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两山理念
icon
搜索文档
【看见美丽中国】带你看“两山理念”发源地余村的颜值之变、内涵之变
央视网· 2025-08-09 16:37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实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于2005年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标志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转型方向 [1] - 余村作为理念发源地,20年间从依赖矿山开采转向生态经济,实现产业结构根本性变革 [3][15] 传统产业转型与生态修复 - 2005年前余村依靠石灰石矿和水泥厂成为"首富村",但导致环境严重破坏:毛竹生长受阻、空气粉尘污染严重、水体污染(洗脸水呈黑色) [6][8][9] - 2005年后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投入矿山复绿、污水治理和农房改造,将工业遗址转化为文化设施(如文化礼堂、碳中和图书馆)和旅游景点(遗址公园、露营地) [14][15] 生态经济模式创新 - 旅游业成为核心产业:2024年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60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8000元增至7.4万元 [17] - 产业形态多元化:发展民宿(葛叔民宿)、生态农场、骑行俱乐部(年接待上海/江苏/国际骑友)、文创空间(国漫茶咖、英语角活动) [17][20][15] 人才引进与新业态孵化 - "大余村"景区计划吸引全球合伙人,3年内落地60多个项目,涵盖研学教育、数字经济和文创领域 [22] - 1200名新村民入驻,推动乡村创新创业(如数字游民基地开发APP、骑行俱乐部The Mountain Is Calling品牌运营) [22][23] 基础设施与空间重构 - 废弃工业设施功能性改造:化工厂→铂金级碳中和图书馆(配备光伏发电)、羽绒厂→文化礼堂、矿渣场→竹海景区 [15][10] - 形成"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空间:保留乡村风貌同时提供城市级便利设施(WiFi、咖啡吧、共享办公) [19][23]
“两山”理念重塑美丽中国
新华网· 2025-08-09 02:21
"两山"理念实践成果 - 浙江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升至98.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降至26微克/立方米[8] - 浙江实施五轮"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4万家[3][10] - 浙江以全国1%土地创造6.7%GDP,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至1.83[11]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丽水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累计成交3137宗生态产品,金额达131.01亿元[3][14] - 浙江GEP核算标准覆盖30余市县,建成126条超10亿元"土特产"全产业链,总产值3216亿元[13][14] - "蓝色循环"项目吸引62300人次参与,首笔2200吨碳汇以10万元成交[3][15] 绿色产业发展 -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占全球65%[4][23] - 2025年一季度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占新增装机90%[4][23] -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促成交易1989项,金额49.26亿元[15]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87.9%,PM2.5浓度十年下降57%[21] - 建立中央环保督察等30余项生态环境制度,修订法规100余件[24] - 中国国际湿地城市达22个,全球最多[26] 全球环境治理贡献 - 中国光伏风电装机连续10年全球第一,贡献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超45%[27][28] - 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为世界提供80%光伏组件和70%风电装备[28] -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为非洲荒漠化防治提供模式[28]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中国环境报· 2025-08-08 07:57
王君正介绍,2021年以来,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清洁能 源、文化旅游、高原轻工业等现代产业蓬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如今,西藏自治区自我造 血、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5年全自治区生产总值有 望突破3000亿元,实现第三个千亿目标。 在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方面,2024年,西藏自治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 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到了404个,绿色有机成为"藏字号"农畜产品的金字招牌。绿色工业加 速转型,2021年—2024年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家,高原特色产业的含 绿量、含金量、含新量不断提升。 如今,西藏自治区依托世界级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加快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为实现"双碳"目 标贡献力量。2024年西藏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99%以上,基本实现了全清洁电力供应,成为全国清 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地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5%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西藏自治区的各领域生态补偿制度不断优化完善。2021年—2024年,西藏自治区累计落实草原生态补助 奖励资金 ...
