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合作

搜索文档
携手构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和音)
人民日报· 2025-06-14 21:57
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进展 - 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 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科技支撑并注入新动能 [1] - 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 从2017年启动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到2023年将推动科技创新列入八项行动 显示高层持续重视科技创新合作 [1] - 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启动建设70多家联合实验室 建立10个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2] - 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发起 人工智能和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合作计划启动 新一批联合实验室和合作平台陆续启用 [2] 科技减贫合作成果 - 科技减贫是科技创新合作重要内容 中国方案为各方推进科技减贫提供助力 [2] - 大会举办科技减贫论坛 分享中国经验并探讨创新减贫路径 发布十大技术成果清单 启动一批研究平台 [2] - 与会人士赞赏中方深化科技减贫国际合作 呼吁推动科技成果普惠共享 特别惠及全球南方国家 [2] 科技开放合作倡议 - 科技进步需要开放合作 当前技术鸿沟和数字鸿沟仍在扩大 个别国家霸凌行径对全球发展造成障碍 [3] - 大会呼吁共建创新之路 倡导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 反对科技领域零和博弈和政治化 [3] - 中方将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 构建创新驱动开放包容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 促进科技造福全人类 [3]
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科技日报· 2025-06-11 08:18
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 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9个中外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参与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参加60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2] - 中国深度参与SKA项目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设备研制和科学问题研究,牵头研制建设中频天线等基础设施 [3] - FAST开放数据共享平台用户覆盖全球数十个国家,建设初期融入国际合作基因,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设计建造核心工具 [3] - 北斗系统服务及产品出口至140余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空间站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吸引全球科学家参与 [5] - 中国牵头发起"深时数字地球(DDE)"和"海洋负排放(ONCE)"等国际大科学计划 [5] 国际科研合作成果 - 清华大学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综合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高精度脉冲星偏振普查 [4]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合作建立中哈粮油作物生产科技示范园,中国小麦、油葵种子提升当地产量和品质 [8] - 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启动建设70多家联合实验室,覆盖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 [8]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乌拉圭农牧业研究院合作建立"中国—乌拉圭大豆研究与创新'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9] 国际科技交流机制 - 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合作成立青年科学家小组、举办前沿探索圆桌论坛,培养大批青年学术带头人 [6] - 腾冲科学家论坛成为先进学术思想交流、政产学研互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7] - 中关村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知名会议促进中外科学家思想碰撞 [7] - 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将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推动跨领域、跨地区科技合作 [10] 科技合作生态建设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向全球开放"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平台",提供物种记录数据动态呈现 [11]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斯里兰卡共建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分享核心技术并培养本土科研力量 [11] - 中国加快构建科技开放创新环境,扩大科技计划、科研数据、科研经费、科研设施等要素对外开放 [12]
新华鲜报|中国深渊科考,走向世界!
新华社· 2025-06-08 03:21
