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艺术融合

搜索文档
科技春晚定了,这次的 iPhone 17 系列香不香?
36氪· 2025-08-13 03:07
iPhone 17系列发布会前瞻 - 发布会将于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举行,预计发布iPhone 17系列及多款黑科技产品 [1] - iPhone 17 Air采用全新设计语言,提供黑、白、淡金、淡蓝四种配色,机身厚度仅5.5mm [1][7] - iPhone 17 Air采用6.6英寸大屏,支持120Hz高刷,分辨率1260 x 2740,搭载A19处理器 [7][10] - iPhone 17 Pro系列新增橙色专属配色,首发A19 Pro芯片,首次升级12GB内存,新增VC均热板 [16][20] - iPhone 17 Pro Max内置5000mAh大电池,Pro系列升级48MP全焦段三摄 [22] - iPhone 17标准版首次升级6.3英寸大屏并适配120Hz刷新率,但无自适应刷新率功能 [26][28] - iPhone 17标准版仍采用A18平台,电池升级至3600mAh [28] 产品设计创新 - iPhone 17系列采用中框+镜框一体式设计(标准版除外),铝合金材质取代钛金属 [3][5][18] - iPhone 17 Air首创极致轻薄设计,工艺水平被评价为"艺术品" [5][10] - Pro系列采用玻璃拼接后盖设计,工艺水平独树一帜 [18][30] 其他新品发布 - Apple Watch将推出Serise 11、Ultra 3和SE 3三款,Ultra 3可能支持卫星通信功能 [32][34] - Airpods Pro 3将搭载最新自研解码芯片,改进降噪和通透模式,微调外形设计提升舒适性 [37][39] - 还将发布HomePod mini2、Apple TV盒子和AirTag 2代 [39][41] 产品定位与建议 - iPhone 17 Air价格预计与Pro系列持平,建议预算充足用户选择Pro系列 [14][45] - iPhone 17标准版虽有120Hz刷新率但综合配置提升有限,建议考虑降价后的iPhone 16 Pro [43] - Apple Watch SE 3因价格优势被推荐 [37]
全球首创无人机杂技节目福州首演:人机“角色共演”破界而来
环球网资讯· 2025-08-05 04:03
核心观点 - 全球首创无人机杂技节目《AI觉醒·智能之门》在福州首演 实现人机"角色共演"的突破性艺术形式 [1][3][5] 技术创新 - 无人机飞行参数与轨迹设计需精准匹配演员技巧 单人穿越环节移动速度匹配腾跃节奏 双人配合时间距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多人抛接场景悬停位置需稳定如一 [3] - 无人机由专业操控员实时控制 飞行路径、速度与节奏根据演员即时动作动态调整 具备高度参与性和情绪表达力 [3] - 无人机操作员、演员、灯光师、音响师共同组成"多维交互网络" 搭建前后台一体化的舞台协同机制 [5] 艺术突破 - 节目突破传统杂技边界 将古老艺术与新兴科技深度融合 [1] - 无人机首次以"角色"身份登上杂技舞台 成为表演的有机组成部分 [3] - 中段"对抗"场景呈现无人机轨迹紊乱 演员应对"失控"情境 展现肉身与技术意志的激烈"对峙" [5] 行业启示 - 科技道具引入需挖掘技术与身体语言的叙事共性 而非简单视觉叠加 [3] - 无人机等智能设备的"不可预测性"能激发杂技即兴魅力 形成"程式化表演"与"动态应变"的新型平衡 [3] - 无人机动态能力重构了杂技语汇 要求演员建立对飞行节奏的肌肉记忆 操控员实时判断演员状态 [5]
深圳南山企业星尘智能携手央视网共同打造人机共演民乐盛宴
南方都市报· 2025-07-29 14:32
