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蚕茧
icon
搜索文档
粤桂黔协作共绘产业共荣新图景 2025年河池市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举行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28 12:36
转自:新华财经 (图为活动现场的舞龙表演) "粤桂黔"产销对接大会围绕"供销"两端,为企业搭平台、建渠道,为市场谋发展、添活力,打造粤桂黔农业"朋友圈",通过设置河池"农鲜特集"、圳品展 区、黔南州特色展区、非遗手作体验区等,以农特产品为媒共庆丰收成果,以区域协作为纽带共绘乡村振兴新篇章。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副州长吴学俊表示,河池与黔南,渊源深厚、情缘相通,今年2月双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旅游一体化、基础设施互 联、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再上新台阶。 金秋时节,稻浪翻滚,瓜果飘香,河池大地铺展五彩丰收画卷。9月28日,2025年河池市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丝路金秋·锦绣河池"丰收嘉年华活动在广西 河池市宜州区举行。 本次活动主题是"粤桂共育桑蚕丰 金秋织就致富路",设置了启动仪式、"粤桂黔"产销对接大会、宜州蚕桑产业供销大集、丰收市集长桌宴、网红博主现场 体验、丰收农趣比赛、农民文艺展演活动等环节,以蚕桑为媒,以直播为桥,汇聚河池丰饶物产,展现蚕桑产业魅力,助力优质农产品"云端"出山。 深化全链条合作,助推优质农产品融入大湾区 河池是我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拥有"中国蚕桑之乡""中国香猪之乡 ...
去中亚旅行,别忘了到这里看唐朝影像
经济观察报· 2025-09-23 02:25
(原标题:去中亚旅行,别忘了到这里看唐朝影像) 文博时空 作者 宋燕 谁能想到,乌兹别克斯坦当年的一铲考古,竟挖出了大唐藏在丝路尽头的秘密。在 撒马尔罕阿夫罗夏伯古城里,壁画上唐朝使节捧着蚕茧、唐朝皇帝猎豹的画面清晰如初,连"东方大唐 使者"的粟特文题铭都没褪色。如果你有机会到中亚旅行,别忘了来撒马尔罕阿夫罗夏伯博物馆看看这 幅壁画,在这里遇见"活的丝路历史"。 苏联专家采用当时先进的壁画加固技术,先以特殊黏合剂渗透加固颜料层,再分块剥离壁画与墙体,最 终将约40平方米的遗存完整迁移至新建的阿夫罗夏伯博物馆保护展示。这场跨越六年的考古发掘,不仅 让湮没一千多年的粟特艺术巅峰重见天日,更为7 世纪欧亚大陆的文化交融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觉实 证。 四幅图画中的文明交融 阿夫罗夏伯遗址就位于撒马尔罕著名景点——比比克哈努姆清真寺的东北方向1.5公里左右,在一个小 山坡上。整个遗址目前都是一片黄土,中间有个只有两层的博物馆。这处被称为"大使厅壁画"的文物在 博物馆中的一个专门的厅里,可以说是该博物馆唯一重要的文物。 深埋地下的壁画记录了唐代事件 这幅改写丝路历史的壁画发现源于一场意外的考古抢救。1965 年,苏联考古队 ...
【安康】人才到一线 产业旺起来
陕西日报· 2025-09-15 23:19
科技小院模式发展现状 - 岚皋县富硒魔芋种植科技小院推动魔芋亩产达5000斤 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全自动加工车间已建成 产品进入日韩食品市场[1]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安康市牵头建设4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和21个省属高校联动科技小院[2] 水产养殖产业成效 - 汉阴县生态渔业科技小院解决室内温度调控和水质管理难题 使水产养殖面积达12480亩 发展宜渔稻田9885亩[2] - 汉阴县水产品产量8200吨 生态渔业全产业链产值达4.47亿元[2] 蚕桑产业技术升级 - 汉滨蚕桑科技小院开发助农软件和小程序 发表论文7篇 累计开展技术培训600余人次[5] - 研究生团队提供技术指导服务1600次 组织技能培训300场次 培养1.5万名村民成为技术骨干[5] 中药产业链价值提升 - 镇坪县科技小院研发黄连牙膏/百合面膜/中药保健酒等20余类大健康产品 实现从原料销售向终端产品转型[6] - 秦巴医药产业链综合产值达75亿元 46家企业与58个村合作社及4200户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6][7] - 建成32个中药产业示范村 带动5000余名群众在产业链就业增收[7]
千里跃进大别山丨桑蚕进工厂,振兴新“丝”路
