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产业化
icon
搜索文档
沙漠变花海 长出玫瑰“长”出新业态 生态环境改善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央视网· 2025-06-06 01:54
三北工程建设进展 - 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两年间已完成各类建设任务超一亿亩 [1] - 新疆于田县通过生物治沙将沙漠改良为花海,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1][6] 沙漠玫瑰产业发展 - 于田县种植沙漠玫瑰8万余亩,年产量11397吨,年产值突破2亿元 [6] - 万方村直接在沙地种植玫瑰4000亩,每亩收益3000元以上 [8] - 当地形成玫瑰全产业链,开发玫瑰酱、茶、面膜、精油等十余种深加工产品 [6] - 玫瑰产业带动8900户、2.5万群众受益,稳定就业2900余人 [13] 治沙模式创新 - 采用"先造林、后造田"模式,种植梭梭等先锋植物构建生态屏障 [11] - 玫瑰因耐旱、固沙特性被选为生物治沙重要物种 [11] - 阿热勒乡通过生物治沙将5万多亩沙漠变为绿洲 [13] - 于田县已完成生物治沙面积45万多亩,种植红柳、梭梭等生态经济作物 [13] 产业带动效应 - 生态环境改善使沙尘天气从179天降至128天,沙尘暴从24天减至7.5天 [14] - 吸引外来投资者建设玫瑰深加工工厂 [15]和服装厂 [16] - 园区企业从2015年20余家增至8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家 [17] - 2024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00万人次,同比增长40.43%,旅游收入11.53亿元 [17] 就业与民生改善 - 服装厂解决当地300多人就近就业 [17] - 治沙农民可获得乔木每亩2000元、灌木每亩1500元补助 [11] - 参与治沙农民享有改良土地50年租赁优先权 [11]
笃行不怠展新颜 锦绣潇湘绽芳华——美丽湖南建设综述
中国环境报· 2025-06-04 02:00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 湖南2024年累计创建26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实现市州全覆盖 [3][14] -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3.15%,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0.54%以上,洞庭湖监测到46.52万只越冬水鸟创历史纪录 [5][15] - 江豚数量从2017年110头增至160余头,中华穿山甲和银杉等濒危物种种群恢复性增长 [5][15] 污染防治攻坚成果 - 2024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6][18] - 147个国考断面Ⅰ-Ⅲ类水质占比98.6%,无劣Ⅴ类水体,排名全国前列 [6][19]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4.07%,完成212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8年负增长 [6][20]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 锡矿山关停污染企业89家,淘汰落后产能17.5万吨,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优秀案例 [4][22] - 花垣县"锰三角"封堵1195个矿洞,种植桑叶8000余亩,转型为全国矿业绿色发展示范区 [7][24] - 推动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产业低碳工艺革新,打造新能源与节能产业集群 [7][24] 生态经济创新发展 - 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利用冷水制冷技术,PUE值低于1.2,吸引62家企业入驻,年节电50亿千瓦时 [8][25] - 湖南省首创"湘林碳票"制度,首单交易涉及3000亩杉木林碳汇,激活森林生态资源 [27] - 怀化靖州颁发全省首张生态产品经营权证书,长沙县开展水权交易累计168.45万元 [28] 生态惠民产业布局 - 资兴市冷水资源开发带动数字经济,园区20万机架年减排二氧化碳552万吨 [25] - 攸县桃源村等生态旅游项目实现客流爆满,油茶、黄精等林下经济形成特色产业链 [32] - 全省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达3995个,打造7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 [27]
“三北”生态行:从“风沙起源地”到“绿色风景线”——一个边境旗县的生态逆转
新华网· 2025-06-03 00:38
过去几十年,受干旱风沙影响,这里一度沙进人退。从2012年起,该嘎查党员任二换带头组织农民利用乡土树种营造人工林治理荒滩。经过10多 年努力,乌兰哈少嘎查周边建成2400多亩生态经济林,完成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逆转。任二换说:"人工造林既能防沙治沙,也能增产 增收。今年我们计划新栽植1400亩酸枣林,让嘎查的'绿色围墙'更牢,让乡亲们的生态收益更好。"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2日电(记者李云平)仲夏时节,处于我国第八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边缘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兰哈少嘎查 周边绿树环绕,任二换正和村民们一起栽酸枣树。 乌拉特后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陈玉云说:"为从根本上扭转草原退化,我们从2021年起在部分牧区实施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项目,既能防风 固沙、修复生态,也能发展林下经济、提高牧民收入。" 记者走访了解到,位于乌拉特后旗东部的巴音前达门苏木巴音查干嘎查属于荒漠化半荒漠化草原区,生态比较脆弱。4年前,这里的牧民下决心 改变世代放牧的生产方式,发展以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圈养牲畜为辅的经营模式。如今,当地已建成近11万亩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 实现牧民治沙、增收两不误。 该嘎查党支部书记 ...
将生态财富转换为经济财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如何破解生态产业化困境?
