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

搜索文档
英国的土豆到印度的洋葱,极端天气导致全球粮食价格飙升!
华尔街见闻· 2025-07-21 06:26
气候变化对全球食品价格的影响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导致全球食品价格短期大幅飙升,数十起气候极端事件与食品价格急剧上涨直接相关 [1] - 欧洲橄榄油价格在西班牙南部持续干旱后暴涨50%,印度洋葱价格在热浪后飙升89% [1] - 食品价格飙升往往在极端天气事件后几个月发生,预计这一模式将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而更加普遍 [1] 极端天气对特定食品价格的冲击 - 韩国夏季创纪录高温后白菜价格飙升70%,日本8月热浪过后9月大米价格上涨48% [2] - 美国加州和亚利桑那州2022年遭遇干旱后,11月蔬菜价格跳涨80%,价格冲击幅度和速度超出历史常规波动范围 [2] - 导致价格上涨的天气事件"从历史角度来看是完全史无前例的",气温远超预期范围 [2] 全球贸易对食品价格传导的放大效应 - 食品价格冲击通过全球贸易网络从单一地区扩散至全球,例如加纳和科特迪瓦干旱后英国可可价格上涨三倍 [3] - 不合时宜的政策加剧气候变化导致的食品价格上涨,如2010年俄罗斯小麦出口禁令导致全球小麦价格飙升 [3] - 严重依赖进口商品的国家(如英国)特别容易受到海外气候冲击影响 [3] 气候变化对通胀的挑战 - 食品价格冲击对各国央行构成新挑战,威胁通胀控制目标,尤其在新兴经济体食品占消费价格指数较大份额 [1] - 英国6月通胀率意外升至18个月高点3.6%,部分归因于食品价格上涨 [1] - 异常高温直接影响整体通胀率,主要驱动因素是食品价格 [1]
欧洲40℃热浪天翻地覆:中国空调大卖,欧洲人放下倔强?
搜狐财经· 2025-07-19 00:09
欧洲高温危机 - 2025年夏季欧洲遭遇40℃极端高温 法国 西班牙 德国等地气象部门频繁拉响警报 [1] - 西班牙5月16日至7月13日期间1180人死于高温 意大利频发工地中暑死亡事件 [3] - 传统欧洲建筑成为"烤箱" 农作物歉收 山火肆虐 风暴频发 经济损失惨重 [5] 欧洲空调市场现状 - 欧洲家庭空调普及率极低 法国 英国不足10% 德国仅3% [7] - 老旧建筑改造难度大 能源价格高昂 欧盟节能减排政策限制空调使用 [7] - 2025年7月法国极右翼领导人呼吁发展空调基础设施 空调需求迅速飙升 [7] - 英国空调公司报告家用空调咨询量五年内增长三倍 [7] 中国空调出口表现 - 2025年1-5月中国家用空调对欧洲出口量达1270万台 同比增长30% [9] - 美的 格力 海尔 长虹等品牌在欧洲市场表现突出 [9] - 法国德国市场出现断货 美的PortaSplit产品在德国脱销 [9] - 法国OBM渠道美的空调销量实现68%半年增长 [9] 行业未来展望 - 国际能源署预测欧洲空调保有量将增至2.75亿台 较2019年翻一番有余 [10] - 极端高温推动中国空调产业爆发式增长 低能耗产品研发成为新机遇 [10] - 气候变化引发节能与舒适性矛盾 欧洲市场面临长期转型 [10]
全国空调拥有量地图:这个省份猛增近10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8 15:29
高温天气与空调需求 - 全国多地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山东烟台、江苏盐城等11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河南局地气温高达44.4℃,东北漠河气温一度超过35℃ [1] - 高温导致空调需求激增,东北地区出现"一机难求"现象,京东平台数据显示近7日东北空调成交额同比增长超7倍,黑龙江、吉林、辽宁首次购买用户增长超60% [15] - 苏宁易购数据显示6月下旬至7月3日全国新一级能效空调销售同比增长82% [15] 空调拥有量地域分布 - 全国每百户家庭空调拥有量平均为145.9台,江苏以237.3台位居第一,浙江、重庆、广东、上海等地均超200台 [3] - 经济发达地区空调拥有量较高,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排名前列,而陕西、新疆等高温地区空调拥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6] - 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云南、贵州等传统凉爽地区百户家庭空调拥有量均低于30台,新疆由于干燥气候和昼夜温差大,空调需求也较低 [7] 空调拥有量增长趋势 - 1998年全国城镇每百户家庭空调拥有量仅20.01台,2023年达到145.9台,25年间增长显著 [8] - 2015-2023年云南空调拥有量增长近10倍,吉林、辽宁增长超2倍,西藏、黑龙江增幅也居全国前列 [12] - 农村地区空调普及较晚,2010年后开始快速增长,2023年达到户均1台 [17] 气候变化对行业影响 - 2024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01℃,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6.6天,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 [19] - 东北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平均上涨4~6℃,四川等非传统高温区近年连续出现超40℃极端天气 [21] - 专家预测极端热浪发生频率和强度将持续上升,城市需通过规划绿廊、风道等措施应对高温 [21]
