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

搜索文档
年轻必须做的事情
集思录· 2025-07-04 08:09
旅游消费观念分歧 - 年轻群体普遍认为旅游需趁早体验 因体力 心境 景点适配性等限制 但反对观点指出50岁前通过锻炼仍可保持充沛体力 且年龄不构成景点准入限制[1] - 代际差异显著 60/70后偏好天安门等传统地标 00后追逐大理 重庆等网红城市 本质是针对性营销的结果而非群体固有执念[1] - 部分人群将旅游视为消费主义陷阱 认为时间应优先投入学习 职业发展等复利型事项 而非即时体验型消费[2] 旅游价值认知差异 - 打卡式旅游对认知提升有限 但跨文化体验可能产生深远影响 如乔布斯印度之行 马云澳大利亚经历对商业思维的塑造[3] - 旅游提供的非结构化刺激优于电子娱乐 因其未经人为设计 更易激发创新思维 游戏中的金融设定甚至可能影响多年后投资决策[3][4] - 消费体验存在生理窗口期 40岁以上人群对美食的感官享受显著下降 印证部分体验具有时效性[7] 代际行为模式对比 - 年轻人将"必须做"定义为消费体验 年长者则聚焦能力积累 这种认知鸿沟难以通过说教弥合[13] - 有效代际沟通需共同实践 如联合经营案例显示 亲身参与比理论说服更能改变行为模式[13] - 生命周期理论支持阶段适配性 青年期荷尔蒙驱动的体验需求与老年期存在本质差异 延迟满足可能错失最佳体验窗口[15] 消费哲学探讨 - 消费自主权应受尊重 成年人消费选择只要不侵害他人权益 就无需承受价值评判[12] - 财富积累与消费存在辩证关系 挣钱目的终将回归消费体验提升 但需平衡短期享受与长期保障[11] - 存在主义倾向明显 部分观点主张"尽兴而活" 反对在特定生命阶段压抑本性需求[6][14]
“上海街头采访”是本年度最幽默的小资纪录片
虎嗅APP· 2025-06-28 03:41
上海主理人文化现象 - 上海主理人文化已成为一种大众生活方式,涵盖vintage服装店、小众咖啡馆、bistro小酒馆等领域,街头一块砖头能"命中10个主理人"[11][12] - "主理人"本质是工商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但通过称谓升级(如"碳水brunch店主理人")重构了时尚产业话语体系[13][14] - 该概念被塑造为消费主义宗教符号,通过模糊性维持社交逼格,规避"老板""经理"等传统称谓的土俗感[19][20][21] 餐饮行业包装策略 - 咖啡馆通过复杂命名(如"量子纠缠焦糖dirty")和英文菜单制造认知门槛,单价达55-58元但品质存疑[35][36][37][40] - Bistro将普通食材溢价包装(如三块五食材变"高岭之花"),云贵川菜系被改造为高价低质版本(50元/碗米线)[52][56][57] - 餐饮空间设计刻意营造局促感(3张桌子+露营椅),引导顾客模仿欧洲街头文化(马路牙子摆拍)[41][42][43] 时尚消费行为特征 - 店铺命名采用伪法语词汇,搭配冷门宠物犬(伯恩山/灵缇)构成身份标识[61][62] - 穿搭话术强调"海外淘货"故事,通过虚构设计师品牌提升商品溢价(拼多多货称"纽约独立品牌")[93][94][96] - 配饰运用田忌赛马策略(如称"香奈儿中古孤品"),整体造型需搭配9分以上自我评价[98][99][100] 身份构建方法论 - 社交必须使用英文名(Gigi/Kiki),中文名可能触发"沪签作废"风险[87][88][89] - 学历展示需突出海外背景(QS前100院校),配合"留子味"话术(抱怨国内支付不便)[103][104][105] - 职业定位需多标签叠加(策展人/自媒体/Marketing),收入宣称"日入1万"[108][109][112] 消费主义批判 - 现象本质是商品拜物教,通过贩卖"做自己"的幻觉实现溢价(88元白菜对应"人上人快感")[128][131] - 经济下行期主理人文化面临尴尬,288元破布等溢价商品遭反噬[135][136] - 上海成为消费主义试验场,其包容性同时构成阶级门槛[124][125][133]
