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技术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智研咨询发布:2025年中国重载膜袋(FFS膜袋)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9-03 10:22
核心观点 - 重载膜袋(FFS膜袋)是一种高性能固体产品自动化包装材料,具有强度高、密封性好、环保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石化、食品、饲料、建材等领域 [2][4] - 中国重载膜袋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19年达0.97亿元,2024年达1.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9%,受益于工业升级、物流需求增长及环保政策推动 [2][5] -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创新(如五层共挤POD技术)、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化品牌化建设 [4][7] 行业概述 - 重载膜袋具有直角撕裂强度大、密封防潮性好、表面平滑、绿色环保、易于码垛等优点 [2][4] - 应用领域包括固体石油化工产品、食品和洗护用品、动物饲料、建筑材料等 [2][4] - 生产工艺分为吹膜线(三层共挤管膜法,主流工艺)和印刷线(双面电晕多色印刷,工序复杂未被广泛采用) [8][10] 发展历程 - 20世纪90年代:单层薄膜结构,LDPE原材料,厚度200μm [4][13] - 21世纪初:三层共挤技术普及,线性聚乙烯应用,厚度降至160-180μm [4][13] - 茂金属聚乙烯应用进一步提升机械性能,欧美国家厚度降至105μm左右 [4][13] - 2010年后:五层共挤POD技术引入,实现机械强度、密封性和印刷性能重大突破,推动FFS膜袋在石化、食品、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 [4][1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19年中国重载膜袋行业市场规模0.97亿元,2024年达1.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9% [2][5] - 增长驱动因素包括工业生产升级、物流运输频繁化、双碳目标及环保政策加码 [2][5]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原材料:聚乙烯、聚丙烯、聚酰胺等,具有耐热、耐撕裂、耐压、抗氧化、防潮特性 [5][11] - 中游产品制造:FFS膜袋生产 [5][11] - 下游应用领域:医疗用品、食品加工、石油化工(最大需求端,包装聚甲醛、聚丙烯、聚乙烯等) [5][11] - 2024年中国合成树脂产量达1.23亿吨,同比上涨5.1%,推动FFS膜袋需求扩大 [11][12] 竞争格局 - 市场集中度较低,众多中小企业参与,竞争激烈 [6] - 主要企业包括四川美丰化工、福建泉宁塑胶、南京扬子塑料化工、中天科盛科技、南京沪江复合材料等 [6] -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提升竞争力 [6] 未来趋势 - 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研发新型环保材料,加强国际合作 [7] - 绿色可持续发展:开发环保材料技术,降低能耗排放,加强废旧膜袋回收利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7] - 国际化与品牌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强国际标准制定 [7]
装机量同比增长109%,国轩加码40GWh产能
高工锂电· 2025-09-03 09:19
产能扩张计划 - 新增40GWh新能源电池产能规划 包括芜湖20GWh基地和江苏20GWh智造基地 各项目投资额不超过40亿元 采用分期建设模式 24个月内完成[4] - 同步推进四大其他项目 包括新站年产20GWh动力电池项目 柳州新增10GWh生产基地二期 斯洛伐克超级工厂及摩洛哥生产基地[4] - 总规划产能已超过2024年63GWh的总出货量 扩产力度显著[4] 财务业绩表现 - 过去四年营收从100亿元跃升至300亿元 净利润从1亿元增长至超10亿元[5]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93.94亿元 同比增长15.48% 净利润3.67亿元 同比增长35.22%[6] - 业绩增长主要受动力与储能市场需求激增驱动[6] 行业市场数据 - 2025年上半年中国锂电池总出货量达776GWh 同比增长68%[6] - 动力电池出货477GWh 同比增长49% 储能电池出货265GWh 同比激增128%[6] - 订单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 行业马太效应加剧[3][7] 市场地位与技术布局 - 2025年上半年动力电池装机量14.12GWh 跻身国内TOP4榜单 同比增幅高达109%[6] - 配套车企包括上汽通用五菱 零跑 奇瑞 吉利 长安等[6] - 推出全固态电池 G垣准固态电池(续航1000公里) 启晨二代电池(LMFP材料) G行超级重卡标准箱 乾元智储20MWh储能系统等新品[7] 战略方向 - 扩产同步兼顾产能升级与产品创新 江苏项目旨在扩大优质产能规模并优化产品结构[7] - 针对eVTOL 机器人 船舶等新兴应用场景的高性能电池需求进行布局[7] - 头部企业通过产能储备计划提前布局市场增长 行业竞争格局将围绕技术创新与产能效率展开[7]
