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

搜索文档
或将积极参与债市“科技板”建设,引导万亿元资金的国家科创基金在路上
华夏时报· 2025-05-16 08:28
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 - 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推出15项科技金融政策举措,核心是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2] - 基金目标规模达1万亿元,存续期20年,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3][4] - 投资领域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覆盖生物制造、具身智能、6G等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领域 [4] 基金运作机制与政策支持 - 采取母基金形式撬动社会资本,构建"政府让利+市场跟投+专业运作"协同网络,吸引地方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 [7] - 优化国有创业投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国有资本成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带动地方国有资本参照执行 [5] -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试点至18个省份,支持保险资金参与试点,鼓励社保基金开展股权基金投资 [5] 科技创新融资环境改善 - 基金针对性解决科技型企业"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特征与传统融资体系"重盈收、重担保、重抵押"的错配问题 [4] - 健全创业投资退出渠道,鼓励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优化科技金融生态 [5] - 配套推进债市"科技板"建设,信用评级机构需创新服务模式为科创债发行提供专业支持 [7][8] 预期影响与战略意义 - 基金将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3][7] - 通过支撑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4][7] - 构建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破解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堵点难点问题 [3][5]
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 浙江试水三高联动
新华网· 2025-05-16 03:06
高校-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联动 - 浙江省举办首届"三高联动"产学研供需对接活动,汇聚50多个高新区、近200家高新区企业、科研平台及近百所高校应届毕业生,旨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1] - 活动目标包括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新区吸引优质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对接科研平台成果和人才资源[1] - 浙江省提出打造高新区2.0版,鼓励高校科技成果纳入企业"先用后转"清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4] 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 实施"产业教授"与"科技副总"互聘制度,企业专家反哺高校教学科研,高校教师下沉企业研发一线[5] - 案例:卧龙电气驱动集团技术总监兼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产业教授",计划搭建产学研平台解决校企衔接问题[5][6] - 浙江农林大学王翀教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其研发的"过瘤胃"技术使单只羊利润提升200元,技术推广至10余个省份[6]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 现场发布浙江大学高压储氢气瓶、西湖大学AR眼镜光波导等标志性成果,推动"书架"成果向企业应用转化[7] - 发布首批未来产业技术需求和场景应用清单,解决技术识别难、成果供给不足等痛点,加速未来产业落地[8] - 编制《产学研合作通讯录》建立常态化对接渠道,以信息互通促进"高校+学科+企业+产业链"协同创新[8] 企业人才需求对接 - 迪安诊断等企业通过双选会提供校招与实习岗位,覆盖财务、IT等职能领域[3] - 杭州未来科技城高新区入选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开展"朝露计划"吸引名校实习生提前了解数智化企业需求[3] - 模块化数据中心企业吸引浙江财经大学毕业生主动投递简历,体现专业对口人才供需高效匹配[3]
七部门: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深市规模最大的机器人ETF(159770)拉升涨超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6 02:07
政策支持 - 科技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出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1] - 政策将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2] 机器人行业动态 - 机器人概念股低开高走,机器人ETF(159770)涨超1%,成分股弘讯科技涨停,华东数控、信捷电气、拓斯达、禾川科技跟涨 [1] - 国内机器人产业趋势持续强化,科技厂商、车企加快布局,展会活动密集开展 [2] - 人形机器人作为AI落地物理世界的重要载体,应用场景想象空间大,2025年进入量产元年,未来有望大规模进入工业和家用场景 [2] ETF表现 - 机器人ETF(159770)近一年、近三年相对业绩比较基准的超额收益率分别为1.81%、4.59%,均居同标的ETF产品第一 [2] - 该ETF配备2只场外联接基金(A类:014880;C类:014881) [2] 机构观点 - 科技金融发展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配置,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渠道和产品选择 [2] - 资本支持技术孵化,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耦合,形成"场景-技术-资本-产业"良性循环 [2]
在持续求变中寻找城市发展新动力
四川日报· 2025-05-15 20:34
产业转型 - 宜宾GDP首破4000亿元 经济总量保持全省第三 [1] - 产业结构由"一黑一白"(煤炭白酒)转向"一蓝一绿"(数字经济 新能源) [1][2] - 四大千亿主导产业集群中 优质白酒和动力电池年产值已突破千亿元 晶硅光伏 数字经济预计3至5年突破千亿元 [2] 招商引资策略 - 近3年累计签约533个项目 通过"有根的产业"培育转化为发展动力 [3] - 科学研判产业底层逻辑 追踪新兴产业萌芽与成长 [3] - 引入龙头企业 成长性企业 顶尖团队企业 构建"一流产业生态圈" [3] - 围绕链主企业延链补链 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3] 产业生态建设 - 强化科技创新支持 从资金 政策 人才多维度赋能企业 [3] - 注重场景应用 以产品应用带动全链协同发展 [3] - 制造端 研发端 应用端同步发力 提升企业落地率与存活率 [3] 城市发展动能 - 大学城已落地14所高校 在校大学生约10万人 为产业注入人才活力 [5] - 布局"4+4+4"现代化产业体系 明确4个未来产业重点方向 [5] - 加速补齐县域经济短板 通过区域产业协同提升综合竞争力 [6] 城市功能升级 - 五一假期核销超3万张"燃面券" 体现商贸消费领域创新 [4] - 持续完善城市功能 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4]
