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

搜索文档
华电新能今日登陆沪市主板,发行价3.18元成装机规模最大新能源企业
金融界· 2025-07-16 02:33
新股上市动态 - 7月16日A股市场仅有一只新股华电新能在沪市主板上市,股票代码600930 [1] -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价格为每股3.18元,发行市盈率15.28倍 [1] - 发行规模约4.97亿股,网上发行量达21.95亿股 [1] 公司业务概况 - 主营业务为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开发、投资及运营管理 [1] - 控股装机容量达6862万千瓦(截至2024年底),为全球新能源装机规模领先企业 [1] - 业务范围涵盖新能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参股核电项目,探索"新能源+储能"、"新能源+氢能"等新兴业态 [1] 战略定位与股东背景 - 作为中国华电集团旗下唯一新能源整合平台,承载集团清洁能源战略布局 [1] - 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1] 募投项目与储备资源 - 募集资金投向风光大基地、负荷中心消纳、新型电力系统协同及绿色生态文明项目 [2] - 已备案项目装机规模超过132GW,为未来发展提供支撑 [2] - 获得内蒙古腾格里、甘肃腾格里等清洁能源基地开发权,规划总装机近6000万千瓦,配套特高压外送通道 [2]
N华新上市首日开盘上涨72.96%
证券时报网· 2025-07-16 02:09
公司上市表现 - N华新今日上市,开盘价5.50元,较发行价3.18元上涨72.96% [1] - 公司发行总量为49.69亿股,其中网上发行量219461.70万股,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1149.18万户,中签率0.56373573% [1] - 首发募集资金158.01亿元,主要用于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1]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系中国华电旗下新能源业务最终整合的唯一平台,主营业务为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开发、投资和运营 [1] - 除电力产品外,公司还参与乡村振兴、戈壁绿化等环保行动,并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融入长期发展战略 [1] 发行估值对比 - 公司发行市盈率15.28倍,低于行业平均市盈率17.84倍 [1] - 近期上市新股首日涨幅差异显著,电力设备行业新股广信科技首日涨幅达400%,而汽车行业中策橡胶仅上涨22.58% [1] 行业新股表现 - 电子行业新股表现突出,C同宇首日涨114.29%,影石创新涨285.02% [1] - 电力设备行业新股分化明显,信通电子首日涨265.41%,优优绿能仅涨67.42% [1] - 公用事业板块中,N华新72.96%的首日涨幅处于近期新股中游水平 [1]
恒誉环保: 2024年年度报告(修订版)
证券之星· 2025-07-15 11:20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55亿元,同比下降5.48%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42万元,同比下降4% [3] - 扣非净利润1383万元,同比下降8.4%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05亿元,同比增长688.3% [3] - 现金分红698.7万元,占净利润比例40.11% [1] 业务发展 - "设备+运营"双驱动模式取得进展,首个BOO项目恩施油基岩屑项目已投产 [5] - 控股合晟环保进入废轮胎综合利用运营领域 [5] - 2024年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约78% [6] - 产品线覆盖废轮胎、废塑料、污油泥、危废、医疗废弃物等处理领域 [9][10][11][12] 技术研发 - 新增国内外授权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2项,新申请专利9项 [6] - 累计拥有115项专利,其中国内发明专利37项,国际专利27项 [6] - 工业连续化有机废弃物热裂解技术装备入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推广目录 [7] - 技术应用拓展至油砂提炼、废玻璃钢、生活垃圾处理等新领域 [8] 行业环境 - 环保装备制造业2023年总产值超9700亿元,预计2025年达1.3万亿元 [15] - 废塑料化学循环市场潜力巨大,全球头部企业加速布局产能 [24] - 2022年全国工业危废产生量9514.8万吨,利用处置量9443.9万吨 [20] - 2023年国内废塑料产生量约6200万吨,回收利用率30% [22] - 生物质能开发潜力约4.6亿吨标准煤,2060年有望减碳超20亿吨 [32] 市场拓展 - 产品已出口至德国、英国、丹麦、巴西等十余个国家 [37] - 国内客户项目被列为省级重点/示范项目 [37] - 开创裂解技术在金属矿综合利用领域应用先例 [37] - 医疗废弃物、生物质处理等新兴应用领域取得突破 [30][31]
外交部:中国将坚定推进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快讯· 2025-07-15 07:58
中国碳中和目标 - 中国坚定推进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 - 中方强调积极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 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1] - 丁薛祥副总理与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里贝拉举行第六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 中方已发布相关消息 [1] 国际气候合作 - 中方回应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关于制定新气候目标的言论 表示将在秋季公布相关计划 [1] - 中国承诺无论国际形势变化或其他国家政策调整 都将坚持既定气候目标 [1]
烟台市牟平区:推动绿色建筑提质增效,绿色建造产业成果凸显
齐鲁晚报网· 2025-07-15 02:22
为贯彻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落实牟平区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建筑提质增效,近年来, 牟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按照《烟台市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计划》对新建建筑要求严格执行绿色建筑 设计标准,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牟平区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面积已达 211万平方米,在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已达53万平方米。2025年,牟平新开工民用建筑项目全部按照绿色 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和进行建筑节能施工,2025年新增绿色建筑20.89万平方米。 确定规划,明确绿色发展定位 前期牟平区绿色建造产业链积极加强产业链研究,按照《关于印发烟台市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 案的通知》等相关文件部署要求,编制了牟平区绿色建造产业园区"链长制"工作方案,绘制了牟平区绿 色建造产业链全域图和全景图。聘请专业团队编制了烟威双碳智慧产业园(牟平区绿色建造产业园)控 制性详细规划,明确绿色发展定位,为产业园区发展谋篇布局。持续加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园区承载能力,总投资7亿元的绿色建造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和投资1.6亿元的台湾工业园污水处理 厂项目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为园区企业创造更加优渥的生产、经营、发展平台。 ...