国轩高科:公司以“材料科学+数字科学”双轮驱动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关键突破
证券日报· 2025-09-03 09:17
技术创新进展 - 公司以材料科学和数字科学双轮驱动推动技术创新和关键突破 [2] - 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已正式贯通 [2] - 金石全固态电池处于中试量产阶段且良品率达90% [2] 产业化布局 -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度稳步推进 [2] - 已启动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 [2]
国轩高科: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3.8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
证券日报· 2025-09-03 09:17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公司全固态电池技术实现突破 产品不断迭代升级 [2]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3.82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加 [2] 公司战略与运营 - 公司坚持技术创新 持续加强研发投入 [2]
国轩高科:公司持续进行技术创新
证券日报网· 2025-09-03 09:17
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 公司持续进行技术创新 聚焦材料体系开发 电芯开发 前瞻技术开发等领域 加速产品技术迭代 提升市场竞争力 [1] - 乘用车领域发布自主研发的全新LMFP体系L600启晨电芯及电池包 G垣准固态电池 "金石"全固态电池 [1] - 商用车领域推出G行超级重卡标准箱 [1] - 储能领域全新推出"乾元智储"储能电池系统 [1]
金杯电工(002533.SZ):推出了1000万次超高柔工业机器人用拖链电缆等新产品、取得PEEK绝缘专利
格隆汇· 2025-09-03 07:08
公司业务与产品 - 专业从事扁电磁线和电线电缆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电能绿色传输解决方案 [1] - 产品作为配套材料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在满足传统应用领域需求的同时 不断拓展到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储能、工业机器人等新兴应用领域 [1] - 推出1000万次超高柔工业机器人用拖链电缆等新产品 取得PEEK绝缘专利 [1] 财务表现与行业地位 - 202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营收、净利双增长 [1] - 行业竞争力持续强化 首次登榜"2025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1] 发展战略 - 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新增长 聚焦下游新需求和行业新趋势 [1] - 不断强化新业务动能 新兴应用领域正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量市场 [1]
百万吨新产能入市 丙烯腈行业面临新一轮洗牌
中国化工报· 2025-09-03 03:24
产能扩张 - 2025年丙烯腈行业预计新增产能130余万吨 总产能将突破570万吨 [1][2] - 2025年上半年已有裕龙石化13万吨 泉州石化26万吨 镇海炼化40万吨装置投产 吉林石化26万吨装置于8月中旬开车 [2] - 行业总产能较2024年底增长近四分之一 迎来近5年第二次集中扩张期 [2] - 生产企业数量由16家增至20家 前五大企业产能集中度从63.47%降至55.91% 为近5年最低水平 [2] 需求状况 - ABS树脂占丙烯腈下游消费结构50% 其产能从2020年442.5万吨增至2024年916.5万吨 年均复合增长率19.97% [3] - 2024年ABS行业平均利润跌至-253元/吨 同比下滑220.3% 产量回落至548.8万吨 同比下降6.83% [3] - 2025年织造企业开工率跌破60% 