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新质生产力

搜索文档
洋口港成功迎靠第800艘LNG船舶 清洁能源枢纽能级持续提升
扬子晚报网· 2025-09-10 13:25
行业地位 - 洋口港作为长三角重要清洁能源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 码头投运以来累计靠泊800艘LNG船舶[1] - 江苏LNG接收站是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 保障能力最强的清洁能源枢纽基地[3] - 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聚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LNG接卸基地 储备基地 供应基地和销售中心[7] 运营数据 - 戴蒙德轮本次载运7.25万吨液化天然气 可满足约1.9亿户家庭一天用气量[3] - 接收站现有6座LNG储罐 总罐容108万立方米[3] - 累计接卸LNG总量超6700万吨 外输天然气超900亿立方米[3] 基础设施 - 阳光岛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 已引入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 江苏省液化天然气储运调峰工程 协鑫汇东LNG接收站及如东洋口港LNG接收站等多个重大能源项目[7] - LNG运输需保持零下163℃低温环境 具有低温 可燃性 快速变相性特征[5] 运营保障 - 南通海事局实施"一船一策"保障服务 通过绿色通道 信息化实时监控 科学组织交通提升船舶周转效率[5] - 海事部门为清洁能源运输提供坚实保障 支持双碳目标实现和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7]
广东撬动万亿级蓝色经济新格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6 02:29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成为全国首个突破该规模的省份 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 [2] - 2018年起广东省连续7年累计安排近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 突破281项关键技术 带动配套研究投资17亿元 产业产值252亿元 [2] - 海洋六大产业包括海洋电子信息 海上风电 海工装备 海洋生物 天然气水合物 海洋公共服务 [2] 海上风电技术突破 - 我国首个500千伏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在阳江建设 采用柔性直流技术解决深远海送出难题 输送距离达92公里 [4] - 全球首个抗台风型漂浮式风电机组"三峡引领号"和国内首台深远海浮式风电装备"扶摇号"实现我国漂浮式风电从无到有突破 [4] 海工装备与深海开发 - 全球首艘远程遥控自主航行科考船"珠海云" 全球首个2000吨级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 世界领先3500米超深海底油气管道等成果涌现 [5] - 全球首个浮体与桁架混合结构万吨级深海养殖平台"德海1号" 我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等推动海上粮仓向深蓝迈进 [5]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 从3500米深海微生物提取的"怡莱霉素E"展现抗结核活性达常规药物30倍 [7] - 2018-2024年累计投入2.3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83个海洋生物医药项目 推动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 [7] - 华大生命科学院解码海洋微生物基因 助力分子诊断原料摆脱进口依赖 华南农业大学研发新型核酸检测产品 [7] 海洋生态与能源开发 - 砗磲幼虫变态率从国际不足1%提升至60% 突破珊瑚礁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8] - 2017年完成全球首次可燃冰泥质粉砂储层试采 2020年创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 [8] - 多功能钻探船 经济型采气树 广域电磁探测系统等技术推动可燃冰商业化开采进程 [8] 海洋通信与公共服务 - 水下Wi-Fi网络系统解决水下设备互联互通难题 为海洋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10] - 研发融合无线通信与卫星导航的微型芯片 实现海洋作业即时通信与精准定位 [10]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 海洋大数据平台 近海海底数据调查等公共服务项目为海洋经济提供支撑 [11]
新一轮“海上风口”,江苏要抓住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8-21 23:16
国家海洋经济战略地位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规模达10.54万亿元 2024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 同比增长5.8% 海洋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1] 江苏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 达10046.2亿元 占全省GDP比重7.3% 对省域经济增长贡献率7.5% [2][3] - 江苏拥有954公里海岸线和3.75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 处于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T形交汇点 [2] 船舶工业领先优势 - 江苏船舶工业三大造船指标实现行业增加值380.8亿元 占全国总量27.8% 连续16年保持全国第一 [3] - 靖江市造船量自2021年起超过日本 全球每10艘新船中有1艘来自靖江 全国每5艘船舶中有1艘产自靖江 [3] - 扬子江船业集团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129亿元 净利润创纪录达42亿元 新接订单14艘 交付23艘 手持订单236艘排至2030年 造船毛利润率创新高达35% [4] - 江苏拥有70余家船舶海工上市公司 总市值约7435亿元 累计募集资金1809亿元 近三年研发投入总计418亿元 [3] 海洋新兴产业进展 - 江苏拥有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研制基地 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 [4] - 2024年江苏重点推进的十大海洋产业链全部实现稳定增长 涉海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4] 区域比较劣势分析 - 江苏海洋经济规模显著低于广东(突破2万亿元 占GDP14.1% 贡献率27.3%)、山东(18011.8亿元 占GDP18.3% 贡献率23.9%) [6] - 在长三角区域内低于福建(12547.3亿元 占GDP21.7%)、浙江(12012.4亿元 占GDP13.3%)、上海(11387亿元 占GDP21.1%) [6] - 主要短板包括深水良港稀缺 沿海南通/盐城/连云港城市能级不足 海洋传统产业比重过高 新兴产业规模偏小 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 [6][7] 沿海轴发展策略 - 江苏发布首个《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 构建"三纵三横三门户"格局 三门户包括连云港一带一路国际枢纽港/盐城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 [9] - 需建立省级沿海发展合作机制 推动通盐连三市差异化协同发展 形成一体化同城化共同体 [9][10] - 截至2024年底江苏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86家 同比增长58.8% 民营经济成为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 [10]
2023年以来福建法院受理各类海事海商案件7045件
新华网· 2025-08-21 09:20
案件受理与审结情况 - 2023年以来福建海事审判两级法院受理各类海事海商案件7045件 审结6184件 涉案标的金额达119.53亿元人民币[1] - 案件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体现海事司法国际化特征[1] 司法主权维护案例 - 审结钓鱼岛海域"闽霞渔01971轮"船舶碰撞案及后续案件 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提供司法保障[1] - 开创海事司法领域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范例[1] 涉外法律实践突破 - 在货物运输合同纠纷中裁定国际航运巨头丹麦公司提交内部温控记录 破解涉外取证难题[1] - 精准适用国内法与国际惯例 传递中国海事司法平等保护立场[1] 司法机制创新 - 全国首创"班轮扣押预告"模式 探索双方共赢扣船机制保障航运经济高效运行[2] - 妥善处理标的额达36.9亿元人民币的海上风电项目行政非诉强制执行案[2] 海洋生态司法保护 - 创新采用"海洋碳汇+替代性修复"履行方式审结全省首例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民事公益诉讼案[2] - 该案例入选全国海事审判典型案例[2] 未来司法规划 - 加强对海洋新兴产业的司法保护 助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2] - 深化涉外海事纠纷多元化解 提升中国在国际海事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2]
中国海洋经济十万亿时代 广东2万亿领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4:14
国家海洋经济政策与规划 - 国家发改委正与相关部门着手编制"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部署尽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1] 全国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 达105438亿元 增速超过GDP 0.9个百分点[1][7] - 国际海运量占全球总量约三分之一 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1] 沿海省份海洋经济竞逐格局 -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成为全国首个且唯一突破该规模的省份 占全国总量五分之一[7] - 山东海洋生产总值1.8万亿元 占全省GDP总量近两成[1][4][7] - 浙江海洋生产总值1.2万亿元 江苏1万亿元 福建未披露具体数据但跻身万亿俱乐部[4][7] - 海洋经济规模前三省份占据全国总量半壁江山[7] 广东省海洋经济优势 - 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1] - 2024年成立省委书记挂帅的海洋强省委员会 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1] - 拥有41.93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全国第二) 4084.5千米大陆海岸线(全国首位) 1963个海岛(全国第三) 14座沿海城市[7] - 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13%-14%之间 2024年达14.1%[6]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 - 2024年海洋产业增加值7395.1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7.4%[9]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3193.7亿元 