全球深渊探索计划 - 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牵头的"全球深渊探索计划"正式获得联合国"海洋十年"执行委员会批准,标志着国际大科学合作开启新篇章 [1] - 计划联合新西兰、丹麦、德国等10余国科研力量,共同探索地球最深海洋"无人区",推动深渊科学系统性研究 [1][5] - 聚焦深渊极端环境生命地质多尺度过程,涵盖生命演化、板块构造、碳循环等五大研究方向,旨在建立深渊科学学科体系 [6] 中国深潜技术发展 - 中国载人深潜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跨越,自主研发"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后,又推出全球唯一万米级强作业型"奋斗者"号 [3] - "奋斗者"号在普伊斯哥海沟联合科考中创造75小时完成5潜次的深潜纪录,并首次抵达该海沟最深处 [5] - 过去10年联合10国145名科学家完成214潜次,覆盖马里亚纳海沟等全球9条深渊 [5] 国际合作成果 - 中国-新西兰普伊斯哥海沟联合科考由8国68名科学家共同实施,实现数据与样本全球共享 [5] - 中国已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分别吸引27个和58个国际成员参与 [6] - 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由中国科学家领衔,获18国团队联合署名 [6] 深渊科学价值 - 深渊指深度超6000米的海沟,具有高压、低温、无光等极端环境,对研究生命起源、板块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至关重要 [3] - 全球已知37条深渊分布分散,需国际合作解决物种基因交流、地理隔离等跨区域研究难题 [3] - 深渊探索将为深海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6]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张军: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6-06 16:30
全球科技与创新趋势 - 当今世界面临深刻变革,全球经济处于新的转型期,科技领域合作和国际科技合作大方向成为关键 [1] - 科技创新是推动世界经济转型和大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 [3] - 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在全球科技合作中作用日益重要,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优势 -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科技创新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创新集群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二 [3] - 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优势支撑区内高质量发展,并对亚太地区发展产生推动和辐射作用 [3] 香港的科技创新定位 - 香港在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同时,正努力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3] - 香港作为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背靠祖国、面向亚太、连接世界的独特优势 [3] 博鳌亚洲论坛的角色 - 博鳌亚洲论坛作为加深了解、促进对话的平台,将与各方合作探索问题解决方案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3] - 论坛以"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转型"为主题,聚焦科技与创新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1][3]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取得一批“顶天立地”重大科创成果
环球网资讯· 2025-06-01 13:20
科技创新成果 - 70年来在基础前沿领域取得系列突破,包括陆相成油理论、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引领中国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进入世界前列 [1] - 在高技术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北斗导航、核潜艇、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第五代战机等,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 [1] - 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如"黄淮海战役"、"渤海粮仓"、"黑土粮仓"示范工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 战略咨询与决策支持 - 作为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完成380余份咨询报告,向国家报送400余份院士建议 [5] - 提出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施"863计划"、成立中国工程院等建议,推动国家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 [5] - 围绕"双碳"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提供前瞻性咨询建议,前瞻部署清洁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 [5] 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 - 推动研究生教育制度和学位制度建设,1955-1956年首批研究生导师多为学部委员,1982年授予新中国首个理学和工学博士学位 [6] - 支持院士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如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担任国际科技组织重要职位 [6] - 开展"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已举办5000余场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6] 院士队伍规模 - 70年来累计选举产生156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91位外籍院士,截至2025年4月现有院士847人、外籍院士148人 [7]
中国驻英国大使谈中英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合作
快讯· 2025-05-14 23:16
中英科技合作 - 中英开展交流合作需纠正对华错误认知并排除政治干扰 部分英国人士持意识形态偏见并泛化国家安全概念 阻碍科技交流 [1] - 中英科技实力雄厚且互补 可通过合作实现互惠 例如两国学者合著论文及中国向英国科学家共享嫦娥五号月壤样本 [1] -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亟需国际合作 但当前单边主义及贸易战加剧 国际科技合作面临脱钩断链等干扰 [1] 双边合作机制 - 双方应落实领导人共识 推进战略对话 经济财金对话 能源对话 卫生对话及两军高层对话成果 [2] - 需启动更多领域对话合作 为人工智能及其他科技领域交流创造有利政策环境 [2]
【环球财经】巴西科技部:巴中科技合作持续深化
新华财经· 2025-04-25 22:45