海外订单同比减少30% 腈纶需求承压 [4] - 丙烯酰胺传统应用领域需求增量不足 新兴领域需求规模尚未形成 [4] - 三大主力下游领域开工率维持在60%-70%低位 对丙烯腈托举力度有限 [4] 新兴机遇 - 碳纤维 高性能工程塑料等高端下游领域预计2025至2030年带动丙烯腈需求年均增长8%-12% [5] - 碳纤维产量从2020年1.87万吨增至2024年5.90万吨 年均复合增长率33.28% [5] - 原丝成本在碳纤维总成本中占比达58.71% 丙烯腈作为关键原料价值凸显 [5] - 碳纤维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部件 风电叶片等领域的渗透率将显著提升 [6] - 丙烯腈行业年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规模 成为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重要基石 [6] 竞争态势 - 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生产成本控制成为企业生存关键 [6] - 技术创新是未来市场竞争核心驱动力 具备自主技术企业能在原材料消耗和能耗控制上降低成本 [6] - 企业需率先实现"做强 做优"才能抓住高端下游发展机遇 [6]
动力电池“出海”如何避开雷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3 01:20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全球竞争格局 - 中国在全球动力电池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面临市场挤压与知识产权壁垒的双重挑战[2]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企业中 中国企业占据6席 合计装车量达346.7GWh 市场份额达68.7% 其中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合计占比55.7%[4] - 韩国LG新能源市场份额从2024年同期的12.3%下滑至9.4% 日本松下市场份额与排名均出现下滑[4] 海外投资与产能布局 - 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企业海外投资约160亿美元 首次超越国内150亿美元投资规模 其中动力电池领域占比达74%[3] - 宁德时代在德国 匈牙利 泰国 印尼等地规划产能 德国图林根工厂2022年投产初期产能14GWh 匈牙利工厂规划产能100GWh 印尼投资近60亿美元[3] - 欣旺达在匈牙利 摩洛哥 越南 泰国建设海外工厂 匈牙利基地2026年下半年投产 泰国基地投资逾14亿美元计划2025年投产[3] - 亿纬锂能在马来西亚工厂总投资超30亿元规划产能20GWh 在匈牙利建设电池工厂为宝马供应圆柱电池[4] 技术竞争力分析 - 国内企业凭借完整产业链与成本控制优势 在中低端市场具备强大竞争力 宁德时代在高镍三元 磷酸铁锂等技术领域持续突破[5] - 国际企业在高端技术 品牌认知度和早期客户资源积累方面保持优势 LG新能源在圆柱电池技术突出 松下长期服务特斯拉且在电池一致性 安全性方面技术口碑良好[5] - 韩国LG新能源近期获得43亿美元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订单 在中国传统优势领域加速布局[2] 出海面临的主要挑战 - 美国市场通过"大而美法案"针对中国供应链 收缩补贴并明确规避中国供货商参与 即便采取技术出海模式也被排除在补贴之外[7] - 欧洲市场政策平稳但与美国协同 对中国企业布局持观望态度 迫使企业转向东南亚市场形成政策导向型出海路径[8] - 欣旺达与LG新能源专利纠纷败诉 暴露中国企业在海外专利布局与风险应对上的短板 国内市场专利监管相对宽松 部分企业技术存在模仿或相似性且未及时申请国际专利[8] 突破策略与发展方向 - 需从国家层面通过WTO等国际平台对不平等政策进行申诉 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9] - 企业应避免陷入反垄断风险 可转向政策友好的东南亚市场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这些地区政策支持力度大且新能源市场处于培育阶段[9] - 必须加码技术革新 掌握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核心技术 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实现从产品出海到技术出海的升级[10]
由书架走向货架 以“变量”释放“增量”
科技日报· 2025-09-03 00:50
