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普及
icon
搜索文档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来豫开展“送科技下基层惠民生”活动
河南日报· 2025-09-28 23:34
责任编辑: 郭栩汝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徐延豪,全国政协委员、副省长吕国范,全国政协委员 刘清泉、张勇、花亚伟、罗益昌、赵小津、廖湘科、熊伟参加活动。(记者 李点) 9月24日至27日,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调研组来豫开展"送科技下基层惠民生"活动。 调研组先后到南阳市淅川县、西峡县,为中小学校学生赠送科普书籍、科技教育资源包,并开展专题科 普讲座;深入医疗院所、产业园区、科普教育基地等处,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等科普交流活动。调研 组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 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认真履职 尽责,充分发挥委员作用,围绕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积极贡献智慧力 量,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形成崇尚科学、尊重创造的社会 风尚。 ...
硬核科技褪去“冰冷外衣”
科技日报· 2025-09-26 01:24
点燃科学火种 当硬核科技生动呈现,冷冰冰的专业知识便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如何实现这一神奇转化?全国科 普月中的一些实践或许能给出启示。 具化抽象概念 一线科研案例是科学普及的"最佳剧本"。9月20日,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助理 教授杨智荣的讲座《追捕隐形凶手的疾病侦探》,让200多名中学生体验了一场现实版悬疑推理。 "日常生活中,疾病背后的'隐形凶手'往往是病原体。"杨智荣介绍,为了追捕它们,医生和科学家 们化身"疾病侦探",围绕"谁生病、为何生病、如何防治"这三个核心问题追寻答案。 在解答核心问题时,杨智荣以伦敦宽街霍乱暴发调查、破解吸烟和肺癌的谜团、英国海军坏血病的 消除这三个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展开讲述,通过"观察—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逻辑,呈现出一场"福 尔摩斯式"的科学推理。 创新不止于形式,更在于如何将抽象概念做具体化表达。 在甘肃科技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焦国力一句"误差不超过5厘米",让歼-10战斗机空中加 油的"厘米级对接"在学生心中具象化。"这一看似简单的对接过程,需要克服气流扰动、速度差等挑 战。"他说。 创新平台建设打通了科普传播的"任督二脉"。9月12日,《知识就 ...
“智汇青春·科创成果向未来”主题展举行
环球网资讯· 2025-09-23 01:41
自9月11日起,展区西侧活动区持续迎来大批参与的观众。中国力学学会推出的"生活中的力学:飞羽工 坊",让参与者亲手制作羽毛球,在实践中理解空气动力学与飞行稳定性;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水质体 检与康复"互动活动,引导孩子们扮演"水质侦探",亲手净化污水、捕捉杂质,在游戏中理解水环境保 护的意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带来的"AR互动体验"借助一副眼镜带观众步入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元宇宙 世界;中国航空学会的"飞机模拟飞行体验"将理论与实操相结合,让青少年在沉浸式操作中学习航空知 识,体验起飞与滑行的乐趣。此外,中国力学学会的"空气炮与花样叠叠乐"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青 少年汽车科普"活动,分别通过趣味实验和赛车模型拼装,有效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还组织了"潜望镜制作"活动,带领大家探索光学的奥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通信学 会策划的"未来通信技术"体验项目贯穿整个月,通过6G智慧工厂、空天地海全域通信等科技前沿展 项,为现场公众打开一扇通向未来科技世界的窗口。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展示从策划到落地历时数月,每个项目、每处细节都经 过反复推敲,力求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内,最 ...