央广网· 2025-09-02 09:01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 工厂化养蚕采用智能控制系统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和光照 实现全年可循环养殖 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桑叶养蚕受气候季节影响的问题[2][4] - 人工饲料由桑叶粉、豆粕、玉米等成分构成 经过蒸煮后安全性高且营养均衡 使小蚕成活率和大蚕健康水平显著提升[2] - 工厂化养殖相比传统方式提高10%-20%产茧量 蚕茧质量显著优化 5A率达到90%以上[2] 经济效益与产能提升 - 中畈村蚕桑产业链产值约1500万元 养蚕工厂2024年为村集体增加18万元纯收入[4] - 工厂饲养节约60%养殖空间 通过蚕盘叠养和机械投喂提高集约化程度[4] - 饲料养蚕在一龄至三龄期节省75%人工投入 大幅降低蚕农劳动强度[5] 合作模式与农户增收 - 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 向150余户蚕农分6批次提供2000张优质蚕苗[6] - 带动户均额外增收6000元 合作大户年营收可达30多万元[6] - "适龄转桑"模式将四龄后大蚕转交农户饲养 十余天即可完成结茧[6] 产业规模与多元化发展 - 槎水镇桑园总面积达1.2万亩 全年蚕种7500余张 总产茧300吨 总产值约2100万元[6] - 开发桑芽菜、桑葚干、桑叶茶、桑枝木耳等系列产品 形成四季产业布局[7] - 规划发展蚕桑研学、农事体验和文化节等农文旅活动 延伸产业链价值[7]
四川乐至回澜镇:蚕桑“吐”出致富丝 织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消费日报网· 2025-09-02 07:01
行业概况 - 蚕桑产业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促农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2] - 形成政府引导+村集体参与+龙头企业带动+示范基地+农户的全链条多元化发展格局 [1] - 2024年养蚕规模突破10000张,产值达2200余万元 [2] 生产规模 - 桑园种植面积达1.3万余亩,核心区覆盖多个村庄 [2] - 引进业主15家,其中100亩以上规模达4家 [2] - 养蚕户达1646户,户均实现收入1.2万余元 [2] 经营主体 - 家庭农场养殖规模从60张扩大到120张,年收入超20万元 [1] - 村民在蚕棚日收入达90元,实现就近就业兼顾家庭照料 [1] - 通过建设园区引进业主培育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 发展举措 -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园区引进社会资本 [2] - 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蚕桑技术革新 [2] - 打造蚕桑产业区域样板推动高质量发展 [2]
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丨桑蚕进工厂,振兴新“丝”路
央广网· 2025-08-27 07:57
核心观点 - 安徽省潜山市槎水镇中畈村通过工厂化养蚕模式实现传统蚕桑产业升级 显著提升产茧量、蚕茧质量和经济效益 并带动农户增收和产业链延伸 [1][3][4][5][8][10][12] 产业模式创新 - 全龄饲料养蚕工厂实现智能化全年可循环养殖 采用人工饲料替代传统桑叶喂养 解决气候季节限制问题 [3][5][7] - 人工饲料由桑叶粉、豆粕、玉米等构成 经蒸煮后营养均衡 提高小蚕成活率和大蚕健康水平 [3] - 工厂采用半自动化设计降低投资成本 蒸煮、投喂环节使用人力 初始投入衔接资金450万元 [5] 经济效益数据 - 工厂化养蚕比传统方式提高10%-20%产茧量 蚕茧5A率达90%以上 [4] - 2024年养蚕工厂为村集体增加18万元纯收入 全村蚕桑产业链产值约1500万元 [5] - 工厂每年向150余户蚕农分6批次提供2000张优质蚕苗 带动户均额外增收6000元 [8] - 合作大户古田家庭农场通过工厂合作年营收达30余万元 [10] 技术优势 - 工厂饲养节约60%养殖空间 采用蚕盘叠养和机械投喂提升集约化程度 [7] - 人工饲料喂养缩短饲养周期 消除季节限制 一龄至三龄期节省75%人工 [7] - 恒温车间智能调控温度、湿度、含氧量 确保养殖环境稳定 [3] 产业链延伸 - 形成"适龄转桑"(前三龄饲料+四龄后桑叶)和"全龄饲料"两种养殖模式 [8] - 开发桑芽菜、桑葚干、桑叶茶、桑枝木耳、桑黄菌等深加工产品 [12] - 槎水镇桑园总面积1.2万亩 全年蚕种7500余张 总产茧300吨 总产值约2100万元 [10] - 计划发展蚕桑研学、农事体验、文化节等农文旅融合项目 [12]
辽宁: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人民网· 2025-08-22 01:08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辽宁省河流水质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达90%,较2021年改善6.7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 [3] - 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1万余个,辽河水质提升至良好等级 [3] - 科尔沁沙地治理两年完成8年总任务的40%,阻沙带平均宽度由11公里拓宽至31公里 [6] 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 锦州文旅产业显著增长:旅游综合收入翻倍,2024年游客量同比增长25%,收入增长近30% [3] - 彰武县发展特色农业:蒿柳养蚕亩产收益超2000元,沙地红薯最高亩产达7500斤 [6] - 推进"幸福河湖"建设:2030年目标建成171条河段,总流域面积4.77万平方公里 [4][5] 工业绿色转型 - 