千年古树焕新机:乐陵绘就“两山”转化生态画卷
齐鲁晚报· 2025-08-08 04:33
核心观点 - 乐陵市通过保护千年古枣林资源并延伸产业链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增效 形成集种植 加工 文化 旅游 销售于一体的金丝小枣产业体系 [1][5][7][8] 古枣林资源保护 - 对百年以上古树实施挂牌保护 包含保护级别 编号 树龄等信息 其中800年树龄古树仍具年产200多斤枣子的经济价值 [5] - 枣林景区占地30万亩 为全国最大千年原始人工结果林 拥有1400余棵千年古树及1.4万余棵五百年树龄古树 [5] - 建立金丝小枣种质资源库与核心保护区 构建生态屏障守护种质资源 [5][7] 产业增值模式 - 发展林下经济 通过枣树套种牡丹 辣椒等模式 使每亩地收入增加3000元 [7] - 开发深加工产品体系 涵盖冻干小枣 枣酒 枣醋 酵素等21个品种140余类产品 显著提升附加值与产品溢价能力 [7] - 建设全渠道销售网络 包含电商产业园 专业交易市场 批发集散地 并覆盖商超 电商 专卖店 酒店 航空 国际贸易等多元终端 [8] 文旅产业融合 - 打造枣文化主题旅游项目 包括中国金丝小枣文化博物馆 百枣园 20多处特色景点 以及枣博会 旅游推广周 枣林赛事等文化活动 [8] - 形成"种植-加工-文化-旅游-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闭环 实现从生态资源到经济收益的转化 [7][8]
青州仰天山“点绿成金”:千亩林下参园绘就“两山”新画卷
齐鲁晚报· 2025-08-08 04:33
生态种植模式创新 - 潍坊青州仰天山建成规模逾千亩的生态人参种植基地,实现人参从移栽到自然繁殖的完整生命周期[1] - 采用林下药材生态种植模式,推动"林""参"深度融合,成为精准开发林下空间资源的典范[1] - 人参种植成功的关键在于仰天山独特的"森林小气候":夏季最高温28度、郁闭度0.8、pH值5-6的微酸性腐殖质土壤[5] 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 人参种植从原料销售延伸至保健品、药品、护肤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6] - 通过食品厂、实验室、化妆品研发中心等多渠道释放人参价值,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6] - 林下经济模式形成种植、养殖、采集与森林旅游相结合的复合产业体系[6] 区域经济发展示范 - 仰天山人参基地的成功带动更多林下经济项目在青州市落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7] - 林下经济成为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黄金纽带,投入轻巧且回报较快[6] - 该模式是深化林权改革、推动绿色增长的有效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6][7]
嘉兴:二十年“两山”实践,绘就生态新画卷
中国环境报· 2025-08-08 02:08
水环境治理成效 - 市控断面Ⅲ类水比率从2012年0%提升至当前100% 饮用水水源地连续5年100%达标[4] - 累计建成农田退水"零直排"工程覆盖50.8万亩农田 通过生态沟渠等设施削减污染物超1/3[4] - 港区工业污水处理厂采用硫代碳反硝化技术 日处理5万吨废水 年减排污染物1900吨 减碳1.8万吨 为上游企业节约成本2500万元[4] 大气污染治理成果 - 2024年PM2.5平均浓度降至26.8微克/立方米 10月及11月首次进入全国重点城市前20名[5] - 全国首创"煤样一链管"监管系统覆盖27家发电企业 建立近两万条数据全链条档案[5] - 乍浦化工园区通过蒸汽梯级利用等技术 年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17.68吨[5] 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桐乡桃园村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模式 590户农户依托槜李产业实现户均收入5.8万元[10] - 海盐丰义村投入2500万元生态修复后 景区吸引15家商业主体入驻 吸纳150名村民就业[11] - 桐乡墅丰村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1826万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4.89万元 较2003年6125元增长近3倍[11] 技术创新与制度体系 - 构建"城市—园区—企业"三级减污降碳实践体系 光伏企业通过碳足迹平台为组件贴碳标签[5] - 全国率先将碳排放纳入规划环评 完成461个碳评项目审批 建立1530快速响应机制[16] - 486路高空瞭望AI设备监控污染 碳普惠平台将市民绿色行为转化为碳积分[16]
苏州以更高标准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
苏州日报· 2025-08-08 00:29
一群红嘴鸥掠过澄澈湖面,在消夏湾划出优美弧线;一片茶园沿着山坡铺展,将"绿叶子"变成"金 叶子";一条"环太湖1号公路"蜿蜒如带,串联起智能网联汽车与古村落的时空对话……这幅新时代的太 湖生态文明新画卷,正成为苏州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2024年,太湖苏州水域交出历史性答卷:太湖连续17年安全度夏,达到国家优良湖泊要求。作为太 湖治理的主力军,近年来苏州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法治为纲、科技为翼、产业为基, 推动太湖治理从"治标"向"治本"转变,从"水质改善"向"生态恢复"升级,走出了一条大型湖泊治理的创 新发展之路。 立法筑岛 居山湾同样是法治创新、立法护绿的蜕变典范。这里曾是生态岛最东端的孤岛废地,如今这里层层 叠叠的水杉树形成独特景观,每年吸引游客超万人。它还有一个全新的名字叫"居山湾碳汇林"。居山湾 的蝶变,得益于2021年5月建立的江苏省首个综合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该基地通过开展异地 生态修复、集中生态修复,利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在太湖生态岛留白之处开展多元化替代修复实 践。 "在太湖生态岛上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不仅是探索异地生态修复、集中生态修复制度上 的创新 ...