AI为何迟迟没出现象级应用?save time 而非 kill time的属性突出
2025-06-24 15:30
纪要涉及的行业 AI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AI领域未出现现象级应用的原因** - 时间点未成熟,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萌芽期 [2] - 缺乏外部因素倒逼 [2] - 未形成定型商业模式 [2] - 商业化路径与互联网不同,更注重工具属性 [2] - 中国用户软件付费习惯弱 [2] 2. **全球及中国市场AI应用发展情况** - 截至2025年3月,全球月活用户接近10亿,中国超4.6亿,季度增速超100%,预计2025年底全球用户突破20亿 [1][4] - 通用型AI助手及教育类应用表现突出,中国教育类应用覆盖多场景,数据活跃度高 [1][4] 3. **AI与互联网商业化路径差异** - 互联网依赖人际交互和交易,通过消费主义变现;AI注重工具属性,替代部分人类功能 [5] - AI适合内置于大型系统,而非形成独立门户 [5] - 国内软件付费习惯弱,出海是重要方向 [5] 4. **出海对中国AI企业的重要性** - 海外政策环境宽松,利于创新产品发展 [6] - 海外用户付费习惯强,有助于稳定收入 [6] - 海外投融资环境流畅,企业可获资本支持并顺利退出 [6] 5. **可能率先涌现现象级AI应用的领域** - 教育领域需求广泛多样,金融领域适合引入先进技术 [8] - 小B大C模式细分市场付费意愿好,有望成爆款应用来源 [8] 6. **互联网与生成式AI发展时间对比** - 互联网从基础设施建设到门户网站成型需5 - 7年,ChatGPT问世仅两年半,生成式AI发展时间不足 [9] - 新兴应用需时间定型业务模式,可能需危机倒逼确立商业模式,目前生成式AI未到该时点 [9] 7. **消费主义思潮对AI商业模式的影响** - AI节约时间,适配订阅和付费模式,如剪映软件收费 [10] - 嵌套在消费主义内核中的商业模式适用于AI,如餐饮结构性重配、AI课程培训 [10] 8. **AI办公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 仍需较长时间被企业广泛接受,主要提升效率,但可信任、可追溯程度有限 [11] - 适合集成在大型系统中作为局部工具 [11] 9. **结构化数据** - 可能是风口,如影视行业暴力拆解经典影片形成的结构化数据有较高价值 [12] - 与互联网惯性打法不适配 [13] 10. **海外市场对国内生成式AI应用的影响** - 出海是重要方向,国内C端、B端有问题,海外政策自由度大 [14] - 海外应用分五类,信息污染背景下验证类应用增多 [14] 11. **AR技术应用方向** - 验证类、对话模拟类、内容生成类和信息提炼类,基于信息污染背景发展 [3][15] 12. **AI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及问题** - 高效处理大量数据并决策,但缺乏人性化处理能力,可能忽视细微差别和意外情况 [16] - 缺乏承担责任的主体性,会引发误判和无法申辩问题,导致争议和冲突 [17] 13. **AI爆款产品发展逻辑** - 关注小B大C模式和逆人性模式 [18] - 考虑生成式AI与巨声AI结合的潜力,关注未充分进化或迭代的领域 [18] 14. **AI技术对行业的影响及易被重塑的领域** - 不仅降本增效,还改变行业结构,如教育、影视游戏等行业 [19] - 实体产业及文字类内容形态领域更易被重塑 [20] 15. **影游合一发展趋势** - 电影与游戏将融合为大型真人交互游戏,如万达、乙女类游戏等探索新模式 [21] - 推动影视编剧创新和游戏公司在影视要素上的突破 [2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剪映软件每月收费15 - 45元,解锁更多功能可能达100元左右 [10] - 影视行业暴力拆解经典影片形成结构化数据,目前未充分考虑数据加密和数据合成业务 [12]