增长10%[9] - 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1122.6亿元 增长12.3%[9] - 海洋电力业增加值100.1亿元 增长26.7%[9] - 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99.9亿元 增长22.1%[9]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53.2亿元 增长6.8%[9][11]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亿元 增长8%[11] 广东省企业生态与创新能力 - 涉海企业总数突破8万家[11] - 涉海"四上"企业6477家[10] - 2024年新认定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57家 同比增长5%[10] - 存量涉海高新技术企业804家 专精特新企业593家 "小巨人"企业203家(不含深圳)[10] 广东省重点产业突破 - 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 跃居全国第一[12] - 自主设计建造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 排水量42600吨 最大钻深能力11000米 可在6级海况作业[13] - 研制并出口全球深度最大的3000米级商业深海机器人(Phoenix 600) 重8吨 具备厘米级光缆理设功能[13] - 全球首次深海采矿6000米级海试完成[15] -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开建 为世界首个2000米级坐底式可载人深海实验室 支持6名科学家原位开展30天实验[14][15] 海洋经济发展特色 - 广东在深海矿产、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海水制氢、海洋碳汇、海洋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15] - 系列深海重器落地使广东成为我国最重要海洋科创中心之一[15]
中国海洋经济十万亿时代,广东2万亿领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4:13
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 国家发改委正与相关部门编制"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部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海洋强国建设迎来新篇章 [3]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破10万亿元大关 达105438亿元 增速超GDP0.9个百分点 [3][7] - 国际海运量占全球总量约三分之一 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 [3] 沿海省份海洋经济竞争格局 -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 2024年成立省委书记挂帅的海洋强省委员会 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 [4] - 山东省GDP总量近两成来自海洋经济 拥有22位海洋界院士 位居全国第一 [4] - 浙江宁波舟山和上海在海港吞吐量方面实现全球领先 [4] - 2024年海洋经济规模前三省份占据全国总量半壁江山 [8] 广东省海洋经济数据 - 2024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的省份 达2万亿元 占全国总量五分之一 [7][8] - 广东拥有41.93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全国第二) 4084.5千米大陆海岸线长(全国首位) 1963个海岛(全国第三) [8] - 近五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13.6%提升至14.1% [6] - 2024年广东海洋产业增加值7395.1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7.4% [10]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3198.7亿元 同比增长10.0% [10] - 海洋化工业增加值825.6亿元 同比增长6.1% [11] - 海洋渔业增加值681.9亿元 同比增长3.8% [11]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58.2亿元 同比增长6.8% [11] - 海洋电力业增加值100.1亿元 同比增长26.7% [11] 广东省涉海企业发展 - 广东涉海企业总数突破8万家 [13] - 2024年新认定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57家 同比增长5% 存量达804家 [12] - 存量涉海专精特新企业593家 存量涉海"小巨人"企业203家 [12] 广东省海洋新兴产业 - 2024年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8% [14] - 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 跃居全国第一 [14] - 自主设计建造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入列 排水量42600吨 最大钻深能力11000米 [15] - 研制并出口全球深度最大的商业深海机器人Phoenix 600 最大下潜深度3000米 [16] - 世界首个面向海底冷泉系统的大科学装置在广州开建 [16][17]
中国海洋经济十万亿时代,广东领跑背后的2万亿“深蓝野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1:45