做颠覆性技术“星探”,多地面向未来产业布局引领型孵化器
第一财经· 2025-05-15 09:46
行业概况 - 我国各类创业孵化载体超1.6万家,孵化面积1.78亿平方米,累计毕业企业25万家,其中超5000家登陆资本市场[1] - 2023年孵化载体总收入超800亿元,在孵企业营业收入10332亿元,孵化基金总额超6000亿元,3.7万家企业及团队获得投融资1613亿元[3] - 孵化器服务初创企业和团队超70万家,吸纳就业超500万人,三分之一的科创板上市企业为孵化器毕业企业[3] 发展阶段 - 我国孵化器历经综合性孵化器、专业性孵化器、生态性孵化器三个阶段,从依赖财政补贴到形成"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服务[3] - 当前进入"由量到质、优胜劣汰、对标国际、深度变革"的转型发展新阶段,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1][4] 区域实践 - 北京建设25家标杆孵化器,聚焦硬科技创新创业培育[4] - 上海建设12家高质量孵化器,推动硬科技企业培育和未来产业发展[4] - 江苏布局首批32家标杆孵化器,目标2026年达100家,聚焦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4] - 武汉认定首批未来产业孵化器7家,孵化空间10家,设立5亿元专项资金和光谷创新孵化母基金[5] - 安徽目标2029年建设顶尖孵化器10家,聚焦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和硬科技企业孵化[5] 发展方向 - 孵化器需提升对颠覆性技术的洞察发现能力,与国家创新平台合作建立科研成果转化联动机制[6] - 需搭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提供技术评估、样机生产等服务[6] - 需协助对接供应链资源、链主企业、市场需求,提供数字化赋能手段[6] - 引领型孵化体系需成为国家创新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推动创新生态与产业生态融合[7] - 开放式创新需关注早期创业者,建立科技创新中心连接大企业与初创公司资源[7]
聚焦科技金融,重点支持这些地区创新实践
经济网· 2025-05-15 07:04
科技金融政策举措 - 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推出15项科技金融政策举措,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 [1]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2] 银行信贷支持机制 - 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门机构,在科技资源密集地区设立科技支行 [3] - 开展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贷款占并购交易价款比例提高到80%,贷款期限延长到10年 [3] 资本市场支持 - 优先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4] - 持续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优化科技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 [5] 债券市场支持 - 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 [6] - 将优质企业科创债纳入基准做市品种,引导投资者加大科创债投资 [7] - 丰富银行间债券市场科技创新债券产品,完善债券融资支持机制,为科技创新筹集长周期、低利率、易使用的债券资金 [8] 创新积分制推广 -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积分制",优化创新积分评价核心指标,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分层分类管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画像 [9] 区域科技金融创新 - 重点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渝地区、武汉、西安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10] - 高水平建设北京市中关村、济南市和"长三角"地区五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上海自贸区临港片区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武汉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 [10] - 推动北京、天津、江苏等13个重点地区做好科技金融服务 [11] - 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 [12] 科技金融开放合作 - 支持外商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便利性 [13] - 支持科技型企业依法依规境外上市 [14]
七部门协同发力 15项举措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上海证券报· 2025-05-14 18:52
政策框架 - 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 涵盖创业投资 货币信贷 资本市场等七个方面共15项具体举措 标志着科技金融体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1] - 政策聚焦服务于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部署 着力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1] 创业投资支持 -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 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1] - 引导基金聚焦人工智能 量子科技 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 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种子期 初创期企业 适当兼顾早中期中小微企业 支撑原创性 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 - 投资领域覆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生物制造 具身智能 6G等 [2] 货币信贷支持 - 优化支持科技创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引导作用 扩大再贷款额度规模 优化支持范围和流程机制 [2] - 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 [2] 资本市场支持 - 健全新股发行逆周期调节机制 加大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3] - 