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医疗
icon
搜索文档
沪指突破“924”行情高点 题材延续活跃
搜狐财经· 2025-08-13 06:58
市场行情表现 - 沪深两市成交额达1.88万亿元 较前一交易日增加545亿元 [1] - 超3100只个股下跌 半导体、港口、CPO、新疆板块涨幅居前 [1] - 三大指数创年内新高 沪指实现7连阳 市场呈"权重搭台 题材唱戏"格局 [4] 政策支持措施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覆盖5万元以下消费及汽车、养老、教育等重点领域 年贴息比例1%且不超过利率50% [1]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年贴息比例1% 单户最高贴息贷款规模100万元 [1] 液冷服务器行业前景 - 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2025-2029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48% 2028年市场规模约162亿美元 [3] - 2025-2027年液冷市场规模预计分别为354亿元、716亿元和1082亿元 2027年突破千亿 [3] - 英伟达GPU及云厂商ASIC芯片驱动液冷需求 国内企业在技术、成本和服务方面具备出海潜力 [3] 医疗器械行业趋势 - 行业拐点显现 关注业绩拐点、国际化能力强的细分赛道龙头 [2] - 集采优化政策带来潜在业绩修复 脑机接口、AI医疗、手术机器人等新科技方向受关注 [2]
AI医疗重磅!华为+瑞金医院宣布,开源核心模型,概念股曝光
证券时报网· 2025-08-13 05:51
行业动态 - 6月30日上海瑞金医院与华为开源RuiPath病理模型核心视觉架构及多癌种测试数据集 覆盖中国每年90%癌症新发病例 模型回答准确率超90% [1] - 华为于2024年3月组建医疗卫生军团 重点构建AI辅助诊断解决方案体系 [3] - 紫荆智康6月30日发布基于大模型智能体的智慧医疗系统Agent Hospital 1 [4] - 商汤医疗与新华医院6月28日联合发布AI儿童全科医生 基于"深思考"大医医疗大模型 [4] - 蚂蚁集团联合鱼跃医疗、vivo于6月26日推出AI健康应用AQ 提供上百项健康管理功能 [4] - 科大讯飞6月24日在香港发布星火医疗大模型V2.5国际版及讯飞晓医APP香港版 [4] - 腾讯2024年12月联合迈瑞医疗发布全球首个重症医疗大模型"启元重症大模型" [4] - 百度发布首个产业级医疗大模型灵医大模型 [4] 市场规模与政策环境 -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2024年11月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 明确AI在13大类84个细分应用场景 [5] - 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88亿元增长至2033年3157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43.1% [5] - 中国AI健康管理市场规模已超万亿元 预计2027年达2.59万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20% [5] - 行业面临三重加速驱动:政策持续加码支持AI落地、技术融合突破实现全流程辅助、需求刚性爆发催生消费级应用 [5][6] 资本运作与商业化进展 - AI全病程管理服务商微脉于6月27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标志行业进入规模化商业化新阶段 [5] - A股市场20余只AI医疗概念股中11只年内获机构调研 安必平、联影医疗获超300家机构调研 [7] - 创业慧康与华为联合发布AI医疗大模型联合方案及DeepSeek医疗行业一体机 [7] - 润达医疗与华为云合作推出"CDx良医小慧"大模型平台 [7] - 卫宁健康与华为共建医疗AI创新中心 推出适配昇腾生态的WiNGPT大模型 [7] - 万达信息与华为联合开发AI病历质控系统 [7] - 塞力医疗与华为联合开发脑科学大模型及微生物耐药诊疗模型 [7] - 金域医学与华为合作开发AI辅助宫颈癌筛查模型 [7] - 安必平基于昇腾AI构建病理数据库 推动病理行业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7] - 联影医疗结合AI、云平台及大数据技术 加快多模态精准放疗等创新技术研发 [7]