国家海洋经济政策与规划 - 国家发改委正与相关部门着手编制"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部署尽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4] - 海洋强国建设迎来新篇章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破10万亿元大关 达105438亿元 增速超GDP 0.9个百分点[4][8] 沿海省份海洋经济竞争格局 -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 2024年成立省委书记挂帅的海洋强省委员会 率先出台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5] - 山东海洋经济占GDP总量近两成 拥有22位海洋界院士 位居全国第一 科研实力雄厚[5] - 浙江宁波舟山和上海在海港吞吐量方面实现全球领先 剑指世界一流强港[5] 省级海洋经济数据表现 - 广东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的省份 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五分之一[8][9] - 山东 福建 浙江 上海 江苏等海洋大省(市)跻身海洋生产总值万亿俱乐部[8] - 海洋经济规模前三省份占据全国总量半壁江山[9] 广东省海洋资源与产业优势 - 拥有41.93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全国第二) 4084.5千米大陆海岸线长(全国首位) 1963个海岛(全国第三)[9] - 14座沿海城市和毗邻南海的区位优势 广州 深圳作为引领性现代海洋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9] - 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4.1% 较2020年提升0.5个百分点[7] 广东省海洋产业细分表现 - 2024年海洋产业增加值7395.1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7.4%[11]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3198.7亿元 海洋化工业825.6亿元(增长6.1%) 海洋渔业681.9亿元(增长3.8%)[11][12]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158.2亿元(增长6.8%) 海洋电力业100.1亿元(增长26.7%) 海洋船舶工业99.9亿元(增长22.1%)[12] 企业培育与新兴产业发展 - 广东涉海企业总数突破8万家 其中涉海"四上"企业6477家[13][14] - 2024年新认定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57家(增长5%) 存量涉海高新技术企业804家[13] - 存量涉海专精特新企业593家 涉海"小巨人"企业203家[13] - 2024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8%[15] 海上风电发展成就 - 2024年全省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 跃居全国第一[15] - 带动海洋电力业实现两位数增长[15] 深海科技与装备突破 -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入列 排水量42600吨 最大钻深能力11000米[16] - 全球深度最大的商业深海机器人Phoenix 600成功出口 最大下潜深度3000米 以厘米级精度完成光缆埋设[17] - 世界首个面向海底冷泉系统的大科学装置在广州开建 将建成2000米级坐底式可载人深海实验室[17][18] - 全球首次深海采矿6000米级海试完成 实现深海采矿零的突破[18]
我国首条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化涂装产线投用
科技日报· 2025-08-20 09:17
核心观点 - 我国首条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化涂装产线在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投入应用 推动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化转型 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1] 产线技术特点 - 智能化涂装产线针对超大型塔筒结构优化设计 由滚轮架 外壁喷涂机器人 内壁喷涂机器人及AGV智能履带式接驳车四部分构成 [3] - 具备全程智能化控制 点对点精准喷涂 自主编程 自动避障等功能 可根据需求单独定制涂装系统 [3] - 采用供气与动力系统高度集成设计 实现全密闭保护 保障机器人连续24小时全负载作业 [4] 效率提升 - 工作效率较传统人工方式提升4至8倍 [3] - 以Inch Cape欧洲风电导管架为例 传统人工喷涂至少需要半小时 智能化产线仅需5分钟即可完成 [4] - 自主研发AGV智能履带式接驳车 搭载机器人实现塔筒内壁全覆盖自动喷涂 解决2500毫米机器喷涂盲区问题 [4] 行业意义 - 涂装工序是海洋油气装备制造的重要环节 防腐涂层系统可保护装备免受海水腐蚀 盐雾侵蚀及生物附着 延长结构寿命并降低维护成本 [3] - 破解传统喷涂方式漆膜厚度不稳定 作业效率低 能耗高等问题 [4] 未来规划 - 探索引入AI自主学习算法 动态优化路径与漆膜厚度 实现复杂曲面自适应喷涂 提升精度与材料利用率 [6] - 为海洋油气装备定制化生产提供创新范式 [6]