为下单辩护:消费主义和提振内需的进化史
虎嗅· 2025-06-24 05:38
消费领域新趋势 - LABUBU爆火带动新消费和Z世代概念复苏 显示"供给创造需求"规律仍主导消费领域 为"将消费放到首要位置"的经济工作提供新内涵 [1] - 符号化消费如盲盒、谷子、卡牌引发代际认知差异 同时面临"冲动消费"、"情绪价值利己主义"等社会批评 这种价值碰撞自80年代商品经济兴起后反复出现 [1] 消费主义历史演变 - 前现代社会人均商品量稀少 消费概念限于"用尽"物品 自给自足经济下个体消费者意识未萌芽 [2] - 商品供应突破瓶颈后 消费观念从"用尽"转向"利用" 需渠道、市场、生产力三大条件支撑 帝国时期市场整合为关键基础 [4] - 消费诞生伴随四重革命:个人革命(家庭独立)、物质革命(贸易网络)、城市革命(基础设施)、国家意识革命(想象共同体) [4] 消费主义双重影响 - 物质层面推动进步 精神层面引发"永恒动荡":消费行为与纵欲/不公关联 丰裕社会伴随债务问题 商品霸权引发传统社会抵制 [5] - 消费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紧张/冲突/透支现象 相关批判将持续存在 [6] - 积极面体现在塑造世俗社会弹性:建立个体边界、身份表达、权利意识 消费者权益斗争最终形成政治影响力 [7] 20世纪消费主义特征 - 商业逻辑形成闭环 消费者与生产过程疏离 更关注广告塑造的符号价值而非实用功能 [8] - 批判行为被商业系统捕获 如60年代反文化符号被商品化 显示消费中非理性因素难以避免 [9] - 五大核心特征:图像媒介驱动想象、社会工程学技术完善、宏观政策重视消费、身份符号化加剧、消费即时性提升 [10] 消费政策深层矛盾 - 鼓励消费面临多重悖论:既要刺激增长又需防范债务累积 既要提升消费能力又要维持生产成本竞争力 [11] - 消费能力建设需物质条件(分配改革/社会保障)与社会环境(多元包容/个性表达)双重支撑 [12] - 投资导向转向消费导向不仅是经济革命 更是涉及个体边界动态弹性的社会革命 [12]
拉动城市GDP的美院毕业展,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蒙娜丽莎”
36氪· 2025-06-17 01:26
艺术展览现象 - 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展通过复刻童年零食的木质雕塑和"中国版蒙娜丽莎"等作品引发全民关注,展览延期一周以满足游客需求[3][4][6] - 作品打破艺术"高冷"刻板印象,采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实现情绪共鸣,如QQ糖木雕作者耗时一年完成创作[6][10] - 展览带动全国美院毕业季热度,形成"野生艺术节"效应,观众自发传播形成文化流量[3][18] 代表性作品分析 - 川美"蒙娜丽莎"作品使用廉价材质讽刺消费主义,在618前夕引发讨论,观众购买周边形成消费闭环[12][14][16] - 国美《循回仪》机械装置融合青铜器与集成电路,创造"东方蒸汽朋克"视觉体验[18][19] - 央美《基本功》通过石膏排线互动装置回归艺术本源,《锐角》雕塑引发对家庭关系的多角度解读[25][30][32][34] - 广美《气味滚筒》装置生成气味泡泡攻击其他展品,校方加装防护玻璃体现包容性[27] 社会议题表达 - 央美《2022年2月3日3:45分》用呼吸装置具象化丧亲之痛,《毛病》作品展示190项医疗诊断结果讽刺过度医疗[36][38][40][43] - 外卖袋摩天大楼反映速食生活,无头泡沫雕塑象征都市人空洞状态,镜面装置再现职场压迫感[47][48][49][51] - 作品普遍从私人情感延伸至集体意识,保留未经社会磨损的敏感观察力[52][53] 行业影响与评价 - 美院毕业展从专业圈层走向公共空间,降低艺术鉴赏门槛,激发大众参与热情[29][54] - 部分质疑认为作品存在模仿痕迹,但院方鼓励年轻艺术家保持真诚表达而非追求标准答案[55][58][60] - 展览呈现Z世代创作特征:技术混搭、媒介创新、议题多元化,形成"网红打卡"传播效应[18][21][23]
消费主义的魔法
虎嗅· 2025-06-13 16:01
消费社会的演变 - 消费社会核心在于资本通过百货商店、品牌塑造、广告等手段将消费升级为消费主义[1] - 1800年世界仍以农业为主,蒸汽机车出现彻底改变商品流通方式[3] - 工业化使商品生产链条拉长,导致商品与消费者关系陌生化,形成商品拜物教[3] 品牌战略发展 - 品牌概念解决工业化生产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成为消费信任的核心载体[4] - 品牌通过联想方式赋予商品文化价值,如依云矿泉水成功塑造高端形象[5] - 联合利华通过凌氏(Axe)和多芬(Dove)两个对立定位品牌覆盖不同细分市场[5] - 1852-1886年间诞生卡夫食品、亨氏、柯达、可口可乐等至今活跃的食品巨头[5] 图像营销革命 - 消费社会发展史可视为图像进入生活的历史[6] - 十九世纪印刷技术进步使图像成为商品信息传播核心媒介[6] - 杂志作为"掌上仓库"通过流动图像刺激消费欲望[7] - 欧莱雅创始人创办《你的美丽》杂志系统制造女性焦虑并推销解决方案[8][9] 自我概念商业化 - 资本将"成为自己"哲学概念转化为"通过消费建立自我"的商业逻辑[10] - 1960年代起广告语转向强调个性表达,如苹果"非同凡想"、雪碧"做真实自己"[11] - 女性身体被定义为持续消费项目,美容产业通过制造焦虑获取商业利益[12]
杜淳妻子王灿晒Labubu潮玩收藏:明星效应与消费争议的双重镜像
搜狐财经· 2025-06-12 21:56
泡泡玛特IP价值与市场表现 - Labubu系列凭借"丑萌"设计风格(尖牙与毛绒材料反差)成为热门IP 成功俘获年轻消费者[1] - 限量款潮玩因黄牛炒作价格飙升 部分单品达1.5万元 收藏总价值可达数十万元[1] - 2024年公司股价上涨超11倍 独特IP设计是核心驱动力[3] 潮玩行业营销与消费现象 - 盲盒机制与限量营销诱导非理性消费 消费者出现"为集齐倾尽所能"行为[5] - 明星带货效应显著 林峯妻子、舒淇等助推品牌热度[1] - 二级市场溢价严重 部分款式被戏称为"塑料茅台"[3][7] 潮玩文化社会影响 - 潮玩成为情感慰藉与社交互动载体 反映现代人心理压力缓解需求[5] - 设计、营销与心理需求深度交融 推动行业兴盛[7] - 收藏行为兼具艺术性与商业价值 被视作"潮玩艺术缩影"[3]
从《祷》的爆火看艺术作品与当下社会的交融
经济观察报· 2025-06-11 04:59
艺术作品《祷》的核心特点 - 作品采用红黄蓝三原色构建祈祷女性形象 面部覆盖网购气泡膜 手部木纹和纱巾褶皱等细节刻画极为逼真 被观众误认为照片 [1] - 作品被网友称为"重庆人自己的《蒙娜丽莎》" 在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引发广泛讨论 [1] 作品与社会议题的关联性 - 通过廉价材料堆砌解构"精致生活"虚假性 批判消费主义对个体自我认知的侵蚀 [2] - 与同期毕业展作品形成呼应 多件作品聚焦环境保护 人际关系疏离等社会问题 [2] 艺术市场价值表现 - 作品已确定售出 价格未公开 但市场对具有创新性和思想深度的毕业作品兴趣浓厚 [3] - 艺术院校毕业展成为绘画市场发掘新人和潜力作品的重要平台 推动市场多元化发展 [3] - 市场趋势显示 能反映社会热点且具备深刻内涵的新兴作品正逐步获得与传统名家作品同等的关注度 [3]