全球南方国家科技合作 - 巴西科技部长呼吁加强全球南方国家在科技与创新领域的合作,推动建立更加平衡、公正、可持续的国际发展新格局 [1] - 巴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合作在外交政策中的战略地位,与中国联合实施多个战略性项目,包括即将发射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6 [1] - CBERS-6卫星将显著提升巴西对亚马孙雨林和生物多样性的监测能力 [1] 中巴科技合作项目 - 巴西正与中国、阿根廷等国共同推动技术主导的合作项目,涉及区域性语言模型、核技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1] - 中国是巴西在多边场合和科技创新合作中的重要伙伴,两国作为东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正携手推动南南合作走深走实 [2] - 中巴两国通过互信互助,致力于实现真正的技术主权 [2] 全球挑战与科技合作 - 当前世界面临地缘政治动荡、气候危机加剧、科技竞争加速等多重挑战,全球南方国家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 [1] - 全球南方国家需形成统一声音,要求发达国家兑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有关技术转让与支持的承诺 [1] - 科技合作和科学外交是构建包容、公平、可持续未来的关键 [1] 论坛主题与参与 - 红厅论坛聚焦"中巴携手并进,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吸引中巴两国政府机构、智库、媒体及工商界代表广泛参与 [2]
中国驻以色列大使:中以科技创新合作造福两国人民和人类文明
快讯· 2025-04-09 00:09
中以科技创新合作成果 - 中以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 在科技创新领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1] - 常州创新园拥有近300家以色列和中以合作企业 近60项双边技术合作项目 [1] - 上海创新园聚集208家创新企业 落地867件知识产权 形成医疗健康 人工智能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产业集聚 [1] 企业合作与产业应用 - 中国新能源汽车搭载以色列企业研发智驾系统 获全球市场欢迎 [2] - 以色列滴灌技术落地中国 使内蒙古马铃薯和云南蓝莓质量产量大幅提高 [2] - 双方在清洁能源 海水淡化 生物医学等领域开展密切合作 [2]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 - 中国企业纷纷在以色列设立研发中心和孵化器 以色列高科技企业相继到中国落户发展 [2] - 共同创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加强科技创新领域人才培养和交流互鉴 [2] - 中国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倡导开放 公平 公正 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 [3] 技术合作案例 - 以色列研发滴灌技术 海水淡化技术成为科技创新造福人类的例证 [3] - 中国培植杂交水稻 开发青蒿素联合疗法体现科技普惠共享价值 [3] - 国际科技合作需要遵从科技伦理 不应被贴上政治标签 [3]
十大举措助推首都高校基础研究
北京青年报· 2025-03-24 06:56
核心观点 - 北京发布"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 通过10项具体措施深化高校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 解决当前突出问题 推动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 助力北京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1][2] 学科布局与平台建设 - 优化基础前沿交叉学科布局 完善"双一流"建设支持方式 加强数学 物理 化学 生命科学 医学 智能科学等基础学科建设 [2] - 培育前沿交叉学科 推进跨学科科学研究 带动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 - 提升基础学科 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在新增学位授权中的数量和比例 系统规划增设一批基础前沿交叉学科学位点 [2] - 加快建设北京研究中心 依托战略科学家开展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 为海外引进战略科学家提供建功立业平台 [3] 人才支持计划 - 深入实施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 超常规培育战略科学家潜质人才 重点支持40岁以下具有家国情怀和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校卓越青年人才 [4] - 建立动态调整和滚动支持机制 对每批实施较好的前10%项目进行"5+5"年长周期滚动支持 [4] - 遴选支持35岁以下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 长期稳定支持其面向数学 物理 化学 生命科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 医药健康 集成电路 新材料 清洁能源 高端仪器 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 [4] - 重点支持高风险 非共识方向前沿基础研究 加强项目接续支持 [4] 资源保障与后备培养 - 鼓励中央高校将基本科研业务费更多用于推动青年教师开展基础前沿交叉科学研究 [5] - 试点推动市属高校设立基本科研业务费 支持市属高校结合自身特点自主实施科研项目 [5] - 加快推进北京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支持高校面向基础学科设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 [6] - 实施市属高校与部属高校"新双培计划" 重点支持数理学科与人工智能等专业人才培养 [6] - 实施大学生科技夏令营行动 深入实施"启研"计划 支持优秀本科生自主支配使用项目经费开展基础研究 [6] 国际合作与交流 - 构筑基础研究合作交流平台 依托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 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开展中外联合科学研究 [7] - 发挥中关村论坛 国际基础科学大会 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等作用 常态化办好北京实验室论坛 高精尖论坛 卓越青年科学家论坛 [7] - 开展首都高校学生国际学术年会 建立高校留学生与新型研发机构沟通交流机制 [7] 学术期刊建设 - 加快高水平学术期刊建设 围绕新兴交叉和战略前沿领域 国内期刊空白学科领域重点建设一批一流英文学术期刊和若干一流科技期刊群 [8] - 引导重大科研成果率先在北京国际科技期刊上发表 支持前沿交叉领域的文章首发 [8] - 支持由顶尖科学家 知名学者领衔组建高水平国际化编委团队 鼓励科研人员兼职担任重要学术职务 [8] - 鼓励高校设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国际科技传播"等专业方向培养后备人才梯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