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

搜索文档
2025年宁夏中卫硒砂瓜上市产销对接活动举行
中国经济网· 2025-07-18 05:53
中卫硒砂瓜产业概况 - 中卫市是宁夏唯一发展硒砂瓜产业的地区,培育了香山硒砂、玉忠宝、砂甜宝等100多家生产经营主体 [2] - 建立了以川渝鄂、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西北区五大区域为目标市场的销售体系 [2] - 富硒土地面积达1674平方公里,建成全国首个硒砂瓜质量安全溯源体系 [1] 2024年产业数据 - 2024年种植面积42.7万亩,总产量110万吨,总产值18.37亿元 [2] - 瓜农户均增收10.65万元,品牌价值达35.98亿元 [2] - 推行"中"字标防伪溯源标识,构建"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联合体 [1] 2025年产销进展 - 2025年种植面积扩大至46.95万亩,已签订79项产销协议,预售金额4.38亿元 [2] - 覆盖北京、长沙、深圳等40个城市,设立32家直营店和37家金牌销售商 [1][2] - 搭建线上线下同步直供模式,保障48小时内送达消费者 [2] 品牌推广举措 - 举办开园上市及发车仪式,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授牌 [1] - 计划组织4个工作组赴北京、石家庄等地考察对接,深化批发市场、超市等渠道合作 [2] - 利用数字信息产业优势打造"从砂田直播到冷链直达"消费场景 [1]
地质赋能打造“硒”望黄槐:兴宁市黄槐镇获得梅州首个省级天然富硒土地认证
南方农村报· 2025-07-12 05:07
核心观点 - 兴宁市黄槐镇获得梅州首个省级天然富硒土地认证,3701亩富硒土地为其农文旅融合转型提供新路径 [1][3][4] - 该认证由广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和广东省科协天然富硒联合体共同完成,获得广东省地质局全方位帮扶支持 [6][7] - 黄槐镇从"煤炭小镇"转型为"绿色军旅特色镇",富硒认证为其注入"健康"内核,推动"富硒+农业+文旅+民生"发展模式 [22][23][24][27] 认证背景与过程 - 广东省地质局自去年起在兴宁无偿开展土壤质量与农作物富硒专项调查,共取样300余份 [17][18] - 黄槐镇南部区域土壤硒含量表现突出,土壤样品富硒率达85% [18][19] - 2025年5月,黄槐镇3701亩土地通过广东省地质学会评审,成为梅州乃至粤东首块获省级认定的天然富硒地块 [19][20][21] 产业发展规划 - 黄槐镇将依托天然富硒土地资源优势,结合军旅、文旅项目及中央彩票公益金等项目发展 [26][27] - 计划打造"富硒+农业+文旅+民生"发展模式,创建区域品牌,促进游客体验和产品消费 [27][28] - 该转型响应"以产业振兴壮大县域经济"战略,为广东富硒产业区域示范提供样本 [25] 活动与调研 - 7月10日举行广东省天然富硒土地认证揭牌仪式,相关单位负责人、专家出席见证 [2][7][8] - 活动中专家围绕天然富硒产业规划、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 [9][10][11] - 嘉宾实地调研黄槐镇禾村丝苗米种植基地,进行丝苗米取样考察富硒土地应用潜力 [13][14]
清风为伴产业兴 | 监督下沉促发展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7-12 01:37
产业发展现状 - 嵊州市金庭镇是桃形李产业核心基地 总种植面积达2 5万亩 总产值超4亿元[1] - 桃形李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 成为当地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支柱产业[1] - 金庭镇已建成19条总长18 57公里的林间道路 惠及8个村庄600余户果农[2] 政策支持措施 - 农业部门对山地果园轨道机按米数补贴 累计补贴8277米 补助金额44 5万元[2] - 嵊州市纪委监委联合多部门监督林间路网硬化 农事服务中心等配套项目[2] - 建立涉农企业问题闭环管理机制 已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10余件[2] 产业升级进展 - 丘上万亩农业公司建成首条桃形李分拣流水线 提升加工效率[3] - 纪委监委重点监督乡村振兴资金使用 严查村干部侵占挪用等行为[3] - 持续关注生产销售环节问题 保障群众利益不受损害[3]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从平原烽火到振兴崛起——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今昔巨变
新华社· 2025-07-10 13:42
