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卫星互联网
icon
搜索文档
关于国产星座,我说几句真心话
36氪· 2025-08-27 11:52
行业背景与近期动态 - 中国星网在21天内进行5次发射 部署38颗卫星 显著加快GW星座部署节奏 [1] - 传闻有关部门即将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 潜在获牌方包括三大运营商 中国星网及上海垣信 [1] - 卫星互联网热度提升引发资本市场强烈关注 投资标的搜索活动激增 [1] 技术发展历程 - 中国首颗高通量卫星中星16于2017年发射 采用Ka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统 总容量达20Gbps [5] - 2020年成功发射首颗Ku频段高通量宽带卫星亚太6D 总容量50Gbps [5] - 2023年发射首颗超百Gbps容量高通量卫星中星26 [5] - 低轨星座需通过成千上万颗卫星实现全球覆盖 与传统中高轨卫星存在显著技术差异 [6][8][9] 竞争格局与挑战 - SpaceX通过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大幅降低发射成本 成功验证低轨星座商业化路径 [10] - 国内地面移动通信和光纤通信发达导致卫星通信长期被忽视 战略判断存在失误 [12][13] - 民营航天领域起步较晚 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12] - 低轨星座需面临境外市场准入挑战 包括政府审批和用户认可度问题 [17] 部署时间压力 - 根据ITU规定 GW星座需在2029年前完成约1300颗卫星部署 2032年前完成6500颗 2035年完成全部13000颗组网 [19] - 截至2025年8月 GW星座仅部署不到100颗 未来4年需完成1200余颗 年均部署压力达300颗 [20] - 上海垣信千帆星座规划15000颗卫星 需在2032年前完成1500颗部署 2038年完成全部组网 目前已完成5次发射部署90颗 [20] 产业链配套 - 终端厂商对卫星通信持观望态度 主要顾虑包括成本 芯片方案及星座选择 [21] - 手机直连卫星成为重要技术趋势 对终端要求低但需星座具备更强技术能力 [21] - 国内民营火箭在运力和可靠性方面尚难以支撑万级卫星组网任务 [20] 牌照政策解读 - 即将发放的牌照属于A13-1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区别于此前常见的A23类第二类基础电信业务 [25] - 牌照发放象征性意义大于实际 真正商业运营仍需等待2-3年星座部署完善 [25] - 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电信最早布局天通卫星 中国联通基于天通验证技术 中国移动发射试验卫星并寻求民企合作 [26]
到2030年我国卫星通信用户或超千万
新华社· 2025-08-27 10:09
发展目标 - 到2030年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 [1] - 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规模应用 [1] - 卫星通信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 [1] 产业生态培育 - 持续开展卫星通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 [2] - 制定和完善卫星通信技术、产品和建设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2] - 支持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全球服务能力 [2] 市场开放与应用拓展 - 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加快发展 [1] - 推动手机等终端设备直连卫星加快推广应用 [1] - 促进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1] 资源管理与监管优化 - 科学规划卫星通信码号资源并推进频轨资源创新管理 [2] - 优化市场准入和设备进网等许可审批工作 [2] - 指导企业依法履行国家安全主体责任 [2] 技术发展路径 - 深入挖掘天通、北斗等高轨卫星应用潜力 [1] - 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 [1] - 进一步提高我国网络覆盖水平助力电信普遍服务 [1]
2025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36氪· 2025-08-27 10:06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现状 - 中国星网在2025年8月26日成功发射低轨10组卫星,这是一个月内GW星座的第6次发射,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迎来里程碑式发展 [1] - SpaceX凭借猎鹰9号可复用火箭优势,2024年发射次数超过全球其他所有运载火箭服务商总和,星舰第十次试飞基本成功 [1] - 中国采用"国家队+民营企业"协同模式:国家队主导战略布局,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突破,虽与SpaceX存在差距但增速明显 [1] 关键技术突破 - 可重复使用火箭领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民营公司加速研制,未来为低轨互联网星座提供高效组网发射服务 [2] - 卫星批量化制造:上海G60卫星数字工厂采用数字孪生、柔性智能制造等技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2] - 卫星互联网应用:GW星座和千帆星座组网提速,为交通运输、智慧农业、应急救灾、低空经济等领域赋能 [2] 商业航天核心逻辑与定义 - 商业航天核心逻辑形成"技术突破降低成本→成本下降扩大市场→市场需求拉动创新"良性循环 [4] - 商业航天指利用商业模式运营的航天活动,通过市场规则配置资源要素,以市场化机制获取商业利润为首要目标 [5][7] - 区别于传统政府主导的战略性、科研性、公益性航天活动,政府角色转向政策引导与采购支持 [5] 全球商业航天发展历程 - 政府主导期(1950s-1980s):美苏冷战太空竞赛驱动,以国家战略和科学探索为首要任务 [6][8] - 商业化起步期(1980s-1990s):政策松绑开启卫星通信等民间应用需求 [6][8] - "新航天"突破期(2000s-至今):SpaceX等私营企业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私人资本推动产业发展 [6][8]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全球轨道发射259次,2873枚航天器入轨,近70%火箭发射由民营企业提供 [12] - SpaceX Falcon 9火箭2024年送入轨道航空器数量达1,859,610kg载荷质量,优势显著 [10][11] - 中国航天为全球绝对第二力量,民营火箭公司如中科宇航、星河动力、蓝箭航天奋力追赶 [10][11] 中国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级政策: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将商业航天定位为"新增长引擎" [15] - 政策演进:从2014年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2020年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2025年推动大规模示范应用 [14][15] - 地方政策:北京、上海、广东等超20省市出台专项政策,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 [16][18] 产业集群布局 - 京津冀产业带:北京海淀商业卫星集群、亦庄火箭集群、天津制造集群、雄安卫星互联网集群 [20] - 长三角产业带:上海闵行火箭制造、南京卫星通信、苏州制造、杭州商业卫星集群 [20] - 大湾区及西部产业带:广州航天制造、深圳航天信息集群;西安动力、成都卫星、绵阳制造集群 [20] 资本投入与融资 - 2015年后行业融资高度活跃,2024年投资金额达130.41亿元 [22] - 资本角色:加速技术创新迭代、推动规模化工业化、催生产业生态"鲶鱼效应" [23] - 投资重点考量火箭/卫星研制、卫星通信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等方向 [24] 市场规模与结构 - 2024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达4150亿美元,商业航天占比近80%成为核心驱动力 [25][26] - 商业航天产品和服务是最大组成部分,定位导航授时领域2023年创造2090亿美元收入 [26] - 卫星服务中消费者服务852亿美元、企业服务197亿美元、遥感服务35亿美元 [32] 技术驱动因素 - 可复用火箭技术通过重复使用摊薄发射成本,当复用次数达阈值后成本下降显著 [35] - 卫星小型化/标准化采用立方星平台和商用元器件,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制造成本 [35] - 激光通信具备高信道吞吐率、强抗干扰能力,终端体积/重量/功耗更优 [42] 代表性企业进展 - 蓝箭航天:朱雀二号为全球首款入轨液氧甲烷火箭,2024年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 [67] - 中国星网:GW星座规划12,992颗卫星,2025年8月在轨超80颗,30天内实现6连发 [69][71] - 蓝星光域:激光通信终端LX-Z4在轨建链超300小时,建链成功率100%,最快4秒建链 [61][64] - 格思航天:上海5万㎡智能工厂年产300颗卫星,2025年交付200+颗卫星 [63][65] 未来应用场景 - 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成为6G重要愿景,卫星通信扮演关键角色 [74][75] - 天基计算将数据处理环节搬至太空,解决延迟和带宽痛点 [35] - 太空数据中心利用深空环境被动散热,10年运营成本仅820万美元(地面1.67亿美元) [77]
梅安森:子公司知与行已取得部分卫星互联网牌照
证券日报网· 2025-08-27 09:12
公司业务进展 - 参股子公司知与行已取得部分卫星互联网牌照 包括《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1] - 获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内甚小口径终端地球站通信业务 内容分发网络业务以及互联网接入服务业务[1] - 知与行公司正在推进办理相关扩容申请事项[1] 业务状态说明 - 相关业务办理以及商业推广尚在进行中[1]
工信部:支持企业申请卫星通信国际码号
北京商报· 2025-08-27 08:57
