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草原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草原生态好,牧草获丰收”
人民日报· 2025-09-28 22:28
"打草的季节性很强,必须在牧草成熟后抓紧收割完。"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指着一排正在作 业的割草机说,"我们在4个旗推广打草社会化服务体系,过去千亩草场需要四五个人干1个月,如今实 行机械化作业,两三天就可以完成。" 呼伦贝尔草原的牧草质量高,不仅能保障牲畜越冬,还可以销售到附近缺草的地区。为实现草原可持续 发展,近年来,呼伦贝尔草原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不断推动生态保护与生产利用相协调。 9月的内蒙古呼伦贝尔,驱车行驶在通往呼伦湖的路上,一排排圆柱形的草垛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都是牧民收割的牧草。"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牧草长得好,产量也不 错。" 每年8、9月份,是呼伦贝尔草原一年一度的打草季。今年,呼伦贝尔草原3000多万亩天然打草场实现丰 收,随处可见牧民们忙着割草、晾晒、打捆。 "这是我们的牧草良种繁育及饲草基地。"现场负责人介绍,"呼伦贝尔草原是天然牧场,但牧草也需要 品种优化。这些优质牧草,是由良种繁育而成的,推广以来很受牧民欢迎。"在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 支持下,这块基地采取定制化配置,解决各类草地用种需求。 "草原生态好,牧草获丰收。"呼伦贝尔市委书记王旺盛说,"我们 ...
金秋好“丰”景:特色作物迎采收高峰 多元产业奏响经济增收“交响曲”
央视网· 2025-09-20 09:59
眼下,甘肃省甘谷县的12万亩辣椒进入集中采收期,从采摘到深加工,辣椒产业正在成为当地农民稳定的增收渠道。 央视网消息:甘肃的定西是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今年,这里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91万亩。目前已经陆续开始采收。针对当地大部 分农田位于山地丘陵地区,当地相关部门研发出新型农机,降本增效。 这几天,在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两千多亩早熟马铃薯进入收获期。在一片片大小不一的梯田里,新研发的丘陵山地履带式马铃薯联合 收获机正式"上岗"。对比人工采收,这批新农机不仅能适应丘陵山地地形,还能更加高效的完成挖掘、分离、输送等工作。 除了联合收获机,今年,还有一批新型的四轮转向式拖拉机也在当地投入使用。专家介绍,这种拖拉机转弯半径小,适合小地块作业。 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甘肃省已累计投入资金3.67亿元,组织研制农机新产品100多种。 甘肃甘谷:12万亩辣椒进入集中采收期 内蒙古锡林郭勒:雨水充沛牧草丰 草原迎打草高峰 金秋时节,草原进入打草季。今年内蒙古雨水充沛,牧草长势喜人,各地抢抓农时开展收割作业。 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牧民乌云毕力格家5200多亩牧场上,打草机、搂草机、捆草机协同作 ...
活力中国调研行|建绿色长城 守绿水青山
人民日报· 2025-09-14 11:02
生态治理成效 - 内蒙古防沙治沙以日均6万亩速度推进 毛乌素沙地治理进度达80% 库布其沙漠建成光伏长城 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 [2] - 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防沙治沙1.85亿亩 营造林1.48亿亩 种草3.67亿亩 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3] - 乌兰布和沙漠黄河岸实施阻沙入河生态修复工程 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 [2] 草原生态保护 - 内蒙古推行草原"带薪休假"机制 2025年实现9.7亿亩草原休牧 牧民塔丽娅年获休牧补贴7万元 [4] - 呼伦贝尔草原曾以每年2%速度退化 现通过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补偿机制实现生态恢复 [4] - 采用舍饲半舍饲模式 整合草场圈舍劳动力 开展规模化养殖和精深加工业务 [6][7] 林业生态修复 - 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10年间森林蓄积量从8.03亿立方米增至10.29亿立方米 增长28% [9] - 野生植物从1848种增至1937种 野生动物从390种增至439种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9] -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种植木耳菌菇苁蓉等林下作物 探索林业碳汇项目试点 [10] 产业转型模式 - 好牧人合作社采用草畜联动模式 自产苜蓿成本仅为市价1/3 饲料成本大幅降低 [6] - 肉牛出栏周期缩短3个月 通过资源整合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养殖 [6] - 牧民转型发展民宿观光业务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4][10]
内蒙古着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建绿色长城 守绿水青山(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9-13 22:26