公司动态 - 星尘智能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联合打造小央机器人乐队完成首秀 机器人乐队与北京民族乐团同台演出并获观众好评[1][3] - 小央机器人乐队是央视网构建智能机器人家族的组成部分 未来更多成员将参与主持访谈、乐队表演及探展探厂等活动[3] 技术应用 - 机械臂化身的指挥机器人可精准把控节拍 并通过灵动肢体语言与观众互动 成功指挥经典旋律《世间始终你好》[3] - 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实现新应用 通过人机协同突破传统表演边界 可能吸引更多观众进入音乐厅[3] 战略布局 - 央视网作为总台新媒体机构 正推进"5G+4K/8K+AI"传播格局建设 小央机器人家族是其智能媒体实践的重要探索[3]
二〇二五海南东南科技艺术季在陵水举办
海南日报· 2025-07-28 01:25
科技艺术季活动概况 - 2025海南东南科技艺术季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举办,吸引超9万人次参与 [5] - 活动持续三天,涵盖沉浸体验、潮流互动和文化探索,融合科技与艺术 [5] - 设置机车巡游、双帆石音乐会(流行与说唱专场)及亚洲美食节等环节,歌手符龙飞、裘德等艺人登台演出 [5][7] 科技互动与创新展示 - 深圳蜜蜂科技有限公司展示情绪解析智慧笔技术,基于算法与心理学模型,应用于心理健康管理领域 [6] - 100余家科技公司参展,带来AR、VR、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品,提供可交互的科技体验 [6] - 齐飞航空科技(苏州)有限责任公司参与活动,看好陵水低空经济发展潜力 [11] 产业融合与文创发展 - 陵水海风国际影视基地推出沉浸式实景游戏《迷雾小镇》,串联短剧拍摄、后期及发行全产业链 [8][9] - 海南辰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海归小镇,尝试影视与游戏跨界融合 [8][9] - 海南灵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高校学生开发"黎锦纹铭"网站,通过AI生成黎族传统纹样,推动文化科技融合 [9] 文旅品牌与资源整合 - 活动联动海南海洋欢乐世界度假区、分界洲岛旅游区等景点,提升"珍珠海岸"旅游吸引力 [12] - 出海时刻年度大会吸引国内外企业合作意向,海南东南亚洲智能硬件大赛及VPC虚拟制作大赛汇聚青年人才 [11] - 陵水通过科技艺术季打造"科技陵水"形象,强化文旅与科技产业协同效应 [10][11][12]
科学“邂逅”艺术,追求真理与美(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7-08 22:33
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创新形式 - 沉浸式戏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通过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形式,让古今科学家跨越时空对话,以"天关客星"与蟹状星云的神秘联系为纽带[1][2] - 该剧通过戏剧叙述、场景转换和跨时空交流,降低科学知识的理解门槛,尤其吸引青少年群体[2] - 剧中运用声、光、电等艺术手段,让观众体验北宋司天监记录"天关客星"的场景,以及现代"拉索"观测站海拔4000米的工作环境[2] 科学普及与文化传承 - 科技馆作为"没有围墙的学校",通过"科技+艺术"的创新形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推动全民科学素养提升[2] - 艺术赋予科学"温度",通过饱满的科学工作者形象和真实故事,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2] - 剧中展现北宋苏颂研制"水运仪象台"的坚持,以及现代科学家在"拉索"项目中争取宇宙解释话语权的精神[2] 未来发展方向 - 科技馆将持续挖掘科学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索用艺术语言讲述"硬核"科学,增强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吸引力[3] - 目标是实现科学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让更多公众理解科学知识并爱上科学文化[3]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7月18日在金沙滩啤酒城开幕
