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合成生物学
icon
搜索文档
生物制造青年论坛,报告征集中!8月20-22日宁波
论坛概述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 同期设有"生物制造青年论坛"特色专场[2] - 青年论坛旨在发掘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领域的创新团队、技术及产品 促进科研与产业对接[2] - 论坛采用15分钟快速分享模式 聚焦科学问题、解决方案、成果转化可行性及未来方向[3] 论坛安排 - 时间定于8月20日 分两个场次(13:30-17:30和19:00-20:30) 席位仅限30个[6] - 同期设置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专场 公开征集100个合成生物/生物制造领域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创新项目[6] 组织机构 - 主办方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11] - 协办单位包括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涵盖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委会等4家行业组织[12] - 学术顾问由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担任[12] 大会背景 - SynBioCon系列大会已连续三年(2022-2024)在宁波成功举办[14] - 2024年第三届大会由DT新材料主办 宁波酶赛生物协办 并获得上海宝山合成生物学转化研究院等机构支持[14] 产业服务 - 大会关联全球生物基与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www.bio-basedlink.net[21]
谭天伟院士团队期待你的加入!
实验室与团队概况 - 绿色生物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由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和大北农集团共建,聚焦非粮生物质资源制备液体燃料及重要化学品,旨在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及减少碳排放 [1] - 实验室主任谭天伟为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导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1] - 团队依托4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如国家能源生物炼制研发中心),并拥有秦皇岛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等工业化验证基地 [3][5] - 团队科研实力雄厚,包括院士1人、杰青6名、长江学者5名、教授30人及海外专家10人,具备生物与化学转化全链条研发能力 [5] 博士后招聘计划 - 招聘方向涵盖合成生物学、酶催化、发酵工程等,要求相关学科博士毕业不超过3年,年龄35岁以下,强调独立科研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6][7] - 薪酬分两档:"博学"青年学者年薪50万元并提供周转房,普通博士后年薪18-25万元,绩效优异者可获留校机会 [6] - 申请需提交个人简历、学术成果证明及未来研究计划,材料发送至指定邮箱并标注"202X年博士后申请+姓名" [7] 行业会议动态 - SynBioCon 2025大会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等五大方向,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趋势 [9] - 大会由DT新材料主办,获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多家机构支持,旨在推动技术产业化与科技成果转化 [9][12] - 同期活动包括项目路演、青年论坛等,参会可通过官网或扫描二维码报名 [12][13]
利民股份(002734):多个主营产品价格上涨,公司半年度业绩大幅改善
