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达峰碳中和
icon
搜索文档
零碳园区建设快步跑 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迎新路径
证券日报· 2025-07-09 15:48
零碳园区政策发布 -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零碳园区建设基本条件和8方面重点任务 [1] - 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立一批零碳园区,为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指明方向 [1] - 零碳园区定义为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1] 地方政府推进情况 - 四川计划到2027年打造一批零碳工业园区 [2] - 江苏无锡启动"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三年内建成10家以上零碳园区 [2] - 陕西已制定《陕西省零碳或近零碳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2] - 西安将遴选10家单位开展零碳(低碳)工厂和园区试点建设 [2] 政策具体措施 - 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科学配置储能资源 [3] - 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 [3] - 鼓励参与绿证绿电交易,探索氢电耦合开发利用模式 [3] - 支持各类主体参与零碳园区建设,探索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给消纳路径 [3] 行业影响 - 政策对新能源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带来积极影响 [1] - 零碳园区可实现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 [1] - 分布式光伏凭借清洁、灵活特性将成为零碳园区重要选择,"光伏+储能"可能成为标配 [3] - 零碳园区将推动高载能产业向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转移,促进新能源资源就地消纳 [4]
“十四五”绿色成绩单:全球“增绿”最多,建成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08:11
"十四五"绿色发展成就 - 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1] -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1个陕西省的面积,贡献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1]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比"十三五"提高3个百分点,长江黄河干流全线达到二类水质标准[1]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绿电占比达33%[2] - 每年钢材生产中20%以上原料来自废钢循环利用,节能降碳成效显著[3] 绿色发展四大领域协同 - 增绿、治污、用能、循环四大领域协同发力推动全面绿色转型[3] - 增绿主要涉及生态建设,治污是污染治理核心,用能聚焦能源结构转型,循环强调资源高效利用[3] - 需要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和制度完善,制定统筹性政策法规,建立统一协调机制[3] "十五五"绿色投资机遇 -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大型风光基地、新型储能、智能电网和氢能产业[4] - 工业绿色低碳转型: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低碳化智能化改造[4] - 绿色交通体系构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充换电设施网络和城市智慧交通系统[4] - 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绿色建筑、韧性城市、美丽乡村建设[4] - 生态修复与碳汇增强:林业碳汇、海洋碳汇、草原碳汇等[4] - 绿色科技与服务创新:前沿低碳技术、碳监测认证、环境大数据等[4]
三部门联合发文支持零碳园区建设
中国证券报· 2025-07-08 20:50
零碳园区建设政策解读 政策核心内容 -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八项重点任务,支持有条件地区率先建成零碳园区,推进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1] - 政策提出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建设,鼓励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并允许企业发行债券融资 [1] - 要求各地区推荐有条件园区建设国家级零碳园区,综合考虑能源禀赋、产业基础、电力供应等因素 [1] 重点任务分解 产业结构调整 - 鼓励园区布局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发展"以绿制绿"模式(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2] - 支持高载能产业向资源能源有保障的园区转移集聚,探索深度降碳路径 [2] 基础设施升级 - 系统推进电力、热力、燃气、氢能等基础设施改造,新建建筑需符合超低/近零能耗标准 [2] - 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加快运输工具低碳零碳替代 [2] 技术应用创新 - 推动园区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 [2] - 围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打造示范场景,形成商业化技术解决方案 [2] 保障措施 - 引入外部人才和技术机构,服务企业节能改造、碳核算管理等需求 [3] - 对多能互补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审批制度,创新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模式 [3] - 加强新建园区、新能源项目的用地用海要素保障 [3]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国家能源局· 2025-07-08 08:51