经济观察网· 2025-06-18 06:47
青岛国际啤酒节概况 -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将于7月18日至8月16日举行,为期30天,主题为"青岛与世界干杯" [2] - 布局七大功能分区和七大内容板块,涵盖主题氛围、啤酒美食、文体活动等,持续增强国际范、体验感、文化味 [2] - 首次推出啤酒节"专属啤酒"和"金花奖"精酿啤酒大篷,汇聚全球2300款啤酒品牌 [4] 开幕式与演艺活动 - 开幕式采用国内顶尖声光设备,集成全息投影、激光、焰火等技术,打造沉浸式艺术场景 [3] - 蔡琴、韩磊、黄霄云等歌手献唱经典曲目,莫斯科大剧院首席女高音等国际艺术家参与演出 [3] - 中心舞台呈现20场精彩演出,包括阿根廷MALEVO舞团、俄罗斯空政歌舞团等国际顶级表演 [5][6] - 凤凰之声大剧院推出"凤凰有戏""凤凰艺术节"等20余项活动,新增啤酒花园街区和青岛啤酒超级交易所 [7] 啤酒与美食体验 - 依托9座啤酒大篷、2座精酿工坊、30余座啤酒木屋等业态,提供多元化啤酒畅饮体验 [4] - 引入特色餐饮品牌,提供粤菜、川菜、日料等特色菜系,推出"城市限定"特色菜品 [4] - 建立食材"红黑名单"制度,由中央厨房统一加工出餐,严格把控品质 [5] 科技与创新 - 设置AR互动场景,游客通过手机扫描触发虚拟内容,体验沉浸式互动乐趣 [8] - 引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送餐、裸眼3D、梦幻光影秀等科技项目 [8] 国际交流与全域联动 - 举办国际啤酒节联盟合作机制、上合周、香港周等国际交流活动 [9] - 设置多语种标识、多语言志愿服务、多币种支付服务,提升境外游客体验 [9] - 延长入园时间至24时,在商街、景区等地植入啤酒文化体验场景,推出"专属旅游线路" [9] 文创与商业化 - 开发啤酒城生肖吉祥物文创产品套系,拓展"哈舅"IP商业化应用 [10] - 线上开设啤酒节官方商城,线下组织26家大型商超开展联合促销活动 [10]
《浪潮之上:Codes of Tides》数字多媒体展览在伦敦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08:44
展览概况 - 数字多媒体展览《浪潮之上:Codes of Tides》在伦敦开幕 由上海当代艺术馆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上海报业集团与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 展期至6月13日 [1] - 展览以"水"为创作媒介 通过数字艺术构建上海黄浦江 苏州河与伦敦泰晤士河之间的诗意对话 [1] - 共展出22件作品 包含影像 雕塑 装置 摄影 绘画 行为艺术等多媒材 采用非线性策展逻辑呈现 [1] 合作与意义 - 中国驻英大使馆文化处公使衔参赞李立言强调活动将拓宽中英文化交流合作内涵 促进两国文明对话 [1] -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校长Frances Corner认为科技与艺术融合展现了更美好世界的可能性 [1] - 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龚明光透露将与金史密斯学院开展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长期合作项目 [1] 展览内容架构 - 展厅被五股暗流划分:人工智能 生物演化 金融科技 环境生态和人文叙事 形成相互渗透的对话区域 [2] - 策展团队由上海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孙文倩 金史密斯学院计算机学教授William Latham 多媒体艺术家郑悦等组成 [2] - 邀请10位上海和伦敦的艺术家参与 探索AI编程 环境生态 金融 生物 人文等跨学科创新 [2]
四川美院“蒙娜丽莎”和中国美院滴动仪为啥能成爆款?