天津宁河区:解码“两山”转化新路径
中国发展网· 2025-08-07 22:41
中国发展网讯 李揽月 记者朱波报道 碧波万顷,苇海摇曳,鸥鸟翔集——走进天津市宁河区七里海湿地 自然保护区,宛若铺展的生态画卷。这片享有"京津绿肺"美誉的世界三大古海岸湿地之一、我国唯一的 古海岸与湿地同处一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处焕发着盎然的生机。 "快看,又生了9头小麋鹿!"七里海湿地顾问于增会举着望远镜,欣喜地指向远方。他感慨道:"它们的 回归与繁衍,是湿地健康最好的'考官'。"如今,依托七里海这块"金字招牌",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 火,腰包越来越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大家心底最真切的认同。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宁河区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扣"生态立区"发 展方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绿色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发展"高产值"。2023年 宁河区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4年成功摘得国际生态保护领域的大奖——联合国"生物多 样性魅力城市"和世界"自然城市"平台称号。 如今,宁河区正以蓬勃活力诉说着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共赢故事…… 从增绿到增收,育生态农业"金招牌" "为啥五黑鸡蛋的平均售价比普通鸡蛋高出5倍?消费者看中的是我们这里的好生态。 ...
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吉林丨枯竭矿脉上长出“美丽经济”长春马鞍山村生动践行“两山”理念
搜狐财经· 2025-08-06 04:52
吉林省乡村振兴实践 - 马鞍山村从资源枯竭型贫困村转型为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的旅游目的地,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和田园综合体项目实现绿色逆袭 [2][4][5] - 2023年启动田园综合体二期建设,新增欢乐谷主题乐园、房车营地等项目,2024年完善充电桩、太空舱民宿等配套设施,春节期间山野菜包子销售超500份 [6][23] - 采用村企联营模式成立吉林省上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村集体占股60%,年贡献税收超1500万元,提供20个长期岗位和2000人次临时用工 [10][26] 长春市文旅产业增长 - 2024年长春市接待游客1.7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026.1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201.75%和182.12% [11][27] - 2024-2025雪季接待游客7819.49万人次,创收1303.82亿元,通过挖掘秧歌、剪纸等非遗资源开发"长春礼物"系列商品 [11][27] - 马鞍山村氿遇山居民宿群拥有147间客房和1500平方米餐厅,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村民通过房屋出租和民宿服务实现月收入4000元 [9][25] 黑土地保护与现代农业 - "梨树模式"通过秸秆覆盖免耕技术使土壤保肥能力增强30%,化肥用量减少18%,推广面积从2020年124万亩增至2025年350万亩 [15][16] - 鸿翔种业建立玉米种质资源样本库,年产量占吉林省三分之一,公主岭55家种子企业年产7400万公斤种子 [17] - 吉林卓远植物工厂采用智能环控系统实现全年生产,金属食品年加工10万吨鲜蛋,带动2000农户人均年增收3万元 [18][19] 三产融合创新案例 - 马鞍山村通过电视剧《鲜花盛开的山村》IP打造田园综合体,形成红色文旅+民宿+农特产品的产业链 [5][22] - 农嫂食品开发30余款玉米深加工产品,年销量突破5000万罐,带动种植规模扩至3万亩 [19] - 长春农高区构建玉米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建设区域育种中心,推动种子培育到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 [17]
今豫言丨常青树也是摇钱树
河南日报· 2025-08-04 23:41
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 - 民权申甘林带从盐碱地发展为全国平原四大、亚洲十大人工防护林之一,被称为河南"塞罕坝" [1] - 民权县依托万亩槐林举办生态马拉松,探索体育、生态、文化、旅游、商贸融合的新模式 [1] - 造林绿化、节能环保与产业培育结合,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1] 区域经济发展案例 - 栾川依托优质生态资源打造老君山、重渡沟等网红景区,实现传统工矿业地区"点绿成金" [1] - 新县结合自然环境和古村人文历史优势,吸引社会资本形成"自然资源+文化古韵+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模式 [1] - 光山县推动"油料上山",利用荒山荒地发展油茶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1] 生态经济转型成效 - 河南通过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路径 [1] - 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1] -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推动中原大地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