国信证券· 2025-07-13 13:2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3][5][1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利民股份2025年半年度业绩同比大幅增长,主要因主要产品销量和价格上涨、毛利率提升以及参股公司业绩上涨带来投资收益增加 [1][8] - 核心产品景气度向好,盈利能力增强,部分产品价格上涨,海外销量有望提升,草铵膦价格有望触底反弹 [2] - 新业务布局加速,AI + 农药创制与合成生物学打开成长空间,新技术突破有望带来新产品和增长点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情况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2.6 - 2.8亿元,同比增长719.25% - 782.27%;扣非后净利润2.47 - 2.68亿元,同比增长770.37% - 844.37%;第二季度预计归母净利润中枢约1.62亿元,环比高增 [1][8] 产品情况 - 代森锰锌:产能4.5万吨/年,国内市占率70 - 80%,全球产能第二;2025年3月以来价格从2.35万元/吨涨至2.5万元/吨,后续向巴西市场出货量有望提升 [10] - 百菌清:通过参股间接拥有权益产能约1.02万吨/年;价格从2024年1月的1.8万元/吨涨至2025年7月的2.95万元/吨,公司受益于投资收益增加 [10] - 甲维盐与阿维菌素:产能分别为800吨/年、500吨/年;价格自2024年3月中旬持续回暖,目前价格仍有修复空间,产线满负荷生产,订单饱满 [11] - 兽药:部分产品受益于市场回暖价格上涨,预计贡献稳定利润,有望2025年满产,如酒石酸泰乐菌素较年初上涨19.15%,市场渠道库存低位,现货供应偏紧 [15] - 草铵膦:价格基本见底,有望触底反弹;公司现有草铵膦产能6000吨/年,精草铵膦产能2000吨/年,价格上涨将修复盈利 [15] 新业务布局 - 2024年完成对德彦智创51%股权收购,2025年3月其与巴斯夫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新农药开发等进程 [3] - 与多家科技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生物农药等产品的创制研发 [3]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上调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9/5.88/6.48亿元(原值为4.02/4.78/5.22亿元),EPS为1.26/1.40/1.54元,对应当前股价PE为16.7/15.0/13.7X [3][16] 财务预测与估值 |指标|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4,224|4,237|4,958|5,255|5,513| |(+/-%)|-15.8%|0.3%|17.0%|6.0%|4.9%|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62|81|529|588|648| |(+/-%)|-71.7%|31.1%|550.5%|11.2%|10.0%| |每股收益(元)|0.17|0.22|1.26|1.40|1.54| |EBIT Margin|3.5%|4.4%|16.2%|16.7%|17.2%| |净资产收益率(ROE)|2.2%|3.1%|18.5%|19.0%|19.3%| |市盈率(PE)|124.3|94.8|16.7|15.0|13.7| |EV/EBITDA|23.4|20.4|10.9|10.2|9.7| |市净率(PB)|2.78|2.92|3.10|2.87|2.64|[4]
合成生物学周报:江西出台精细化工新政,AI与合成生物融合研发平台在安徽芜湖落地建设-20250713
华安证券· 2025-07-13 07: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增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华安证券化工团队《合成生物学周报》面向一、二级市场,汇总国内外合成生物学相关企业信息;生命科学前沿研究活跃,生物技术融入经济社会,国家发改委印发规划,生物经济万亿赛道将现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合成生物学市场动态 二级市场表现 - 本周(2025/06/30 - 2025/07/04)华安合成生物学指数下跌2.50个百分点至1484.292,跑输上证综指3.91个百分点、创业板指4.00个百分点 [2] - 本周合成生物学领域涨幅前四公司为翰宇药业(+14%)、双塔食品(+10%)、保龄宝(+9%)、贝瑞基因(+9%);跌幅前三公司为新日恒力(-5%)、苏州龙杰(-3%)、百济神州(-3%) [17][18][20] 公司业务进展 - 国内:梅花生物833亿元海外并购获HMO与高端氨基酸产能;微元生物发酵阿洛酮糖获批全国首创食品原料;锦波生物强化胶原蛋白AI研发项目获34亿个人投资 [21][22] - 国外:Avantium与Hordijk签约供应全植物基PEF包装材料;Syzygy Plasmonics与Kent联合启动电气化沼气制SAF设施 [24] 行业融资跟踪 - 浙江容锐科技完成近亿元Pre - A轮融资,资金用于产品管线开发和产业化商业化;丹麦Cellugy获810万欧元(约925万美元)资金支持,用于EcoFLEX规模化生产 [27][28] 公司研发方向 - 国内:京博中聚非粮生物基橡胶万吨产业化项目获山东好成果;隆华新材掌握生物基聚醚多元醇制备技术并储备 [31] - 国外:Avantium多层PEF瓶获RecyClass可回收性认证;英威达宇部推进生物基尼龙布局 [32][33] 行业科研动态 - 多篇论文聚焦神经元相关研究,如IL - 34调控神经元与微胶质细胞交流、运动模式与认知状态关系、Sema3a在突触前稳态可塑性中的作用 [34][35] 周度公司研究 - Tempus AI是美国医疗科技公司,业务覆盖全球34个国家;2024年营收6.93亿美元,收购后预计2025年年收入增至12.5亿美元并首次盈利;近期上调可转换优先票据发行规模至6.5亿美元;推出Fuses计划重构癌症治疗研究范式 [36][37][38] 重点事件分析 - 黄小强/王斌团队实现高活性烷氧自由基参与分子间不对称氢烷氧化反应,为有机合成提供新策略,该催化体系底物适用范围广、官能团耐受性好,还揭示了反应机理 [42][43][46]
深圳先进院与道生生物共建天然色素生物合成“创新联合体”团队 用合成生物为世界增添光彩
深圳商报· 2025-07-11 17:06
行业背景 - 传统染料行业长期由化学靛蓝主导,但其生产过程排放含苯胺、N-甲基苯胺等有毒物质的废水,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1] - 生物合成靛蓝成为新路径,更环保且效率更高,3天产出相当于72吨马蓝植物提取量,产能提升超100倍 [4] - 全球首条8000升合成生物靛蓝生产线已在深圳建成投产 [4] 公司合作与技术 - 深圳先进院与道生生物共建天然色素生物合成"创新联合体",聚焦黑色素生物合成,已完成代谢通路构建 [1] - 道生生物创始人袁小黎从板蓝根种植转向生物合成天然色素,2020年组建团队并在湖南创办公司前身 [2] - 深圳先进院陈明海团队掌握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可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定点改造 [3] - 合作双方优势互补:深圳先进院提供研发支持,道生生物拥有天然色素研究积累和市场经验 [3] 技术突破与生产 - 以大肠杆菌为底盘细胞,通过基因改造实现黑色素生产,目前产量仍需优化提升 [5] - 目标2024年底实现5克/升黑色素产量,2025年提升至10克/升 [6] - 计划未来使用1000升以上发酵罐,全程自动化控制,每天处理数吨培养基 [6] 应用前景 - 黑色素在纺织、印染行业备受青睐,具有出色染色性能和稳定分子结构 [5] - 规模化生产后可用于医药健康、美妆个护、食品工业等领域 [6] - 纳米级黑色素可作为天然防晒剂,多孔结构可包裹抗癌药物实现靶向递送 [6] 产业发展 - 深圳将合成生物产业列为"20+8"产业集群未来产业首位 [2] - 中国合成生物产业市场规模预计2028年达近500亿美元 [6] - 深圳先进院建立"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培育模式,打破产业孵化时间壁垒 [7]
华南理工林章凛等:耐酸高产赖氨酸大肠杆菌构建
核心观点 - 研究团队利用"立足点开关"技术构建耐酸模块,显著提升大肠杆菌在低pH环境下的赖氨酸生产效率,为工业发酵降低成本提供新方向 [1][5][8] 技术机制 - 耐酸系统由双质粒构成:酸触发模块含4个启动子表达触发RNA,耐酸模块含4种立足点开关控制耐酸基因表达 [1][3] - 耐酸基因分为4类功能组:质子消耗系统(5个基因)、蛋白质保护系统(5个伴侣蛋白)、细胞膜修饰/氧化还原系统(4个基因)、过氧化物清除系统(4个酶) [3] - 采用红色荧光蛋白筛选出最佳触发RNA-立足点开关组合,并通过启动子文库优化表达强度 [3] 实验成果 - 在pH4.5条件下经10轮筛选,从7.68×10^4种组合中鉴定出26种使菌株生长超野生型120%的模块 [5] - 最终9种模块经复验证有效,其中2种使工业菌株SCEcL3在pH5.5下维持与pH6.8相当的赖氨酸产量和转化率 [5] - 关键基因degP(周质伴侣)和sthA(转氢酶)被证实通过保护周质蛋白和平衡辅因子提升耐酸性 [6] 应用前景 - 该策略为中等酸性条件下工业菌株的稳健生产提供新思路,可能大幅降低生物发酵过程的pH调节成本 [8] 行业动态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聚焦AI+生物智造与四大应用领域,推动产业技术转化 [10]
华熙生物以零缺陷通过美国FDA现场检查,24年研发投入逆势增长达4.66亿元
新浪证券· 2025-07-11 05:55