集中力量支持重大科技攻关 优先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3] 科技保险支持 - 推动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 制定推动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建立科技保险发展协调机制 优化支持政策 [3] - 健全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 完善产品 服务创新机制和监管激励保障政策 [3] 财政政策支持 -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 用好用足现有的贷款贴息 保险补贴 风险补偿等政策 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3] -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评价作用 引导基金投早 投小 投长期 投硬科技 实施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 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作用 [3]
七部门:发挥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生力军作用,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4 09:33
政策举措核心内容 - 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聚焦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部署,提出15项政策举措 [1] - 政策涵盖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财政政策引导、科技金融统筹推进机制及科技金融生态等七个方面 [1] -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为核心举措,旨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1][3] 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细节 - 基金规模预计带动地方及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存续期达20年,较一般股权投资基金更长 [3] - 投资方向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覆盖种子期、初创期及早中期企业 [3] - 基金定位为"航母级",此前于2024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首次公开提及 [1][3] 创投行业现状与需求 - 2024年新设政府引导基金数量同比下降32 3%至113只,认缴规模剔除集成电路基金影响后下降37 4%至3070 53亿元 [6] - 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基金新设数量同比减少44 1%至4143只,募资总额下降近四成至4121 42亿元 [6] - 国家级引导基金稀缺性凸显,新基金将填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领域资金缺口 [5][6] 历史国家级引导基金表现 - 现有三大国家级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于2015年,专注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培育 [4] - "创投十七条"肯定三大基金历史业绩,提出通过"母基金+参股+直投"模式继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5] 国家级基金优势与战略意义 - 国家级基金可避免地方招商基金内耗,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政策工具协同 [7] - 政策明确国家级基金与地方基金联动机制,形成资金合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链补短板 [7] - 基金布局将结合地方资源禀赋,推动"前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联动 [7]
科技部等七部门: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快讯· 2025-05-14 07:35
科技部等七部门: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金十数据5月14日讯,《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到, 发挥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将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作为重要方向,培育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 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
27城万亿GDP图谱,藏着中国酒业增长未来
虎嗅· 2025-05-12 11:28
万亿GDP城市发展概况 - 2006年深圳GDP首次突破万亿 成为中国大陆首个"万亿俱乐部"城市 [1] - 2024年全国万亿GDP城市扩容至27座 以不足3%国土面积贡献超40%经济总量 地均GDP达1.68亿元/平方公里 [2] - 万亿城市呈现五级梯队:5万亿级(深圳)、准5万亿级(北京)、3万亿级(上海/重庆/广州)、2万亿级(杭州/武汉等)、1万亿级(宁波/天津等) [12][15] 城市经济梯队特征 - 头部领跑:前五城GDP均超3万亿 深圳突破5万亿(53926.71亿元) 北京达49843.1亿元 重庆反超广州 [12] - 腰部胶着:杭州与武汉(2万亿级) 宁波与天津(1万亿级) 青岛/无锡/郑州/福州等差距微小 [13] - 尾部崛起:2019年后新晋11城增长强劲 6城增速超6% [14] - 5年GDP增速:17城高于全国36.15% 福州(51.58%)/宁波(51.42%)领跑 12城增速超40% [21] 产业结构特征 - 除佛山/泉州/东莞/唐山外 其余城市第三产业占比最大 [22] - GDP越强城市三产占比越高:北京(85.3%)/上海(78.2%)/广州(73.6%)/杭州(73%) [23][24] - 工业主导城市:佛山(二产50.3%)/泉州(51.8%)/东莞(55.4%)/唐山(50.4%) [24] 酒业发展机遇 - 区域分布:27城全在胡焕庸线以东 南方19城占优 长三角(9城)/珠三角(4城)为双引擎 [25] - 高消费市场:26城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全国(41314元)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突破8万元 [25] - 人口红利:重庆常住人口达3191.47万 14城5年人口增超百万 成都(+489.3万)/深圳(+455.07万)领先 [28][32] - 准万亿城市:温州/徐州/大连/沈阳GDP达9千亿-1万亿 1-2年内有望突破 [37] 新兴市场机会 - 新质生产力发展:超60%万亿城市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未来产业 [38] - 增长型城市:合肥/常州/深圳/无锡/成都/郑州在GDP增速/收入增速/人口增速均位列前15 [36] - 传统商务功能弱化 需建立新价值锚点链接新商饮需求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