红色资源与产业发展 - 鲁西南烈士陵园作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葬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的万余英烈,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 [1] - 南阳市西峡县丁河镇木寨村将昔日的山坡阵地转化为千亩标准化猕猴桃基地,引入中药材有机肥、智能化农机等现代技术,打造绿心果、黄心果等"金字招牌" [3] - 南宫市冀南红色研学基地通过"冀南红小宣"等创新模式,2024年吸引逾20万人次参与思政实践与研学活动 [5] 现代产业转型与升级 - 安美桥(南宫)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年产精纺羊绒面料250万平方米,全部出口欧美,价值是普通面料的5倍以上 [6] - 南宫市依托10万余亩棉花种植基础,纺织产业延伸至羊绒、羊剪绒、服装加工等领域,2024年服装服饰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140亿元,带动近4万群众增收 [6] - 现代科技如采棉机、滴灌技术等已深刻改变传统农业和纺织业的生产方式 [6]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通过研学基地、生态果园、智慧工厂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实现从烽火战场到振兴热土的转型 [6] - 特色产业如猕猴桃种植、羊绒制品加工等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3][6]
河池蚕桑产业“织”出振兴致富路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07 03:09
行业概况 - 河池市蚕桑生产规模连续20年保持全国地级市第1位 包括桑园面积 发种量 蚕茧产量 [2] - 2024年蚕桑产业产值达135亿元 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7% [2] - 产业涉及22万户农户近100万蚕农 户均养蚕年收入超5万元 [2] 产业发展 - 河池市将蚕桑产业纳入农业"十大百万"产业 并作为千亿产业集群打造 [1] - 创建300亩县级示范基地56个 100亩乡级示范基地53个 [1] - 示范基地推广良种良法 带动全市桑蚕产业发展 [1] 技术创新 - 引入9组自动化设备 实现从蚕茧选剥到缫丝的全流程自动化 [3] - 自动化设备使月产量增长18吨 新增200个就业岗位 [3] - 推动数字技术与桑蚕产业深度融合 走绿色化 智能化 品牌化发展路径 [3] 极端天气应对 - 推广水肥一体化 低产桑园改造等实用技术应对干旱和洪涝 [4] - 完成低产桑园改造26.15万亩 占全市桑园总面积的27.03% [4] - 完成标准化蚕房改造1.9万套 开展技术培训117期 培训6350人次 [4] 生产表现 - 桑树高度达1.5-1.8米 较去年同期略高 [5] - 病虫害减少80% 亩桑园桑叶产量增加300-800斤 同比增长11% [5] - 预计上半年蚕茧产量接近10万吨 [5]
五大工程铸就“苏韵伊情”援疆工作品牌江苏“助攻”,伊犁高质量发展“进球”
新华日报· 2025-07-06 23:26
产业援疆工程 - 江苏援疆团队通过"苏韵伊情"产业引导工程投入20.09亿元产业援疆资金,吸引60多家江苏制造业企业落户伊犁,形成5700余名少数民族职工就业规模 [2] - 9家援伊产业园通过811亿元江苏企业投资构成产业链,推动当地就业机会增长 [2] - 通过体育赛事引流,江苏援疆推动伊犁特色农产品营销中心与苏伊年货节联动,累计实现18亿元农特产品销售额 [2] 教卫援疆工程 - "苏韵伊情"教卫提质工程投入11.16亿元建成北疆唯一区域医疗中心,引进428项新技术,其中327项填补当地医疗空白 [3] - 1027名江苏教师组成支教团队,通过"苏伊杯"教学大赛与3000余名当地教师结对,1.08亿元资助金惠及13142名伊犁学子 [3] - "润心明眸"公益行动已覆盖10万多名小学生和老年白内障患者 [4] 人才援疆工程 - 江苏援疆团队实施干部培训工程,累计培训6.9万人次干部人才,推动100多名经济领域干部赴江苏产业园实践锻炼,带回274个落地项目和84.52亿元资金 [5][6] - 省农科院伊犁分院专家团队在乡村振兴示范点推广农业新技术,文旅、科技等5个援疆小组团在产业协作、人才培育等领域实现突破 [6] 文化援疆工程 - 江苏援疆团队投入资金建成伊犁州博物馆新馆,设立"秋白书院"与"石榴籽书屋",组织300场文艺演出 [6] - 支持创作《伊犁谣》《巩留的冬季》等原创音乐,举办伊犁河"宁萌"跨年音乐会,推动非遗文化传播 [7] 民族交融工程 - 江苏援疆团队投入5.11亿元推动4367对结对共建,覆盖652户"最美家庭","青苗筑梦"行动惠及20多万青少年 [7] - "引客入伊"战略带动1.2万名伊犁各族代表赴江苏学习交流 [7]
河南省淅川县驻村第一书记:产业振兴当先锋
中国经济网· 2025-07-03 03:16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 武店村通过"1+2"产业模式实现转型,包括生态种植、饮用水加工和乡村旅游三大产业[1] - 穆洪竹推动1800亩软籽石榴种植,新建鱼塘和渠首庄园等旅游设施[1] - 产业链延伸创造多元就业机会,包括蝴蝶兰基地80个技术岗位和美食苑凉粉摊等[1] - 武店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2025年超过70万元[2] - 九重镇邹庄村和老城镇冢子坪村分别发展西瓜甜瓜和杏李产业[2] 生态农业规模 - 淅川县已发展生态林果23万亩、食用菌3500万袋、中药材14.7万亩[2] - 当地建成精品民宿12家和农家乐700余家[2] - 生态农业带动就业人数达3万余人[2] 乡村旅游发展 - 渠首庄园农家乐暑期月营业额突破3万元[1] - 石榴剪枝成为持证上岗的技术岗位[1] - 乡村旅游带动农家乐和民宿等配套设施建设[2]
领航计划”蹚出经济薄弱村“逆袭路
新华日报· 2025-06-30 20:33