我国海洋碳汇工作进展如何?如何进一步推进海洋碳汇核算体系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7-14 23:16
海洋碳汇政策背景 - 中央财经委员会2021年强调提升生态碳汇能力,2025年提出探索海洋碳汇核算,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 - 海洋碳汇主要由海岸带生态系统(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渔业碳汇和微生物碳汇组成,核算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增长点的基础[1] - 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和1.8万千米海岸线,2012年起多项政策文件明确探索海洋碳汇发展[4] 国际核算体系发展 - 2009年联合国提出"蓝碳"概念,2014年将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纳入全球气候规制体系[2] - 当前国际标准聚焦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涵盖IPCC清单编制、蓝碳倡议监测标准及清洁发展机制交易方法学[2] - 2024年联合国发布渔业碳汇评估指南,2019年微生物碳泵理论被纳入气候变化报告,但相关机理仍存争议[3] - 全球已形成碳通量观测网络,通过"蓝碳行动"等国际合作项目推动核算体系规范化[3] 中国核算体系进展 - 2022年发布首个国家标准《海洋碳汇核算方法》,涉及30余项红树林/海草床/贝类等细分领域标准[5] - 地方实践包括深圳发布首个核算指南(7类可交易碳汇)、海南浙江出台试点方案,山东福建完成首笔碳汇贷及交易项目[6] - 建立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监测体系,发布首个海洋CCER方法学(红树林营造),2021年启动碳监测评估试点[5] 现存技术难点 - 核算边界不明确:养殖碳汇未纳入清单,滨海湿地范畴未定,无机碳通量缺乏结论[7] - 周期差异大:藻类固碳周期短,缺乏跨品种/海域/养殖方式的统一衡量标准[7] - 方法不统一:国际核算结果可比性差,中国多部门协作体系尚不完善[7] - 技术短板:基础研究不足,缺乏高精度海洋碳通量观测网络[7] 未来发展路径 - 完善标准体系:建立全国碳汇数据库,开发本土化核算体系,重点建设红树林/渔业碳汇标准[8] - 强化科研基础:分类研究海岸带蓝碳计量技术,攻关渔业碳汇固碳机制,构建立体监测网络[9] - 推动国际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发起合作计划,推广中国标准提升话语权[10]
梁溪空天产业园入选无锡零碳园区培育建设名单
新华日报· 2025-07-14 21:40
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行动计划 - 无锡市于2025年启动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旨在通过试点示范引领全市绿色低碳转型 [1] - 无锡(梁溪)空天产业园成功入选首批零碳园区培育建设名单 因其前瞻规划理念 坚实产业基础和明确零碳目标 [1] 无锡(梁溪)空天产业园概况 - 园区位于梁溪区南部门户 规划用地面积7066亩 已开发5565亩 土地利用率达79% [1] - 园区涵盖15个空天产业基地 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 [1] - 园区精准布局"箭 船 星 端"全产业链 引入东方空间 银河航天 天兵科技 紫微宇通等核心企业 [1] - 园区已跻身"中国商业航天十大产业园区" 梁溪空天产业生态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1] 零碳园区建设方案 - 园区采用"1+4"工作体系 包括1个零碳园区中心任务和4大配套行动 [2] - 配套行动包括零碳工厂 源网荷储一体化 虚拟电厂 零碳服务机构 [2] - 将构建绿色能源体系 发展光伏发电与储能 提升可再生电力占比 [2] - 推动产业绿色升级 实现新项目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 [2] - 打造"无废园区" 强化资源循环利用 提高固废 水资源利用率 [2] - 提升智慧管理水平 建立碳排放监测系统 推动企业碳核算认证 [2] - 打造绿色基础设施 推广清洁能源交通工具 [2] 未来发展计划 - 园区将把握入选机遇 发挥规划 产业和区位优势 [2] - 落实各项建设任务和配套行动 打造区域绿色发展示范样板 [2]
解码福华化学的绿色崛起之路
搜狐财经· 2025-07-14 13:07