中国环境报· 2025-06-02 23:20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现状 -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特殊区域,但长期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乏力、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 [1] - 这些地区在地理空间上与欠发达地区高度耦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地区 [1] - 推动生态产业化是将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路径 [1] 生态产业化面临的困境 - 开发活动严格受控导致经济发展滞后,部分地方政府优先发展短期收益高的传统产业而忽视生态产业化的长远效益 [2] - 产业模式单一,依赖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和初级农产品加工等传统模式,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2] - 政策支持不足,地方执行力度弱,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低,难以弥补地方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 [3] - 资金投入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支持的能力有限 [4] - 人才短缺,教育资源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科技研发能力弱 [4] - 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居民仅从事低端服务工作,收入有限 [4] 高质量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 - 分类施策,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建立生态经济核算机制 [5] - 延链强链,推动生态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 [6] - 完善政策体系,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建立动态调整,提高政策执行力与持续性 [6] - 设立专项生态产业发展基金,推广绿色金融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转化 [7] - 构建公平透明的利益共享机制,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搭建居民与企业政府的沟通平台 [8]
精心呵护草原生态环境
经济日报· 2025-05-29 22:20
草原生态保护进展 -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取得历史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中央财政"十四五"期间支持草原保护修复总投资达1100亿元 年均修复草原超4600万亩 年均防治草原鼠虫害面积超1亿亩 [1] -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连续多年稳定在50%以上并稳中有升 《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为草原生态修复提供支撑 [1] -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双轨制 17个试点旗县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数由23.9%降至10%以下 [2] - 青海省三江源区域实施黑土滩综合治理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8.56% 天然草原鲜草产量突破1亿吨 [2] 草原保护技术应用 -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利用卫星遥感 无人机巡检等技术实时监测植被 动物 土壤 气候等要素变化 [3] - 在关键生态节点设置智能围栏实现禁牧休牧动态化管理 将物联网传感器嵌入草场打造"数字牧场" [3] - 加大草品种选育生产 退化草原植被恢复 人工草地建设及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核心技术研发 [3] 草原产业发展模式 - 推广"草光互补""林草复合"等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实现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协同发展 [4] - 培育草原碳汇交易市场 搭建草原碳汇计量 监测与交易体系 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收益 [4] - 培育草原文化旅游新业态 打造"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复合型产业 [4] 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 - 打破行政区域壁垒 加强地区间协同合作 共享草原保护经验 技术与资源 [4] - 积极参与全球草原生态保护合作 分享经验并借鉴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 [4] - 加强草原重点实验室 长期科研基地 定位观测站等平台建设 构建产学研用协调机制 [4]
绵阳平武“绿” 为“熊猫家园”加速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中国发展网· 2025-05-29 06:11
县域经济概况 - 平武县总面积5950平方公里 辖6镇14乡 总人口17.15万人 拥有野生大熊猫335只居全国之首 [1] - 实施生态强县 产业富县 文旅兴县 开放活县四大战略 近三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22% 2024年一季度增速达50% [1][3] - 2024年对上争取资金增长103.7% 社消零总额增速与固投增速分别位列全省183个县市区第4名和第18名 [3] 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 - 构建"一园四区"自然教育生态产业园 编制全国首个县级自然教育规划 关坝村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2] - 实施报恩寺综合保护项目 拥有8项省级非遗 入选省级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 - 2024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4% 旅游总收入增长67% 建成4大民宿集群93家精品民宿 三年开展旅游活动360余场 [4] 绿色产业发展 - 林业综合产值达43亿元 建成95万亩农产品基地 60万亩标准化中药材种植 创建"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园区 [5] - 水电装机89万千瓦时 年发电量36.56亿千瓦时 布局风能发电项目 河北-平武工业园入驻162家企业含2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5][6] - 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四年翻四番 形成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新材料产业集群 拥有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6] 城乡与基础设施建设 - 近三年实施46个城建项目 老旧小区改造率94% 绿化覆盖率43.5% 设立7支分险基金撬动10亿元金融资本 [7] - 公路通车里程超5200公里 广平高速 九绵高速平武段全面建成 构建"两高两环十放射"交通网络 [8] - 建成9个和美乡村 3个国家传统村落 生态扶贫案例入选"全球减贫获奖案例" [7] 创新与开放合作 - 成立全国首个"大熊猫生态产品产销联盟" 开展200余场"熊猫走天下"活动 生态产品销售额近3亿元 [8] - 与中国农大 北京林业大学合作研发乌梅加工工艺 与清华 中科院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5][6] - 设立"政策推送官"服务机制 建立"报恩飨礼"区域公共品牌 培育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5][8]