零碳园区建设政策核心要点 重点任务 - 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探索氢电耦合模式,推动生物质能、核能、光热等地热资源利用 [2] - 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建立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建设零碳工厂和极致能效工厂 [3] - 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布局低能耗、高附加值新兴产业,支持高载能产业向资源能源有保障的园区转移 [3] - 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能量梯级利用和水资源循环,推进工业固废和余热余压资源化 [3] - 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优化电力、热力、氢能等基础设施,推动新建建筑按超低能耗标准建造,加快运输工具低碳替代 [3] - 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支持园区与企业、高校合作研发低碳技术,打造示范应用场景 [4] - 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建设覆盖主要用能企业的能碳管理平台,强化负荷监控与调配能力 [4] - 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鼓励以虚拟电厂形式参与电力市场,探索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给模式 [4][5] 保障措施 - 资金支持:统筹现有资金渠道,鼓励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允许企业发行债券融资 [6] - 审批优化:对多能互补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审批,创新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模式 [6] - 要素保障:加强新建园区用地用海支持,优先保障新能源电源和供电设施 [6] 组织实施 - 申报要求:各地区推荐不超过2个园区,需满足能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8月22日前提交建设方案 [7] - 建设流程:国家审核后确定首批名单,建设期满后通过自评估和验收的园区可获国家级认证 [8] - 协调机制:国家发改委统筹推进,工信部指导工业园区改造,能源局推动供用能模式变革 [7]
三部门:鼓励各地区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
快讯· 2025-07-08 06:16
零碳园区建设政策核心要点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旨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零碳园区,推进园区低碳化改造,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 - 政策通过资金支持、审批创新、要素保障等多项措施,推动园区用能结构转型、节能降碳、产业结构优化等八大重点任务 [2][3][4][5][6] 重点任务 能源结构调整 - 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配置储能资源,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供应模式 [2] - 探索氢电耦合、生物质能、核能、光热、地热等清洁能源利用,推动供热系统低碳化 [2] 节能与产业优化 - 推动园区建立用能及碳排放管理制度,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3] - 鼓励园区布局低能耗、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发展"以绿制绿"模式,支持高载能产业向资源保障区域转移 [3] 基础设施与技术应用 - 优化园区电力、热力、氢能等基础设施,推动新建建筑按超低能耗标准建造,完善绿色交通设施 [3][4] - 支持园区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推广低碳技术示范应用,形成商业化技术解决方案 [4] 管理与创新 - 建设能碳管理平台,强化用能负荷监控与调配能力,支持碳排放核算、多能协同等工作 [4] - 鼓励园区以虚拟电厂形式参与电力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5] 保障措施 - 国家统筹资金支持,鼓励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券、政策性银行信贷、企业债券等渠道融资 [6] - 简化审批流程,对多能互补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审批,创新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模式 [6] - 加强用地用海要素保障,优先支持新能源电源、供电设施等新建项目 [6] 组织实施 - 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工业园区改造,国家能源局推动绿色能源供给体系建设 [7] - 各地区可推荐不超过2个园区申报国家级零碳园区,需提交建设方案并于2025年8月22日前完成报送 [7][8] - 建设期满后通过评估验收的园区将获国家级零碳园区认证,相关经验将作为行业低碳化改造参考 [8]
港股开盘:恒生指数高开0.17%,恒生科技指数高开0.28%
快讯· 2025-07-08 01:22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高开0 17% [1] - 恒生科技指数高开0 28% [1] 中国碳中和战略合作 - 中国碳中和高开3 66% [1] - 公司与北京中宏蓝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 合作领域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及新能源产业 [1] - 总投资额约100亿人民币 [1]
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开启!科学配置储能,鼓励参与电力市场
零碳园区建设政策核心要点 政策背景与申报要求 - 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启动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首批名单将基于产业代表性、综合示范性、碳减排潜力等审核确定,各地区推荐数量不超过2个,申报截止日期为8月22日[1][15] - 建设主体需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含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范围可为园区整体或"园中园",后者需明确边界并由管理机构负责[3][20] - 申报园区需具备能耗与碳排放统计基础,且3年内无重大安全或环境事故[4][5][20] 重点任务与技术创新 - **用能结构转型**:要求园区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风电、光伏等),配置储能资源,发展绿电直连、增量配电网模式,绿电直接供应比例不低于50%,探索氢电耦合与生物质能替代[1][9][37] - **节能降碳**:推动企业能效诊断、淘汰落后产能,建设零碳工厂,要求单位能耗碳排放≤0.2-0.3吨/吨标准煤(按能耗规模分级)[9][28] - **多能协同**:鼓励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支持氢能、核能、地热等清洁供热,工业余热利用率需≥50%[2][9][28] 