公司业务与行业地位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综合化学品生产企业 连续数年位列世界农化20强[1] - 草甘膦原药被工信部认定为"单项冠军产品" 产品销往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1][6] - 公司自主拥有盐卤矿、磷矿及伴生铅锌萤石等丰富矿产资源[7] 循环经济与技术优势 - 开发草甘膦母液集成处理技术 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 磷转化率超99%[3] - 磷资源利用率达99.8% 通过循环利用+回注盐矿实现零污水排放[3] - 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合循环模式 衍生10余种副产物[3] - 环保技术每年为公司增加销售收入约15亿元[3] 绿色低碳实践 - 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约20亿元构建智能制造体系[5] - 2023年废气废水排放量仅为排污许可证允许量的30%[5] - 2020-2024年累计实现碳盈余约90万吨 收益约7000万元[5] - 2024年大规模使用绿电 每度电成本增加2分钱 总成本增长约3000万元[5] - 2025年6月获得TÜV南德颁发的产品碳足迹证书[8] 碳足迹管理 - 建立核心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 天然气制甲醇碳足迹因子0.809 tCO2/t 煤制为2.67 tCO2/t[4] - 牵头成立植保行业低碳联盟 联合7家龙头企业和3家技术支持单位[6] - 参与起草《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 草甘膦原药》等标准 2024年底正式实施[6] - 联合南科大、成都海关开展碳核算体系建设 致力于与欧盟标准对标互认[6] 研发创新与产能扩张 - 构建"一核三极多维"研发体系 以中央研究院为核心统筹研发资源[7] - 与瑞士科莱恩合作开发高端磷系阻燃剂产品[7] - 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园占地超千亩 一期投资35亿元建设5个项目[9] - 与赢创工业集团合作建设20万吨工业级双氧水项目及2万吨特种级双氧水项目[9]
国网庆阳供电公司:光伏赋能 “电”亮乡村振兴路
中国能源网· 2025-07-14 08:38
分布式光伏推广成效 - 国网庆阳供电公司为875户光伏客户提供定期巡检和运维服务 包括检查并网开关 计量装置 逆变器运行状态以及指导农户清洁光伏板 [3] - 公司创新推出线上报装服务机制 通过"网上国网"APP实现从申请受理到计量安装的全流程闭环服务 申请后48小时内上门 复杂问题72小时内答复 [3] - 镇原县分布式光伏总装机容量达34053.31千瓦 覆盖1957户农户 年收益约310.65万元 相当于每户年均增收约1588元 [4] 农户经济效益 - 典型农户安装30千瓦光伏设备 日均发电量超130度 每月除自用外可获得1200余元收益 [1][3] - 分布式光伏被农户称为"阳光银行" 为农村家庭提供稳定的"阳光工资"收入来源 [4] 技术保障与未来规划 - 供电公司每周进行设备巡检 重点监控防雷接地 防孤岛保护 逆变器调试及线路维护等关键技术参数 [4] - 公司计划持续优化新能源并网消纳体系 通过智能化数据监测和精细化运维服务提升发电效率与收益稳定性 [4]
【商洛】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生态答卷
陕西日报· 2025-07-13 00:03
抽水蓄能电站 - 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是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 由上水库 下水库 输水系统 地下厂房和地面开关站组成 设计年发电量23 4亿千瓦时 年抽水电量31 21亿千瓦时 可为陕西及西北地区新能源消纳和电力保供提供支持 [2] - 抽水蓄能电站运作模式类似"大型充电宝" 利用光伏 风力等新能源富余电力抽水储能 在用电高峰时泄水发电 实现电网灵活调节 [2] - 电站建设贯彻绿色低碳理念 下水库沿用天然河道 施工面积小 建设期实现废水废弃物"零排放""零泄漏""零污染" 并移栽76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秦岭蕙兰 建立大鲵及鱼类增殖放流站 [3] - 电站年均节约标煤11 7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30 5万吨 二氧化硫0 28万吨 对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3] 中医药产业 - 盘龙药业依托柞水县及周边地区100多种道地药材生产100余类药品 药材品质高 药效强 为中成药质量奠定基础 [4] - 公司建立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 为每株药材赋予"数字身份证" 从种植到加工全程数据追踪 实现"田间到车间"零污染生态链条 [4] - 创新构建"药渣—有机肥—种植基地"循环体系 通过微生物降解技术将年527吨药渣转化为生态有机肥 形成零废弃循环系统 [4] - 持续优化种植基地管理体系 升级土壤改良与节水灌溉措施 严守道地药材零污染标准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