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

搜索文档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山西兴县:发扬吕梁精神 推动老区振兴发展
央视网· 2025-07-05 11:54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 兴县八路军120师战史陈列馆吸引大量游客参观,展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0师及吕梁地方部队与日军作战1万多次的历史战绩 [1] - 抗日战争时期兴县为晋绥抗日根据地首府所在地,当地军民开荒100多万亩,为边区4万多名党政军人员提供物资保障 [1] - 碾子村通过小流域治理转型为红色旅游示范村,日接待游客最高达上千人,带动村民增收 [2] 杂粮产业链发展 - 兴县依托传统杂粮种植优势建立全产业链,成立晋绥杂粮研究院培育良种 [1] - 目前杂粮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亿元,年销售额达5亿元,成为当地主导产业 [1] 基础设施建设 - 兴县铁路高速相继通车,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3] - 一二三产业在交通升级背景下加速协同发展 [3]
韦韬:全面排查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标本兼治,扎实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广西日报· 2025-07-04 01:29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政策导向 - 广西作为全国生猪、家禽主产区,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视为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任务,要求推动畜牧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2] - 政策强调全面排查污染源头和排污主体,建立"谁排查、谁签字、谁审核、谁负责"的责任追溯机制[3] - 重点推进40个养殖大县的国家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项目,强化漓江、九洲江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设施检查[3] 行业治理具体措施 - 实施分类整治策略:对可改造达标养殖场限期整改,对需关停或搬迁的坚决执行,消除污染隐患[3] - 科学编制"十五五"畜牧业发展规划,控制养殖规模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新技术[3] - 加强禁养区(如饮用水水源地、溶洞等)巡查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排污行为[3] 行业长期发展路径 - 推动畜牧业向规模化、生态化、绿色化转型,避免"大投入、微效果"的治理模式[4] -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强化跨部门协同监管,定期调度工作进展[4] - 通过专项行动提升畜禽粪污处理能力,为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支撑[3][4]
南渡江迈湾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 该工程由建设稳步转向运营
海南日报· 2025-07-03 01:21
工程进展 - 南渡江迈湾水利枢纽工程于7月2日正式下闸蓄水,标志着工程由建设阶段转向运营阶段 [1] - 导流洞进口闸门落下后,水库水位将蓄至101米高程,相应蓄水量为2.82亿立方米 [1] - 本次下闸蓄水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控制性节点,具有里程碑意义 [1] 工程效益 - 工程建成后将保障海口供水安全,将海口城区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升至100年一遇 [1] - 改善灌溉面积18.64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7.04万亩,置换松涛灌区面积8.3万亩 [1] - 工程效益以供水、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为南渡江流域农业发展提供水源支撑 [1] 工程背景 - 迈湾工程是国务院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海南省水网建设规划重点项目 [2] - 工程于2020年4月13日举行开工仪式,由海南省水利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省水利电力集团负责建设管理 [2] 生态保护措施 - 项目采用升鱼机方案帮助鱼类翻越大坝,保护南渡江上下游鱼类资源 [2] - 配套建设鱼类增殖站,并在下游电站补建鱼道、生态鱼池等设施,减轻大坝对鱼类的影响 [2] - 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工程建设始终,助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2]
从荒山到绿海 广东续写“岳山造林”绿美新篇章
南方农村报· 2025-07-01 06:03
从荒山到绿海 广东续写"岳山 造林"绿美新篇 章_南方+_南方 plus 从1974年"岳山 造林大会战"至 今的五十载光 阴,岳山实现了 从残林荒山到生 态屏障的华丽转 身。如今,岳山 所在的广东怀集 三岳省级自然保 护区,森林覆盖 率高达92.6%, 总面积达10.84 万亩,记录有高 等植物1015种、 陆生脊椎野生动 物286多种,其 中国家重点保护 野生动植物达50 多种。这组数据 的背后,是 在"岳山造林"光 荣传统的引领 下,广东深入实 施绿美广东建设 成效缩影,更是 广东生态文明建 设的生动实践。 大美怀集 黎锐明摄 大会战高标准造 林3.5万亩 当晨雾在三岳保 护区林梢缠绵, 万木摇曳着苍 翠,清脆鸟鸣穿 透林间,这幅灵 动的绿海画卷, 正诉说着半个世 纪改天换地的传 奇。上世纪五六 十年代,因经济 社会发展需要, 岳山林场所在的 怀集县蓝钟镇山 林被大规模砍伐 开垦,常年砍伐 致使全县山林生 态恶化,森林面 积、蓄积量和覆 盖率大幅下降, 生态破坏、水土 流失、粮食低产 等问题亟待解 决。 当年岳山上的残林荒山现状 方权裕摄 口粮、自建窝 棚、自搭炉灶, 吃住在山头,大 规模植树造林, 在 ...
