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

搜索文档
中国平安“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惠及超 31 万名学生 全面升级“科技型企业开放日”活动
经济观察网· 2025-09-26 11:44
项目背景与启动 -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与中国平安联合主办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总结展望会暨科学家见面会 于2025年9月26日举行 标志着首个法定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1] - 会议总结六年项目成果并启动2025-2026年度新计划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等专家参与指导[1] 项目覆盖与规模 - 项目六年来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1058所乡村小学 累计惠及超31万名学生与2万余名乡村教师[5] - 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培训教育工作者超3万人 打造科技体验活动组织3000余名青少年走进中国移动 比亚迪等科技企业[5] 企业参与与资源投入 - 中国平安作为发起单位之一 持续建设119所希望小学 每年组织超千名员工参与支教 线上科技课程覆盖超3000万人次[4] - 阿里巴巴 腾讯 中兴 国轩高科等科技企业分享公益科普经验 京东 联想 隆基绿能等企业参与讨论多元协同机制[9] 战略举措与实施计划 - 新年度项目将实施"四个一"策略:打造科普讲师团 落地线下公益活动 制作场景化科普视频课 研发科普资源包[7] - 通过开放科研设施 转化创新技术 开发优质课程等方式 构建多元化科普支持保障机制[9][10] 专家资源与学术支持 - 成立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专家团 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 中科院唐明研究员等专家 聚焦课程研发与活动设计[1] - 科学家见面会组织金涌院士等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探讨科学思维培养 AI应用及宇宙科学等话题[8] 社会影响与政策协同 - 项目响应《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和《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意见》要求 推动社会多元参与科教平台建设[7] - 云南省教育厅关工委确认项目六年来显著提升师生科技素养 通过物资捐赠 教师培训及线上线下活动实现资源输送[4]
启动一体化政策项目,昌平已为千余青年人才发放政策奖补
新京报· 2025-09-20 14:42
新京报讯(记者田杰雄)9月20日,昌平区举办2025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政策项目发布启动活动。活动 以"引、聚、创、融"为主线,聚焦以才引才、昌聚工程、青创示范、一体融合四个板块,集中发布启动 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方面的创新举措。 会上,昌平区启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政策项目,发布即落实。其中包括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医学 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15家高校,以及与昌平实验 室、北生所、北京脑所等新型研发机构启动发布了四项政策项目。同时,还与13所高校联合发布启动了 硕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并持续实施"科技副总"引才政策,新一批57位来自23所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 人才"揭榜挂帅",以课题领衔牵头人身份,与57家科技领军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启动了职业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项目,组织10所在昌职业院校,联合22家企业,围绕生产需 求,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 在创建北京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试点方面,记者获悉,昌平已出台11方面政策措施,自4月份 全市率先发布以来,1155名青年人才享受政策奖补,青年人才新设企业同比增长4 ...
构建“三位一体”精准帮扶体系 助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新华日报· 2025-08-21 20:57
专业优化体系 - 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成为经济增长核心引擎,但高校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间存在"代际差",部分专业难以匹配市场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 [2] - 东南大学聚焦集成电路等国家战略性领域,通过增设微电子学院、与华为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平台,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提升至92% [2] - 比亚迪斥资30亿元设立教育慈善基金,联动35所高校定向培育新能源技术人才,通过"订单式"育人模式缩短培养周期 [2] - 中国科技大学以"科教融合"为核心理念,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等特色班培养3113名高科技人才,96.2%进入科研院所或头部企业 [3] 社会供给体系 - 江苏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将实习表现、项目成果纳入评价,毕业生就业率同比提升11% [4] - 浙江对赴山区就业毕业生给予最高10万元安家补贴,并将基层服务年限折算为大城市落户积分 [4] - 广东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给予每人1.5万元补贴 [4] - 教育部"24365"平台提供全时化、智能化服务,累计促成超300万次有效对接,与人社部"就业在线"、国聘网等平台联动降低供需对接成本 [4] 能力帮扶体系 - 用人单位对"跨领域学习能力""数字化素养"的需求较五年前增长2倍以上 [6] - 复旦大学从大一开始开设生涯课程,接受系统指导的学生求职自信心提升37%,岗位适配度提高29% [7] - 浙江大学将通用能力嵌入专业课考核,建筑学专业以"老旧社区改造"为课题,企业评委打分占比达50% [7]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立"双创学分银行",近三年催生127家科技型企业,形成"以创带就"的良性循环 [7] 就业市场背景 - 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攀升,面临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双重考验,新兴产业"一才难求"与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遇冷"并存 [1]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推动构建高校专业、社会岗位、个人能力"三位一体"精准帮扶体系 [1]