小龙虾产业技术创新 - 潜江"四季有虾"技术实现全年养殖 单季亩产最高达200斤 冬季7钱以上大规格小龙虾占比超70% [1][2] - 通过池塘改造 隔离网防休眠 自主研发发酵饲料 选育改良苦草等技术营造全年适宜生长环境 [2] - 技术使小龙虾成功打入春节消费市场 潜江龙虾品牌综合产值突破870亿元 [1][2] 航空物流与跨境电商发展 - 鄂州花湖机场创新智慧报关系统 实现出口货物秒级放行 进口生鲜两小时内通关 [3] - 机场上半年国际货邮吞吐量24.9万吨 同比增长261% 催生跨境电商新型商业模式 [3] - 中国(鄂州)跨境电商产业园运营4个月 注册企业258家 入驻62家 实现贸易额3.1亿美元 [3][4]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 -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采用"拨转股"机制 前期科研经费投入 后期转为股权支持初创团队 [5][6] - 武创航友公司获支持后团队从10人扩至三四十人 年订单量增长4-5倍 [5] - 机构通过市场化运营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转化体系 已支持数十个早期科创团队 [5][6] 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 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累计孵化企业及项目215个 [1] - 鄂州临空经济区引进亿元以上临空产业项目288个 [1] - 形成"跨境电商+产业带+临空经济"融合发展模式 [4]
眼科医疗行业业绩分化加剧 技术创新成突围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00:38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2231亿元,同比增长11.05%,其中民营机构市场份额占比42%,规模突破937亿元 [3] - 行业进入"红海竞争"阶段,私立眼科医院数量在2021年至2023年以15%的复合增长率增加 [4] - 2024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扩张趋势逆转,部分竞争力不足的眼科医院陆续关闭 [5] 企业营收表现 - 爱尔眼科以115.07亿元营收领跑行业,华厦眼科和普瑞眼科营收均突破14亿元,何氏眼科和光正眼科营收徘徊在5亿元左右 [1] - 何氏眼科营收同比下降4.22%,光正眼科营收同比下降9.49% [1] 企业盈利能力 - 爱尔眼科归母净利润20.51亿元,增速放缓至0.05% [1] - 何氏眼科归母净利润0.44亿元,同比增长84.19%,成为增速最快企业 [1] - 普瑞眼科归母净利润0.1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66.12% [1] 业务结构分析 - 屈光手术与白内障手术合计占整体市场的47%,屈光手术市场规模达730亿元,白内障手术超339亿元 [3] - 屈光及视光项目成为企业主要营收来源,爱尔眼科这两大项目收入合计占总营收63.77% [3] - 华厦眼科屈光与视光业务占总营收比重超60% [3] 细分业务表现 - 爱尔眼科屈光项目收入46.18亿元,同比增长11.14%,毛利率56.12% [3] - 爱尔眼科视光服务收入27.2亿元,同比增长14.73%,毛利率54.21% [3] - 华厦眼科屈光项目收入7.89亿元,同比增长13.75%,毛利率55.21% [3] 白内障业务挑战 - 普瑞眼科坦言白内障项目受带量采购和医保支付改革影响 [4] - 华厦眼科白内障项目收入4.31亿元,同比下滑7.33% [4] - 何氏眼科白内障业务收入7660.96万元,同比下降17.67% [4] - 光正眼科白内障项目收入1.48亿元,同比下滑8.32% [4] 行业竞争格局 - 眼科医疗服务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竞争态势日益白热化 [2] - 市场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6] - 企业通过收购扩张,爱尔眼科上半年收购3家公司,确认商誉约1.23亿元 [6] 企业扩张策略 - 爱尔眼科加大眼科诊所开设力度,完善各级城市医院布局 [6] - 华厦眼科加快医院与视光中心建设,寻找海外投资机会 [6] - 何氏眼科上半年新增视光加盟签约23家,累计签约53家 [6] - 普瑞眼科并购赣州视明眼科医院,进入下沉市场 [6] 技术创新发展 - 屈光手术技术迭代成为差异化竞争关键,爱尔眼科推广全光塑、全飞秒4.0等新术式 [7] - 何氏眼科引进蔡司全飞秒SMILE pro等新一代屈光术式 [8] - Z世代群体视力矫正需求呈现"个性化"与"迫切性"特征,18-20岁人群需求占比50%,21-24岁人群达60%-70% [8] 新技术推广 - 全光塑技术累计手术量超过5万例,全国装机医院达一百多家,预计年底增至近150家 [9] - 设备将逐步进入公立医院眼科中心,扩大临床应用范围 [9] - 技术推广面临招标流程和市场教育两方面挑战 [10] 数字化转型 - 华厦眼科深化AI、大数据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10] - 普瑞眼科通过自主研发与生态合作将AI技术融入诊疗全流程 [10]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注重技术和服务深耕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