碧海金沙里的绿色承诺——中国最北海岸线生态修复观察
新华社· 2025-06-27 21:59
海洋生态治理成效 - 辽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0%左右,较"十二五"末期提升25个百分点 [4] - 大连老虎滩—棒棰岛岸段海水水质达到一类标准,15公里岸线成为"海上游大连"黄金段,年吸引近200万游客 [6] - 营口市7条入海河流、8个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连续三年达到100% [6] - 盘锦辽河口潮间带碱蓬草恢复,黑嘴鸥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1200只增长到11000只 [14][17] - 锦州笔架山海洋生态修复带动2024年旅游总收入340.7亿元,同比增长33.2% [10] 生态修复措施 - 辽宁省将沿海划分成27个海湾单元实施精细化治理 [11] - 盘锦实施全国最大单体"退养还湿"工程,恢复滨海湿地8.59万亩、修复自然岸线15.77公里,鸟类种类增加88种 [17] - 营口累计投入5.78亿元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白沙湾项目入选"全国美丽海湾",年接待游客约150万人次 [8] - 2025年盘锦计划投入4.5亿元继续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计划恢复盐地碱蓬植被364公顷,新增生态岸线3800米 [18] - 辽宁省累计核定水质激励补偿资金1.06亿元 [14] 绿色产业发展 - 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2024年接待游客985.6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48亿元 [13] - 长海县国家级海洋牧场采用"海底造林"模式,2024年水产品产量73.2万吨,渔业产值117.1亿元 [19] - 辽宁省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76家,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 [18] - 恒力石化(大连)产业园工业废水处理后可用于养鱼 [18] - 大连庄河海上风电场年发电量可满足百万户家庭需求 [18] 科技创新应用 - 鞍钢鲅鱼圈分公司采用氢气流化床装置试验"零碳炼铁",厂区92台电动重卡年减碳1.8万吨 [18] - 营口建立"海上、岸上、陆上"三道防线整治涉海违法犯罪 [18] - 辽河口保护区17处高空摄像头组成"天眼"系统 [18] - 大连市普兰店区布设太阳能智能监控系统 [18]
云浮:绿美满城 青山生金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26 08:05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 - 云浮市森林覆盖率达68 65%,2023年以来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面积75万亩,植树近300万株,远超过去10年总和 [1][3]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AQI)达97 5%,创"十四五"规划以来最好水平,PM2 5浓度创2014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新低 [1][3] - 西江云浮段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标准,国考、省考断面优良比例连续多年保持100% [1][3] 城乡绿化与基础设施升级 - 1582公里高速、国省道完成绿化提质升级,建设54公里碧道和60公里森林步道 [4] - 47条总长938公里的美丽乡村风貌带、精品带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初步建成,1 95万栋农房完成风貌改造 [4] - 建立4个古树复壮示范点,抢救复壮115株濒危古树,新建3个古树公园并安装154株古树视频监控 [5] 生态经济与产业转化 - 新兴县连续5次入选全国康养百强县榜单,2021年起连续3年位列广东省首位,依托硫氢化物温泉和禅文化发展康养旅游 [7] - 郁南黄皮产业耕耘20年实现价值提升,欣茂风电场年产值约9000万元,带动就业约5000人,"风电+文旅"模式潜力显著 [7] - 国家储备林项目收储林地超6万亩,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00余万元,282万亩公益林带动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发展 [7][8] 生态价值与区域发展 - 粤北及粤西地区贡献全省68%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云浮罗定市"山地生态修复与产业替代型"模式成为广东生态服务价值净增长典型 [1][8] - 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2024年同比增长6 2%,引导农民栽植经济树种46 4万余株,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成交132宗,总额5200万元 [8] - 云浮南药种植面积135万亩,品种数量和规模均为全省之最,形成特色经济产出与富民效益 [8]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伟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日报· 2025-06-25 22:21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 -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 - 该论断基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互动中发展,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3] - 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智慧,如《易经》《老子》《孟子》等典籍中的生态观念[4] - 源自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地方工作实践,包括正定县污染防治、厦门筼筜湖治理、福建"山水田"发展思路等[5][6]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求 - 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动经济、社会、人口和自然协调发展[8] -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者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9] - 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塑造发展新动能[10]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29.3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59%[11] - 