新浪财经· 2025-06-10 14:47
美术学院毕业展现象 - 四川美院本科生作品《祷》和杭州中国美院硕士毕业生作品《滴动仪》成为社交媒体爆款,吸引大量观众打卡[1] - 《祷》以红黄蓝三原色搭配气泡膜覆盖的"模特"形象引发讨论,被网友称为"重庆人自己的《蒙娜丽莎》"[13][15] - 《滴动仪》通过机械结构模拟水波纹扩散,融合中国古代罗盘元素,展现动态美感[3][7] 作品创作背景与理念 - 《滴动仪》作者聂士昌耗时1年多完成五件装置艺术,重点探索传统文化与机械联动的结合[8] - 《祷》作者安琪花费2个月时间搭建装置,通过廉价材料堆砌解构消费主义,提醒大众避免迷失[15] - 聂士昌作品灵感来源于河南省博物院等传统文化场所,其研究方向将持续聚焦本土文化与科技融合[8][12] 社交媒体传播数据 - 聂士昌小红书账号一周内获2.3万粉丝,作品获赞与收藏达22.4万[18] - 安琪作品发布三天后小红书粉丝近6万,点赞量超36万[21] 艺术教育界观点 - 中国美院教授杨奇瑞认为装置艺术从冷门到受关注反映专业发展成果,科技与艺术融合已成趋势[12] - 川美教师评价《祷》处于毕业展平均水平,强调本科作品不宜过度拔高[17] - 上海美院教师肯定学生基本功,但指出消费主义主题并非新概念[17] 行业发展趋势 - 国潮文化兴起为艺术创作提供土壤,如黑悟空神话、哪吒电影等现象级案例[7] - 四川美院在当代艺术史中具有先锋地位,曾推动"伤痕美术"和"新潮美术"运动[16] - 行业需构建兼顾学术与传播的评价体系,避免艺术价值被流量裹挟[24]
北服研究生毕业作品展走进五棵松万达
北京商报· 2025-06-05 12:07
活动概况 - 北京海淀区与北京服装学院联合推出"北京服装学院2025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主题为"时尚解码",作为2025中关村毕业季"科技与艺术融合展"的独立单元 [1] - 展览于6月5日至10日在五棵松万达广场举办,突破传统校园场域,延伸至城市核心商圈,实现"出校入市"的模式跃升 [1] - 4层与6层的联动展区展示200名研究生创作的1000余件(套)毕业作品,嵌入时尚消费前沿场景,构建"产学研用"闭环 [1] 战略意义 - 展览是海淀区实施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战略的实践,旨在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高品质文化强区 [2] - 活动以"融合性、专业性、实用性、群众性"为核心特色,体现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跨界,人工智能、新材料与传统工艺碰撞创新火花 [2] - 依托三大顶尖学院千余件作品,展现国内领先学术高度,贯彻"设计即产品"逻辑,打造可体验、可消费的"科技美学"新场景 [2] 合作与倡议 - 海淀与北服联合发起《"时尚海淀"设计赋能行动宣言》,倡议打造"时尚海淀:六大专项工程" [2] - 六大专项工程包括构建海淀"时尚地图"、海淀"社区时尚实验室"、海淀时尚成果孵化器等,丰富"海淀有礼"品牌时尚内涵 [2] - 计划建造国际化开放式"时尚教育"平台和永不落幕的时尚发布平台,将时尚新质生产力要素融入消费体验场景 [2]
南财对话|杨澜跨界“探险”:“畏惧失败才是最大的失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9 10:28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 人工智能带来范式革命,使技术与人类创意工作者步入协同创作时代,AI可基于文案生成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内容 [2] - 科技与艺术在历史上多次融合,如青铜器结合冶炼技术与造型艺术,当代照相机催生电影产业等 [2] - AI赋能艺术创作,降低工业化门槛,小型团队借助AI工具可实现导演梦想,但无法替代人类主体意识 [3] AI艺术的本质与局限 - AI艺术基于大数据概率统计,呈现普遍性结论,但无法表达个体差异化情感体验 [4] - AI作为"图像搬运工"整合历史数据辅助创作,但艺术核心在于人类对时代的自发反应与表达 [3] - 版权保护需解决数据入口(训练素材确权)和出口(创作成果估值)双重挑战 [5] 数字艺术的应用场景 - 广告行业率先拥抱数字艺术,全球品牌制作AI广告片并吸引用户参与共创 [6] - 游戏、动画、潮玩(如泡泡玛特)领域广泛采用数字艺术展现形式 [6] - 数字文旅实现远程沉浸式体验,教育领域通过可视化提升知识传递效率 [6] 横琴博览会的战略意义 - 横琴政策优势吸引会展业,澳门经济多元化转型需求与数字艺术产业高度契合 [7] - 博览会构建产业融合平台,推动跨行业对话解决版权认定等争议问题 [5][7] - 数字艺术生态加速形成,与景区合作数字文旅,高校联合举办艺术大赛 [7] 媒体行业转型趋势 - 从内容生产转向场景创造,媒体具身性增强,融入用户实际生活场景 [10] - 传媒核心不变但形式迭代,通过打造博览会等新场景实现信息聚合与传播 [9] - 行业需平衡创新与风险管理,评估风险可承受度是创业关键前提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