让前沿科技成果站上城市C位——厦门引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向赋能
科技日报· 2025-09-15 09:29
"我在学校学习过编程,但从未实际操作过无人机,未来我希望能自己设计飞行控制程序,开发更多功 能的无人机。"活动现场,9岁的郭嘉文一次次尝试远程操作,让"无人机足球"避开障碍,冲进环状球 门。厦门大学社交型机器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携多台社交型机器人,以"科技展品+互动体验"的创新模 式,面向市民开展多维度科普活动。 在长达百米的"科普奇妙市集"中,从大型科技展陈体验到便民科普服务展位,100余项科普互动体验项 目,涵盖科学技术、健康科学、自然科学、普法宣传等多个类别,让现场市民触手可及。 今年科普月期间,厦门以科普研学、科技培训、社区实验秀、科普剧场等多种形式开展超400场科普志 愿服务活动,覆盖学校、社区、企业、乡村。后续,活动还将面向市民收集反馈意见,形成"活动-体 验-反馈-优化"的服务闭环。 "科普月活动吸引了高校、企业、科技馆等全市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踊跃参与。"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党 组书记、副主席欧阳丽娟介绍,近年来,为推动科学普及深入基层、服务民生,厦门广纳多元主体、整 合全市优质科普资源、构建"政府推动、社会参与、数字化赋能"的大科普格局,在全市形成学科多样的 科普阵地矩阵,让连接大众与科学前沿的常 ...
【新华社】院士专家走进定点帮扶县专题活动正式启动
新华社· 2025-09-12 09:29
活动概况 -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 科创中心与植物所共同承办"院士专家走进定点帮扶县专题活动" 9月11日至14日在贵州和内蒙古同步启动[1] - 活动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院士引领未来教育"为主题 组织20位院士专家深入两地三县开展科技服务与教育帮扶行动[1] - 活动作为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系列科普活动之一 计划于9月下旬和10月上旬在江西大余县 广西环江县继续开展[3] 科普教育行动 - 徐星院士 王柏臣研究员 赵亚辉研究员在贵州水城区与六枝特区中小学开展《寻找飞向蓝天的恐龙》等科普讲座 匡廷云院士 李柳老师在内蒙古库伦旗中学开展《光合作用研究进展》等讲座[2] - 活动向贵州水城区 六枝特区及内蒙古库伦旗中小学捐赠3000余册科普图书[2] - 面向六盘水市近200名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组织科学教育专题培训 包含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革新 心理讲座等课程[3] 产业帮扶举措 - 方精云院士 匡廷云院士 曹晓风院士等10位专家围绕"生态草牧业理念推动我国农业变革"为库伦旗相关单位作专题报告[2] - 邓蜀平研究员与吕兴梅研究员分别就"煤化工高质量发展"和"基于离子液体的绿色新过程"作报告 并深入盘江电投天能焦化等企业开展实地调研与座谈[2] - 活动积极助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产业绿色低碳转型[2]
创新科普宣讲方式 让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入万家”
经济观察报· 2025-09-05 02:53
科学普及工作战略部署 - 教育部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核心 通过科学精神传播 科普资源建设和科普活动实施三方面推动科普工作 [1] -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被定位为创新发展的两大支柱 教育系统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推进科普工作 [1] 科学精神传播实施 - 创新科普宣讲方式 通过《开学第一课》邀请院士专家授课 2008年以来持续举办并采用实景课堂等多样化形式 [1] - 打造"天宫课堂"太空科普品牌 2021年以来连续四期授课 首期由航天员翟志刚 王亚平授课 覆盖1420名中小学生现场参与 [1] 科普资源平台建设 - 建强科普载体平台 推动高校科研设施对外开放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均开放超20天 200余个高校平台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 [2] - 线上汇聚千余门优质课程资源 升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上线海洋航天科学公开课 联合企业打造AI通识课程 [2] 产业服务与人才培养 - 布局建设江苏 粤港澳大湾区 北京3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服务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等七大前沿领域 [3] - 推广科技小院模式 全国登记注册5000余个 累计服务农民超2000万次 提供零距离零费用农业服务新模式 [3] 未来发展规划 - 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 持续挖掘教育系统优势 推出更多优质科普资源与特色项目 [3]
“十四五”期间全国科普经费逾215亿元 科普人员超过215万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23:41
科普经费与人员规模 - "十四五"期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筹集额达215.06亿元人民币 [1][3] - 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总数达215.62万人 [1][3] 科普基础设施与活动 - 全国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数量达1779个 [3] - 全国各类科普活动形式多样且公众参与度高 [3] 法律政策与机制建设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于2024年12月颁布施行 [3] - 法律修订聚焦科普事业发展新形势并强化社会责任与保障措施 [3] 科普发展战略举措 - 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及科技资源科普化 [4] - 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领域 [5] - 发展科普产业并加强科普数据库、资源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5] - 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科普开发利用 [5] - 弘扬科学家精神并创作相关优秀作品 [5] 科技变革与科普重要性 -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改变科研范式并影响科普内容传播 [3] - 高质量科学普及是建设科技强国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为公众提供覆盖广泛、喜闻乐见的科普服务(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9-04 22:31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 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有关情况。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冯身洪表 示,我国正处在加速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成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面对重大时代课题,科 普工作应承担更重要的职责使命。 据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汇聚多方科普资源,组织开展系列 活动,为公众提供覆盖广泛、喜闻乐见的科普服务。 线上线下相结合,用好科普载体平台和科普场馆资源。"经过10余年的建设,'科普中国'平台已经成为 国内最具权威性的科学传播品牌和最大的科普资源库之一。"倪志宇表示,将探索建设高质量、多领 域、广覆盖的专业领域科普资源库,为科普创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科普体验。 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健全全社会参与科普、支持科普的激励评价机制,把弘扬科学家精 神与科普工作有机结合……刘育新说:"我们将充分用好全国科普月、全国科技活动周等重大活动载 体,推动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 "按照国际测评方法,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5.37%,提前实现了2025年我国公 ...