“四两博千金”,辽宁彰武防沙治沙突出产业化路径
第一财经· 2025-05-22 02:35
防沙治沙产业化战略 - 辽宁省彰武县启动万亩沙棘种植项目,实现防风固沙与经济林产业融合发展[1] - 彰武县作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推行"两林"(林下经济、林业经济)举措,推进"两化"(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程[1] - 当地政府将林业产业定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提出"四两博千金"发展理念[1]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 彰武县制定《林下经济发展五年规划》,重点构建"林药、林苗、林花、林菜、林菌、林草、林下养蚕"多业态融合模式[2] - 规划提出2025年建设"一地两园百村"项目,包括万亩仿野生中草药种植基地、两个千亩中草药种植园和5000亩庭院红枸杞项目[2] - 发展路径以中草药种植业为基础,配套切片加工和电商物流体系,形成全产业链布局[2] 省级政策支持 - 辽宁省委省政府认同彰武县产业化治沙模式,省委书记强调要科学利用沙区资源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2] - 省级推进会明确将生态产业化建设贯穿始终,同步推进特色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2]
科技赋能“百千万工程”:华南农大与从化共筑湾区生态经济走廊
南方农村报· 2025-04-29 05:47
合作背景与行动 - 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赴从化区调研,助力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大湾区生态产业化标杆打造 [1] - 活动是校地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的具体行动,属于省"双百行动"驻从化服务队举办的第二场"院长大讲堂" [2] - 学院已在从化服务多家花卉企业,合作选育58个花卉新品种,4个团队参与"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 [5] 生态价值转化实践 - 从化创新"生态修复-产品开发-价值转化"全链条闭环,提升GEP转化率 [5] - 实施全国唯一县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打造流域协同修复样板,发展林下经济(森林药材/木本油料/林蜂养殖)和"生态+"新业态 [5] - 创建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推动生态产品交易所等平台落地 [5] - 在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建设首个"永根科技站",专注高档盆花品种创新与产业化技术开发 [5] 技术攻坚与产业升级 - 学院整合6个国家级/省部级平台,组建跨学科团队攻坚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育)、产业升级(林蜂养殖等林下经济高值化开发)、空间重构(森林步道康养系统规划) [6] - 建立"需求清单-研发清单-成果清单"全周期管理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6] - 瞄准林下经济2.0模式(灵芝/甜茶/食用菌/中药材)和森林康养产业,攻关卡脖子技术实现农林牧复合经营 [7] 区域发展规划 - 打造"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示范区和百里流溪生态画廊 [5][7] - 推动"农文旅三产融合",以现代农业/绿色生活/全域旅游为目标盘活森林空间资源 [7] - 结对6所高校协同发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三年内初见成效 [7]
沙漠披“绿围脖”,发展添“金钥匙”
环球网· 2025-04-29 03:15
生态治理成效 - 阿克苏地区森林覆盖率从荒漠化状态提升至9.08%,实现"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1][4] - 2024年完成防沙治沙面积275.75万亩(超额完成计划126.04%),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完成114.72万亩(超额完成121%)[4] - 建成宽60公里、长38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有效控制沙漠移动[3] 沙产业发展 - 沙雅县形成13.9万亩梭梭林和5.7万亩肉苁蓉种植规模,年产鲜品1800余吨,引进2家深加工企业[5] - 全地区规模化种植沙区特色植物59.03万亩,开发23种加工产品,年产值5893万元,带动就业5000人[6] - 采用"梭梭+肉苁蓉"模式实现生态经济双赢,典型案例企业年收入超千万元[5] 创新治沙模式 - 实施"光伏+治沙"项目2万亩,配套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实现发电固沙协同[7] - 已建成光伏装机218万千瓦(占地7.5万亩),在建225万千瓦(占地7.6万亩),总发电量将达443万千瓦时[7] - 推出《沙漠经济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布局沙漠文旅、体育、康养等产业体系[8] 技术应用突破 - 光伏发电驱动微咸水灌溉系统,解决沙漠植绿缺水难题[7] - 推广滴灌技术应用于梭梭林种植,提升成活率[5] - 形成"工程+生物+沙产业"综合治理模式,实现从被动御沙到主动经营生态的转变[2]
新疆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扩边”增绿
新华社· 2025-04-21 09:42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建设进展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转入高质量推进常态化阶段 自2024年11月28日锁边工程合龙以来[1] - 新疆2024年计划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1194.01万亩 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建设任务844万亩[1] - 和田县阿和公路西侧治沙点种植万亩沙枣和红柳 3月下旬种下的防风固沙树种已抽出绿芽并进行定杆作业[1] 生态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模式 - 选择抗干旱耐盐碱兼具经济价值的树种 在实现生态效益基础上开发经济效益[1] - 于田县西和公路西侧锁边工程合龙点种植玫瑰花苗 未来将打造沙海边景观带[2] - 阿热勒乡以沙漠玫瑰为主体套种耐旱作物 超过230户种植大户承包2.9万余亩地[2] 创新治沙技术应用 - 沙雅县采用光伏发电取水系统 以2000亩沙化土地为单元配套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2] - 利用光伏发电抽取地下浅层苦咸水 节水灌溉种植梭梭和红柳等治沙植物[2] - 已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取水系统30余套 保障治沙造林面积6.3万亩且成活率超80%[2] 水资源综合利用拓展 - 沙雅县探索苦咸水淡化技术 建立苦咸水淡化土地改良示范基地[3] - 基地内小麦白菜油菜生长良好 未来有望通过降低成本发展沙漠林果和粮食产业[3] 政策支持与群众参与机制 - 新疆配套出台资金用水用地等九条措施 推动政策资金科技向防沙治沙聚焦[2] - 政府承担水电路基础设施投入 有效解决造林治沙后续管护问题[1][2] - 多元化种植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 实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