港股异动 医渡科技(02158)涨超5% 公司大模型首次应用于医美领域 携手广附院推出“美易智能体”
金融界· 2025-08-13 03:05
股价表现 - 医渡科技股价上涨5.24%至6.43港元 成交额达3658.84万港元 [1] 业务进展 - 公司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联合推出"脉管性疾病多模态专病数据库"和"美易智能体" [1] - 大模型首次应用于医美领域 标志国内整形美容领域数据整合与智能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1] 技术优势 - 公司具备"数据治理+AI模型+场景落地"全链条能力 [1] - 依托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及大模型技术形成医疗数据标准化治理与智能化应用优势 [1] - 核心算法引擎YiduCore累计处理分析超过60亿份医疗记录 [1] - 疾病知识图谱基本覆盖所有已知疾病 沉淀上万种疾病理解洞察 [1] - 完成"医-药-险-患者"全链路智能生态布局 [1]
医渡科技涨超5% 公司大模型首次应用于医美领域 携手广附院推出“美易智能体”
智通财经· 2025-08-13 02:34
股价表现 - 医渡科技股价上涨5.24%至6.43港元 成交额3658.84港元 [1] 业务进展 - 公司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联合发布"脉管性疾病多模态专病数据库"和"美易智能体" [1] - 大模型首次应用于医美领域 标志着国内整形美容领域在数据整合与智能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1] 核心竞争力 - 公司具备"数据治理+AI模型+场景落地"全链条能力 [1] - 依托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及大模型技术形成医疗数据标准化治理与智能化应用优势 [1] - 核心算法引擎YiduCore累计处理分析超过60亿份医疗记录 [1] - 疾病知识图谱基本覆盖所有已知疾病 沉淀上万种疾病理解洞察 [1] - 完成"医-药-险-患者"全链路智能生态布局 [1]
独家丨对话王小川:我没觉得委屈
虎嗅APP· 2025-08-13 00:36
公司战略调整 - 百川智能完成战略性瘦身,员工规模从高峰期450人压缩至不足200人,管理层级从3.6级降至2.4级,直接向CEO汇报的高管人数减少一半至不足10人 [4] - 公司砍掉金融、娱乐等业务条线,聚焦医疗领域,从场景带动AGI突破,将主要精力放在医疗AI领域 [7][8] - 公司采取非共识战略,专注于医疗AI而非行业共识的通用大模型或多模态,避免重复造轮子 [8][31] 组织管理变革 - CEO亲自面试所有新入职员工,以确保团队信仰一致,强调对AI和医疗的信仰 [14][15] - 公司通过减员保留既相信AI又拥抱医疗的人才,组织精简后剩余员工均为有信仰的精英 [10][16] - 公司内部沟通频率增加,每半年召开全员会议,核心团队每周开会,保持方向一致性和团队凝聚力 [18] 业务聚焦与优先级 - 公司同时推进三件事:技术层面以医疗为重点发展、为医生提供助力、让患者在非院内场景享受医疗服务 [22] - 公司资源更聚焦医疗,分为模型板块和重应用agent的应用板块,以平衡灵活性和简单追求 [23] - 公司坚持to C道路而非to B的API提供,终极目标是构建生命模型而非仅造医生 [35] 行业趋势与时机把握 - 2025年美国近一半独角兽公司与医疗健康相关,公司认为医疗AI是重要方向,需把握时机避免过早或过晚 [28] - 公司认为中国在C端医疗AI市场比美国更有爆发力,美国更适合to B而中国适合to C [39] - 公司认为医疗AI从院外切入比院内更可行,因院内存在使用技术、支付方、医生机制等多重挑战 [40] 商业模式与开源策略 - 公司早期决定开源模型,认为模型迭代快,开源可避免贬值,且对品牌损耗较小 [33][34] - 公司发模型主要向技术圈致敬,展示技术透明度,模型本身非给医生或患者使用,后续需产品形态 [35] - 公司账户有充足现金流,支持非共识战略,无需通过拔苗助长方式推动商业化 [13][29] 产品进展与未来规划 - 公司发布M2模型,距离M1医疗大模型发布已过半年,技术层面转向以医疗为重点发展 [7][22] - 公司有C端产品即将发布,内测版本已用于解决负责人亲戚家人的真实问题,获得积极反馈 [38] - 公司认为GPT-5在医疗领域表现未超预期,医疗成为重要场景但仍有差距 [39]
从狂热到清醒:我对AI医疗泼点冷水
虎嗅· 2025-08-12 23:41