绿色低碳转型加速:非化石能源跨越式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全球第一,2013-2023年以年均3.3%能源消费增速支撑6.1%经济增长[12] - 生态系统质量提升:生态质量指数59.95,全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30%,森林覆盖率超25%[13] - 碳达峰碳中和进展:建成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2013-2022年碳排放强度下降34.4%[14] 全球生态治理 - 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巴黎协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16] - 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落实[17] - 深化荒漠化防治、海洋污染治理、核安全等领域国际合作[18] - 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深化绿色基建、能源、交通等领域合作[19]
江西严守耕地红线 共筑粮食安全与生态根基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15:54
耕地保护成效 - 江西省耕地总量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 卫片执法连续16年实现国家层面"零约谈""零问责" 牢牢守住4004 59万亩耕地红线 [1] - 江西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 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 [2] 政策体系与措施 - 江西省构建党政齐抓共管 部门协同联动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 通过责任机制 政策体系 考核监管等措施强化保护 [2] - 实施"节地增效"行动 形成建设用地"增存挂钩" 工业"标准地"供应 盘活存量土地等江西做法 推动从"多报地"向"用好地"转变 [2] - 2023年9月出台《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意见》 从压实责任 加强监管 健全机制 强化保障等方面系统部署 [2] - 2023年陆续出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 规范耕地占补指标交易管理 遏制违法建设占用耕地"五项机制"等配套政策 [2] 技术应用与监测 - 综合运用卫星遥感 无人机 视频监控 地面调查等技术 构建"天 空 地 网"一体化自然资源综合监测体系 [3] - 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早发现 早介入 早制止 严查处 严整改" [3] 未来发展方向 - 江西省将持续完善政策体系 推进土地开发补充耕地项目专项整治 深化用地提质增效 [3] - 通过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高质量发展 [3]
为什么新物种总能在自然保护地被发现?
中国环境报· 2025-06-25 03:12
生态系统保护与新物种发现 - 新物种发现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物种多样性对生态服务和经济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1] - 新物种并非新近诞生,而是因国土辽阔、环境复杂长期未被发现,随着考察深入和分类学进步才被记录 [1] - 生态文明建设需兼顾已知物种保护和未知物种潜在价值,后者同样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组成部分 [1] 自然保护地的核心作用 - 原生境保护是维持未知物种存活的最佳途径,75%的新物种(如海南热带雨林的金樽水玉杯、浙江百山祖角蟾等)集中出现在保护历史较长的自然保护地 [2] - 加强管控人类活动威胁可维护生态系统自然性,防止物种灭绝并为待发现物种保留生存空间,例如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发现的墨脱麝鼩等 [2] - 保护地新物种发现频率高与其受关注度高、调查投入大相关,如重庆专项调查发现巫山黄芩等新物种 [2] 荒野保护与区域开发平衡 - 国家公园体系需通过长期细致工作保护荒野自然,以应对物种发现的复杂性 [3] - 开发区域(包括沙戈荒地带)应保留原生态片区,这些区域可能蕴含独特物种多样性,未来或成新物种发现地 [3]
健全机制守护绿水青山
经济日报· 2025-06-22 22:04
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 - 我国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从政策探索到制度定型的历史性跨越 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域协同治理新范式 [1] - 补偿范围从单一流域水环境扩展至森林 草原 大气 湿地 荒漠 海洋 水流 耕地等生态系统 [1] - 到2035年 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全面覆盖长江 黄河等重点流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 [2] 机制实践与战略意义 - 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是国家"江河战略"在资源配置领域的具体制度实现 体现"流域统筹 系统治理"指导思想 [2] - 机制推动流域治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变 从行政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 从零和博弈向合作共赢转变 [1] - 目标包括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 城乡人居环境改善 国家生态安全保障 [2] 现存问题与挑战 - 补偿标准科学性不足 现有补偿多基于行政协商 生态价值核算难以真实反映市场价值 [3] - 生态补偿资金使用存在重硬件建设 轻产业和民生福祉培育的错配现象 [3] - 市场化补偿机制发育不足 碳汇 水权等交易试点受限于规则不完善 市场流动性不足 [3] 机制优化路径 - 需建立科学生态价值核算体系 量化禁养 限产等损失及植树造林等贡献 [4] - 推动生态补偿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发展有机农业 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4] - 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格局 如建立"联合河长制"实行联合监测 交叉执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