【环球财经】雨季雷击事件频发!印度比哈尔邦两天33人遇难
新华社· 2025-07-18 14:07
印度季风季雷击灾害 - 比哈尔邦本周因季风风暴引发雷击已造成至少33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死者多为户外作业的农民和工人 [1] - 气象部门预测比哈尔邦部分地区将继续出现强降雨和雷电天气,当局已指示高风险地区加强防范 [1] - 2024年比哈尔邦雷击致死人数达243人,2023年为275人 [3] 印度雷击事件长期趋势 - 1967-2020年印度因雷击死亡人数超10万,其中2010-2020年死亡人数急剧增加 [3] - 2003-2020年印度年均雷击死亡人数较1967-2002年增长约60% [3] - 研究显示印度雷击事件频率和不可预测性上升,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相关 [3] 灾害应对与挑战 - 印度研究团队指出预警系统不完善及民众避险意识不足是雷击高致死率的重要原因 [3] - 季风雨季(6-9月)为雷击高发期,2024年数据反映灾害持续威胁东北部地区 [3]
澳大利亚学者:健康稳定的澳中关系符合两国利益
中国新闻网· 2025-07-18 09:25
澳中双边关系发展 -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访华旨在推动两国政治关系稳定发展,符合共同利益 [1] - 此行为阿尔巴尼斯连任后首次访华,也是其第二次以总理身份访华 [1] - 双方同意明智管控分歧,强调"不让分歧定义双边关系" [2] 经贸合作与自贸协定 -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澳大利亚也是中国重要的进口来源国 [1] - 澳中经济高度互补,中澳自贸协定签署十年来经贸合作成果丰硕 [1] - 两国明确支持自由贸易,有利于地区稳定繁荣 [1] 合作领域与潜力 - 两国在气候变化、绿色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进一步合作潜力 [2] - 《中澳总理年度会晤联合成果声明》涵盖绿色经济、人文交流等广泛领域 [1] - 推动双边贸易和人文交流是此次访问的重点内容 [1] 人文交流与民间互动 - 健康稳定的澳中关系有利于造福两国人民 [2] - 应加强人文交流,鼓励更多澳大利亚人赴华旅行和交流 [2]
在冰原镌刻青春坐标系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8 03:57
中国极地考察站建设与运营 - 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于2025年2月7日开站,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 [3] - 秦岭站建设面临平均风速6-7级的恶劣环境,突击队完成9500余吨物资卸运、2000吨钢结构安装,建成5120平方米主体建筑 [4] - 昆仑站建于南极冰穹A区域,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2009年建成标志着我国南极内陆考察能力突破 [6][9] 极地科考成就与数据 - 长城站运营40年,2025年站庆期间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接待7国70余名考察队员 [11][12] - 黄河站2004年建立,2024年支撑20批60人次考察任务,完成4个长期项目+14个科研项目+1个国际合作项目 [14][15] - 秦岭站建设创中国速度:13天卸货9500吨(日均730吨),52天完成主体工程 [4] 极地科研价值与战略意义 - 南极罗斯海区域科考对研究全球环境演变和资源开发具重大科学价值 [1][3] - 冰穹A区域是冰川/大气/天文研究极佳位置,昆仑站为全球极地科研提供关键支点 [6][9] - 北极黄河站的生态气候观测直接关联中国农业、渔业等经济利益,数据支撑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15] 青年突击队贡献 - 团队青年占比76.9%,承担秦岭站幕墙封闭、昆仑站物资运输等急难任务 [16] - 在长城站优化卸货流程实现24小时作业,在黄河站保障90天设备零故障运行 [11][15] - 累计8次南极考察的队员占比高,展现"爱站如家"的极地精神 [16]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发布,我国增暖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7 09:07