AI医疗现状与挑战 - AI医疗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优化行政流程而非医疗模式创新 例如美国初创公司利用AI工具扩大患者量降低成本 英国NHS在急诊科引入AI助理减轻文书负担 但未改变核心医疗路径 [2] - 现有技术应用停留在数字化阶段 如慢病管理仅作为App打卡工具 而非基于可穿戴设备的闭环模式 AI医院未从健康管理预防诊疗切入 [2] - 英国NHS的AI安全警告系统和AI助理属于流程数字化 未重塑临床决策 虚拟病房和多模态健康管理缺乏配套制度团队监管等协同支持 [3] 监管体系滞后 - 当前监管体系无法应对AI医疗新挑战 FDA医疗器械审批和GDPR/HIPAA隐私保障未完全覆盖AI风险 [5] - 大型语言模型生成报告透明度不足 临床责任界定困难 AI模型上市后性能持续监控要求缺失 [5] - G7和欧盟AI法规提出高风险系统审查机制 但医疗领域具体落地方案仍空白 [5] 人才资源瓶颈 - 医院信息部门需升级能力 从维护HIS/EMR系统转向掌握流程设计AI融合数据治理 但现有规划缺乏基础问题解决和培训路径设计 [7] - 一线医护人员需再培训 学习与AI协作解释建议监督表现 多数方案未纳入系统性职能培训计划 [7] 商业模式与生态 - AI医疗商业模式不稳定 欧美初创公司通过AI提高医生服务患者数量降低成本 但长期依赖收费体系保险机制等支撑 [8] - 技术落地需组织转型机制配套 政府医保医院企业需协同构建可持续生态 [9] 数据治理难题 - 英国AI医疗策略强调建设可用互通可信数据集 但医院数据分散格式不统一质量差 影响AI模型训练 [10] - 中国缺乏全国统一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 数据质量不足制约AI能力释放 [11] 发展路径建议 - 需跨部门团队明确医疗服务模式重构路径 设计系统性监管框架 推动人才培养和资源投入 [14] - 政府医院科技企业保险公司需形成合力 建设商业落地和支付支持体系 [14] - 在AI医疗应用领域与欧美同一起跑线 应率先试点先行先试并分享经验 [14]
独家丨对话王小川:我没觉得委屈
虎嗅· 2025-08-12 23:01
公司战略调整 - 公司已完成战略性瘦身 员工规模从高峰期450人压缩至不足200人 管理层级从3.6级降至2.4级 直接向CEO汇报的高管不足10人 人数减少一半[1] - 公司决定砍掉金融、娱乐等条线 将主要精力放在从场景带动AGI突破[3] - 公司从2024年开始聚焦All in医疗 基座不用做那么深 应用上只抓医疗[5] - 公司账户上有充足的现金流 支持进行非共识的战略选择[2][9] 组织管理变革 - CEO从今年4月开始亲自面试所有新人 以控制组织膨胀速度[10][11] - 公司通过减员只保留既相信AI又拥抱医疗的人才 组织精简到一定程度后剩下的都是有信仰的精英[7] - 公司内部沟通频率增加 至少半年有一次全员会 核心团队每周有会议[15] - 公司采用授权式管理 CEO定方向 具体目标由团队leader带领团队制定[16] 业务发展方向 - 公司同时推进三件事:技术层面转向以医疗为重的发展 给医生提供助力 让患者在非院内场景享受医疗服务[19] - 公司分为两个板块:模型板块和重应用agent的应用板块 支撑三个产品[20] - 公司坚持走to C道路 而非给to b提供API[33] - 终极目标是构建生命模型 造医生只是路径的一半[34] 行业认知与定位 - 2025年美国将近一半独角兽与医疗健康有关系[28] - 公司认为对于C端而言 中国可能比美国更有爆发力 美国更适合toB而中国在C端[38] - 公司早期坚持开源 在DeepSeek之前行业多提闭源 同时特别强调语言而非多模态[31] - 现阶段已有能检测罕见病的AI医疗模型 但走进医院面临使用技术、支付方、医生机制等多重挑战[39] 创始人管理理念 - CEO自述比以前更温和 情绪稳定很多 碰到不理解的多讲几遍[29] - 公司管理像乐队 在公平环境中有不同乐器 CEO扮演指挥资源分配的角色[17][18] - 认为良好节奏不是自上而下定义 需要让团队在放松情况下自然形成[21] - 强调组织需要能力有信仰 相互信任度和安全感 保持激情和方向一致性[22]
创业慧康股价小幅回落 主力资金连续五日净流出
搜狐财经· 2025-08-12 19:07
股价及交易情况 - 截至2025年8月12日15时,创业慧康股价报5.44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09% [1] - 当日成交额2.81亿元,换手率为3.38% [1] - 8月12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422.81万元,近五日累计净流出3.34亿元 [1] 行业及业务概况 - 公司属于软件开发行业,业务涉及医疗信息化及AI医疗领域 [1] - 公司致力于通过智能化技术优化医疗流程,提升诊疗效率 [1] - 产品覆盖医疗数据管理、临床决策支持等场景 [1] 行业前景及公司布局 - AI医疗行业规模预计2025年达1157亿元 [1] - 公司作为相关企业之一,正积极布局AI数智化产品 [1]