全国青少年通信科技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大连举行
央视新闻· 2025-08-02 07:24
赛事概况 - 第三届全国青少年通信科技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于8月1日在辽宁大连金普新区启动,赛程为期三天 [1] - 该赛事是教育部《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中唯一的通信领域赛事 [1] - 总决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4000余名青少年参赛 [1] 比赛内容 - 比赛项目覆盖通信原理与应用、通信网络与安全、无线电、卫星通信、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领域 [3] - 赛事期间同步举办高峰论坛、专家讲座、成果展示等科技教育活动 [3] - 两院院士、科技界专家、高校及中小学教师共同探讨科教融合的新理念与实践 [3] 赛事影响力 - 大赛自2023年启动以来累计吸引全国超过45万名选手参赛 [3] - 为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和交流学习的平台 [3]
数字转型驱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
新华日报· 2025-07-30 21:07
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核心作用 - 人工智能正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国家高度重视其与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 各地出台配套政策推动课程教材、培养方式、实习实践及评价机制等改革创新[1] 教学模式结构性变革 - 传统"教师-学生"二元结构演进为"师-生-机"三元学习结构 孕育人机协同新型教育生态[2] - 需关注人机协作对群体行为的影响机制:包括各参与方教学目标期望存在认知偏差、需建立人机交互伦理审查框架、防范群体学习中出现的"技术依赖衰减"现象[2] - 人工智能介入重构学习群体社会关系 增强群体内部社会联系并调解观念冲突[2] - 学生需培养数智化学习能力与AI协同创新思维 教师需更新知识体系并增强技术融合意识 同时完善算法审计与伦理约束体系[3] 教学场景应用优化 - 人工智能构建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系统 实现三重突破:生成定制化学习内容、开展动态化交互反馈、制定专属学习路径 帮助学生高效突破最近发展区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 - 人工智能重构教学全流程 通过智能算法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自动生成教学材料 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满意度[4] - 人工智能推动教学管理数字化转型 构建教学要素智能匹配模型 服务于教学资源分配、日程安排、质量评估和培养方案优化等场景 其预测能力还可助力学生升学就业与专业建设[5] 科研范式创新与生态融合 - 科研范式正向人工智能科学(AI4S)范式历史性跃迁 深度融合经验范式、理论范式、计算范式和数据驱动范式特征[6] - 高等教育改革与科技创新形成高效循环:教育为科研奠基 科研促进教育数智化转型 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项目等载体激发人工智能新理论与新应用涌现[7] - 科技突破推动高等教育在学习、教学、评价和管理各环节发生深刻变化[7] - AI4S前沿成果多诞生于企业研发体系 因企业拥有丰富算力和海量数据 且最清楚行业应用场景与客户需求[8] - 高等教育机构需与企业紧密合作 在培养方案中融入学科前沿与产业实际内容 通过课程设计、学科竞赛、专业实习等环节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8] - 企业可通过合作获取前沿科研成果并储备创新人才[8] 风险与挑战 - 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可能对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动性、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9] - 学习者能力差异会导致人工智能使用差距 加剧学习资源利用的"马太效应"[9] - 技术素养薄弱的学习者可能陷入"低水平重复"陷阱 与具备技术优势者形成两极分化[9] - 需培养学习者人工智能素养 即掌握与AI有效互动并能批判性评估其输出结果的能力[9]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取得一批“顶天立地”重大科创成果
环球网资讯· 2025-06-01 13:20
科技创新成果 - 70年来在基础前沿领域取得系列突破,包括陆相成油理论、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引领中国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进入世界前列 [1] - 在高技术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北斗导航、核潜艇、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第五代战机等,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 [1] - 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如"黄淮海战役"、"渤海粮仓"、"黑土粮仓"示范工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 战略咨询与决策支持 - 作为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完成380余份咨询报告,向国家报送400余份院士建议 [5] - 提出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施"863计划"、成立中国工程院等建议,推动国家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 [5] - 围绕"双碳"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提供前瞻性咨询建议,前瞻部署清洁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 [5] 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 - 推动研究生教育制度和学位制度建设,1955-1956年首批研究生导师多为学部委员,1982年授予新中国首个理学和工学博士学位 [6] - 支持院士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如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担任国际科技组织重要职位 [6] - 开展"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已举办5000余场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6] 院士队伍规模 - 70年来累计选举产生156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91位外籍院士,截至2025年4月现有院士847人、外籍院士148人 [7]