师在线观摩 派驻专家指导当地年轻医生提升团队服务水平[29]
吴江举行“以科学之名 赴家国之约”程开甲故居主题活动
苏州日报· 2025-08-04 01:28
活动概述 - 吴江盛泽举办程开甲故居主题活动 包括文创设计颁奖和博物馆思政课等环节 主题为"以科学之名 赴家国之约" [1] - 活动时间为8月3日程开甲诞辰日 每年此时举办系列活动鼓励创新并营造尊重科学氛围 [1] - 程开甲院士长女程漱玉与师生代表共同参与活动 [1] 文创作品征集 - 主办方面向社会征集故居主题文创作品 共收到158幅参赛作品 [1] - 活动现场为优秀文创作品颁奖 程开甲小学学生王子辰设计作品获一等奖 [1] - 获奖作品通过绘制程开甲人生轨迹 展现其"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 [1] 教育内容设计 - 博物馆思政课设置三个篇章:"三次立志""四次转变方向""一次红色之旅" [2] - 通过文物史料和优秀学子分享 展现科学家从江南小镇到戈壁荒漠的人生历程 [2] - 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关系 培养爱国情怀和科学素养 [2] 亲子科普活动 - 举办亲子科普手工制作活动 家庭共同用棉花塑形制作蘑菇云模型 [2] - 搭配LED灯光模拟爆炸光亮效果 亲手搭建戈壁试验场模型 [2] - 通过亲子互动形式让科学报国理念扎根 创造难忘亲子体验 [2]
用好暑期实践 砥砺爱国情怀(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7-13 22:00
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 - 医学、教育学等专业大学生可通过社区义诊、留守儿童课业辅导践行职业伦理 [1] - 农业经济专业学生可深入田间开展产业调研,助力农产品电商化转型 [1] - 文旅专业学子可参与非遗推广和传统村落文化创意,解读乡村发展密码 [1] - 新能源专业学生可调研光伏电站项目,分析可再生能源基层应用路径 [1] 科技前沿与人才培养 - 学校可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科研院所与高科技企业,接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 [2] - 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的技术攻关需要青年创新人才勇闯"无人区" [2] - 科技与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角力的核心,需增强学生科技报国内生动力 [2] 产业与基层发展 - 专业学识与乡土实践结合可加速构建"国之大者"认知体系 [2] - 深入一线服务人民能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具体建设行动 [2] - 基层实践有助于理解中国乡村发展模式与产业转型需求 [1][2]
杭高院举行研究生毕业典礼
杭州日报· 2025-07-09 02:12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毕业典礼 - 杭高院举行"院士含量"最高的一届研究生毕业典礼,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台拨穗正冠 [1] - 今年共有532名毕业生,创建院以来首次突破500人 [1] - 毕业生在科研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包括智能巡检机器人煤矿应用、全国算法竞赛金奖、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及产研转化突破 [1] 毕业生科研成就 - 物光学院张玺皓团队"智能巡检机器人"项目在煤矿企业规模应用 [1] - 智能学院黄渐刚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算法设计与编程挑战赛(春季赛)金奖 [1] - 多名毕业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并在产研转化中取得突破 [1] 毕业生职业发展 -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毕业生江宸将从事AIGC领域算法工作,立志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2] - 大批毕业生选择留杭发展,投身科研、基层及创业创新领域 [2] 院长致辞核心观点 - 院长王建宇强调"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是对科学精神的最佳传承 [1] - 杭高院定位为"科技报国之路"的培养平台 [1]
国奖风采录丨南京理工大学陈翔:深耕人工智能,追求科技报国,争做新时代青年学术新星
搜狐财经· 2025-07-04 11:33
学术成就 - 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8篇,谷歌学术引用900余次 [2][4] - 获华为终端Camera学术之星(全球14人),直通华为天才少年面试计划 [2][10] - 斩获PBDL低光SRGB图像增强算法大赛全球冠军等10余项学科竞赛奖项 [2] - 入选中国宇航学会高水平学位论文激励计划(全国10人)和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省级候选人 [4] 科研贡献 - 致力于恶劣环境下计算机视觉增强技术研究,提出全天候、全天时视觉成像增强技术 [2][5] -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恶劣环境下移动地面目标的图像视频增强与感知",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 [5] - 与中国电科、XX军工单位合作,革新侦察模式,实现烟雾遮挡、夜间侦察等恶劣场景下的精准打击 [5] 行业影响力 - 担任IJCNN领域主席及40余个国际SCI期刊/会议审稿人/程序委员会委员 [4] - 在华为、极市平台等20个平台分享研究成果,累计听众4.8万余人 [7][9] - 华为终端Camera学术之星技术分享报告吸引13.6万人在线观看 [10] 教育背景 -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连续两年综合排名专业第一 [2][4] - 获国家奖学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奖学金、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校长奖章 [2][4] - 入选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培养对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