行业政策指导 -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支持卫星通信产业发展 [1] - 政策提出科学规划卫星通信专用号段并支持卫星互联网和卫星物联网等新业态高质量发展 [1] - 政策支持企业申请卫星通信国际码号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1] 终端应用创新 - 面向手机终端创新"不换卡不换号"模式以深入挖掘存量号码使用潜力 [1] - 政策支持开展手机直连卫星应用并促进卫星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深度融合 [1]
工信部:有序推进卫星通信业务开放 2030年用户超千万
央视新闻· 2025-08-27 08:28
行业政策导向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指导意见 提出到2030年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 完善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规 [1] - 推动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规模应用 促进低轨卫星互联网全球宽带覆盖 [1] - 分业务分阶段推进卫星通信业务开发 向民营企业扩大开放 [1] 技术发展路径 - 支持国有卫星通信企业发展低轨卫星互联网 支持电信运营商开展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1] - 推动卫星通信与5G/6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 提供全域覆盖通信保障能力 [2] - 加强卫星通信与信息基础设施交叉融合 实现手机汽车飞机等终端直连卫星 [1] 应用场景拓展 - 支持民营企业探索卫星物联网等新型业务 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 [1] - 充分发挥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数字惠民等传统领域应用优势 [1] - 天地融合成为重要趋势 卫星通信从专业领域向大众领域普及延伸 [2]
2025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甲子光年智库
搜狐财经· 2025-08-27 08:16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现状 - 中国星网在2025年8月30天内完成6次低轨卫星组网发射,GW星座加速部署[2] - 中国采用"国家队+民营企业"协同模式,国家队主导战略布局,民企专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2] - 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制取得进展: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星际荣耀双曲线二号实现国内首次复用飞行[3][40] - 卫星批量化制造能力突破:上海G60卫星数字工厂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提升生产效率[3] - 2024年全球航天经济达4150亿美元,商业航天占比78%,卫星应用与服务是最大组成部分[28][35] 全球竞争格局 - SpaceX2024年发射次数超过全球其他所有运载火箭服务商总和,Falcon 9火箭实现1,859,610kg载荷入轨[2][14] - 中国成为全球航天产业第二力量,长征系列火箭快速追赶,民营公司中科宇航、星河动力等奋力追赶[14][17] - 2024年全球259次轨道发射中,民营企业提供近70%的发射服务[12] 关键技术突破 - 激光通信实现重大突破:蓝星光域LX-Z4终端实现100Gbps速率、4.9kg轻量化设计,在轨建链成功率100%[46][62] - 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成熟:蓝箭航天天鹊发动机完成550秒长程试车,累计热试时长超6.8万秒[68] - 人工智能赋能卫星数据处理:航天遥感大模型实现图像自监督学习,支持地物分类与目标检测[52][55] 产业链生态建设 - 形成四大产业集群带:京津冀(火箭/卫星)、长三角(卫星制造)、大湾区(航天信息)、西部(航天动力)[21] - 资本投入高度活跃:2015-2024年行业融资超130亿元,2024年单年融资达130.41亿元[25] - 卫星互联网星座加速部署:GW星座规划12992颗卫星,千帆星座进入批量发射期[3][72] 商业化应用拓展 - 卫星通信应用收入最高:2023年全球定位导航授时领域创造2090亿美元收入[28] - 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成为6G核心愿景,卫星通信解决地面网络覆盖盲区[80] - 轨道数据中心概念兴起:太空计算模块能源效率为地面5倍,10年运营成本仅820万美元[82]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国家层面将商业航天定位为"新增长引擎",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9] - 地方政策密集出台: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发布专项行动方案支持产业发展[19] - 资本市场重点关注火箭/卫星研制、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领域[29]
广电计量(002967):定增加码特殊行业,核心竞争力有望持续提升