国新办发布会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有关情况 为公众提供覆盖广泛、喜闻乐见的科普服务(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9-04 22:27
政策法规更新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旨在加速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1] - 法规修订对依法保障和推动科普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1] 科普活动实施 - 首个全国科普月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 组织六大板块活动包括系列主场活动和纲要办成员单位特色活动[2] - 中国科学院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 今年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有135个院属单位开展400余场活动 现场参观约50万人 直播观看超3500万人次[2] - 中国科学院组织20个科研院所开展西部科普活动 安排不少于100位院士走进西部地区党政机关学校企业[3] -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9月开展超780场科普报告 覆盖15个省份[3] 科普基础设施 -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研设施平台和科普场馆开放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每年平均向社会公众开放20天以上[2] - 科普中国平台经过10余年建设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科学传播品牌和最大科普资源库之一[4] - 将探索建设高质量多领域广覆盖的专业领域科普资源库 改善科普创作者和社会公众体验[4] 公民科学素质 - 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5.37% 提前实现2025年超过15%的发展目标[1] - "十四五"期间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 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1] 工作机制创新 - 不断完善科普工作法规政策和体制机制 积极建设重大科普活动平台[1] - 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健全全社会参与科普支持科普的激励评价机制[4] - 将科学家精神与科普工作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全国科普月等重大活动载体推动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4]
超10万场活动,首个全国科普月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12:25
政策背景与法律框架 -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科普日"提升为"科普月",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1] - 政策体系包括一部法律(科普法)、一个规划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一份指导性文件(《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及若干配套措施 [2] -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地方科普条例或具体实施方案,形成协同推进的制度体系 [2] 活动规模与组织架构 - 首个全国科普月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包含六大版块活动:系列主场活动、纲要办成员单位特色活动、科普报告话前沿、科普阵地探未来、千万IP创科普、科学文化进基层 [1][4] - 全国科普月平台网站已汇聚活动超10万场 [6] - 由中国科协联合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共同部署开展 [4] 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成效 - 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5.37%,较2020年增长4.81个百分点,提前完成2025年阶段发展目标 [2] - 东中西部区域差距、性别差距、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不均衡状况明显改善 [2] 科研资源科普化成果 - 中国科学院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和"'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建立16个国家科研科普基地 [3] -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28年累计开展46000余场科普讲座,面对面听众超1560万人次 [3] - 第21届"公众科学日"吸引135个院属单位开展400余场活动,50万人现场参与,超3500万人次观看线上直播 [3] 活动特色与创新举措 - 聚焦科技前沿:开放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重点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打造专题展览与科普报告 [5] - 多元主体参与: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大科普格局,涵盖国际交流、地方特色活动及各类机构科普服务 [6] - 突出惠民属性:通过科普剧、游园会、科学运动会等趣味活动,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开学季等节点开展时效性活动 [7] - 创新示范:通过"典赞·科普中国"展示案例,设立"科普创新实验室"推出科技成果转化展品 [8] - 线上线下融合:联合18个网络平台开展网络科普行动,30天连续线上展播打造"云上科普嘉年华"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