讳疾忌医的,不止拜登的前列腺
虎嗅· 2025-05-26 13:05
医疗行业与前列腺癌治疗 - 前列腺癌在老年男性中高发,拜登确诊时已伴随大规模骨转移,但该病种具有较大治疗空间和多种激素依赖性治疗方案[4][9] - 拜登肿瘤Gleason评分达9分(病理学高度活跃),转移后仍可采用激素疗法、化疗及放疗等有效手段[10][11] - 美国前列腺癌筛查体系成熟(如PSA血液检测),但70岁以上人群筛查争议可能涉及非医学因素[8] 政治与健康信息披露 - 拜登健康状况长期受质疑,退选后白宫揭秘书籍及Axios爆料视频显示其任内可能已存在严重健康问题[6] - 民主党被指系统性隐瞒拜登认知能力及前列腺癌病情,或影响2024年大选走向[8][22] - 政治因素干扰医疗信息披露的案例延伸至新冠领域,两党均被指淡化疫情影响并争夺疫苗功劳[12][13] 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 - 中国研究显示奥密克戎感染者3年后仍存在长期健康影响,但再感染数据缺失[16] - 全球经济活动受新冠冲击,但分析中常忽视该因素,且防疫计划多未落实[15] - 公众对新冠认知出现"常态化"偏差,将反复感染视为自然状态[14] 新自由主义与公共卫生 - 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被等同于"自由",导致健康权让位于经济体系运行[18][19] -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现象加剧(如"黄金十亿人"概念缩水至五亿),反映系统性危机[22] - 集体防疫文化缺失导致传染病控制低效,理想化公共卫生体系需社会共识支持[24][25]
撕拉片出圈:火的是情怀,烧的是钱包
36氪· 2025-05-26 10:18
行业现象分析 - 撕拉片相纸价格从停产前的70元/盒飙升至1500-4000元/盒 单张最低150元 涨幅达20倍以上 [7] - 配套相机价格翻倍 宝丽来Bigshot从3000元涨至7000元 部分二手相机被炒至万元 [3][9] - 照相馆单次拍摄体验收费400元 显影失败等瑕疵被包装成"命运感"营销点 [3][7] 市场供需动态 - 富士FP-100C和宝丽来撕拉片分别于2016年/2008年停产 现存相纸90%已过期 [5][7] - 闲鱼平台未拆封富士FP-100C标价1500-4000元 闪泡magicube闪光灯12盒捆绑售价3300元 [7][9] - 小红书撕拉片话题浏览量超20亿 衍生出仿拍/姿势/滤镜等子话题 [12] 消费行为特征 - 消费者为"等待显影的不确定性"买单 将泛黄/颗粒感等缺陷美化为复古滤镜 [5][7] - 明星效应显著 张凌赫/鞠婧祎等艺人作品推动撕拉片社交传播裂变 [10][12] - 用户分层明显:普通用户玩社交传播 硬核玩家研究显影技术 收藏家囤积相纸 [14] 商业模式演变 - 商家通过"绝版""停产"标签制造稀缺性 但市场投放量受控形成"濒危未灭绝"状态 [13] - 技术流玩家用CCD滤镜模拟撕拉片效果 海底捞免费打印成零成本平替方案 [17] - 边际效应递减风险显现 消费者开始自嘲"存款拍一次少一点" [16] 文化符号价值 - 撕拉片实体性/不可逆性构成对抗数字时代的象征 但存在被资本收编风险 [14] - 与黑胶唱片复兴类比 需完成从网红单品到文化符号的蜕变才能持续 [14][19] - 价格泡沫破裂后 核心价值在于守住"实体记忆"的情感连接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