财务表现 - 2024年总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净利润1.74亿元骤降70.59% [2] - 研发投入逆势增长4.46%达4.66亿元研发费用率8.68%创历史新高居A股前列 [2] - 现金分红5262万元占归母净利润30.19% [9] 业务结构 - 医疗终端业务收入14.40亿元同比激增32.03%明星产品"润致娃娃针"收入翻倍覆盖超5000家机构 [6] - 功能性护肤品板块收入25.69亿元同比下滑31.62%主因市场竞争加剧与渠道调整 [6] - 原料业务国际收入6.08亿元同比增长17.65% [5] 研发与创新 - 合成生物学领域拥有580项有效专利392项应用于主营业务糖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 [7] - 2024年推出多个专项新产品完成3个化妆品新原料备案 [7] - 研发团队920人年研发投入占比近9%远高于行业均值 [10] 战略转型 - 从透明质酸单点突破转向糖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构建"细胞级抗衰"生态闭环 [8][9] - 砍掉低效营销投入销售费用同比下降13.31%聚焦高毛利医美产品如"润致·格格"与"润致·斐然" [6] - 第五次以零缺陷通过美国FDA cGMP现场检查覆盖六大质量体系 [2][3] 市场拓展 - FDA认证标志着玻璃酸钠原料药生产标准站上全球顶点为打开欧美高端市场提供背书 [3][4] - 业务横跨原料药医美器械功能性食品组织工程四大领域 [9] - 采用无动物源性培养基技术推动绿色制造强化ESG实践 [9]
梅花生物20250709
2025-07-11 01: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氨基酸行业 - 公司:梅花生物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公司发展情况 - 公司是氨基酸行业龙头,业务覆盖从菌种设计到终端产品多环节,产品多元,在各领域有规模优势,产业协同和集中度高 [2][3][9] - 公司完成协和发酵收购,低于预期,补齐医药氨基酸短板,新增业务管线,助于应对海外壁垒,开拓第二增长曲线 [2][6] - 重视股东回报,过去三年每年回购加分红超 20 亿,资本开支克制,盈利支持持续回报 [2][7] - 动物营养类氨基酸占比升至 50%-60%,食品味觉优化产品降至 30%,医药类占比小,黄原胶相关约 10% [12] - 人类医用氨基酸毛利率高于动物营养氨基酸,并购协和发酵后占比和盈利贡献将提升;2020 年后期间费用率 6 - 7%,研发投入大 [13] - 2024 年净利润下滑仍有 45 亿以上净现金流,资本开支低于 20 亿,未来开支克制,关注协和发酵业务 [14] - 股权结构稳定,一致行动人持股约 30%,有常态化激励;历史高分红回购,去年鼓励支付率 62%,股息率 6%,未来延续 [15] - 不考虑协和发酵,未来年收入增速预计 10%左右,23、24 年景气下行后有反弹条件 [25] - 氨基酸产品规模优势显著,一体化产业链使成本处第一梯队,对苏氨酸和味精价格掌控力强,产品放量后毛利率将修复 [26][27] - 资本开支稳健,收购协和发酵有牌照优势,未来回购加分红稳定在 20 亿以上,盈利提升后增加股东回报 [28] 行业市场情况 - 长逻辑是国内豆粕减量替代和动物蛋白需求增长拉动氨基酸需求,当前行业景气度低但公司现金流造血强 [4] - 人们对健康营养需求增加,肉类消费带动工业饲料增长,氨基酸饲料添加剂增速领先;国家降大豆进口依赖度,豆粕占比下降,替代需添加氨基酸 [16] - 豆粕替代带来新增氨基酸需求,如 1.5 个百分点豆粕减少对应 4.5 个百分点边际赖氨酸需求,苏氨酸 7 - 8 个百分点;当前养殖盈利弱影响替代动力,周期处底部 [17][18] - 2020 年后国内低效产能退出,苏、赖供需改善,提升行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19] - 苏氨酸行业集中度高,前四大占 75% - 80%,龙头控价挺价能力强,盈利稳固;赖氨酸行业长尾公司多,头部控价弱,盈利低 [20] 公司业绩表现 - 2020 - 2022 年营收盈利扩张,2023 - 2024 年因玉米价格回落营收利润回调,销量增长对冲下滑,今年一季度净利润显著增长 [5][11] 公司产能扩张 - 去年新增 60 万吨赖氨酸产能预计今年 10 月投产,有扩张苏氨酸产能计划,扩产节奏克制,销量增长强化龙头地位 [2][10] 公司成本优势 - 赖氨酸成本受玉米煤炭影响,黑龙江和内蒙古成本最低;苏氨酸以内蒙古为主成本最低;公司布局核心产区,产业链完整,资源利用效率高 [21] - 建立多元化玉米采购体系,参与国粮拍卖、代收代储,用煤炭长协对冲价格波动,升级自动化产线,控制人工成本 [22] 公司技术与战略 - 在合成生物学领域专利布局形成护城河,产学研合作和智能化平台领先 [23] - 医药产品准入门槛高,收购协和发酵获牌照,盈利高;涉足黄原胶等产品,预计年均增长 5% [24] 投资价值 - 2024 年公司处于行业底部,三四季度旺季主流氨基酸产品景气回暖,明年市盈率约十倍,当前投资价值高风险低 [5][29]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公司前身为河北梅花味精集团,2002 年成立,2006 年成全球最大味精制造商,2008 - 2010 年聚焦氨基酸业务并上市,2013 - 2017 年扩大规模,2024 年收购协和发酵;有三大生产基地和两个研发中心 [8] - 公司通过泰国工厂规避南美及欧盟反倾销风险 [24]
袁其朋教授:高效细胞工厂构建生产芳香族化合物 | SynBioCon 2025