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 - 许巷村通过生态渠改造、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等措施,村集体收入增加20万元,并获得"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称号 [1] - 该村从"三不困境"(产业项目看不到、人员工资发不起、农村人才留不住)转变为村组集体年经营性收入突破620万元 [1][3] - 通过50余亩标准温室大棚建设,种植草莓、番茄等特色蔬果,成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金果果" [2] 政企合作模式 - 邗江区与槐泗镇两级政府联动,连续六年引入2名市派第一书记,带动扬州产发集团、市交通运输局等资源合力 [1] - 产发集团投资近百万元打造思园民宿,推动"乡遇田园"文旅研学路线,将研学"流量"转化为发展"留量" [2] - 产发集团牵头引进微焓热能项目,一年时间达到规上工业企业标准,并投资300万元购置人才社区门面房,带来年租金收入25万元 [3] 产业联动效应 - 实施"渔光互补"项目带动20名村民就业、增收40万元 [3] - 形成"企—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业深度融合 [3] - 邗江区通过"三挂三带三解"新模式,下派29名"第一书记",推动村集体领办项目160余个,2024年全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8亿元,增长10% [4] 品牌建设与资源整合 - 确立"烟花三月下扬州酒浓饭香在许巷"联建品牌,聘用3位专家为"乡村振兴文化顾问" [2] - 与邗江联合村镇银行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达成战略合作,帮助销售农产品获利20万元 [2] - 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进"的驱动合力,整合各部门涉农政策资源 [3][4]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解码黄沙变金山的生存智慧
央广网· 2025-06-25 01:35
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案例 - 磴口县通过种植梭梭和肉苁蓉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目前肉苁蓉接种面积达12万余亩,年产鲜品700余吨,成为全国最大人工肉苁蓉生产基地 [3][4] - 磴口县沙区植被覆盖率从0.04%跃升至39.1%,年入黄沙量由1800万吨降至150万吨 [6] - 柯坪县通过清淤造地项目将5300亩戈壁荒滩改造成小麦试验田,首次大丰收平均亩产达460公斤,总产量突破2400吨 [7][8][10] -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通过种植葡萄和林木改造环境,葡萄园面积达27.3万亩,2024年出口额1375万元,占国产酒庄葡萄酒产量50% [11][15][16][19] 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磴口县肉苁蓉产业带动治沙面积累计达80万亩,长期雇佣农牧民15人,年收入约8万元 [4] - 柯坪县农户雷泽国承包5300亩试验田种植小麦和青贮玉米,青贮玉米亩产达3.8吨 [8][10] - 贺兰山东麓葡萄园树木成活率从不足30%提升至85%,经过10年环境改造 [16] 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 - 磴口县采用"前挡后拉、由里及外"策略构建三道生态防线,梭梭作为固沙植物广泛种植 [3] - 柯坪县引入先进技术进行土壤改良和灌溉优化,提供资金补贴和技术培训 [8] - 贺兰山东麓选择先培养环境再种植葡萄,通过栽种适宜林木抵御大风侵袭 [16]
家有购物集团自营品牌光合鲜品现身全国农业展览馆,助力消费帮扶!
搜狐财经· 2025-06-23 13:32
行业动态 - 第三届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会暨消费帮扶产品展销会在北京开幕 共有64个行业协会和相关机构参与 超过2500种特色农产品亮相 [1] -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强调发展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 [3] -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贵州省推动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政策落地 促进刺梨等特色农产品发展 [5] 公司举措 - 家有购物集团自营品牌光合鲜品以贵州刺梨产业为抓手 集中资源强化研发技术 营销推广 市场布局等短板 [3] - 公司与贵州刺梨生产加工企业合作 支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完善科技支撑和质量控制体系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价值 [3] - 光合鲜品已形成以刺梨 枸杞 石斛等为原料的健康原浆和膳食系列产品 并与国药集团 北京同仁堂合作推出刺梨系列产品 [3][5] 产品展示 - 公司在展销会上推出同仁堂联名款金维C刺梨原液 刺梨精粹等明星产品 通过试饮推广贵州刺梨 [5] - 刺梨从普通农产品发展为优质工业品和健康消费品 成为贵州特色优势产业的代表 [5] 未来发展 - 公司将继续深挖特色农产品价值 借助研发技术和推广营销 推动农产品产业链向更高层次延伸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