天风证券· 2025-08-27 06:44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5] 核心观点 - 公司发布定增计划,拟募集不超过13亿元资金,用于布局航空装备测试平台、人工智能芯片测试平台、卫星互联网质量保障平台、数据智能检验检测平台、西安实验室升级及补充流动资金 [1] - 公司紧随国家产业战略,持续加大特殊行业、汽车、新能源、集成电路、商业航天、通信、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研发力度 [2] - 特殊行业订单实现较快增长,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需求旺盛,市场保持较好发展态势 [2] - 通过西安实验室升级建设,公司将打造西北区域特殊装备与工业产品计量检测基地,与成都基地形成优势互补,提升整体检测实力 [3] - 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公司研发国产GPU/FPGA芯片可靠性考核标准,服务寒武纪、华为等2万余家AI芯片企业认证需求 [3] - 在卫星互联网领域,公司满足国内超5万颗卫星申报主体的设备检测认证需求,抢占低轨卫星市场竞争先机 [3] 财务表现与预测 - 2025年上半年预计营业收入14.50亿元—15亿元,同比增长7.91%—11.63% [4]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9500万元—10000万元,同比增长19.20%—25.48% [4]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亿元、5.1亿元、6.0亿元,同比增长20%、20%、18% [4] - 对应2025-2027年市盈率分别为31X、25X、22X [4]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7.57亿元、43.70亿元、49.97亿元,同比增长17.16%、16.33%、14.33% [10] - 预计毛利率从2024年的47.21%提升至2027年的47.96% [10] - 预计净利率从2024年的10.98%提升至2027年的11.98% [10] - 预计ROE从2024年的10.56%提升至2027年的14.47% [10] 业务布局与战略 - 特殊行业业务聚焦研发阶段,在计量校准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电磁兼容检测、集成电路检测等核心领域的技术能力与业务规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 - 公司提供从试验规划、六性设计、仿真分析到性能检测、试验评价、失效分析及整改提升的装备全生命周期技术解决方案 [2] - 陕西作为特殊装备大省,潜在检测需求较大,西安检测基地建设符合公司战略部署 [3] - 公司在广州建立AI芯片质量检测评价平台,填补国内高端芯片检测标准空白 [3] - 公司在广州、成都建设卫星互联网性能测试与评估平台,突破实验室能力瓶颈 [3]
海特高新跌2.06%,成交额3.76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2258.56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8-27 06:21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8月27日盘中下跌2.06%至12.36元/股 成交额3.76亿元 换手率4.08% 总市值91.57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2258.56万元 特大单净卖出928.26万元 大单净流出1330.30万元 [1] - 年内累计上涨21.77% 近5/20/60日分别上涨2.74%/11.35%/14.66% [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3.05亿元 同比增长14.13% [2] - 归母净利润1882.03万元 同比减少26.89% [2] 股东结构变化 - 股东户数8.75万户 较上期减少5.62% [2] - 人均流通股8470股 较上期增加5.96% [2] - 香港中央结算持股727.05万股 较上期减少559.26万股 [3] - 南方中证1000ETF持股443.74万股 较上期减少45.63万股 [3] 公司基础信息 - 主营业务构成:航空工程技术与服务75.10% 高端核心装备研制与保障19.88% 其他5.02% [1] - 所属申万行业:国防军工-航空装备Ⅱ-航空装备Ⅲ [1] - 概念板块涵盖砷化镓、WIFI概念、卫星互联网、氮化镓、集成电路等 [1] 分红历史记录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3.64亿元 [3] - 近三年累计派现3704.30万元 [3]
梅安森:公司参股子公司知与行已取得部分卫星互联网牌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7 05:54
公司业务资质 - 公司参股子公司知与行已取得部分卫星互联网牌照 包括《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2] - 该许可证允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内甚小口径终端地球站通信业务 内容分发网络业务以及互联网接入服务业务[2] 业务发展进展 - 知与行公司正在推进办理相关卫星互联网牌照的扩容申请事项[2] - 相关业务办理以及商业推广工作尚在进行中[2] 公司股权结构 - 知与行为梅安森(300275 SZ)的参股子公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