生态治理成效 -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危害严重 但通过系统治理实现日均防沙治沙6万亩 [1][2] - 累计完成营造林1.48亿亩 种草3.67亿亩 防沙治沙1.85亿亩 规模居全国第一 [3] - 毛乌素沙地治理进度达80% 库布其沙漠建成光伏长城 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 [2] 草原生态保护 - 推行草原"带薪休假"制度 2025年实现9.7亿亩草原休牧 牧民每年可获得7万元补贴 [4] - 通过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补偿机制 扭转草原退化局面(20年前年退化率2%) [4] - 采用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 整合草场圈舍劳动力 开展规模化养殖和精深加工 [5][6][7] 林业资源恢复 - 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 10年间森林蓄积量从8.03亿立方米增至10.29亿立方米 增长28% [8] -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野生植物从1848种增至1937种 野生动物从390种增至439种 [8] -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林下作物种植和碳汇项目 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9] 创新治沙模式 - 构建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锁边林"四道防线" 有效控制沙漠扩张 [2] - 乌兰布和沙漠实施阻沙入河工程 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 [2] - 合作社采用草畜联动模式 自产苜蓿成本仅为市价1/3 肉牛出栏周期缩短3个月 [6]
一景区发现“玛瑙和黄金”?官方回应了→
证券时报· 2025-08-10 11:46
黄金矿藏传闻澄清 - 乌兰察布市自然资源局明确回应不存在黄金矿藏 当地不具备黄金成矿条件 [1] - 地表仅存在少量玛瑙 允许游客捡拾地表散落物留念 [1] - 严禁携带铲子等工具进行挖掘行为 破坏草原生态将留下难以恢复的坑洞 [1] 乌兰哈达火山景区旅游数据 - 景区暑期日均接待量突破3万人次 较去年同期增长25% [2] - 火山群因独特地貌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火山"之一 旅游旺季预计持续至9月中旬 [2] - 火山群占地面积约260平方公里 包含30余座形态各异的火山 最近喷发活动距今约6000年 [1][2] 景区生态保护措施 - 禁止任何挖掘工具进入核心区 呼吁游客仅捡拾地表散落物 [1] - 火山区域生态脆弱 破坏行为需立即向景区举报 [1] - 火山群地质特征特殊 为内蒙古高原南缘全新世唯一喷发过的火山群 [1]
有人在内蒙古一景区挖“玛瑙和黄金”,官方紧急提醒
新浪财经· 2025-08-10 10:16
乌兰哈达火山群旅游管理 - 近期网传视频显示游客携带铲子在乌兰哈达火山群挖掘"玛瑙和黄金",引发官方回应 [2][3] - 乌兰察布市自然资源局明确声明:当地不具备黄金成矿条件,地表仅存在少量散落玛瑙可供捡拾留念 [2][3] - 景区严禁携带铲子、镐头等工具进行挖掘行为,因挖掘会破坏脆弱草原生态且恢复周期漫长 [2][3][4] 景区保护措施 - 景区呼吁游客仅捡拾地表散落物,禁止挖掘,并设立举报热线0474-4811717/0474-4811759 [4][5] - 火山群占地面积260平方公里,包含30余座形态各异的火山,最近喷发活动距今约6000年 [5] 旅游市场表现 - 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暑期日均接待量突破3万人次,同比增长25% [7] - 作为2015年《中国国家地理》评选的"中国最美火山"之一,其独特地貌吸引全国游客,旅游旺季预计持续至9月中旬 [7]
有人带铲子在乌兰察布一景区挖“玛瑙和黄金”?官方回应
央视网· 2025-08-10 06:31
核心观点 - 乌兰察布市自然资源局正式回应并明确当地不存在黄金矿藏且不具备黄金成矿条件 [1][2] - 地表有少量玛瑙但仅允许捡拾地表散落物严禁任何挖掘行为 [2][3] - 挖掘行为会严重破坏脆弱草原生态需共同保护火山草原原始环境 [2][3][4] 资源状况 - 当地明确不具备黄金成矿条件且不存在黄金矿藏 [1][2] - 火山群区域地表存在少量散落玛瑙可供游客捡拾留念 [2] 管理要求 - 禁止携带铲子或镐头等工具进入核心区域 [2][3] - 严禁任何形式的挖掘行为仅允许捡拾地表散落物 [2][3] - 发现破坏行为可通过景区热线0474-4811717或0474-4811759进行举报 [4] 生态保护 - 挖掘行为会在地表留下坑洞对草原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2] - 生态伤痕需要漫长恢复时间需共同守护原始环境 [2][4]
增强牧区发展动力活力
经济日报· 2025-07-18 00:06
牧区战略地位与政策支持 - 牧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西部和西北部省份,涉及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甘南藏族自治州等重点区域 [2] -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提升饲草生产能力、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等方向性要求 [1] - 国务院2011年发布《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覆盖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份 [4] - 内蒙古财政2025年下达2.6亿余元支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疆出台《新疆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规划(2023—2030年)》 [5] 牧区经济发展成效 - 2024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20534.08亿元(同比+6.1%),西藏2764.94亿元(+6.3%),甘肃13002.9亿元(+5.8%) [6] - 2024年内蒙古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8%,西藏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2% [6] - 内蒙古2024年牛肉产量89.1万吨(+14.5%),西藏年末牲畜存栏1760.32万头(新增38.93万头) [6] - 2024年内蒙古投入125.4亿元财政衔接资金帮扶产业,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劳务收入达71.55亿元 [6] 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 - "十四五"期间全国年均种草改良超4000万亩,退化草原面积缩减近7亿亩,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0%以上 [10] -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100亿元用于草原保护与修复,年均修复草原超4600万亩,鲜草总产量超5.5亿吨 [11] - 建成1个中心库+20个资源圃的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2024年草种产量突破7万吨,饲草种子自给率近70% [12] - 内蒙古达茂旗试点"草票"制度,甘肃夏河县建立"国有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模式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13] 畜牧业转型升级路径 - 2023年牧民牧业人均收入较2021年增长15.8%,内蒙古试点旗县草畜平衡指数降至10%以下 [14][15] - 内蒙古架构"公司+集体+合作社+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新疆布尔津县推行职业代牧人制度 [16] - 2024年内蒙古审定通过42个草品种(含羊草、苜蓿等),青海推广"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良种 [17] - 内蒙古阿拉善盟应用北斗定位系统节约50%放牧时间,青海打造智慧羊舍实现藏羊"两年三产" [18]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甘肃尕秀村牧民转型发展藏家乐,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打造"99号公路"旅游目的地 [19][21] - 新疆2024年文旅经营主体达51.41万户,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转型为旅游"网红村" [21][22] - 内蒙古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模式,陈巴尔虎旗开发牧文旅融合特产馆 [20][21] - 数字技术催生智慧牧场体验、数字文创等新业态,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IP创造 [22]
“十四五”期间我国退化草原年均缩减5000万亩
快讯· 2025-07-09 02:00
草原生态质量提升 - "十四五"期间我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0%以上 [1] - 退化草原年均缩减5000万亩 [1] - 年鲜草产量超过6亿吨 [1] 草原资源保护 - 全国共查处各类破坏草原案件近3万起 [1] - 重点省区牲畜超载率逐步下降 [1] - 草原初步实现了休养生息 [1] 草原修复治理 - 年均草原修复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 [1] - 全国草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约5万亿元 [1]
记录草原牧民的夏季转场路 感受人、畜与草原的和谐共生
央视网· 2025-06-15 08:52
转场过程与挑战 - 1300多户牧民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进行夏季转场,牧户阿古达玛一家携带70头牛、80只羊,全程超过40公里 [1][3] - 转场前准备包括智能数据记录项圈监控牛群位置,并携带手把肉、雨披、药物等物资 [1] - 途中遭遇小牛犊左前肢红肿和牛妈妈意外受伤等突发情况,牧民利用皮卡车和小牛犊声音引导牛群归队 [5] - 牧民选择早晚赶路、中午休息的迁徙方式,并沿苏吉河中线线路快速前行 [3] 天气影响与应对措施 - 转场期间遭遇中到大雨,局部暴雨,牧民冒雨赶路以确保准时到达夏营地 [9] - 蒙古包采用三层防水结构(布衬、防水雨布、防水毡布)并加固外围塑料布防雨 [11] - 党群服务中心提供雨伞、雨衣、应急照明系统等装备,并新增快递收发功能提升便利性 [13] 生态保护与草原管理 - 阿鲁科尔沁旗880多万亩天然草原执行春季休牧,采用"科技+人力"网格化管护,配备1000多个专职管护员 [18] - 2024年草原植被盖度从68.6%提升至73.65%,草产量从76.4千克/亩增至84.25千克/亩,可支持12.9万羊单位全年舍饲 [18] - 草场载畜量规定为5亩/羊单位或25亩/牛单位,超量牲畜通过托牛所集中托管 [19][21] 畜牧业创新与经济效益 - 白音温都供销合作社托牛所提供饲料喂养、集中育肥等服务,当前托管规模近1000头牛 [21] - 推广高端肉牛品种和"精养"模式,开展牧区与农区跨区域合作租赁草场 [21] - 实施0.74万亩饲料基地改造,采用"水肥一体化"设备提升产量,全旗种植优质牧草56万亩、青贮玉米65万亩,储备饲草114.71万吨 [21] - 生态牧业带动3万多户农牧民户均年增收1.2万元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