芳香族化合物绿色生物制造 - 芳香族化合物在材料、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应用广泛,但传统生产方法存在资源不可持续和污染问题 [1] - 绿色生物制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但面临细胞工厂产率低、产量低、耐受性差等瓶颈问题 [1] - 北京化工大学袁其朋教授团队构建了高版本芳香族化合物合成底盘,突破了天然理论收率 [1] - 团队设计构建了对乙酰氨基酚、香豆素、对羟基苯乙酮等20余种重要芳香族化合物的细胞工厂 [1] - 通过驱动力强化策略大幅提升了熊果苷、阿魏酸等的合成能力 [1] - 已建立熊果苷、五羟色氨酸等的工业生产线 [1] SynBioCon 2025大会 - 大会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和四大应用领域(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美妆原料)[4] - 袁其朋教授将在"未来食品&农业论坛"分享《高效细胞工厂构建生产芳香族化合物》[1] - 大会由DT新材料主办,酶赛生物协办,多个专业机构和联盟支持 [4] - 将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和革新技术产品 [4] - 致力于促进产品规模化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4] 大会分论坛设置 - 生物制造产业宏观论坛 [6] - 分论坛一:绿色化工与新材料(含化学品与新材料专场、新型碳源生物制造专场)[6] - 分论坛二:AI+生物智造 [6] - 分论坛三:未来食品&农业 [6] - 分论坛四:美妆原料 [6] - 同期活动包括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合成生物创新展览 [7]
中国创新药迎DeepSeek时刻,中外产业协同大势所趋
第一财经· 2025-07-10 12:48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正加速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创新药发展进入关键突破期 [1][2] - 中国创新药专利申请量占全球21.9%,临床阶段候选分子占比30%,2024年跨国公司引进的创新药中31%源自中国 [3] - 在全球25家管线最多的公司中,有9家来自亚洲,其中恒瑞医药90%以上的管线产品、中生股份和石药控股80%以上的管线产品由内部研发生产 [2] 行业发展历程与驱动因素 - 2003-2007年CRO企业因承接欧美订单迎来爆发期,2007-2012年跨国企业来华建立研发中心,2014年起资本活跃、医改推进、人才储备充足催生大量生物医药企业 [2] - 2015年以来超5000亿元风险投资投向生物医药领域,吸引高质量人才创立公司并带动CRO发展 [3] - 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改革、科创板允许未盈利药企上市等政策构建了从研发到资本化的完整生态 [3] 研发模式与技术突破 - 过去十年主要遵循"Metoo"和"Mebetter"的跟踪性创新模式,在已有药物靶点基础上改进优化 [4] - 中国药企以欧美1/3至1/5的成本、1/2的时间完成同等研发,体现系统性优势 [6] - 从基因编辑到AI制药,从细胞治疗到合成生物学,技术突破重塑行业格局 [2] 资本与政策支持 - 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可发挥独特作用,中国太保在生物医药赛道布局多只基金,总投资金额超950亿元 [4][5] - 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险资加大对生物医药等领域投资 [4] - 审评流程从数年缩短至数月,缩短研发周期,提高投资回报效率 [3] 国际化合作与竞争 - 中国创新药企在国际市场上崛起,与跨国药企合作潜力增加,中外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 [6] - 默沙东、辉瑞分别以33亿、60亿美元高价引进中国创新药,显示中国研发的全球竞争力 [6] - 未来5-1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合作的核心枢纽,需在全球市场(美国占45%、欧洲占20%)中占据一席之地 [7] 行业影响力与未来展望 - 中国企业演讲内容在ASCO、ESMO等国际肿瘤学学术组织占比达30%,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 [2] - 未来十年中国有望重塑全球医药创新格局,让更多"中国智造"惠及全人类 [1][7] - 基础研究突飞猛进,风投投出的公司具备成果转化能力,跟踪性创新和原始性创新均有很大机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