本钢集团环保投入127亿元,较前五年增长近5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分别下降33%/23%/10.5% [14] -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50%,绿色电力交易规模全国第二,达百亿千瓦时级别 [18] - 培育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204家,省级697家,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3.6个百分点 [18] 标杆企业实践 - 华晨宝马连续7年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里达工厂实现涂装车间100%工业用水循环利用 [16] - 本钢低碳汽车钢通过宝马认证,实现综合降碳30%以上 [14] - 华晨宝马与中国大唐合作开发100万千瓦风电项目,推动全产业链碳减排 [18] 矿区生态修复 - 抚顺西露天矿生态修复面积达1.2万余亩,占矿坑总面积70%以上,转型为地质公园 [9] - 辽宁省绿色矿山占比超75%,废弃矿区焕发新生 [10] - 西露天矿种植40余树种400余万株树木,形成文旅新景观 [9]
重庆桑蚕织出致富新"丝"路
行业概况 - 2023年上半年重庆市蚕茧产量达0.9万吨,均价每公斤55元,蚕农收入8.1亿元,全产业链价值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13%,规模稳居全国前十 [1] - 全市26个区县、6万余农户从事栽桑养蚕,桑园面积稳定在50万亩,拥有21家市级龙头企业和众多区县龙头设备企业 [2] 政策与技术驱动 - 重庆市商务委通过基地强镇、高标准桑园基地建设、小蚕共育等项目支持"东桑西移"战略实施 [1] - 蚕业总站实施"千民蚕农培训计划",通过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发布技术指导信息,帮助蚕农稳定增收 [1] 创新经营模式 - 巫溪县桐岭村采用"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公司提供小蚕共育技术支持和桑园管理,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并解决资金与销售问题 [1] - 该模式实现集体引领、农户参与、共同增收,成为乡村振兴新路径 [1] 产业链发展 - 行业形成从育种、家庭农场、合作社到缫丝、织绸的完整产业链,推动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快速发展 [2] - 下一步将通过"战略先行+政策扶持"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2]
四川通江:蚕桑产业“破茧成蝶”铺就乡村振兴“新丝路”
中国经济网· 2025-07-22 08:40
行业分析 - 通江县以工业化思维改造传统农业,形成"桑-蚕-茧-丝"完整产业链条 [2] - 园区积极探索"蚕桑+玉米""蚕桑+红薯"的粮经复合种植模式 [1] - 充分挖掘桑叶、蚕蛹、茧丝等资源在保健、药用、食品等领域的用途 [1] - 园区桑蚕养殖基地已扩大到8000余亩,预计年底突破1万亩 [2] 公司运营 - 春在镇蚕桑现代农业园区采用"公司+农户+小微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联农带农机制 [1] - 运用智能化测控系统精准控制感光、匀风、温度、湿度等条件,提升蚕卵孵化率和蚕茧品质 [1] - 与传统一年两次养蚕模式相比,现在每年4月至10月可实行不间断喂养,全年达十批次 [1] - 每批次养育120张左右蚕纸,一张蚕纸约合2.5万条幼蚕 [1] - 公司蚕茧年产值将超400万元 [1] 产能扩张 - 园区扩建1800余平方米蚕房和2600余平方米蚕茧烘干厂房 [1] - 扩建后每年可增加养蚕300张纸,新增50余个就业岗位 [1] - 经济效益可提升150万元以上 [1] 经济效益 - 全部投产后将直接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不少于20万元 [2] - 惠及300余户村民入园务工,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2]
睢宁“蚕桑小镇”创新养殖新模式 不喂桑叶喂“饲料”
凤凰网· 2025-07-18 06:00
饲料养蚕技术 - 饲料成分包括桑叶粉、玉米粉、豆粕及维生素、抗生素等,满足蚕各龄期营养需求[1] - 全饲料养蚕技术打破传统季节性限制,实现全年养蚕,结茧均匀且出丝量高[1] - 蚕社采用恒温恒湿环境(25.5℃、湿度80%)和物联网系统,通风每30分钟自动循环[1] 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 饲料养蚕周期从25天缩短至22天,年养殖批次提升至10季[2] - 首批投产蚕种单张产量达97斤,茧层率、解舒率优于传统桑叶养蚕[2] - 饲料养蚕减少人工采桑叶环节,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养殖规模和效益[2] 产业链与经营模式 - 成立徐州利力成蚕桑技术服务公司,构建"技术培训+饲料供应+订单收购"全产业链模式[2] - 全年全程饲料养蚕模式下,3个村年均收益约9万元[2] - 混合模式(饲料共育小蚕+桑叶饲养)单张蚕匾利润不低于100元,成活率高[2] 区域发展规划 - 计划建设3处2200平方米智能化蚕社,与徐州韶华丝绸科技等企业洽谈长期收购协议[1] - 打造彭井村示范基地,带动周边6个村扩大养殖规模,强化"蚕桑小镇"品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