海洋经济“浙江模式”:不拼规模拼什么?|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04:07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2024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超1.2万亿元 增速位于全国前列但规模位列全国第四 落后于广东超2万亿元 山东超1.8万亿元 福建1.25万亿元[3] - 浙江拥有6715公里海岸线 30多个海湾 2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 但海洋经济规模与资源禀赋不匹配[1][3] - 海洋产业仍以传统业态为主 高附加值环节占比较少 海产品深加工和海洋生物医药开发不足 海洋科创平台数量相对较少[4] 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 2025年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 目标海洋生产总值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 实现海洋经济领域项目投资2200亿元以上[5] - 构建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绿色石化油气全产业链 临港先进装备制造) 三大千亿级集群(港航物流 现代渔业 滨海文旅) 若干百亿级集群(海洋数字经济 新材料 生物医药 清洁能源)[5] - 当前重点发展五大传统产业(临港绿色石化 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 港航物流 现代渔业 海洋文旅) 三大新兴产业(清洁能源 新材料 生物医药) 及未来产业(海洋信息服务 机器人 深海智能装备)[6] 港航产业发展 - 宁波舟山港202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3.77亿吨 连续16年全球第一 集装箱吞吐量3930万标准箱稳居世界第三 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全球第七[7] - 存在"大港小航"问题 需补足航运服务业短板 重点发展船舶供应 维修 交易等优势服务 差异化竞争高端航运金融[8][9] - 2025年上半年510个海洋强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200亿元 其中120个强港项目完成投资420亿元[9] 海洋新能源与新兴产业进展 - 截至2024年底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达476万千瓦 沿海核电装机容量全国前三 潮流能发电达到工业化级别 推进百兆瓦级重点工程建设[10] - 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已有浙江博锐生物制药等企业落户[10] - 传统产业积极转型 如舟山船舶修造企业研发智能作业设备 数智平台提升效率[11] 数字经济赋能海洋经济 - 2024年成立浙江省首个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中心 开展数据资产入表 数据赋能保险 蓝碳价值实现等试点[12] - 海洋经济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汇聚277类权威数据 应用场景包括核电冷源预警 北极航道保障 台风风暴潮预警等[13] - 2022年上线全国首个省级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 2025年"海洋资源环境可信数据空间"入选国家首批可信数据空间试点[12][13]
浙江探路山海新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7 00:57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 -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超6400公里,海岛数量全国最多,具备发展深水良港和海洋产业的良好条件[3] - 2025年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力争海洋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4] - 海洋产业存在能级不强、科创不足等问题,滨海旅游资源需进一步整合,近岸海域污染较严重[3] 港口绿色转型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是全球唯一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实现人工与智能集卡协同作业[6] -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覆盖率100%,集卡电动化率53%并计划提升至80%,配套2座换电站和38个充电桩[6] - 2021年起实施节能减排战略,2024年清洁能源消耗占比达77%[6] 海洋清洁能源开发 - 舟山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是全球首座且持续并网时间最长的项目,采用"平台式+模块化"技术[7] - 第四代1.6兆瓦机组已稳定运行3年,度电成本从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预计未来低于0.3元/千瓦时[7] - 浙江将实施百兆瓦级潮流能重点工程,攻关45个海洋新能源关键技术群[9] 海洋生态保护与开发 - 大陈岛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黄鱼养殖技术迭代至4.0版本,用能成本降低20%以上[11] - 推进大陈海洋生态渔仓项目,投资1亿元,预计养殖营收10亿元[11] - 象山西沪港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藻类固碳作用显著[12] 海洋废弃物循环利用 - 台州"蓝色循环"模式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5个海洋塑料瓶可生产一条丝巾[12][13] - 建设智能"蓝色工厂"实现海洋塑料全链条可追溯处理[13] - 该模式已在浙江沿海县市推广,5家企业参与海洋塑料再生利用[13] 美丽海湾建设 - 浙江计划2027年前建成18个以上美丽海湾,已建成5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美丽海湾[14] - 大陈岛海水优良水质比例提升至65.6%,游客量从年不足10万人跃升至单月8.24万人[14] - 苍南168黄金海岸沿线分布超百处自然景观,去年暑假两个月吸引游客100万人次,直接拉动收入2500万元[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