支持政策与资金保障 - 国家统筹现有资金渠道,地方政府可通过专项债券支持项目,政策性银行提供中长期信贷,允许企业发行绿色债券[6][13] - 简化审批流程,对多能互补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审批,创新区域节能审查模式,强化用地用海要素保障[6][13] 零碳园区建设实施框架 申报与评估流程 - 申报需提交建设方案,包含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重点项目清单(名称、投资规模、周期等)[22][24] - 验收采用"核心指标+引导指标"体系,核心指标不达标则无法通过验收,引导指标包括清洁能源占比≥90%、工业固废利用率≥80%等[28][30] 技术路径与产业协同 - 要求园区布局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推动"以绿制绿"模式,高载能产业向资源富集区转移集聚[10] - 支持产学研合作,建设能碳管理平台,实现碳排放实时监测与多能协同调控[11][12] 碳排放核算方法 - 核算范围涵盖能源活动(化石燃料燃烧、电力热力间接排放)和工业过程(水泥、钢铁等)碳排放,电力排放因子按来源区分(绿电为0,化石电力为0.8325kgCO2/kWh)[33][34][37] - 工业过程碳排放按产品产量×排放因子计算,允许采用质量平衡法补充核算[41][42]
欧盟委员会提出《欧洲气候法》修订案,设定2040年减排目标
信达证券· 2025-07-05 13:45
热点聚焦 - 厦门首创“ESG报告鉴证费用补偿保险”,自贸片区有632项创新举措,153个全国首创[2] - 欧盟拟修订《欧洲气候法》,2040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较1990年减90%[3][17] - 英国地方政府计划投资67亿英镑用于气候项目,96%制定正式气候行动计划[18] ESG金融产品跟踪 - 我国已发行ESG债券3605只,存量规模5.52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占比61.53%[4][22] - 市场存续ESG公募基金902只,净值规模10550.66亿元,ESG策略产品规模占比52.98%[4][34] - 市场存续ESG银行理财产品965只,纯ESG产品规模占比55.85%[4][40] 指数跟踪 - 截至2025年7月4日,本周除万得全A可持续ESG外,其余ESG指数跑赢大盘,万得全A涨幅最小为1.15%,300ESG领先(长江)涨幅最大为1.87%[5][41] - 近一年主要ESG指数均上涨,华证ESG领先涨幅最大为17.59%,深证ESG 300涨幅最小为13.3%[5][41] 专家观点 - 开发“钢企低碳转型金融工具箱”,推动金融支持钢企低碳转型[42] - 保险业应发挥专业能力,减少气候和自然风险,结合保险和投资业务[8][42] 风险提示 - ESG发展、双碳战略推进、政策推进可能不及预期[8][43]
胜利油田一项目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齐鲁晚报网· 2025-07-03 01:34
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 - "百万吨二氧化碳捕集、管输、驱油与封存(CCUS)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 - 胜利油田CCUS示范工程项目入选国家"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模型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 [1] - 项目获全球碳封存领导人论坛旗舰项目认证,提升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影响力 [1] - 攻关掌握"存储、注入、分配、回注"全链条核心技术,5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2套装备申报国家首台套现场生产装备 [2] 智能化运营与效率提升 - 采用信息化运维模式管理15座注入站、180多台套设备和76公里单井注入管线,用工仅需60余人,相比传统模式节省约200人 [2] - 通过视频联动平台、SCADA操控系统和PCS智能分析系统实现远程巡检,1名员工可管理2至3座注入站 [2] - 实施扁平化运行管理,生产效率提升30%,打破传统组织架构壁垒,建立"产输注采"一体化运行机制 [3] - 机关技术骨干嵌入式轮岗提供支持保障,实现从"行政式"管理向"支持式"管理转型 [3] 安全管控与风险防范 - 建立"三道屏障"安全体系:关阈值警示、人工干预和自动连锁停机,实现全域15分钟快速应急响应 [4] - 精减35%冗余管线,减少76%法兰接口,现场风险总值降幅达75% [6] - 优选耐低温材质密封胶圈和紧固螺丝,调整密相泵技术规格,强化设备连接可靠性 [6] - 建立"异常提示、预警提醒、报警停机"三级管控模式,精准界定运行参数正常范围 [6] 战略发展与未来规划 - CCUS技术是实现脱碳固碳、净零排放的重要托底技术,推动减排降碳与驱油增产"双赢" [6] - 胜利油田将融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打造"源汇匹配"生态圈 [7] - 计划构建环渤海湾CCUS工程枢纽,加快规模化应用进程,培育新质生产力,大幅消纳区域碳排放 [7]
哈尔滨银行(06138)落地哈市首笔“碳排放+碳信用”联动挂钩贷款
智通财经网· 2025-07-02 11:44
哈尔滨银行绿色金融创新 - 哈尔滨银行成功落地哈尔滨地区首笔"碳排放+碳信用"联动挂钩贷款 授信金额1亿元 采用可持续挂钩贷款(SLL)业务模式 支持重点排放企业哈尔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1] - 该业务模式通过贷款利率挂钩企业单位产品碳排放、碳信用等维度 根据第三方评价结果提供利率优惠 激励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2] - 项目落地体现哈尔滨银行贯彻新发展理念 落实《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 为区域绿色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1] 哈尔滨热电公司绿色转型成效 - 哈尔滨热电公司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指标持续优于国家标准30%以上 2023年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累计获得行业级荣誉20余项 [2] - 公司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示范企业 在环保治理领域表现突出 成为银行绿色金融服务的重点支持对象 [2] 哈尔滨银行绿色金融战略布局 - 哈尔滨银行围绕"降碳"领域 聚焦集中供热、制造业转型、新能源等重点产业 开展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 [2] - 通过"以点带面"方式扩大绿色金融服务规模 提升服务水平 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2] - 总分支三级联动机制有效对接企业融资需求 体现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系统性布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