后来居上!正持续爆发
格隆汇APP· 2025-08-12 10:01
医疗器械板块近期表现 - 医疗器械指数ETF(159898 SZ)今日涨1 02%,近一年涨幅达22 18%,位居同指数第一 [1] - 医疗器械板块近期展现出更强的上涨趋势,医药行情可能从创新药向低位医疗器械扩散 [4] - 医疗器械指数ETF近20个交易日涨12 31%,18个交易日期间超8413万元资金净流入 [9] 医疗器械板块驱动因素 - 政策环境显著变化,从集采降价、医保控费等限制性政策转向支持创新、优化审批、扩大市场准入 [14] - 2025年医疗器械集采政策调整,引入品牌报量机制、价格天花板等更合理规则 [14] - 国家医保局明确从研发、准入到支付全链条支持创新医疗器械,新增价格项目如脑机接口"适配费" [14] - 中央财政拨款148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医疗设备更新,2025年招标规模同比增62 75% [15] 医疗器械行业中长期优势 - 老龄化加剧、居民健康意识提升推动需求增长,海外市场认可度提高 [17] - 国产产品性价比优势显著,如迈瑞监护仪海外营收占比48%,新产业生物IVD设备海外增速30% [17] - AI与医疗器械融合重构行业价值链,传统医疗器械向"智能医疗解决方案"升级 [17] - 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自2004年基日以来累计涨幅988 26%,年化收益率12 71%,跑赢主要医药指数 [18] 医疗器械指数ETF表现 - 医疗器械指数ETF(159898 SZ)今年以来、近一年较基准分别超额2 53%、6 13%,居同指数ETF第一 [20] - 跟踪的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覆盖医疗设备、耗材、体外诊断等领域龙头股,包括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等 [18] 医疗器械行业未来展望 - 行业正从"政策寒冬"进入"结构性机会期",估值修复阶段有望持续 [16] - 未来3-5年将经历从低端向高端延伸、从模仿式向原创式转变、从国内走向全球的发展过程 [22] - AI技术深度融合有望催生新一代智能医疗器械,创造新增长点 [21]
南方港股医药行业混合发起(QDII):从持有体验出发,用主动管理分享港股医药的产业趋势
搜狐财经· 2025-08-12 09:23
港股医药市场定位 - 港股医药市场是布局医药未来趋势的重要阵地 具有独特的资产结构与产业代表性 [1] - 港股医药市场70%为创新资产包括创新药产业和创新器械 20%为新兴医疗形式如新消费医疗 银发经济 互联网医疗和AI医疗 [2] - 港股医药市场与A股呈现产业互补性 A股医疗上市企业中中药相关 医疗设备 IVD和零售等板块占比更多 港股更加聚焦创新产业链 [2] 创新驱动因素 - 创新药产业链作为港股医药核心资产 长期价值源于多重产业红利叠加 中国创新药研发能力获全球认可 临床早期管线通过License Out实现出海 [3] - 国内医保支付支持与全球万亿美元级市场打开形成双重支付空间 为创新药商业化提供广阔舞台 [3] - 海外大型药企专利悬崖与中国工程师红利结合 加速创新药研发与BD变现节奏 [3] 基金投资策略 - 南方港股医药行业混合发起QDII基金通过严格风险控制如精选低波动标的和分散配置降低回撤 在牛市趋势期紧密跟踪产业β享受弹性红利 [4] - 基金采用主动管理策略 捕捉创新药 CXO 新消费医疗等板块轮动机会 避免单一赛道押注波动风险 提供多元收益来源 [5] - 基金超额收益源于系统性投资框架 包括止盈策略控制泡沫风险 挖掘港股通外被低估优质标的 布局因市场麻木错杀的高认知度个股 [6] 行业发展趋势 - 港股医药市场成为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β的集中体现 创新药产业链全球突破 新消费医疗崛起 AI医疗应用形成合力 [2] - 医药行业收益具有明显周期性 一轮周期波峰波谷可能历经数年 不同阶段收益来源分散在不同子行业 [5] - 医药产业向创新 消费 科技融合升级 港股医药产业趋势为锚 主动管理能力为翼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