气候变化趋势 - 气候系统变暖趋势持续 全球海洋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显著加速[1] - 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创1850年有记录以来最高值 亚洲区域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1.04℃[3] - 1961~2024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1℃ 2024年首次高出常年值1.0℃[3] 温室气体浓度 - 2023年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分别达420.0ppm、1934ppb和336.9ppb 均为历史最高[3] - 1990~2023年中国瓦里关站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 2023年达421.4ppm 略高于全球均值[3] 极端气候事件 - 1961~2024年中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增多 台风平均强度波动增强[4] - 2024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创1961年以来新高 雨涝和高温风险突出[4] 海洋与冰川变化 - 1958~2024年全球海洋热含量显著增加 2024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较常年偏高0.39℃[5] - 1960~2024年全球冰川持续消融 2024年参照冰川物质平衡量达-1298毫米水当量[5] - 1979~2024年北极海冰范围每10年减少2.5%(3月)和13.9%(9月)[5] 生态响应 - 2000~2024年中国植被覆盖持续增加 2024年平均NDVI较2001~2020年增长8.2%[5] - 1963~2024年中国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 如北京玉兰展叶期每10年提前3.4天[6] ESG相关服务 -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提供14项服务 包括资讯、报告、培训等[1][7] - 新浪财经发布多只ESG创新指数 成立中国ESG领导者组织论坛推动标准建立[7]
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极端高温或导致中国住院人数大幅增加
生物世界· 2025-07-17 03:26
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 极端气温频率增加显著加剧对人类健康及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包括增加热相关疾病、加重心血管疾病等现有疾病,并促进气候敏感性疾病的发生 [2] - 极端气温对健康的负担因人群和地区而异,受人口结构、行为、社会经济地位及环境差异等因素影响 [2] - 目前缺乏在城市水平探讨极端气温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以及分析气候变化情景下对人类健康未来影响的研究 [2] 研究概述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王行环教授、廖书杰副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潘伟教授在Nature发表研究,探讨气候变化下温度相关住院负担 [2] - 研究预测到2100年中国因极端高温导致的额外住院人数及住院成本可能大幅增加,具体增幅取决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2] - 研究强调制定气候变化缓解策略以减少温度相关住院风险的必要性 [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研究团队分析了中国301个城市(覆盖超过90%中国城市)和7000多家医院中六种气候敏感性疾病的住院情况与气温的历史关联数据 [5] - 采用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预测极端气温导致的住院风险,并开发住院负担经济指数评估三种碳排放情景(低、中、高)下的城市负担 [6] - 评估维度包括空间分布、疾病类别、人口年龄组、未来时间范围及碳排放发展路径 [6] 研究结果 - 极端高温导致的额外住院风险在三种碳排放情景下均预计上升,而极端低温影响微乎其微 [6] - 中国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最易受温度相关健康风险影响,尤其是妊娠相关疾病 [6] - 北部地区对极端高温脆弱性较高,南部地区对低温脆弱性较高 [6] - 在高碳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因极端高温导致的额外住院人数将达到510万 [7] - 基于2022年中国城市平均住院成本,高碳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全国额外住院成本将增加51.9亿美元 [7] - 社会经济差异显著,人口较多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如京津冀)在极端高温时期面临较低额外住院风险和负担 [7] 研究意义 - 研究凸显制定有针对性的气候变化缓解策略的必要性,以降低气候相关住院风险和经济负担的不均衡 [8] - 策略需考虑城市地理、极端气温、人口群体及碳排放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差异 [8]
更早、更久、更热,欧洲距离50℃的夏季还有多远?
央视网· 2025-07-16 11:09
欧洲极端高温现状 - 2025年5月16日至7月13日西班牙因高温相关原因死亡人数达1180人,较去年同期的114人激增935% [1] - 2022年夏天极端高温在欧洲造成超过6万人死亡 [2] - 2025年6月末至7月初欧洲12个主要城市热浪导致2305例超额死亡,其中65%(1504例)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 [6] - 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经历的"极端高温天数"是历史平均水平的两倍,约40亿人平均经历30天以上极端高温天气 [7] 高温对行业的影响 - 意大利飙升至40℃高温使住院人数比平时增加五分之一,法国多地学校因酷暑停课,核电站因河水温度过高被迫关闭 [4] - 意大利政府禁止建筑、农业及食品配送人员在一天中最炎热时段工作 [4] - 希腊森林大火频发,雅典卫城、埃菲尔铁塔等景点因酷暑频繁关闭,铁路和公路因高温变形软化 [11] - 南欧多地因严重干旱限制游客用水 [11] 空调行业现状与争议 - 欧洲空调普及率极低:德国仅3%,法国约5%,南欧约40%,远低于美国90%和中国60% [8] - 自1990年以来欧洲空调数量翻倍,制冷需求增长四倍,预测到2050年安装量可能再增长三倍 [9] - 全球现有约20亿台空调,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7%,到2050年或增长至超过50亿台,排放翻两倍 [9] - 空调设备购置和安装费用在欧洲往往超过3000欧元,审批流程耗时数月 [8] 能源与建筑行业应对 - 2025年6月太阳能首次成为欧盟最大电力来源,但极端高温下可调性电源仍不充分 [10] - 欧洲老旧建筑多为冬季保温设计,夏季隔热性能差,需大规模改造和被动式降温技术推广 [10] - 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分时电价等需求管理手段将成为应对空调负荷激增的关键 [10] - 需加快建筑翻新、绿色屋顶和反射表面应用,建立高温预警和"气候庇护所"网络 [12] 旅游业与公共设施 - 异常天气可能打乱欧洲旅游旺季与淡季,重塑经济与社会格局 [5] - 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希腊等地阳光海滩和户外景点将遭受严重破坏 [5] - 意大利为中暑激增患者搭建临时分诊帐篷,反映医疗系统应对能力紧迫短缺 [10]
国际金融市场早知道:7月16日
新华财经· 2025-07-16 01:26
全球贸易与关税政策 - 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全球货物贸易因美国关税政策先扬后抑,一季度增长强劲但后续增速将放缓[1] - 美国6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7%,核心通胀率同比增长2.9%,关税政策被指为推升物价主因[1] - 美国宣布对印尼进口商品征收19%关税,同时对美出口印尼商品给予免税待遇[3] - 欧盟外长会未就第18轮对俄制裁达成一致,制裁重点锁定俄罗斯能源收入[2] - 德国警告美国勿低估欧盟对关税反制的意愿[2] 气候变化与经济影响 - 北半球极端高温导致多国中暑病例激增、农作物减产、森林火灾频发,威胁健康并冲击农业、林业、旅游等行业[1] 国债与金融市场 - 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1.59%,创2008年10月以来新高,市场预期日本选举后将推行财政扩张[3] - 2年期美债收益率涨3.79个基点至3.934%,10年期美债收益率涨4.80个基点至4.481%[5] 能源与大宗商品 - 欧佩克维持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预期129万桶/日,2026年预期128万桶/日[4] - 纽约轻质原油期货跌0.69%至66.52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跌0.72%至68.71美元/桶[5] - COMEX黄金期货跌0.85%至3330.50美元/盎司,白银期货跌1.95%至37.99美元/盎司[5] 外汇市场 - 美元指数上涨0.55%至98.616,欧元兑美元跌至1.1603,英镑兑美元跌至1.3390[6] - 美元兑日元升至148.85,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124个基点至7.1846[6] 行业政策与动态 - 英国推出电动汽车补贴计划,对售价不超过3.7万英镑的电动车提供最高3750英镑优惠[2] - 美国国防部与xAI等企业签订人工智能服务合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